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來為國家趕趕工作吧”——回憶沈從文先生
幾十年來我一直想寫這個題目,因為我在24歲那年被推薦給沈從文先生畫圖時,還完全不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024-02-02
-
他們影響了張謇
張謇(1853—1926)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人物,他頭頂有諸多光環(huán):清末狀元、立憲派領(lǐng)袖、民國“產(chǎn)婆”和民初政府重要成員等。
2024-02-02
-
趙樸初先生與上海繼光中學的情緣
提起趙樸初先生,人們大都知道他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佛教領(lǐng)袖、詩詞大家、書法家,但是鮮有人知道在他充滿傳奇和奉獻的人生中,曾有過一年的國文教師的經(jīng)歷。
2024-02-02
-
謝其章:我在青海的五百八十六天
在天高皇帝遠的青海,在杜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青海湖,在刀郎《德令哈一夜》的旋律里,我耗費掉了青春的五百八十六天。
2024-02-02
-
“往往”是“衣服在山西”
一、文章之緣起 這是一篇頗費周折的文章,盡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仍然是淺顯,思慮卻已經(jīng)耗去很多。
2024-02-02
-
啟功為何不寫回憶錄?
啟功(1912—2005)是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2024-02-01
-
姜德明《余時書話》誕生記
姜德明先生的《余時書話》梓印之際,如今早已改執(zhí)教鞭的龔明德先生尚未離開四川文藝出版社,是這部中國當代書話善本的責任編輯。
2024-02-01
-
“學術(shù)必求致用”——翻譯家趙必振的治學之道
趙必振是一位在翻譯、辦報、國學、教育、文史等諸多文化領(lǐng)域均有所建樹的學者,他早年深受康有為、皮錫瑞等人的傳統(tǒng)國學影響,崇尚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具有中國士大夫“每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人生價值取向,從而形成其極具特色的治學思想。
2024-01-31
-
孔慶東:鐵面柔腸孫玉石
北大中文系2024年的第一個噩耗,是1月13日晚上吳曉東老師從北醫(yī)三院發(fā)來的——孫玉石老師已經(jīng)在重癥室堅持了二十多日。
2024-01-31
-
風骨·學養(yǎng)·交誼:生動的學人剪影
先師鄭克晟先生的《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一書出版后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和好評。
2024-01-31
-
“五四”文學觀念下的古典重釋重構(gòu)
運用現(xiàn)代觀念對中國古典小說進行重釋重構(gòu),是“五四”以降文學研究和活動的一個重要面向。
2024-01-30
-
高曉聲“偷”學做竹籃
20世紀60年代初,高曉聲被安排到三河口中學教了3年書,又被安排到位于三河口鄉(xiāng)西南的一個西姚大隊學習勞動。
2024-01-30
-
蘇北:曾讓汪曾祺感動的“天下第一汪迷”
蘇北,本名陳立新,1962年生人,長于安徽天長,散文家。
2024-01-30
-
1949年,是誰邀請老舍回國?
原標題:老舍回國邀請函實考 1949年4月,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第一次會議中國代表團成員致老舍信函,現(xiàn)藏山東中國文學藝術(shù)博物館 無論從作品的深度與廣度,還是從作品的國內(nèi)外影響力上看,老舍都堪稱中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024-01-29
-
興膳宏先生二三事
2023年10月17日,接到朋友發(fā)來的興膳宏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吃驚。
2024-01-29
-
紀念孫玉石:藍旗營的夜色
孫玉石先生與本文作者在家中 這些年藍旗營的房子大體上沒什么變化,小館子是一茬茬換,早些年吃過的紅辣仔不見了,更不用提像嘉禾藝苑那樣剎那興亡的茶吧,二十年前就消失了。
2024-01-29
-
張惠:懷念王飚先生
王飚(1944-2024) 早上收到師母的微信,點開沒讀完一行,大顆大顆的眼淚就砸下來。
2024-01-26
-
錢鍾書先生的一封信
文灼非(右)與錢鍾書先生合影 錢鍾書致文灼非書信一封 日前,在成都發(fā)現(xiàn)了一封錢鍾書的書信,勾起了1985年錢鍾書先生接待港大學生的一段往事。
2024-01-26
-
陶慕寧:麯糵相依伴浮生
“平生耽綠蟻,半道入青樓。
2024-01-26
-
雪藏七十年后面世 柳青遺稿有著怎樣的斷舍離?
柳青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出版過《種谷記》《銅墻鐵壁》《創(chuàng)業(yè)史》3部長篇小說。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