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尋找與考證:蕭紅居地安葬地及紀實作品研究》 >> 正文
1942年,蕭紅生前好友、《星島日報》《星座》副刊主編戴望舒,在日軍監(jiān)獄里受盡酷刑,終于被朋友解救出獄。出獄后,獲知蕭紅死訊的戴望舒由葉靈鳳陪著,請日本《讀賣新聞》駐港記者平澤隨行,到了當時還是軍事禁區(qū)的淺水灣,祭奠蕭紅,寫下了千古絕唱《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一代才女,在詩人舊友筆下,竟如此瀟灑。戴望舒在日軍監(jiān)獄鬼門關(guān)里走過一遭,心靈身體均受重創(chuàng)。他難免不為蕭紅逃過日軍監(jiān)獄而慶幸,曾經(jīng)寫過《生死場》的蕭紅,若真正與日軍狹路相逢,又怎么能免于殘酷迫害呢?
1946年10月10日,在香港工作的夏衍和K到淺水灣看蕭紅墓。
“蕭紅的骸骨埋在從麗都的大門邊正北行約一百七十步的地方,西向面海,算得上是風(fēng)景絕佳之地。沒有隆起的墳堆,在一叢開花的野草中間,露出一塊半尺闊的木板,排開有刺的草,才看出‘蕭紅之墓’這四個大字:看筆跡就知這是端木寫的,木牌后面有一棵我叫不出名字的大樹,很奇怪這棵樹的軀干是對分為二的,以墓為中心,有一圈直徑一丈多的矮墻,其實,這不能說墻而只是高不及尺的‘石圍’而已,從墓西望,前面是一棵婆娑的大果樹,兩三棵棕櫚和鳳尾樹,再前面,就是一片沙灘和點綴著帆影和小島的大海了!
夏衍提到的“石圍”就是當年埋葬蕭紅時,小椋廣“拿出錢來修的”!俺,參加這善舉和在戰(zhàn)爭中著意保存了這墓地的,還有日本《讀賣新聞》社的記者(平澤)和他的夫人!
蕭紅墓,自逝世之后,許多內(nèi)地文化人都前往憑吊以示敬重。
周鯨文回憶了他所見到的淺水灣蕭紅墓。
“我于1956年底來到香港之后,1月某日攜內(nèi)人和一位朋友到淺水灣麗都花園蕭紅墓前憑吊。只見在一株大樹下,立著一尺多長的木牌,上書‘蕭紅之墓’。這株樹,四周砌成一個丈多直徑的圓圈,圈內(nèi)四周由石塊砌成,圈內(nèi)積土。左近的幾株樹多是如此,大概是為了保持水份的原故”。
周鯨文所看到的石圍,是否就是夏衍當年認為小椋廣修的,還是每棵大樹都有石圍而夏衍沒有看到;虺捈t墓,其他的石圍是后修的,現(xiàn)在仍然是個迷。
1946年,周海嬰在香港讀書,曾與同學(xué)拜謁過蕭紅墓。
“在香港期間,我曾與幾個培僑同學(xué),到淺水灣蕭紅的墓地憑吊。墓地近海灘,立著一塊小小低矮的木板碑,上面寫著:蕭紅之墓。對于這位熱情天才的阿姨,當時我雖然年少,她來我家時的音容笑貌仍記憶猶新,佇立她的墓前不禁愴然生悲,隨即拍攝幾張照片留念,至今保存著!
1948年,郭沫若在蕭紅墓前做了“五分鐘演講”。
1948年冬,夏衍帶吳祖光、秦威、陳歌幸、呂恩、陶金、鄭敏、吳家驤到蕭紅墓前憑吊。
1949年,丁聰、張駿祥、吳祖光、夏衍、張瑞芳、白楊、曹禺、沈?qū)、葉以群、周而復(fù)、陽翰生等拜謁蕭紅墓。
1949年,駱賓基、陳敬容、蔣天佐拜謁蕭紅墓。
……
淺水灣因蕭紅“埋幽之地”而斐聲中外,永載文學(xué)史冊。
第四節(jié) 遷葬地廣州銀河公墓
1957年,蕭紅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淺水灣,靜靜地“與藍天碧海相伴”了十五個春秋。香港進入了戰(zhàn)后高速開發(fā)建設(shè)的歷史時期。
淺水灣蕭紅墓,早在1956年,就面臨動土被毀的危險。事因承租方香港大酒店,準備在麗都酒店前建一座兒童游樂池,位于麗都酒店附近的蕭紅墓在規(guī)劃范圍內(nèi),將被平掉。此事引起香港文化界的震動,文化人紛紛就此撰文,呼吁給蕭紅墓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
1956年12月5日,香港記者、詩人陳凡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呼吁文章《蕭紅墓近況》。
年年海畔看春秾,每過孤墳息旅筇。
黑水白山鄉(xiāng)夢渺,獨柯芳草舊情空。
滄波不送歸帆去,慧骨長堪積垢封?
生死場成安樂地,豈應(yīng)無隙住蕭紅!
陳凡陳述蕭紅墓幾年中發(fā)生的令人擔憂的狀況,每次他去淺水灣,看到的蕭紅墓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今夏去看,景況更令人不快,那墳地竟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作為賣汽水食物的攤子,天天任人踐踏,雜垢遍地。
陳凡自香港投書《人民日報》,在國內(nèi)首發(fā)這篇呼吁文章,旨在希望引起大陸文藝界的重視,將著名女作家蕭紅墓“設(shè)法遷葬”,以示尊重。
香港文藝界對蕭紅墓一直甚為關(guān)注。
1955年6月16日,香港《大公報》就以《淺水灣頭不快事 蕭紅墓上筑何臺?》為題發(fā)表了報道文章。
在淺水灣海濱的中國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墓上,最近竟有人搭了一個音樂臺似的怪東西,不知作何用場。
前幾天,有熟識死者事跡的游人經(jīng)過墓前,看到這種改變,說:“這對于女作家蕭紅,甚至對于中國人,都是一件不敬的事。如果是明知故作的話,太令人不快了!”
報道文章還提供了蕭紅墓的準確位置,在鄰近麗都酒店的林陰道上,海灘道二號正對面的下邊,以引起公眾廣泛的關(guān)注和監(jiān)督。
1956年4月11日,香港《文匯報》發(fā)表署名雙沙的文章《休說蕭紅墓》。作者以反諷的筆調(diào)寫到:
不同的世界,就有不同的需要,也就有不同的不需要。這個世界是不需要蕭紅的,自然不需要蕭紅墓,就是當作一個點綴,也不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人想到保存它,美化它。它的命運,比起那一座不知姓氏的千年古墓來,是另一個樣子了。
這種憤慨的聲音,是無奈心境的流露,也是對現(xiàn)實不滿的發(fā)泄。
自1955年起,三年內(nèi),香港文化界對保護蕭紅墓的呼吁一直沒有間斷。1957年,保護蕭紅墓的聲音終于轉(zhuǎn)變成有組織的行動。
1957年3月2日,香港《大公報》發(fā)表了題為《悼念蕭紅:葉靈鳳昨演講她的生平 與會者倡議重整蕭紅墓》的報道,并附兩張照片,一張是葉靈鳳1942年拍攝的端木蕻良手書“蕭紅之墓”木牌的早期墓狀,一張是墓上面搭建了棚架且無“蕭紅之墓”木牌的被破壞的墓狀。
3月1日下午,在告羅士打大廈二樓(蕭紅戰(zhàn)亂中曾在此樓避難),中英學(xué)會文化組舉行了蕭紅報告會。
會上的報告人由葉靈鳳擔任。他在報告中提及在淺水灣的蕭紅墓的現(xiàn)況時表示深感不安,跟著出于一位與會者的倡議,香港大學(xué)講師陳君葆答應(yīng)由他把此事提交中英學(xué)會討論,考慮是否建議香港有關(guān)當局對蕭紅墓作必要的保護,并進而研究重整或遷葬的有關(guān)事宜。
同天,香港《文匯報》配圖《現(xiàn)在被糟蹋的蕭紅墓地》,發(fā)表了《回憶蕭紅》的文章。香港文化人決定通過中英學(xué)會以行動來保護蕭紅墓。
端木蕻良當年抱著蕭紅的骨灰,在日本封鎖下躲進了香港大學(xué)馬鑒的家中,對于那段凄風(fēng)苦雨,馬鑒記得十分清楚。時隔十五年,端木蕻良已回內(nèi)地,定居北京,雖然尚未再次成家,但大陸政治氣候或個人原因,對于兵慌馬亂之中由他親手埋于香港淺水灣的蕭紅骨灰,未置一詞,F(xiàn)在,馬鑒回憶起草草埋葬的蕭紅,認為蕭紅墓保存在原來的地方恐怕很難做到,原因是墓地處于公共的游泳場,這種地方不適宜保存墓地。在會上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把蕭紅墓地遷葬到適宜的地方。二是想辦法將蕭紅遺骸送回到她在《生死場》描寫的故鄉(xiāng)松花江岸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