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械師》:相逢戰(zhàn)場的少年心靈
人在何時才會放下自己的恩怨?《活著》中的福貴是在得知是戰(zhàn)友無心之失后選擇了原諒,《生死疲勞》中的西門鬧則是在六世輪回后看透了生死的本質(zhì)。
2025-02-24
-
何喜東小說集《黑金》:石油的另一重光芒
《黑金》是一部讓我感到親切的書。
2025-02-24
-
《地下的森林》:煤炭、詩歌與生命的綠光
孫頻新作《地下的森林》帶著濃郁的象征主義色彩,裹挾著煤城礦工的故事呼嘯而來。
2025-02-24
-
獨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
提起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燦爛文化,人們都會說漢字、儒釋道墨法、四大發(fā)明、《詩經(jīng)》《史記》《資治通鑒》等等,這些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源頭,不是中華文化的根。
2025-02-24
-
《體察師的日子》:寫出尋常百姓鮮活的靈魂
實話實說,我現(xiàn)在基本上不看長篇小說,道理非常簡單,一個是沒有富余的時間和精力來讀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另外,自己的寫作任務也不少,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
2025-02-24
-
刻寫歷史長河中小人物的命運、價值和作用
一 我與趙瑜兄,居住同一個院落、同一棟樓房,雖然都是文學院的專業(yè)作家,相處幾十年,是很熟悉的同事、朋友,但隔行如隔山,他從事的是報告文學,而我操弄的是文學評論,交集、交流不太多。
2025-02-24
-
世說名士,新語風物
《世說新語》是我很喜歡的一部書——誰又會不喜歡呢——因此買過幾種箋注、校釋、會評本。
2025-02-23
-
《獵物》:一種體驗式寫作
關注孟小書朋友圈的人,很容易被她豐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
2025-02-23
-
詩人仍然應當是自覺的聲音學家
“詩”+“歌”的傳統(tǒng),在中國自古有之,中國新詩的詩體建設可以分為“詩”的建設與“歌”的建設兩部分,伴隨新詩的發(fā)生,彼此一直在猶豫不決當中不斷被試驗。
2025-02-23
-
《卻是多情笑我》:“小院種春風,雨露情濃”
讀詩詞集《卻是多情笑我》,有兩個意象讓人印象深刻:“鐘”與“月”。
2025-02-23
-
一代學人,在時代裂變中的主動突圍
現(xiàn)代學者的三重治學境界 《進學記》分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等六輯,全書以樸實的文筆、深邃的哲思,勾連起學術傳承的“金針”與人文精神的“血脈”,為當代學術生態(tài)提供了一面鏡鑒。
2025-02-23
-
“詩話浙江”叢書漫談:感受江南無窮魅力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姿態(tài)豐盈。
2025-02-22
-
《北京文學》:在篤定創(chuàng)新與敏銳開放中前行
一 文學是人學,當DeepSeek沖擊波來臨時,許多人使用后發(fā)現(xiàn),AI寫作還是不能跟人的寫作相比,它完成聲音模擬、圖像生成、學生作文、論文大綱、規(guī)范公文還成,但寫一首詩或者小說,還是浮皮空泛,套路堆砌。
2025-02-21
-
《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于厚重與輕盈之間捕捉日常瞬間
林為攀中篇小說《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以一個十歲孩童的口吻講述了關于客家村落摩陀寨的生活記憶。
2025-02-21
-
如何理解理論與文學的臨界之“界”——評劉陽《理論之后的寫作》
新世紀以來,后理論研究在中國文藝學界逐漸勃興,匯聚成一股重要的文藝前沿潮流。
2025-02-21
-
趙德發(fā)《大海風》:從山鄉(xiāng)改革史到山海變遷史
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文學發(fā)展史,某種意義上是從書寫改革史到書寫變遷史的過程。
2025-02-21
-
云深不知處——李云作品解讀
解讀李云的作品費時費力,因為作為一個能動性極強的創(chuàng)作母體,他相當高產(chǎn)。
2025-02-20
-
徐則臣《北上》:讓時間變慢
原標題: 讀徐則臣的文字,會讓時間變慢 | 王海濱評《北上》 2014年,偶然讀到了一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講述了幾位來自南方鄉(xiāng)村的青年“北漂”在北京為夢想而追逐的故事。
2025-02-20
-
石華鵬:短篇小說的藝術性“彈跳點”
如果我們將短篇小說置于藝術的范疇內(nèi)談論,那我們必須面對縈繞短篇小說的三個現(xiàn)實:一,藝術降臨于一篇小說是吝嗇的,只有那些或原創(chuàng),或獨特,或迷人的作品方稱得上藝術;二,藝術是殘酷的,它如一只稀疏的篩子,會篩漏掉十之八九的作品。
2025-02-20
-
鄉(xiāng)土文明的崩潰與重生——觀察新世紀以來鄉(xiāng)村敘事的一個角度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資本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總體性中國敘事核心情節(jié)的鄉(xiāng)村故事,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