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年代詩學”的終結:個人化、歷史意識以及“倫理的詩學”
一 記得上次一行提出了當代詩壇的“絕境”一說,發(fā)射了一些比較猛烈的炮火,當時我因為別的原因沒有到場,如果到場,我也會給“九十年代詩學”補上一刀。
2024-06-24
-
《微不足道的一切》:人性的逼仄與敞開
或許與信河街早已成為作家哲貴的文學地標有關,他這部副標題被專門標明為“獻給我的父親”的中篇小說《微不足道的一切》(載《收獲》2024年第3期),所講述的,依然是發(fā)生在信河街的故事,其全部故事也都聚焦在了一個家庭的三代人之間。
2024-06-24
-
《幸福的種子》:找尋獨屬于個人記憶的故鄉(xiāng)和歸屬感
找尋獨屬于個人記憶的故鄉(xiāng)和歸屬感,是人們內心最溫暖的存在。
2024-06-24
-
《有書香的地方》:閱讀是一樁國家大事
聶震寧新近出版的長篇紀實作品《有書香的地方:中國全民閱讀紀事》屬于中國作協(xié)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2024-06-24
-
《金翅魚之歌》:“魚道”也是生態(tài)保護和發(fā)展之道
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開篇就描繪了因為濫用殺蟲劑導致鳥類滅絕性死亡,原本百鳥諧鳴的春天被奇怪的寂靜所籠罩的恐怖場景。
2024-06-24
-
化煤為美,破解高污染產業(yè)生態(tài)轉型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資源枯竭地區(qū)經濟轉型發(fā)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2024-06-24
-
《蘋果紅了》:書寫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人間世相
反映時代變遷,描繪普通人的精神新變,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旨歸。
2024-06-24
-
《江如練》:細說百里漓江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2024-06-23
-
《馱著魂靈的馬》: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與人性的光輝相映襯
2021年5月,《小說月報》選載了娜仁高娃的短篇小說《馱著魂靈的馬》。
2024-06-23
-
少女幽深的精神迷宮——評殳俏《女字旁》
在大多數(shù)關于女性議題的敘述里,父權永遠是天然的對立面,而那些關于命運對抗的章節(jié),首先讓我想起張愛玲在《雷峰塔》中寫到的幽禁琵琶的閣樓。
2024-06-23
-
顏歌:到世界去與回故鄉(xiāng)來
一 顏歌是“80后”作家里一個獨特的存在。
2024-06-23
-
說話的重要性: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云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是當代文學中比較接近舊白話世情小說的一部作品。
2024-06-23
-
保持對絕對真相的警惕
在當代文壇,許春樵不算那種大紅大紫的作家,但他有自己堅守的東西。
2024-06-21
-
六種元素:陸源的文學張力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大致如下的話:在自傳中,除了自己,剩下都是真實的。
2024-06-21
-
繁復之眼透視下的女性心靈史
當我們還沉浸在“花詩”帶來的芬芳與幽微、“空白之地”帶來的荒野與曠遠時,張映姝正跳出自我,不斷強化詩寫能力,打破原有寫作軌道,用她廣博的視野貫通敏銳的觀察去挑戰(zhàn)更為廣闊的語境,又最新出版詩集《她·們》,以女性主題為我們帶來了這一視角的全新詩寫樣本。
2024-06-21
-
《魔鏡制造者》:心在低處,向上的歌吟更美
當代社會因科技發(fā)達、物質豐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叢林化”。
2024-06-21
-
當代臺灣散文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路徑
1979年元旦,葉劍英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上海文學》《當代》紛紛發(fā)表旅居海外的臺灣作家作品,開啟祖國大陸對臺灣文學的引介之先河。
2024-06-21
-
文學的內向生長與外向延伸
在草木蔥蘢、生機勃勃的春天,《雨花》《中國作家》《長城》《山東文學》《四川文學》所刊發(fā)的新作中,有些從個人的層面出發(fā),聚焦底層個體的現(xiàn)實生活,在不動聲色的細致描摹中講述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故事;有些從“小歷史”折射“大歷史”,立足當下城鎮(zhèn)化進程,流露出作家的家園意識,凸顯個人與時代的關聯(lián)。
2024-06-21
-
《最慢的是活著》:女性經驗的接續(xù)與復現(xiàn)
喬葉小說中始終涓涓流淌著一條長河,于其間涉水渡河的人,大多是女性。
2024-06-21
-
季宇《王朝的余暉》: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深度交融
從《共和,1911》《段祺瑞傳》,到《燃燒的鐵血旗》《淮軍四十年》,作家季宇一路走來,聚焦晚清的動蕩歷史、辛亥革命的風云跌宕、民國的浮沉滄桑,以一系列厚重作品呈現(xiàn)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真實、復雜面貌。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