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生之夢:紅袖添香夜讀書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年少時都做過不切實際的美夢,但隨著歲月增長,漸漸忘記了它們,或恥于說出內心的真實聲音。蒲松齡的故事最打動人心的,正是那難得的真——真實、真誠、真心,在幻想佳人相伴的時候,他也做到了對真我的復現(xiàn)與升華。
-
慕津鋒:宗璞老師幫我修改文章
2024年12月的一個晚上,我在整理早年筆記時發(fā)現(xiàn)2006年、2007年我寫過的幾段文字,都與宗璞老師有關。我突然想起還有一篇文章沒有動筆,早先不知從何寫起,讀了這幾段文字后似乎知道了。
ZUO JIA YIN XIANG
01【溫故】二月,十字街頭的鬧海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科使命與活力就在于自身的不斷打開,從歷史脈絡之“縱”與時代現(xiàn)實之“橫”的交叉點上,永遠需要有一些個“哪吒”,在十字街頭翻江倒海。
02到浦口去——紀念朱自清《背影》發(fā)表100周年
1917年,世界上有三件大事與我有關。第一件,天大的事,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誕生了蘇維埃共和國。隨之不久,馬列主義開始照亮中國。第二件,我爺爺出生,50年后,我出生。第三件,這一年在南京的浦口火車站,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送他的兒子到北京讀書。8年后,這個年輕人,寫了一篇1317個字的散文《背影》,成了中國白話散文的標志性作品。
03“賀敬之:永遠的社會主義時代的人民詩人
從抗日戰(zhàn)爭向人民解放戰(zhàn)爭發(fā)展的轉折時期開始,到新中國建立后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再到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xù)奮斗的新時代,賀敬之風雨兼程的詩人生涯,綿延到現(xiàn)在,將逾百年了。這是特別值得祝賀的!
04姜德明藏書章小識
姜德明的這批新文學、期刊、古籍,數(shù)量多品類全,覆蓋面特別大,上拍的圖書有2700多種,是他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淘書買書藏書的物證,伴隨他新文學書話讀寫研究數(shù)十年,見證了一個藏書家特殊的際遇、成長、崛起的心路歷程,不光涉及新文學史研究,也是一個時代藏書家圖書聚散因緣歷史的結束與重啟。
吳心海:開啟故紙堆中的歷史寶庫
《故紙堆里覓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歷史細節(jié)。作者吳心海仿若一位執(zhí)著的尋寶人,深入浩如煙海的史料之中,從原始信件、日記到鮮有人關注的文獻記載,全方位搜羅素材。在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上,他摒棄了傳統(tǒng)的單一維度敘述,而是通過多渠道資料的整合,讓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來源:解放日報 | 辛達 2025/02/17
讀戰(zhàn)時名家日記 思和平幸福來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編文學讀本《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日記選》(上海中央書店印行)。有趣的是,當時就已有版權意識,書封上面標明“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來源:北京日報 | 冰德 2025/02/14
高秀芹:師生三人的“花事”
“花間一壺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別人看來十萬八千里的事在我們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剛寫完美文《我與紫藤有緣》,由紫藤想到好文《豈止水仙,更有臘梅》,還有更早的《豈止橡樹,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議,把先生寫花的文章輯成《花事》。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高秀芹 2025/02/13
花燈璀璨的宋朝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因為有張燈的習俗,所以又被稱為“燈節(jié)”。在古書的記載中,宋朝的元宵節(jié)尤為熱鬧。
來源:北京晚報 | 劉海永 劉一瑋 2025/02/12
虞云國:五十年前的海上書事
我現(xiàn)今還保存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福州路買的兩本書。一本是《書的故事》,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時間就記住了,譯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
來源:《隨筆》 | 虞云國 2025/02/11
葉稚珊:很想鄧老師
鄧老師,鄧婉嫭,是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我的高中是個女校,我從初中的男女混校初到女校,高興莫名,以前無法施展的各種貪玩小伎倆有了用武之地。我和鄧老師的初次交往是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坐在第一排,把自己的桌子挪到了和老師的講臺并排,老師面對全班同學時就根本看不到我。
來源:新民晚報 | 葉稚珊 2025/02/10
方竹:舒蕪談臺靜農研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江蘇淮安青年徐鼎銘與一女子相戀結婚,得知夫人的舅舅是魯迅的學生——臺灣大學教授臺靜農,他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地搜集臺靜農的一切資料信息,與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臺靜農的同事、友人、學生通信。當時,臺靜農的大名在內地還很陌生,他鍥而不舍地在報刊發(fā)文宣傳介紹臺靜農。
來源:《隨筆》 | 方竹 2025/01/22
西南聯(lián)大87年:在回望中景仰
2000年8月,張曼菱將費孝通、宗璞、梅祖彥(梅貽琦之子)、聞立雕(聞一多之子)等一批西南聯(lián)大師生及家屬請到昆明,請他們一一確認了當年生活的舊址??缭轿迨嗄甑墓实刂卦L,遙憶當年,睹物思人,感慨萬千。
來源:北京晚報 | 陳斌 2025/01/21
《宋詩選講》是最好的宋詩讀本嗎?
《宋詩選講》一書,由香港上海書局于1963年出版,1973年重版,署名為陳伯谷(劉文考證,此為陳寥士與潘伯鷹合署的筆名)。這本書自七十年代后至今未能再版,以至于在二手書市場上已飆至天價。這一市場反應,再結合劉錚先生的書評文章,似乎表明這是一本被人遺忘許久的好書,理應重新發(fā)掘其閱讀價值與出版價值。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李曄 2025/01/20
茅盾致趙清閣集外信札兩通考釋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檔案局(館)編輯的《茅盾珍檔手跡 書信》內,收錄了茅盾致趙清閣信札二十五通,其中兩通并未入集《茅盾全集》書信卷(第36至38卷),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
來源:《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 袁洪權 2025/01/17
花開滿庭芳——記《花城》《隨筆》雜志創(chuàng)辦前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充滿想象和期待的年代。在經歷了漫長的高強度政治運動之后,民間蘊蓄著強烈的改變沖動。每個人都感覺到,新舞臺已經搭起,鼓點愈敲愈急,燈光由暗轉明,帷幕一點點拉開,一出氣勢磅礴的歷史大戲,即將開演。
來源:《隨筆》 | 葉曙明 2025/01/16
心無旁騖 孜孜奮蹄 ——紀念郭志剛老師
我和郭志剛老師是在198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碩士論文答辯會上相識的,郭老師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校外答辯老師。評議我們的論文時,郭老師態(tài)度親切、直率誠摯,既熱情肯定論文的長處,也嚴肅指出論文的不足,無一句空話,無一處保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源:文藝報 | 李復威 2025/01/15
單文怡:我給瓊瑤當編輯
我從沒想過會成為瓊瑤老師的責編,更沒想過我能做她寫作生涯的最后一本書。當我拿到《梅花英雄夢》這部近80萬字的小說時,我是震驚的。80萬字的體量,用時七年,這居然是瓊瑤老師在80多歲的高齡寫成的。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單文怡 2024/12/30
掌故家的“以小見大”
我讀掌故適在閑暇之時,每有一卷在握,終至不忍釋手,輕松看著別人的故事,風云際會,遭遇跌宕,免不了要替古人擔憂。但我自己并不大會寫,因為掌故不僅是寫一點軼聞,也需要文字的趣味,舊時文人所寫筆記,大多才華滿卷,燈下走筆,氤氳漫漶,煙云過眼,紙上漫卷波瀾,掩卷低徊。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楊善之 2024/12/26
作為考試委員的老舍
老舍有很多身份,作家、小學校長、大學教授、“文協(xié)”總務主任,1949年之后,他的身份就更多了,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人民藝術家”,等等。但他仍有一些身份有待挖掘,筆者在檔案館查閱檔案時,找到一批跟老舍有關的材料,從中可以窺見一個作為考試委員的老舍,頗有意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吳泰松 曾祥金 2024/12/28
肖亦農:吾師守仁
初識張守仁是我的學兄田增翔介紹的,那時他在《十月》雜志社當編輯,當時雜志剛發(fā)了我的一個中篇小說頭題《孤島》,我正興奮著,當接到樣刊時,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而田兄也從沒與我打招呼,我甚至都不知道稿子會在他手里處理。我記得我們在學兄陶正家里大醉過,他都沒告訴我我的稿子在他手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肖亦農 2024/12/27
逃跑的 奔跑的 飛翔的蕭紅
魯迅先生點評過蕭紅的著裝配色,很有名。其實,他還略略批評了一下蕭紅的一雙靴子,蕭紅說,穿了那么久,先生為什么不早提醒。魯迅的回答是:“你不穿我才說的,你穿的時候,我一說你該不穿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張向紅 2024/12/25
早年間怎么過陽歷元旦
元旦,在我國是一個既古老又新興的節(jié)日:說它古老,它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漢武帝開始,元旦用來特指農歷新年。吳自牧《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
來源:北京晚報 | 劉永加 2025/01/01
- 懷念|2024,長河不盡
憶起他們的名字,在歲暮/珍重被重新寫下/以“文學”之名,一撇一捺/世界很小很小,而“人”永遠高大/那些嬉笑或靜穆的往事,/動人的文字回聲/凝聚在愛與智慧之中/要互相記掛,就會不斷重逢/我們在曠野里彼此對視/天上是明亮的星/大地上流淌著/無盡的長河……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2025/01/01從這里,閱讀文史頻道2023年7月起,我們設立固定欄目“頻道頭條”,將每日更新中重點推介的好文歸檔,集腋成裘、寸積銖累、聚沙成塔,以便讀者查閱。
【經典作家專刊】郭沫若、曲波、周立波、唐弢、林斤瀾、草明、鐘敬文、金庸、馬識途……重讀《在醫(yī)院中》:"講話"的針對性
我們應該如何內在于丁玲的歷史感知來檢討和反思《在醫(yī)院中》的內在歷史張力和《講話》的關系?應該如何內在于丁玲的歷史感知來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關系?
來源:《文藝爭鳴》 | 何浩2024/1/22重讀《橋》:“擔荷之美”
《橋》的思想意義自然不能脫離其文體形式做抽象討論,而作家的文體選擇總會受到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制約,因此,探討《橋》的思想意義及其生成機制,就不能不把它從“詩境”“夢境”或“仙境”中,拉回到作者所身處的凡俗的現(xiàn)實人世中來。
來源:《文學評論》 | 李雅娟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