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70年古典文學影印圖書回顧
2021年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而古典文學編輯部在建社之初即已組建。
-
人文社70年古典文學選本回顧
2021年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而古典文學編輯部在建社之初即已組建。
-
《堂吉訶德》的一個不該被忽視的中譯本
《堂吉訶德》(上、下),(西班牙)塞萬提斯著,孫家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 《堂吉訶德》的一個不該被忽視的中譯本我最早讀到孫家孟老師翻譯的《堂吉訶德》,是在西班牙語精讀課的課堂上,當時老師選了《堂吉訶德》同一個片段的三個譯本,一個是孫老師的,剛問世不到一年,另兩個則是已經(jīng)比較有名的譯本,讓我們做比較。
-
清末民國時期的《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
根據(jù)《三國演義》繪制的連環(huán)畫早在清光緒年間便問世了。
-
《黃炎培日記》整理的美中不足
筆者按:2020年12月24日早晨,在一個學術(shù)群因緣際會結(jié)識了某位聞名已久的學兄。
-
黃發(fā)有:當代文學史視野中的審稿意見
審稿意見是編輯出版部門對來稿質(zhì)量好壞以及是否刊發(fā)、出版做出明確判斷的評價意見,大都寫在格式化的審稿單上,或者以書信、電子郵件的形式與作者交流,作為工作文件的審稿意見大部分都沒有公開。
-
顧頡剛與《魯迅全集》注釋
摘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的注釋過程中,注釋者除查閱文獻資料外,還訪問了與魯迅著作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當事人和知情人。
-
紙質(zhì)書何以延續(xù)至今
在新近出版的《書情書》(Das Buch: Eine Hommage) 中,德國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細膩的筆法,講述了愛書之人對于紙質(zhì)書的迷戀。
-
《紅樓夢》的作者到底是誰?
《紅樓夢》問世已幾百年了,到底是誰揮動椽筆鑄就這巔峰巨著、蓋世鴻篇?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
2021-02-23
-
曼殊舊版《拜輪詩選》和《絳紗記焚劍記合本》
曼殊的著作,據(jù)柳亞子父子的研究,很多都散佚了。
-
民國時期《九歌圖》的流傳與新創(chuàng)
摘要:晚清民初,中國畫在“美術(shù)革命”的沖擊下日漸式微。
-
中國當代文學傳媒史料研究的內(nèi)容與方法
摘要:中國當代文學傳媒史料的整理與研究,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學術(shù)積累為基礎(chǔ)。
-
天祿琳瑯:乾隆宮廷藏書的歷史密碼
清乾隆內(nèi)府寫本《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十卷。
-
楊浪:這小開本如酒,敬曠世精致
1956年的《文學日記》 小開本據(jù)說是為了“地鐵閱讀型”的需求 友人剛剛寄來印制精美的《老樹日歷》一冊,摩挲之余,想起當年和劉樹勇的對話。
-
《潛徽錄》:翰墨前緣記未疏
2019年歲值己亥,正逢冒廣生老先生逝世整甲子之年,上海博物館將珍藏多年的《潛徽錄》書稿整理后出版面世,以一種端重且蘊義深遠的方式來紀念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詩人和文化學者。
關(guān)鍵詞:  《潛徽錄》2021-01-13
-
近代書刊的“類征”何以達成?
《中國近代書刊形態(tài)變遷研究》,沈珉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在書刊設(shè)計中,我們常用“類征”一詞來描述書刊設(shè)計的類型化特征,以引導(dǎo)讀者購買。
關(guān)鍵詞:  近代書刊2021-01-12
-
“延津劍合”的《我的前半生》
1958年油印本第一冊封面 “延津劍合”的故事說的是,晉時有個大臣叫張華,字茂先,善識天文,能辨古物。
-
《青春畫報》:民國第一校園畫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畫報出版的高峰期,時政、電影、戲劇、游藝、攝影、收藏等類畫報比比皆是,但唯獨沒有一本主要反映校園生活的畫報。
-
梁啟超胞弟梁啟勛的詞學研究
編者按:梁啟勛是梁啟超長弟,追隨兄長,深受其影響與提攜。
-
如何定稿?——1981 年版《魯迅全集》定稿的流程與原則初探
1981年版《魯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遺補編》《古籍序跋集》的責任編輯徐斯年曾撰文回憶從“紅皮本”到發(fā)排的整個流程: 首先,對“征求意見本”(即社內(nèi)印行的、作為原注釋組定稿的“紅皮本”——原注釋組的未定稿本則是各組自行印行的“白皮本”)進行加工,包括統(tǒng)一格式體例,核對每一條注文的原始資料,決定注文取舍,進行文字加工,補寫應(yīng)注而未加注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