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chǎn)者的藝術”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文藝工作歷程中,“延安文藝”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  延安文藝2021-05-26
-
文學代際與文學代溝
2020年,莫言出版了他的新小說集《晚熟的人》,這是繼獲諾獎(2012)之后的新作。
-
丁帆:從瓦礫廢墟中尋找有趣的灰姑娘
文學批評可分為兩種時態(tài),既可以是及時性的,也可以是后發(fā)性的。
-
當代詩文本中的現(xiàn)實之維:個我境遇、他者審視與點化生存(節(jié)選)
人之生命的流變天然需要另一個相應的非生命的藝術載體與之對稱、平行。
-
文學自糾的力度與限度:“一體化”語境中的“大連會議”
內(nèi)容提要 中國作協(xié)在1962年組織召開的“大連會議”,因處于中央“八字方針”與“重提階級斗爭”的夾縫之間,其運作及隨后的命運流轉(zhuǎn),尤能體現(xiàn)“一體化”時代文學的某些特質(zhì)。
-
聚焦 | 短篇小說如何思考?
編者按 “銳話題”是《時代文學》雜志2021年開設的新欄目,每期選擇一個文學界正在熱議,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關注的話題,邀請國內(nèi)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作家、評論家參與討論。
關鍵詞:  短篇小說2021-05-20
-
程光煒:再談?chuàng)尵犬敶膶W史料
內(nèi)容提要 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一向擁擠在全國層面,卻忽視對地方層面,例如省作協(xié)組織機構、文學雜志和交游關系等史料的爬梳。
關鍵詞:  文學史料2021-05-20
-
李德南:關于文學與時代的思考札記
編者按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技術化的世界,技術幾乎延伸到了一切與人有關的領域。
-
并非簡單“搬用”,而是有所“發(fā)明”
在“時代與文學”的命題下,將目光從傳統(tǒng)的“純文學”延伸至更大范圍內(nèi)虛構的想象性寫作,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敘事,正在與當下的中國生活、中國經(jīng)驗發(fā)生著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新的時代,敦促廣義的文學敘事發(fā)生新的變化,同時又對文學敘事提出新的要求與新的課題。
-
程光煒:當代文學階段的劃分問題
在今天上午的會議上,吳俊教授講的一個觀點我比較認同。
-
郜元寶:從文學批評諸概念內(nèi)含的沖突看批評的價值取向
一 文學批評既要在針對作家作品的評價中抽引出某種普遍的和規(guī)律性認識,又須使這種認識和批評家對批評對象的審美體驗肉血相聯(lián),不致于成為純粹說理。
2021-05-14
-
洪治綱:自我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
“為了真誠坦白,批評家應該說‘先生們,關于莎士比亞,關于拉辛,我們所講的就是我自己’。
-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闡釋鏈與“新傳統(tǒng)”的生成
所謂“新傳統(tǒng)”,是指新文學傳統(tǒng)或者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近百年來它逐步積淀下來,成為有別于古代文學的那些常識或普遍性的思維與審美方式。
-
格非:遠方的消失與經(jīng)驗傳播途徑密切相關
同質(zhì)化(節(jié)選) 我還記得小時候,那些漫長的夏日的夜晚,村里的男女老幼坐在陰涼的巷子里閑聊消夏的情景。
關鍵詞:  格非文學經(jīng)驗2021-05-11
-
韓少功:文化——迭代與地緣兩個尺度
下面坐著很多老師,嚇得我有點不敢說話,特別是碰觸這么一個不討好的題目。
-
廣東作家如何寫出大作品?
1月26日,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國藝術報指導,廣州市文聯(lián)、廣東美術館主辦的“時代先聲——廣州文藝百年大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
關鍵詞:  廣東作家2021-05-09
-
從“閱讀史”到“文學史”
1 要從“歷史”高度把握“一個時代的文學”,并不意味著直接將“文學史”和“政治史”“社會史”對應起來,甚至線性地強調(diào)后者對前者的決定作用。
關鍵詞:  文學史2021-05-09
-
中間小說:新“小說革命”的可能之一
正視媒介革新,正視讀者,正視時代,呼喚一種“既嚴肅又通俗”,既有文學形式“創(chuàng)意”又具現(xiàn)實關照維度,既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故事“創(chuàng)意”性的“中間小說”樣式。
關鍵詞:  中間小說2021-05-06
-
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應重視效果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國家、民間、個人、海外各方力量的推動下,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幅度不斷拓寬、程度不斷深入,取得了巨大成績。
關鍵詞:  海外傳播2021-05-06
-
文學“考現(xiàn)”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今年4月12日,以“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創(chuàng)輝煌”為主題的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別推介活動舉行,旨在向世界展示湖北的新面貌,搭建對外合作的新橋梁。
關鍵詞:  城市文化形象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