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蔣瑜  2025年03月30日12:23

受教于王紅、謝謙教授,與二位結下師生情緣,已有21個年頭,《中國詩歌藝術》這本書,從我初出茅廬登臨講臺之際,就一直伴我左右,至今也有18載春秋。近日,接到老師邀約,讓我為二師的新版著作撰寫書評,我是既激動又忐忑的。構思了多個開頭,還是選擇最樸實的這種吧:畢竟,那些閃耀在泛黃歲月中的回憶,并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語辭,因為它們本身,就足以動人。

回首往事,猶如昨日。彼時我剛入川大,正值研一,恰逢《中國詩歌藝術》(《十五講》前身)出版前夕。此書兩位作者王紅、謝謙,是多年好友,在川大文學院,都有響當當?shù)拿暎詾槭軐W子追捧愛戴的名師。得知此書凝結承載了二師多年來開設詩歌鑒賞課程的心血,我對這本小書,不禁平添了幾分仰慕。三年后,我即將畢業(yè),臨行前,王老師專門將我們幾位即將為人師的學生叫到家中,將她多年來的講義資料傾囊相授,其中,自然也包括這本小書。接下來的十余年,我就像出嫁的女兒,在教學生涯中,雖常感窘迫狼狽,卻因身邊有這份沉甸甸的“嫁妝”相伴,總能讓我從中尋到慰藉,汲取到源源不斷的珍貴養(yǎng)料,給予我持久的底氣與溫暖。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歷代作家作品,如繁星璀璨,最終流淌成一道銀河,橫跨于中華民族舉頭仰望的夜空之中,是高校中文專業(yè)既傳統(tǒng)又重要的教學內容。不過,很多時候,如何讀詩、教詩,還真有點“妙處難與君說”:或是教師體味浸淫于佳作之間,手舞足蹈激動萬分,臺下學生卻如隔靴搔癢,無動于衷;或是學生跟隨教師講解,頗有惺惺相惜之感,一到自讀自賞環(huán)節(jié),就只能望洋興嘆。雖說古典詩學崇尚直覺領悟、整體把握,但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學者能將詩歌藝術的組成元素一一拆解、各個擊破;欣賞者亦能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登堂入室的規(guī)律、技巧,必然會對詩歌學習大有裨益。

反觀高校古代文學的課堂,因為需要承擔自成體系的文學史教學任務,無法對詩歌鑒賞這一領域形成完整化、專門化的講授,從這點來看,《中國詩歌藝術十五講》,不僅是為非中文專業(yè)人士提供的通識人文讀本,更可成為高校中文系學子在詩歌發(fā)展史理論學習之余,相輔相成的延伸拓展教材。十余年來,我將此書各章精華要素融入到高校詩歌板塊的日常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此僅舉二三例。

在晚唐大家李商隱專題中,我借鑒第七講“意象”的闡釋,帶領學生一起細品“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等語句。通過感悟那些如燭火般明暗起伏的意象,嘗試走進義山詩神秘感傷的世界。課畢,一位男生找到我,說自己“讀李詩,就如同進入了一個隱秘的山洞,那些意象,就像散發(fā)著奇異光芒的花朵,在幽暗的角落吐露芬芳,等待著我與它們的邂逅”。那一刻,我頗為欣慰:古典文論中諸如“意象”與“意境”、“用典”與“象征”,甚至李詩“詞化”的特征,都在這句心得分享中,獲得了最好的詮釋。

又如近日,我剛好講完宋詩“以筋骨思想見勝”的理趣與才學,在翻看新版小書時,發(fā)現(xiàn)在第五講“詩與哲理”中,也提到了歐陽修、王安石借“昭君出塞”史實的酬唱之作,能與老師“英雄所見略同”,不覺舒心。不同之處,是此書在第十三講“風格與流派”中,就“客舟夜泊”的共通題材,分別列舉張繼、王安石小詩各一首,將唐音宋調之差異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暗暗叫絕:下一屆的教案,一定要將此例也收錄進去。

再如,當今讀者,大多重視詩詞之文字,對音韻之美卻鮮有關注。殊不知,這二者的關系,恰如魚水相融。在本書第三講“格律詩與自由詩”中,讀者可以學習到詩歌平仄押韻的基本常識,如若還有進階之功力,體味到周邦彥《玉樓春》“情似雨余黏地絮”一句中,發(fā)音全為唇齒舌尖相互摩擦的纏綿黏著、多用窄韻的清冷壓抑,一如詞人無法排遣、揮之不去的苦惱紛亂;再對比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全詩,韻腳皆為開口呼的明亮爽直,必能深切體會到音韻美對詩詞文本賞析的助益之功。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教多年,受益良多,我想借此契機,向王、謝二師和凝聚老師多年心血的書作,道一聲誠摯的感謝。

與舊版相比,《中國詩歌藝術十五講》有幾個修訂亮點:板塊搭建更精簡科學。將原“引言”變更為第一講“古今詩歌定義”,統(tǒng)領全書,邏輯架構更清晰;將原“抒情詩”與“敘事詩”合并為“抒情與敘事”,又刪去原版“雅與俗”“豪放與婉約”“綺麗與平淡”等專題,專題板塊更凝練;將“詩歌與戲劇”融入“詩歌與音樂”一講,將“戲劇”歸并到廣義“音樂”之下,思路分析更合理。論述視域更深廣博大。書中闡釋與例證,頗有觸處生春的美妙自如。東西文化的并舉觀照,古今文本的交融流變,各類文體的比較分析,均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至于書中頻現(xiàn)的民族價值情感觀、耐人尋味的人生感悟,精妙的東方美學精神,都能讓讀者在捧卷之際,生出騰挪跌宕無不如意的酣暢感。拓展思考更深入全面。每講后附的“閱讀”與“思考”,亦是全書之亮點。樣式豐富的延伸閱讀,設計精巧的課后探討,都貼合讀者需求,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啟發(fā)與借鑒,讓詩歌愛好者在理論學習之后,能在人文審美的開放空間中繼續(xù)回味徜徉,實現(xiàn)個人的再創(chuàng)造。

要知道,作詩需要天賦和靈氣,也需要下苦功夫。如果缺乏才氣,無法寫出令人擊節(jié)贊賞的文字,至少在當下社會,去關注、熟悉、熱愛經由經典母語寫就的寶藏文本,感悟民族心態(tài)與情感,實乃每位同胞能落到實處的愛國之舉。如果還能熏陶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口頭筆頭表達能力,豐厚心靈、提升審美,少些粗糙鄙俗,多些暢達雅致,做一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現(xiàn)代公民,更是一大幸事。讓我覺得幸慶和寬慰的,是王、謝二師的著作,在刊行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版的好消息。也許它存在的意義,就像我一直很喜歡的宋代詞人朱敦儒筆下所描繪的畫面——“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會帶領我們逃離一地雞毛的凡俗,去到一處澄澈夜空之下,那里湖面靜謐、微波不興,那些經典的文字,正如皎皎朗月,高懸中天,它們映射在我們心間,激發(fā)出更明亮的光芒。

是的,詩歌與讀者,藝術與人生,就像兩輪新月交相輝映,它們是新生、是希望,是對我們民族優(yōu)秀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是對詩歌文學永不停止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