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上的林徽因 ——紀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來源:北京日報 | 紅孩  2025年04月01日08:44

春節(jié)過后,我接連去了林徽因在京時期的兩處故居,一處是位于景山西街、緊鄰北海東墻的雪池胡同2號;另一處是位于朝陽門內的北總布胡同2號。這兩處都是北京的老宅子,老到什么程度,我沒有查證,便無從知曉。再者,是去了位于京西門頭溝的潭柘寺,這里當然也與林徽因有關,還與朱自清有關。

林徽因不是北京人,她祖籍福建閩縣(今福州),1904年6月出生在杭州陸官巷。她祖父林孝恂曾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在浙江海寧、石門、仁和多地任官,接受西方政法思想,曾資助赴日的留學青年參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她父親林長民受20世紀新思想影響,已經開始奔走于各種進步人士之間。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雖是林長民的續(xù)弦,但與原配無異。何雪媛不識字,在文化上自然不能輔導林徽因。林徽因的姑母林澤民文化素養(yǎng)頗高,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不甘人后,便承擔起對侄女的啟蒙教育。

1906年,林長民到日本留學,這不僅使他增長了見識,更主要是結識了眾多有志于改變中國之命運的仁人志士,這也為他日后回國從政,甚至改變女兒林徽因的命運產生重要影響。在林長民的生活中,他對何雪媛以及后來的姨太太程桂林的關注遠不及女兒林徽因,他們父女之間是朋友似的,經常通信交流。在林徽因的祖父祖母去世后,家里的諸多事情林長民曾一度交給十一二歲的林徽因去打理,這是很多人今天無法理解的。

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那是隨著胡適、周作人、林語堂、沈從文、錢鍾書等現(xiàn)代作家重新崛起后而被普通讀者所知道。在之前,人們見到最多的是魯迅、冰心、朱自清、茅盾、老舍、郭沫若、臧克家、艾青、魏巍、楊朔、劉白羽,當然還有外國的高爾基、契訶夫、屠格涅夫、安徒生。我對林徽因的關注,始于90年代末,一次到人民日報見老作家石英,偶遇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馮林山,他把剛出版不久的《林徽因傳》送給了我。當時,張愛玲、蘇青等人的書正暢銷,林徽因的熱度還沒開始。

與林徽因的名字相似的作家,有位名氣很大的林海音。林海音成名作是家喻戶曉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后來拍了同名電影。小說中的一節(jié)《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入中學課本后,幾乎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林徽因最初的名字最后一個字是音,是祖父林孝恂從《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中開篇“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所取。徽音改為徽因,緣起上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林徽因已經常有詩歌發(fā)表,但孰料在眾多的詩歌作者中竟然有位男性名字也叫林徽音,為了消除誤會,林徽因不得已改了名字。林徽因解釋說:“我倒不怕別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別人把他的作品當成了我的?!睆倪@一點上看,林徽因顯然有著獨有的傲氣,也有著超越常人的底氣。

林徽因8歲時,舉家搬到了上海。1916年,因這時父親已經在北洋政府擔任要職,12歲的林徽因便隨全家搬到了北京。這是一次北上。如果說紅軍北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那么林徽因的這次北上,也使得這個江南的小才女一夜間成了北京女孩,從此她的一生和北京注定了難舍難離。

3月15日下午4時,天氣陰冷。我來到景山西街,按圖索驥,先從臨街的房錢庫胡同往里走,走到盡頭稍微右拐,再往前走三四十米,左拐第二個門就是林徽因曾經居住的雪池胡同2號院。我站在門口,見門樓不怎么高大,與對面兩米間隔的北海高高的東墻比起來,也就是個平常人家。來之前聽說,這里已經改成敬老院,不讓隨便進。我抬頭看了一眼門牌號,確認無誤,這時里邊傳來裝修工人的說話聲,我見門未插上,就推門而進。我問這里的東家是敬老院嗎?一個工人回答,敬老院已經搬家了,據說社區(qū)居委會要搬過來。我又問,你們知道這里曾經是林徽因的故居嗎?幾個工人面面相覷,沒人應答。見狀,我只好自己在前后院的客廳、臥室、廚房參觀起來。我猜想,林徽因當年該住在哪個房間呢?

在北京,林徽因上的是由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培華女中,那是一所教會學校。我們從她和幾個表姊妹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少年已經初露才華的林徽因,衣著時尚,目光中透著晶瑩,散發(fā)著不可琢磨的光。盡管,在家中有父親作為知己,可父親與母親關系的淡漠,讓年幼的林徽因感到苦痛。林徽因愛她的母親,一刻也不曾拋棄母親,但文化上的差異,讓她們之間永遠也達不到她和父親、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之間的默契。我們可以想象,林徽因背著書包上學時走出家門的快樂,也可以感受到她回到家里的些許苦惱。好在這里與北海一墻之隔,心煩的時候,她總可以到湖邊去散散心。

雖然我不能確定林徽因在老宅居住的房間,但我面對著門口右側的一棵細卻高的小葉楊樹,心說,這樹該不會有百年了吧?如果真有,它的年輪是可以見證林徽因在此生活的一點一滴的。想到此,我右手扶住大樹,讓裝修的師傅幫我照一張合影。師傅滿手都是石灰,有些難為情,我說,沒關系的,你們現(xiàn)在裝修的院子,在一百年前曾經住著一位中國最偉大的女建筑學家,她在考察中國古建時,也曾經滿手石灰,但后來她協(xié)助丈夫完成了一部《中國建筑史》。說著,我在手機上調好鏡頭,讓師傅一連給我照了幾張。此時,我的雙眼已經噙滿淚水,在師傅走進屋內繼續(xù)施工的同時,我沖著院落的深處大聲呼喊道:“林先生,我來看你啦!”

我想,我的聲音林徽因是能夠聽到的。出得院門,我見到一位胡同里的鄰居,估摸有八十幾歲的樣子,我問他,您是這里的老住戶嗎?他說是,有六十多年了。我問他知道林徽因在這里居住過嗎,他說聽說過,我想請他說點具體的情況,他說,這可說不清楚。我其實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想租他家的房子住上幾天,近距離地去感受林徽因。但最終,我沒有說出口。

順著原路,我又走到景山西街房錢庫胡同的街口。從街口往正前方看,那目力所及的宅院的后墻,就是林徽因曾經的家。這時,有個放學的小女孩正背著書包走進來,我走上前問,小同學,你家就住這胡同里嗎?小同學點了點頭說,馬上就到了。聽到此,我指著林徽因家的后墻說,你知道那里曾經是林徽因的家嗎?小女孩低著頭說,不知道,就匆匆地向前方走去??粗凉u漸接近林徽因家的背影,我的眼前豁然出現(xiàn)少年林徽因的身影。在那一刻,我的神情恍惚了。我明白,那是林先生怕我此行太失望,她在以詩意的方式成全我。多么仁慈的先生??!

1920年4月,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到歐洲游學。1924年4月,她和徐志摩在北京陪同泰戈爾游歷講學。1934年4月,林徽因創(chuàng)作了詩歌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1955年4月1日早晨6時,林徽因在北京同仁醫(yī)院病逝,《北京日報》次日刊發(fā)了訃告。62年后,即2017年的同月同日同時,我的母親在家中病逝。她們患的都是肺病。從此,每到清明祭祀的這一天,我會追憶母親,也會想起我的文學之母——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