-
作為果實的靈魂:莎士比亞的思想版圖
《莎士比亞:時代靈魂》 [英]喬納森·貝特 著趙雯婧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像果子掛在枝頭吧,我的靈魂/直到樹木枯死!”在莎士比亞晚年的傳奇劇《辛白林》結尾,羅馬青年波塞摩斯與不列顛公主伊摩琴之間的誤解得到澄清,愛人相擁在一起,懊悔的波塞摩斯發(fā)出這樣一聲長嘆。
2024-04-23
-
J.M.庫切《幽暗之地》:人性探索之旅
《幽暗之地》(Dusklands)是庫切的小說處女作,英文版發(fā)表于1974年。
2024-04-22
-
大江健三郎《新人啊,醒來吧!》的后人文主義啟示
《新人啊,醒來吧!》是大江健三郎于1982年至1983年間相繼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的7篇短篇小說之合集,也是大江文學中最具自傳色彩的虛構作品之一。
2024-04-19
-
魔幻現(xiàn)實與拉美孤獨:重讀《百年孤獨》
Aracataca,阿拉卡塔卡,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故鄉(xiāng)。
2024-04-18
-
“伍爾夫式的”現(xiàn)代小說:一種不可能的藝術
英語世界有一項給藝術家的殊榮:風格強烈的藝術家的名字會變成形容詞進入通用語言。
2024-04-17
-
《同情者》中的冷戰(zhàn)史觀與跨太平洋的戰(zhàn)爭書寫
當代越南裔美國作家阮清越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同情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位北越間諜流亡美國又重返越南的故事,出版后于2016年榮膺美國普利策小說獎。
2024-04-16
-
托馬斯·肯尼利和他的新作《希特勒下士的手槍》
托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 1935年10月7日— )是我國讀者最熟悉的澳大利亞當代著名的國寶級作家。
2024-04-15
-
《我們八月見》,最好永不見
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兩次授予同一位作家,你會選誰?經(jīng)過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是托馬斯·曼、威廉·??思{、奧爾罕·帕慕克。
2024-04-12
-
《林肯公路》:人生的下一個菱形軌跡才真正開始
在小說的最后,他們終于抵達了林肯公路的起點。
2024-04-11
-
托馬斯·曼《浮士德博士》:有其偏頗,也有其深刻性
托馬斯·曼 1943年5月,托馬斯·曼拾起了幾十年前的一個構思,開始動筆《浮士德博士》。
2024-04-10
-
紀念英國詩人拜倫逝世200周年 | 重讀《哀希臘》
拜倫肖像(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 讓我們重新走近拜倫高貴的靈魂,重溫曾經(jīng)讓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騰的《哀希臘》,重睹他短暫生命的萬丈光華:那是一闋永恒的生命自由之歌,是來自時光深處的天鵝的絕唱。
2024-04-10
-
打破牢籠,汲取新知
《讀與被讀:世界文學名著十一講》 劉文飛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劉文飛看來,“讀與被讀”是一件與生俱來的事情,是一樁相伴終生的事業(yè)。
2024-04-09
-
《送奶工》:布克獎歷史上的一匹“黑馬”
《送奶工》,【英】安娜·伯恩斯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 2018年10月,出乎公眾和出版商的意料,布克獎委員會把年度獎項授予了一匹“黑馬”——來自北愛爾蘭的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高度實驗性小說《送奶工》。
2024-04-08
-
《我拒絕成為天才鸚鵡》:白癡與??思{的當代變體
《我拒絕成為天才鸚鵡》是美國作家本·勒納首部引進國內(nèi)的作品,也是一部半自傳成長類小說。
2024-04-07
-
丈量世界的三種方法
1934年,世界發(fā)生了很多事情:納粹德國與法西斯意大利結盟;中共中央領導中央紅軍主力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蘇聯(lián)全面開發(fā)北方海航道……這一年,全世界籠罩在戰(zhàn)爭陰影當中;這一年,一個女人,在北極。
2024-04-07
-
“混血兒的面孔”: 亞馬多《奇跡之篷》中的混血文化書寫
“巴西民族的面孔是混血兒的面孔,巴西文化也是混融的文化。
2024-04-03
-
因為薩福,因為愛
薩福只是蘆紙殘卷,她是寫在黃金中的夕陽。
2024-04-02
-
那些久遠的故事
在這個不同膚色、不同民族居住的地球村,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歐洲還是亞洲,無論中東還是非洲,都流傳著古老的傳說。
2024-04-02
-
薩義德用“理解”證明了獨立批評的價值
“再現(xiàn)”康拉德:一次現(xiàn)象學探索 《康拉德與自傳的虛構》脫胎于薩義德在哈佛大學撰寫的博士論文。
2024-03-29
-
伍爾夫:彌爾頓從未真正地了解過男人和女人
1918年8月8日,星期四 百無聊賴,日子過得祥和安寧,還是繼續(xù)讀拜倫吧。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