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山中有味
來源:解放日報 | 周華誠  2025年04月02日08:06

有山的地方就有筍。高涼亭村這個地方,高山峽谷落差很大,山勢也就非常陡峭,許多地方長了竹子,山農想要掘筍卻并不容易。青筍,外殼青色,布滿麻點,在幾百米高的山上綿延生長。竹子的生命力可真頑強。這樣的青筍,也有人叫它石筍,青筍是合村鄉(xiāng)高涼亭村祖祖輩輩習慣的叫法。其生長并不粗壯,反而顯得有些瘦弱,一般只有拇指般粗細。然而,正是這樣瘦弱的純天然野生狀態(tài)的石筍,長在青山綠水之間,被山農采掘下來,不厭其煩地做成筍干,味道極是鮮美。

在高涼亭村老鄭的農家樂,我們吃到了真正的山里味道。

第一道,便是青筍咸肉煲。新鮮的青筍,清晨剛從泥里掘出來,殼上還帶著濕潤的泥巴。山泉里清洗干凈,剝去筍殼,潔白柔嫩的筍肉切成滾刀塊。女主人熱了鍋,幾片新鮮肥肉下到鍋中熬油。待到肉油出來,滋啦啦作響,再把筍塊倒進鍋中,加水漫過筍塊。又從檐下掛著的幾刀咸肉上切下一大塊帶骨的來,剁成四方小塊,一并倒入鍋中。先是大火燒開,再轉為小火,細細慢慢地燉上了。女主人說,吃新鮮的青筍咸肉,得有耐心,慢慢燉上半個小時,才是最好滋味。

山里人家,對于山里事物是很珍惜的,做出來的食物美不可言。其一是因了食材的新鮮。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里說:“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毙迈r的筍,直接在竹林邊現(xiàn)場煨熟了吃,那個新鮮,無人能及。山里雖不是“傍林鮮”的做法,但其新鮮程度也大致不差了,這樣的食材品質,城市中的餐館望塵莫及,再好的廚師也做不出來。其二,山里人對筍熟悉,了解它的品性,知道什么樣的做法才最能得其真味。有時候,烹飪做法并不在有多復雜、有多精細,簡簡單單的烹飪之法做出來的食物反而是味道最美,只在一個得其時宜也。

就在青筍咸肉煲在炭火上慢慢燉的時候,女主人又為我們炒第二道菜:辣椒炒筍干。把青筍干在溫水里泡過,取出切成一小段一小段,隨手又切了一些青的紅的辣椒。熱了鐵鍋,鍋中放點豬油,等到白色油脂化開,倒進青筍干,翻炒幾下,加入青的紅的辣椒,加少許大蒜和料酒,鍋里頓時哧啦作響,升騰起烈火烹飪的香氣來。

這一道簡簡單單的青辣椒紅辣椒炒青筍干,咸中帶鮮,鮮中帶辣,軟中帶韌,十分有嚼勁。筍本來就是山中妙物,隱藏著本身的鮮味。高涼亭村這種高山峽谷之間的村落,氣溫比外頭低,筍也長得慢,慢慢長出來的筍自然會鮮嫩一些,好山好水里長出來的筍,吃起來本身還帶著鮮甜。此地的青筍干,傳統(tǒng)的做法都是早上拔筍,當天立馬剝殼過水加鹽煮出,再用炭火烘干,整個過程,筍吸收了鹽的咸,提升了鮮味,此時再經烈火高溫一激,鮮味釋出,叫人一吃而難忘,不忍釋箸。

筍之鮮,古往今來都是食客們一致認定的。山里人制作筍干,煮筍剩下的湯汁也不舍得隨便丟棄。繼續(xù)加入鹽和筍肉,繼續(xù)慢慢地熬。時間久了,鍋中的筍湯就變成了黝黑滋潤的深色,跟醬油一樣,這就是筍油。有的人家就是用這樣的老筍油煮出筍干,味道尤其鮮美。

在桐廬的山區(qū),很多地方出筍。分水鎮(zhèn)的怡合,最近十幾年,年年都舉辦“怡合青筍宴”,引來食客無數。青筍干的制作手法大體和高涼亭村是一樣的。而同樣是在山區(qū)的莪山畬族鄉(xiāng),有竹筍基地12000多畝,其中高節(jié)竹面積8000多畝,畬鄉(xiāng)老百姓三成的農業(yè)收入源于竹筍。畬鄉(xiāng)出一種白玉筍,這種白玉筍不同于其他的筍,畬鄉(xiāng)農民在高節(jié)竹林覆蓋一層不少于40厘米厚的黃泥土,避免筍露出頭來。到了時節(jié),筍在黃泥中生長,挖出筍時剛剛冒頭,整個筍看起來殼色潔白,筍肉細嫩,顏值頗高,而食用時口感鮮中帶甜,清新爽口。這白玉筍已是莪山的特色農產品之一。

高涼亭村的亞君書記說,桐廬山里的青筍干從來沒有化學制品,也沒有工業(yè)污染,本是山野自然生長之物,制作的過程中也不用什么防腐劑、添加劑,是真正的天然綠色產品。許多人吃了這樣的筍干,就還會惦記著,老食客很多。很多桐廬餐館,也會認準這里的筍干,長年采購,用作地道食材。絲瓜筍干,筍干燉黃瓜,筍干炒雞蛋,筍干老鴨煲……很多菜式里都少不了用一點筍干,增鮮提味,四時皆宜。

在桐廬,竹子既是舌尖上的味道,也是生活中的風景。桐廬江南鎮(zhèn)以南,在白鶴峰腳,有一個彰塢村。往前追溯幾代人,彰塢村民大多靠篾匠這個職業(yè)來謀生,如今村里的老人十有八九都是篾匠出身,彰塢村的篾制器具遠近聞名。

村里有個竹器社,篾匠們除了制作生產隊的各類篾制器具,還要擔負隊里篾制品的修補活,反正只要有需要,竹器社都能“打”出來。

如今彰塢村尚有篾匠上百人,不僅有做普通生活用具的,也有專門生產茶具茶筅的,彰塢村的竹制工藝品正漂洋過海出口到世界各地,也算是將傳統(tǒng)手藝發(fā)揚光大了。

現(xiàn)今,專門生產茶筅的企業(yè)有三家,篾匠傳統(tǒng)文化技藝也融入了精品街區(qū)的建設,打造集民俗活動、手藝制作、成品展賣為一體的綜合性竹藝博物館,讓彰塢村這批最懂竹子的老手藝人閃閃發(fā)光。

桐廬的分水鎮(zhèn),是個制筆專業(yè)小鎮(zhèn)。這里有一家九竹文具公司,與浙江農林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攻關竹子的核心技術難題,經過8年的反復試驗,研制出了竹制的鉛筆,邁出了“以竹代木”的關鍵一步?!耙灾翊尽钡淖龇?,順應環(huán)保趨勢,也是因地制宜。比起十幾年才能成材的樹木,竹子生長迅速,三四年即可成材。而且桐廬乃至整個浙江都遍地是竹子,就地采購材料,能省下一大筆運輸費用。同樣地,在桐廬也有一些家具生產廠家,用竹子原材料代表了木頭,設計研發(fā)的竹制家具受到很多用戶的歡迎。

在合村鄉(xiāng)后溪村,竹文化也成為文旅的新主題。這個村莊有綠水青山,一年到頭來玩的客人很多,村里就重點打造了一個以竹溪樂園為主的運動休閑景點,還有以青創(chuàng)工坊農產品透明工廠為主的休閑農業(yè)體驗類景點。

竹溪樂園就處在搖曳的山野竹林之中,游樂的項目也很多,激情越野、竹林真人CS、玻璃滑道、水上劃舟、竹林騎閑、營地帳篷、露營燒烤、皮劃艇、滑翔傘……可以說,到后溪玩一趟,就叫人樂不思歸。這個偏遠小山村,如今已成為休閑旅游勝地,全域旅游的發(fā)展也帶火了村里的民宿、餐飲。在竹林里喝一壺茶,飲一杯咖啡,欣賞竹園美景,吃竹筍野菜,都是城市客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廣袤竹園就吃竹子。這平凡的植物,給山里人的生活提供著最大價值。我從高涼亭村離開時仍是暮春時節(jié),四野翠綠,層層疊疊,竹林在風中搖擺,可以想見山中青筍還在源源不斷地萌生。

離高涼亭村十幾公里遠的山下,亞君的桐廬益鄉(xiāng)源農產品有限公司里一片忙碌景象。有的工人在清洗竹筍,有的工人正在包裝一袋袋的手剝筍。亞君說,這段時間還是生產高峰,要一直忙到6月中旬才會告一段落。工人最多的時候,車間里有四五十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也以老人家居多。在這里做事,一天下來,也有兩三百元的收入,老人家也都很高興。

山泉水清冽,一個一個的春天過去,少女一轉眼已是當年母親一樣的年紀。她沒有像那些同齡人一樣,轉身決絕地向城市走去,而是選擇留在了村里,留在高涼亭村,守著一片片竹林,帶領著一位位日漸老去的大嬸大叔,一步一步,腳步堅定,去走一條充滿生機的發(fā)展之路。

車行在靜謐的山路,回味起山中所吃到的春筍咸肉與辣椒炒筍干,眼前暮春山野景色清幽,我就想要呼朋喚友,伺時來這高涼亭村游玩。路上想起蘇軾,當年被貶到黃州以后,寫下與筍有關的詩句,“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好竹連山,遇到那樣的人生困境,蘇軾的心情依然是樂觀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詩境,與眼前群山里的景象,居然是如此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