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現代中國”的“誤讀”——魯迅之孟子觀
引言:被遺落的“拼圖” 魯迅研究歷來是中國現代文學領域的顯學,而魯迅與儒家“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也成為學者們孜孜以求、力爭突破的重點。
2024-02-26
-
【龍年說龍】有文化的中國龍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2024-02-23
-
王蒙:父親母親的罪與罰之后
父親王錦第,字少峰,1947年去解放區(qū)的時候還用過王曰生的名字。
2024-02-23
-
殳、劍或匕首:要有怎樣的一種戰(zhàn)士?
1907年,26歲的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發(fā)出震撼人心的一問:“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者安在?”[1]從那時起,對于“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呼喚與尋找,以及用文學方式進行的思考與塑造,就成為貫穿魯迅一生思想與寫作的重要話題之一。
2024-02-21
-
周松芳:顧頡剛廣州宴游記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曾自謂其流連詩酒,很多是出于工作需要,比如1944年在重慶時,每月四千元的《文史雜志》主編費,便基本用于跟作者在餐館見面談稿子了。
2024-02-20
-
錢玄同:新思潮的擺渡人
錢玄同去世半個多世紀后,他的文集才得以出版,那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了,記得我曾幫編者請張中行先生為文集寫過序言,那是篇很好的文章,文字有著古樸之氣。
2024-02-19
-
雷鋒的六個春節(jié)
雷鋒盡管只度過了22個春節(jié),但是他卻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中國人的人生記憶中。
2024-02-18
-
愛因斯坦在上海
愛因斯坦在上海 曾經在手機上刷到作家莫言的一個視頻,他說:“假如我得的是諾貝爾物理獎,你看我還會不會低調,說不定我會非常張揚,因為這是我的發(fā)現,已經被實驗證明,這個定理就存在,存在宇宙里面,誰如不服你也來一個……”莫言的這段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與上海有過兩次相遇的愛因斯坦。
2024-02-08
-
林賢治:王得后,從研究室到十字街頭
一、拱廊:通往“立人”之路 五四過后,學界頗有人提倡“踱進研究室”,意即把研究室當作動蕩時代的一塊飛地。
2024-02-07
-
新時代古籍整理的意義及發(fā)展趨勢初探
一個小的專業(yè),卻受大大的重視 古籍是什么?整理古籍的意義何在? 我先破題。
2024-02-06
-
李澤厚的“冷凍頭顱遺囑” 已執(zhí)行,人生最后震撼的感嘆號
李澤厚八十歲生日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首次向外披露了自己的“冷凍頭顱遺囑”,他說: 我不會有墓志銘。
2024-02-05
-
程永新憶程德培:唱歌的人不許掉眼淚
程德培和程永新 2023年9月28日,我與幾個朋友相約聚會,傍晚6點37分,收到德海發(fā)來的微信:德公走了。
2024-02-04
-
“讓我來為國家趕趕工作吧”——回憶沈從文先生
幾十年來我一直想寫這個題目,因為我在24歲那年被推薦給沈從文先生畫圖時,還完全不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024-02-02
-
孫郁:魯迅對于新學人的警惕與質疑
一 現代性的理念是被新知識人構建起來的。
2024-02-01
-
【溫故】一月,在曠野里,在繁花里
編者的話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學》刊載了柳青佚作《在曠野里》,這部長篇手稿蒙塵數十載,終與讀者見面。
2024-02-01
-
經典作家??娋次?/a>
“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 ——鐘敬文小傳 □嚴曼華 “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這是我國著名民俗學者、教育家、詩人鐘敬文曾用以自勉的詩句。
2024-01-31
-
重讀《傷逝》:愛與永恒,更新或者重復
原標題:更新或者重復 ——論魯迅小說《傷逝》中的愛與永恒 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不同于一般之處,在于其關涉一系列靈魂性的主題。
2024-01-30
-
1949年,是誰邀請老舍回國?
原標題:老舍回國邀請函實考 1949年4月,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第一次會議中國代表團成員致老舍信函,現藏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 無論從作品的深度與廣度,還是從作品的國內外影響力上看,老舍都堪稱中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024-01-29
-
雪藏七十年后面世 柳青遺稿有著怎樣的斷舍離?
柳青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出版過《種谷記》《銅墻鐵壁》《創(chuàng)業(yè)史》3部長篇小說。
2024-01-26
-
《青海湖》2024年第1期刊發(fā)昌耀兩篇未刊稿
昌耀未刊稿(二題) 昌 耀 在理發(fā)店的一次歷險 *題目為編輯所加 下面,我要講到的事件,我至今印象深刻,讓我隱隱感到人性的卑怯與無能,以為可比之于一次歷險。
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