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玉平:命運抗爭 ——讀王雨長篇小說《向死而生》
王雨長篇小說《向死而生》,講述了一位腦癱病人的命運抗爭,如書籍封面提示語:是一部愛與希望,感恩與夢想交織的生命贊歌。
2025-03-19
-
先鋒者的使命是照亮生活世界——讀長篇歷史小說《譚嗣同》
從創(chuàng)作歷史文化散文《尋訪譚嗣同》,到出版長篇歷史小說《譚嗣同》,再到創(chuàng)作《撥劍欲高歌——譚嗣同傳》,彭曉玲花了十年時間。
2025-03-18
-
新大眾文藝浪潮中的西吉新鄉(xiāng)土文學
新時代以來,新大眾文藝浪潮在中國大地上蓬勃興起,方興未艾。
2025-03-18
-
莊越之:自山河中見歲月
我在散文《屈大均的異象世界》中提了一筆云南: 云南也是南方,與廣東截然不同的南方,南方不止一種。
2025-03-18
-
師道為人,學以為己——論蘇煒散文的“師說”新語
蘇煒是出色的文學家(小說、散文、詩詞皆有代表作)、書畫家、音樂家,也是重要的學者、師者,諸藝皆得心應手、頗有成就。
2025-03-18
-
記憶,被固定或延續(xù)了——《匠者》有感
趙海忠是內(nèi)蒙古評論家協(xié)會的主席,可見他是以評論見長的人,可他不按套路出牌,偏偏寫了一部長篇小說,而他的長篇小說也沒有追隨時尚,沒有把目光投向大家競相投目的選題方向,而是理性地規(guī)避了主題的雷同,深情地看向了通常不被人注意的匠人身上,看向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艱辛生存在村社里的鼓匠、畫匠、木匠、裱糊匠等等匠人身上。
2025-03-18
-
當智性藏匿于詩性——評陳春成《秋水》
記憶如何塑造身份?這一問題指涉?zhèn)€體存在與時代洪流的對抗。
2025-03-18
-
盛世中國的普通人群像——評長篇小說《焰紅湘浦口》
讀完川妮的長篇小說《焰紅湘浦口》,掩卷沉思,眼里浮現(xiàn)出很多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樊婆婆的執(zhí)著堅韌、樊行首的智慧和大格局、鄭喜州的深情、裴行首的道義、譚良駿的氣魄、裴千里的謙卑、龐嘉永的寬容、鄭行首的偏頗和務實、裴牡丹的聰慧與堅強、鄭同川的才氣、裴桂花的天真率性……《焰紅湘浦口》塑造了大大小小幾十個人物,即使著墨不多的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
2025-03-18
-
草樹:困境與蝶變——陳先發(fā)詩歌印象
我和先發(fā)相識快三十年了,純粹建基于詩的友誼,歷久彌堅。
2025-03-18
-
嶺南與江南的“互文”——論葉靈鳳后期的方物風土書寫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從文體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兩個”葉靈鳳,即作為現(xiàn)代小說家的葉靈鳳與作為散文隨筆家的葉靈鳳。
2025-03-18
-
《裝臟》:鄉(xiāng)愁、月亮與六便士
2012年,我即將離開大學校園。
2025-03-18
-
如何還原偉大的絲綢之路
我的絲路書寫已為期十年。
2025-03-17
-
何以文學?何以寫作?——評向迅《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
讀向迅的《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下稱《七月晚餐》),最為直觀的感受是如同進入到一座城堡內(nèi)部,八篇小說如同裝飾精美的八個房間橫呈于眼前,你完全可以忽略其中的順序,可以隨意打開一間感受其中的故事。
2025-03-17
-
在詞語的荒野中夜行——韓松落小說的跨界敘事與精神地理學
在當代漢語寫作場域中,韓松落以其獨特的跨界書寫姿態(tài)構(gòu)成了值得關注的文學現(xiàn)象。
2025-03-17
-
于時代洪流中發(fā)現(xiàn)詩性之光——簡評鄒漢明新作《穆旦傳:新生的野力》
在20世紀中國詩壇的現(xiàn)代性探索中,穆旦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譯介始終惹人注目。
2025-03-17
-
改文風,應該提倡“斷辭必敢”
開欄的話:文風關乎學風、作風、世風。
2025-03-17
-
歷史的厚重、文學的情致和思想的識見
在21世紀以來中國非虛構(gòu)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王樹增有著自己明確的書寫方位和獨特的氣象格局。
2025-03-17
-
詩的突圍:解凍代碼壘起的冰墻
近年來,每當有新的AI工具問世,都會對最能象征人類情感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藝術領域發(fā)起沖擊,而詩歌因其文體特殊性往往首當其沖。
2025-03-17
-
《廢墟與狗》:另一種散文
春節(jié)假期,躲在汝水邊上的荒村里陪伴爹娘,因為天寒,我很少出門,與父母聊些家常,說些舊事,諸如父親當年在村里任代課教師的時斷時續(xù),陪父親到鎮(zhèn)上讀書的艱難“決策”,舍棄讀師范而去灰水河邊的昆陽古城讀高中的猶豫彷徨,多少往事,因過年閑暇,與父母閑扯,涌上心頭。
2025-03-17
-
《做光的孩子》:拾起詩性的火種
在這個被技術理性與功利主義裹挾的時代,詩歌往往成為最后的避難所。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