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璀璨的宋朝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因為有張燈的習俗,所以又被稱為“燈節(jié)”。在古書的記載中,宋朝的元宵節(jié)尤為熱鬧。
燈節(jié):東風夜放花千樹
漢代已經(jīng)基本形成上元張燈的習俗,唐代之始,元宵觀燈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唐玄宗以前僅限于正月十五一天,從唐玄宗開始放寬到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這幾天也成為國家正式假期,各官署都停止辦公。
到了宋代,上元節(jié)慶時間由三夜進一步放寬到五夜,《燕翼詒謀錄》載:“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詔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后遂為例?!睆恼率娜臻_始,直到正月十八日結束。
據(jù)《宋史》記載:“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彩為山樓影燈,起露臺,教坊陳百戲?!遍_封府從臘月的冬至起就開始在大內的前面搭建山棚。到了元宵夜,眾多的游人早就擁擠在御街上。御街兩側的走廊上到處是那些有奇術異能的人們在表演,包括人們喜聞樂見的歌舞和百戲。燈山上的彩燈點亮之后,金光燦爛、交相映射,錦花繡結與燈光相互襯托。在宋代的東京城,有人更用轆轤把水引到燈山最高處,用大木柜貯放,按時放下,形成大瀑布狀,又用草把扎縛成巨龍,草上密置燈燭數(shù)萬盞,遠望如雙龍飛走,蜿蜒騰挪。朝廷對百姓觀燈更持鼓勵的態(tài)度,規(guī)定:凡來御街觀燈者,賜酒一杯。
宋代元宵燈節(jié),經(jīng)典之作是大型鰲山燈組,其構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大型鰲山造型通常為一只或數(shù)只巨鰲背負山巒,山上薈萃千百盞華燈,山石、樹木齊備,點綴以佛、仙、神的雕塑、繪畫等。山上可容樂工伶官奏樂,山前設有大露臺,供歌舞演出或工藝品展示?!洞笏涡瓦z事》記載了鰲山燈的龐大規(guī)模,燈高16丈,寬365步,中間還有兩條鰲柱,長24丈,金龍纏柱。中間一牌上書“宣和彩山與民同樂”。
平時皇帝車駕出行,有紅紗貼金燈籠200對,元宵節(jié)增加琉璃玉柱掌扇燈。車駕進入燈山之時,御輦院的工作人員在輦前唱著“隨竿媚來”,同時皇帝的車子轉了個大圈,倒退著行走賞燈?;实鄣竭_宣德樓時,游人趕緊跑到樓臺之下來看。到了三更時分,皇帝要回宮休息,于是一聲鞭響,幾十萬盞燈燭,一時之間全部熄滅。市民們于是往南轉移,到大相國寺繼續(xù)賞燈。大相國寺的大殿前設有樂棚,大殿兩廊有詩牌燈,上面寫著“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浸樓臺”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等優(yōu)美詩句。寺里的燈燭光彩奪目、爭奇斗艷,直至天明。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下了宋朝燈節(jié)的繁盛:“諸坊巷、馬行,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逼渲杏幸患疑徎ㄍ跫蚁沅伒臒艋鹱顬槌霰姡钟猩雷龅缊?、打花鈸、弄椎鼓,引得游人無不駐足觀看。在每一處城門,都設有公家的樂棚,鼓樂歌吹齊奏,“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睘榉纻湫『号c家人失去聯(lián)系,凡是巷口沒有樂棚的地方,專門設置了小影戲棚子,吸引小孩子聚集在那里。宣德樓前的東西橫街,有高達數(shù)十丈的竹竿,“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動宛若飛仙?!?/p>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毙翖壖驳摹肚嘤癜浮ぴΑ飞鷦用枋隽四菚r的場景。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元宵假期又增一夜,自十三夜起,名為“試燈”。臨安的元宵夜,街上人山人海,觀燈賞月。游手浮浪之輩,則頭戴用白紙制成的大蟬,謂之“夜蛾”,招搖之極。還有的將棗肉和炭屑混合制成小球,通過鐵絲懸掛點燃并戴在頭上,燃燒時發(fā)出光亮,這叫“火楊梅”。有的把“火楊梅”插到跟班兒的頭上,或者讓跟班兒的頭頂著蓮花牡丹燈碗。宋代金盈之在《新編醉翁談錄》中說,在元宵節(jié)賞燈的時候,京師的婦人把燈球、燈籠,制成棗栗大小,并加珠翠進行裝飾,這是宋代最流行的婦女頭飾,全城爭戴之。
元宵賞燈也是一場狂歡,每一條街道都擁擠不堪,以至于許多人不慎掉落物品,等到人潮散盡,就有人拿著燈去街上尋撿。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載:“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遣鈿墜珥,往往得之。亦東都遺風也?!薄秹袅讳洝愤@樣記述一晚的繁華:“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競夸華麗。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人都道玉漏頻催,金雞屢唱,興猶未已。甚至飲酒醺醺,倩人扶著,墮翠遺簪,難以枚舉?!?/p>
燈謎:拈詩成謎懸燈猜
燈謎又稱為“燈虎”“文虎”,所以猜燈謎又被叫作“射燈虎”“打燈謎”。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而謎語源于民間口頭謎語,后經(jīng)文人加工而成。據(jù)說王安石就是一位善于制燈謎的人,他所制的謎語“日字加兩點,不作貝字猜”(“賀”字)、“貝字欠兩點,不作日字猜”(“資”字),堪稱謎之杰作。蘇東坡也是一位善于制謎的人。相傳,有一次一位朋友請他為一幅畫題字,他順手便在畫上題了“蟲二”兩個字。一時大家不知何意,經(jīng)過揣摩才知道原來是“風月無邊”四字?!芭f籍相傳,宋仁宗時…一上元佳節(jié),金吾放夜,文人學士相與裝點風雅,歌頌升平,拈詩成謎,懸燈以招猜者?!崩社摹镀咝揞惛濉酚涊d:“東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輔以隱字,唱和者眾,刊集四冊《文戲集》。”
猜謎語已成為宋代元宵節(jié)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無論是官員還是文人,都常常以謎語互為戲謔?!稏|京夢華錄》記載:“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毛詳、霍伯丑,商謎?!鄙讨i,舊用鼓板吹《賀圣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也就是謎語。當時的商謎場所叫“勾欄瓦舍”。在北宋的開封城,張燈結彩的元夕,民間喜謎者將謎書于紙箋,貼于明亮的紗燈上,供人猜射,射中后有薄禮相贈,自此燈與謎結合,誕生“燈謎”。有好事者“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從《武林舊事》來看,宋朝在花燈上寫謎語,燈謎首次有了文字記載,說燈謎已有800年的歷史是有根據(jù)的。
燈盞:民間點燈夜生輝
宋朝的正月十五日夜,民間要點燈盞,俗稱“送燈盞”。燈盞有瓷制的,也有面制的。自己家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的燈盞,俗稱“燈饃”。高二寸許,上凹,盛以香油或者棉油,紅線繩作為燈芯。在十四日夜開始點燃,俗稱“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屆時焚香禱告畢,將所有燈盞送放于自家院內院外的水缸、糧囤、房門、墻頭、豬圈、羊欄、馬棚、牛槽、雞窩、糞坑、糞堆、廁所、磨盤、碾盤,石滾、井邊、樹下等,每處均放兩個。此時滿院生輝,一片光明,燈花起舞,油香撲鼻,它象征著家家到處都“有(油)”。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xù)燈”。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燈”。燈節(jié)后,所用燈盞如為瓷制,則收藏起來,次年再用。面燈盞,一般自己不吃,都要施與乞丐,名曰:“舍神果”。
元宵節(jié)期間,在北方不少地區(qū)還用燈盞預測年景,用12只燈盞,放食用油在盞內燃燒,或將面盞放入鍋中蒸,視燈盞滅后盞內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的面盞中的水分多少,以占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用燈盞測水旱,寄托了廣大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
點燈盞時,鄰家子女也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以此祈福。宋代的《歲時廣記》有“偷燈盞”條引用《瑣碎錄》文獻說:“亳社里巷小人,上元夜偷人燈盞等,欲得人詛咒,云吉利。都城人上元夜一夕亦如此,謂之‘放偷’。得匙者尤利,故風俗于此日,不用匙。一云,偷燈者生男之兆。又《本草》云‘正月十五日燈盞,令人有子。夫婦于富家局會所盜之,勿令使人知,安臥床下,當月有娠’?!睂τ谕禑舯K之行為,古人千叮嚀、萬囑咐,偷人燈盞,一定不能讓人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1936年出版的《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謂之燈節(jié)……晚上以米面制成之燈盞,添油少許,點放各處,謂之燈盞。兒童輩伺無人時將麥燈偷回大嚼,謂之偷燈盞。意謂此燈系神用之物,食下必能免災病?!?/p>
時光流逝,元宵節(jié)的相關習俗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形式,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重要習俗都延續(xù)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