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頭看見所有生命——評《三江源記》
馬文秀從《雪域回聲》《老街口》《照進彼此》再到《三江源記》,一路走來,正像從高原走出的一條河流,在大江大海里交匯。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深邃的哲理性思考、漂泊中的神性語言、豐沛的文化自信,都顯示出作者卓爾不群的民族氣質(zhì)。詩集《三江源記》分為《走向高地》《靈性之光》《高原守望者》三輯,共計139首,顯示了一位少數(shù)民族詩人對長江、黃河和瀾滄江這三條發(fā)源于詩人三江源家鄉(xiāng)的,被譽為“中華水塔”的所在地河流的深情禮贊。三江源地區(qū)是中國乃至亞洲許多大河的發(fā)源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如藏羚羊、雪豹等。三江源地區(qū)對于維護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江源記》是詩人關于自然與民族題材的詩意表達。詩人用行走丈量著那塊有神跡的土地,“唐朝的巖畫/留在通天河的波濤/無數(shù)探秘者穿過瀾滄江流域/只為一睹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進藏的盛況”(《崖石上的史書》)。詩人的游歷執(zhí)著于“對源頭的探尋”,執(zhí)著于對普通人和所有生命的關注,鏡頭和望遠鏡總是聚焦在微小、平凡和謙卑的生命和事物之間,彰顯了詩人對眾生的悲憫情懷。她常返回她的故鄉(xiāng)青海,置身于那里的雪山、草原、冰川、湖泊與村落,注目那里的飛鳥、星辰與光芒,從青海、從三江源頭,領略“生命的壯闊、靜默、博大”。詩人把滾滾紅塵作為人生修行的功課,從對源頭的不懈探尋和挖潛中,不斷地獲得詩的靈感,讓自我的靈魂愈益豐富、深厚與開闊。
三江源不僅有生態(tài)之美、地理之美,更有人文之美。馬文秀以三江源揭示萬物之靈的真諦,使三江源的思想稟賦在詩的世界里,把本心、本真的睿智以及對未來的祈愿,真正融合在一起。馬文秀的詩歌有著很鮮明的思辨性,對精神世界的深度觀照有著深刻的哲學意味?!对诂斍呤占癁踉啤贰稄捅P快樂》《煙霧》《尋找打開困局的鑰匙》《不可言說的相遇》等詩作都表現(xiàn)了詩人堅強的內(nèi)心,她始終在與內(nèi)心較量、與時間較量、與日月相爭。詩人的目光中蘊藏著火焰和光芒?!皽I水在風的吹拂下,發(fā)出嘩嘩的巨響?!北几吧胶拥脑娙藟衾锒加谐岚?,埋著一條可以延長的河流,不斷尋找機會打開時光之鏡。
《藏原羚》《青藏高原的飛》《白唇鹿》《鷹笛》等短詩,則表達了人對與大自然博弈、狩獵者對動物的殺戮的警醒和反省?!盎脑?,一群狼奔跑,歡呼有誰能知曉/無數(shù)藏羚羊的哀鳴?!保ā独恰罚┰娙说乃伎冀⒃谝环N“對應”“對立”“天敵”的生態(tài)關系之上。自然既是福地,也是競技場,這是萬物無法逃遁的宿命。高原萬物生存之智慧,不在頭頂,而在腳下的每一次奔跑。詩人借動物世界生存的境遇,暗示了人類命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許,正是那支鷹笛之聲,越過了聳立的山峰,飛往了云端,給人類帶來了祈福、帶來了和平、安寧和吉祥。
詩人馬文秀依然很年輕,就像青藏高原的一陣年輕而古老的風一樣。相信隨著歲月的沉淀,她會以詩的語言書寫無限可能和美好未來。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