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旸:食堂、書店和咖啡廳 ——社科人的家園
彈指一揮間,筆者已經在社科院文學所工作了7年多。多年的社科人生涯,越發(fā)讓我體悟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這個海納百川的大家庭中,傳承了數十年的溫馨暖意。記得 2017年7月剛入所時,第一眼就驚艷于院部花園里,那青綠宜人的一草一木、橘紅草綠相間的門球場、健身器械區(qū)。還有峰立的假山池水中,自在游弋的金紅鯉魚。最難忘是通往食堂的那一道白色回廊。某天下班后,天色已暗,夜幕降臨,回廊本身的灰白青影和其上錯落有致的樹枝,在濃烈灼熱的金黃燈光照耀之下,有了一種藝術化的情致。一代又一代社科人來到這里,又漸次功成身退,唯有這深悠長的回廊,永遠佇立在此,照耀著學人內心之光華。
猶記得幾年前,食堂尚是餐盤份飯制。當時很愛吃一款紅燒魚塊,每餐必點。到了近些年,改革為自助餐,那就更加豐盛可口了。雞鴨魚蝦、牛羊豬肉、多款形色各異的青綠素菜,任君挑選。還有餡餅、燒餅、小火鍋、冰激凌、小籠屜蒸出的精致燒賣。油潑面、熱干面、重慶小面、牛肉面、現下鍋的水餃。小食亦豐富,奶香饅頭、花卷、豆沙包、各色的小比薩、蒸玉米、紅薯。取餐區(qū)的最后一道是蛋糕甜點。筆者屬于易胖體質,本應對此有所忌口,但是每次來到此區(qū)域,都忍不住夾上兩塊提拉米蘇、黑森林蛋糕。次次反復猶豫又行動,不覺間已經走過五六年時光。吃完了正餐,還有青菜雞蛋湯、胡辣湯、土雞湯、甜淡豆?jié){,四種口味的五谷雜糧飲料、傳統(tǒng)款的彩色汽水、小咖啡機自取的美式咖啡、意式濃縮。
食堂的餐食,本已如此豐盛,今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又引入大餐館合作制。首先入駐合作的,就是離單位不遠的四川駐京辦餐廳。那段時間換了川菜班底后,突然變得更好吃了,中午食堂人滿為患,樟茶鴨、鹽煎肉、四川香腸、酒釀圓子、豆角,連青菜都多了很多花樣。原來的花生米做法比較簡單,現在都是略微炸過,有一層酥皮的,更精細好吃了。之后又有多家特色餐館,比如贛南人家等加盟。從此,食堂門外走廊上,貼出了很多美食佳肴的高清美圖,介紹各地特色菜系,還掛出了白色打分版,用五彩色澤的小磁石給每天的菜肴打分。種種舉措,體現了社科院作為一個五湖四海的精英薈萃的大家庭,那暖意適人的和美溫存。說到五湖四海,北京作為首都,首善之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之地。筆者從小在人大附小、人大附中念書時,老師們的口音南腔北調,多古怪的口音都能聽到。一個班 40 多人,祖籍來自 30 多個省,大家課下經常交流各自老家是哪里,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文化交流。社科院作為國家智庫,自然也是如此。就餐時,一張張圓桌上,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們用各色口音交談,他們不僅在食堂尋找到了家鄉(xiāng)美食,這情感上的寄托,更是印證了北京,這座永遠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古都中,那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者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所作出的貢獻。說到我們的食堂,不能只提到美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氣派的大圓桌,鋪蓋著有時火紅、有時暖黃的大桌布,還有每個桌上的透明花瓶,鮮花。在攝影鏡頭下,宛如國賓宴的排場大氣。更富有情致的是,食堂右側的小廳,一個一個淡淡暖橙色的沙發(fā)火車座小包廂,搭配上花瓶的色澤,綻放出一種復古的磨登。
更加讓人欣慰的是,食堂現在為了方便單位員工就餐,下午之后一直開放,不刷卡,直接進去。取飯窗口點餐,葷素菜、餃子、面條、燒賣都有。晚餐單點的紅燜羊排,比外頭的餐館便宜多了,而且清淡好吃,勝過北京街上大多數餐館,頗具魯菜風韻。尤其排骨品相極好,都是脆骨和很小的骨頭,肉居多。還送小菜,淡粉色的小咸菜、醋熘小白菜,枸杞梨粥。餃子也是個大皮厚餡香,現包的口感。凡此種種贅述,是因為筆者喜歡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有內涵的細節(jié)。人生最動人之處,不就在日常的某些細節(jié)和瞬間里嗎?
吃完了飯,自然想去散散步,喝一杯咖啡消消食。前幾年,科研樓大堂曾有兩臺瑞幸自助咖啡機,那還是這種新鮮玩意兒的早期發(fā)展階段。頂著冬日的刺骨寒風,快速掀開厚重的塑膠門簾,進入門廳,在迎面而來的藍白色咖啡機前掃碼,選定美式或拿鐵。不一會兒,咖啡豆咕嚕咕嚕下墜的聲音,和機器開動萃取的中度轟鳴聲交錯響起。單憑這聲音,就有一種熱騰騰的生活溫度。只要兩分鐘,一杯滾熱的咖啡做好了,機器自動裝杯,扣蓋,大功告成!一手捧著熱乎乎的咖啡回到研究室,又可以在閱讀中進入人生的另一重境界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研樓下的吸煙室,改造成了社科院歷史上第一家咖啡一位東北大哥在麻雀雖小,但五腑俱全的店里忙前忙后。店面雖小,卻也干凈整潔,還有雅致的小桌椅,墻上的小油畫??Х然ㄉ?,物美價廉,客流不斷。又過了些時日,社科書店喬遷新址。兩層的小樓古色古香,中體西用。一樓一進門,撲鼻的書香氣息,滿柜滿地的書籍在溫黃的燈光照耀之下,散發(fā)出了知識性的高貴馥郁氣質。一樓的辦公座,臺燈明亮,時有院里同仁在埋頭處理工作。二樓的讀書人咖啡廳,更是令人驚艷無比。中西合璧的風格,傳統(tǒng)的中式美學做骨架,彰顯出社科院作為中國智庫,內蘊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國氣派。亮棕色的木質墻面,古代宮廷式的小吊燈,竹簾窗,厚重深棕色的中式桌椅,連桌布都是黛青灰色的山水畫作底。還有那枯木殘花的青白花瓶。這一切都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是:“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牛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等與其他社會活動沒有嚴格界限的社會空間與生活場所。在這些場所中,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yè)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藝術與商業(yè)、藝術與經濟、審美和產業(yè),精神和物質等之間的界限正在縮小乃至消失”。學術研究無疑是一種高于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動,但學者的日常生活依然需要世俗世界中的生活細節(jié)。筆者主要做王安憶和路遙研究,王安憶作為“海派小說傳人”,尤其是作為對上海人日常生活哲學尤感興趣的小說家,作品人物的吃穿用等具體事宜,是王安憶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非常關注的,也可以說是她經常傾筆而為的聚焦點之一。飲食風俗和穿衣著裝乃至日用家什等,是王安20 世紀90年代以來小說中著力描寫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仿佛真實生活的再現,然而又把人們生活中經常忽略不計的生活細部作了詩意化的處理。進一步說,路遙的小說主題無疑是“青年奮斗”,這個亙古常新的話題。表面上讀似乎有種粗樸的情懷,但這表象無法掩蓋他小說語言的深沉博大,莊嚴厚重、優(yōu)美大氣。而在大格局大氣勢之下,《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依然流露出百轉千回的細膩。主人公對于城市里現代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渴望,動人心魄,感人肺腑。高加林和黃亞萍不懼怕別人的嘲笑,穿著洋派風衣,皮鞋騎自行車,孫少平去影院看《王子復仇記》,讀《紅與黑》,唱蘇聯(lián)老歌《三套車》。也就是說,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會拓寬人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而我的學術研究,與我善于觀察,留心身邊事物中的豐富內涵,審美時常生出一點歷史、歲月的流變之感,體悟到某種超越凡俗生活的詩意,這一種對于世界萬物的情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有了這些文化素養(yǎng),精神內蘊,才能將人文學科研究做到更好。
此刻,我正坐在讀書人咖啡,在我這臺用了五六年的深紅色老款的厚重的戴爾筆記本上,為這篇散文收尾??Х葟d里其他所的同事們有的在電腦前精研學問,有的在進行友好深邃的學術交流,有的在與學生談話,提攜青春力量走好人生中最關鍵、最緊要的一步路。而我手邊這杯泛著青綠色、味道甘甜相間的青提美式,也像每個人的生活一樣,甜中帶苦,喜樂參半。不過在社科院這座學術殿堂、這個大家庭中,始終不變的是,每個社科人對于更精深的學術、更好的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