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趙德發(fā)《大海風》:從山鄉(xiāng)改革史到山海變遷史
來源:文藝報 | 尹 林  2025年02月21日09:21

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文學發(fā)展史,某種意義上是從書寫改革史到書寫變遷史的過程。改革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制度、經(jīng)濟、人情變革有高度的敏感性。變遷則具有更強的客觀與自在性,人的建設與創(chuàng)造參與著社會變遷,在規(guī)劃與設計之外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驚喜或插曲。改革史復興了文學的人學屬性,變遷史則需加入更多的環(huán)境、自然、風物、交流、工藝、哲學、地域、物種等因素,承接了文學自古以來的博物學屬性。讀到《大海風》,會感到這是一部近代史詩,聚合了人力的主體性與自然的客觀性,同時恢復了中國小說名物書寫的強大傳統(tǒng),讓書寫更加飽滿、豐腴,但又與結構、語言風格融為一體。

改革開放以來,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新市民小說等種種,都是改革精神在文本內(nèi)外的交相輝映。有的流派書寫變革,有的流派變革文學的敘述形式。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文學因子開始聚攏,促使文學聚變走向開闊。文學的深度與厚度不斷增強,80年代的概念演繹與詩學建構在90年代逐漸走向開闊、恢宏與細膩,作家們都成了地域?qū)<摇⒐に囇芯空?,苦苦找尋著獨屬于自己的“馬孔多”,以及屬于自己的別致物象。在這個過程中,《紅高粱》《白鹿原》《活著》等作品開始出現(xiàn),不斷打磨文學的啟蒙色彩和大眾情趣,使得文學能夠做到雅俗共賞。

趙德發(fā)的小說在種種文化小說之中,最大的特質(zhì)就是不急不緩,從容自信,情事合一。他的小說少有雕琢炫技之感,眼界十分開闊,沒有被既定的行文路徑所束縛。在趙德發(fā)的文學世界之中,我們既可以看見農(nóng)民的精神史,又能捕捉到知識分子的微妙情感;既有土地的羈絆,又有著海風吹來的信號。在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既有《通腿兒》這樣的細微到毛發(fā)的短篇小說,又有如《經(jīng)山?!贰独`綣與決絕》這樣的長篇小說。無論是閱讀他的作品還是與其交談,都能感覺到他不只是謀求一部作品的成功,更多的是個人境界的拓寬與習得。閱讀縣志、史書、外國名著和田野調(diào)查、深入生活,對他來說是完成一部小說必不可少的。翻開《大海風》,讀者會為這部小說細微與宏大的結合感到振奮,可以置身于他所書寫的書院、沙灘、海船之上,而不是單靠想象的力量。對于民國制度、教育、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歷史等方方面面千絲萬縷的交織應用,讓讀者可以獲得一種飽滿的“快感”。

這里有宿家兄弟與邢家的恩恩怨怨,有邢昭衍與梭子、篣子姐妹新舊交織的愛情故事,有曲大牙等官痞流氓,也有憨厚老實的船長、幫工們。讀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如古典小說《水滸傳》般大開大合與快意恩仇的氣魄,也可以讀到如《紅樓夢》般的婉轉(zhuǎn)深致。邢泰稔固守土地觀念,卻在昭衍想要升級船只時毅然賣掉分家后僅剩的一半田地。他告別人世,似乎象征著在齊魯大地與海洋的交接帶上,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勢必要有著艱難的爭奪。當具體到行業(yè)發(fā)展細節(jié)以及膠東地區(qū)風物人情的時候,《大海風》又頗有巴爾扎克、左拉等法國作家鋪敘物事的能力,讀者似乎在讀具有博物性質(zhì)的民國山東海陸文明的百科全書。趙德發(fā)對于此地民國風情的了解,具體深刻,細如發(fā)絲。

《大海風》一書經(jīng)過充分調(diào)研,通過別致獨特又熟悉的風物,連接了山東半島的陸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使得改革史開始與人文地理、歷史、民俗等結合,成為了更為宏大廣闊的變遷史。山東文化一直存在著兩種因子,一種是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tǒng),即使到了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視也一直是山東的名片。與此同時,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就一直根植在山東半島的精神史中。王潤滋、矯健、劉玉民、張煒、莫言等一批山東作家都受到了雙重文化的影響。劉玉民的《騷動之秋》較早獲得茅盾文學獎,那時的山東文學已經(jīng)在試圖結合制度與文化,并落實到具體的生活美學之中。不過,對于海洋文學的書寫,是近年來才開始發(fā)力的。從桑園到海運,是一個大的躍步。不久前,趙德發(fā)在與我的一次談話中就講到了山東文學應該有更多的海洋文化因子。山東作為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既海陸兩跨,又四季分明;既能感受國內(nèi)國際上較為前沿的氣息,又深得中原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的遺韻。如果算上明代移民潮,還有三晉文化的影響。但海洋文化因子在山東作家乃至中國作家的文學空間中還應該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xiàn)。

趙德發(fā)的《大海風》是近年來中國海洋文學的集成之作。其最大的創(chuàng)新點,是把海洋與陸地、開放與持重、經(jīng)濟與道德、發(fā)展與調(diào)整、未來與記憶處理得非常充分。這些關系的平衡與自洽,體現(xiàn)在趙德發(fā)多年來注重文學細節(jié)書寫的寫作訓練之中。翻開《大海風》,無論是對方言、民俗、器物感興趣的專業(yè)讀者,還是想在都市的鋼鐵森林中尋找靈魂皈依的普通讀者,都能找到自己閱讀的理由。船桅上的“走二子”滑輪消篷、海浪中神秘莫測的礁石“大將軍”“二將軍”、具有地域特征和歷史味道的地名“馬蹄所”、象征著船民信仰和寄托的龍王廟、具有人性化命名的船號“菠菜湯”“小豆角”、止血的中藥“烏賊骨粉”、祭船的“上杠日”“血網(wǎng)”“腰杠”的漁業(yè)工法,象征著恐懼與玄想的“月絳”“叼海”“短笮”的捕撈插曲、“大船釘”“蛤蜊眼”的人物諢名、“奶水治眼”的偏方,還有象征著大歷史的“小平錢”、歷史條約,以及種種掌故與行話,在《大海風》中幾乎頁頁可見。但是這些詞匯卻并沒有因為地域性而顯得陌生,反而融合在精心編織的海洋故事中。這種新穎而堅韌的“中國山海故事”講述方法,被嵌合在教育史、海商史、革命史、農(nóng)村社會史中。邢家是兼具典型性與標本性的家庭。邢家的苦難史、發(fā)家史、成長史是故事的主線,故事有催人奮進的篳路藍縷,有令人振奮的勤勞致富,也有“天行有?!钡臑牡溑c苦難。趙德發(fā)善于把握讀者的欣賞習慣和閱讀節(jié)奏,在奮進道路上“狠心”地為這個積善之家埋下九九八十一難,卻又總能在絕境之中,為這個家庭乃至中國千萬個普通的早期民族企業(yè)留下一抹亮色。

邢昭衍身上兼具了被啟蒙者、主觀能動的建設者與弄潮兒以及命運、時代浪潮之下作為肉體之軀的渺小人物等幾個特征。通過他短暫的求學生涯,作者將其與廟堂聯(lián)系起來,敘事之中不乏張謇這樣的標志性人物以及國際航運交流這樣的具體性事件,使得小說具有宏大而具體的格局。同時,邢昭衍也屬于鄉(xiāng)土,他身上有著齊魯文化中保守與樸實的一面,這形成了邢家在歷史大潮中看似微不足道卻能乘風破浪的道義精神。這些美好品質(zhì)與道義品德,并非來自于強者世界的教化,而是與生俱來的淳樸與良善。趙德發(fā)歌頌了歷史深處看不見摸不見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作為人的純粹與強悍。當我們讀完最后一頁,掩卷沉思之際,不能不回想到這樣一個普通的行船販夫之家,在世界變遷加速的年代,帶著獨屬于中國人的大陸精神,小心翼翼卻又光明磊落地航行在國際變革、國家轉(zhuǎn)型的時代大潮之中,琳瑯的細節(jié)和強烈的落差會再度沖擊人的內(nèi)心。這是趙德發(fā)在苦心孤詣的潛行后交出的海洋文學的答卷,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趙德發(fā)的山海變遷史書寫還沒有結束,或許會從“現(xiàn)代”一直延續(xù)到“當代”。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書院院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