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微媒介助力新大眾文藝真正名實相契
來源:文藝報 | 楊宏鵬  2025年03月27日09:01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鄙硖幖铀侔l(fā)展的現代社會,我們更喜歡用“新”字來為各種時代催生的事物命名。在格外強調創(chuàng)造的文藝領域,尤為如此。早在“五四”時期,當時的先行者們便提出了“新文學”“新文化”的口號。自那以后,這樣的探索與命名此起彼伏。時間來到當下,隨著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化與最新數智技術的發(fā)展,文藝,尤其是由廣大民眾創(chuàng)造并廣為傳播的文藝,在面貌上又出現了許多迥然不同的新樣態(tài)。于是,“新大眾文藝”的實踐和命名,就這樣展開了。

微媒介讓大眾真正介入文藝活動全流程

比起文藝界的推陳出新,似乎媒介領域的“造新運動”更加頻繁。早在20世紀初,剛誕生的廣播便被稱為革命性的新大眾傳播媒介;到了20世紀50年代,新的大眾傳播媒介又被用來指稱在全球迅速勃興的電視媒體;至20世紀末,“新媒體”又開始指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時至今日,“新媒介”似乎較諸Web1.0時代的互聯網又有了進一步迭代。沒有最新,只有更新;循此邏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有更新的媒介樣式出現幾乎已是必然。

因此,在與技術進步關聯極其緊密的信息媒介領域,筆者更傾向于用典型媒介特質而非前后遞嬗的新舊關系來命名媒介的代際稱呼。按照這一理念,將當前擁有最廣泛用戶的媒介稱為“微媒介”(Micro media)應該是較為合適的。在這里,“微”(Micro)不僅有“微小的”“碎片化的”含義,還有“具體的”“個人化的”特殊意指。以此觀之,現今較為普及的移動互聯平臺,如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其作為“微媒介”的屬性不言自明。這也是當前該類媒介有別于報紙、廣播、電視、初代互聯網(門戶網站)等大眾傳播媒介的鮮明特征。

微媒介的典型屬性,就在于其不同于傳統(tǒng)傳播媒介的分眾化乃至個人化應用特質。尼爾·弗格森在《廣場與高塔》一書中,用“高塔”和“廣場”兩個喻象分別類比了“層級式、點對面的中心化傳播”與“點對點的去中心化傳播”兩種模式。在傳統(tǒng)的媒介時代,通行的是一種專業(yè)化、組織化、機構化的傳播模式。也就是說,以報紙、電視為典型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雖然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但這些用戶通常是以“受眾”的形態(tài)存在的。他們通常只能經由媒介被動地接受信息,卻較難發(fā)出信息。雖然這些受眾也能夠以來信、來電、來訪等形式與信息發(fā)送端進行互動,但無論是反饋的即時性還是參與度及輸出效率都很低。真正能夠在文藝的創(chuàng)作、傳播等層面都能讓大眾普遍參與進來的,無疑是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為代表的“微媒介”。在微媒介場域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主體,以及能夠作出即時性反饋的受眾。

實現這一職能的,則是各種技術化“平臺”對普通個體的“賦能”。比如借助微信公眾號這一平臺,普通個人就能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實現以前只有專業(yè)化的報刊才能達成的職能。又如抖音、快手、微視、bilibili等常用視頻平臺,其本身便集成了拍攝采集、剪輯制作、存儲發(fā)布、反饋互動等功能。借助這些平臺,一個普通用戶便可輕松實現自己的影像作品推廣乃至在線直播等。例如,如今已是現象級網絡達人的李子柒,其成名之初,所發(fā)布的視頻僅由她一個人來完成,卻動輒擁有數千萬的播放量。也就是說,她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影像作品策劃、演繹、拍攝、剪輯、合成、發(fā)布的全流程。其借助微媒介傳播的作品,能夠觸達上千萬乃至億級的用戶群。當然,如今的李子柒已經不能再被稱為“普通用戶”;但是,她成名之前的經歷,卻讓每一個微媒介普通用戶看到了“人人皆是藝術家”的現實可能性。

總而言之,微媒介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平民化、分眾化,使得每一名普通社會個體真正擁有了廣泛參與文藝活動全流程的機會,從而真正在現實可行性上開啟了文藝的大眾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當前這個時代的文藝在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深廣度上遠超以往的任何時代,已經可以做到真正抵達每一個普通民眾,將之命名為“新大眾文藝”的確有理。

媒介之變讓“大眾文藝”名副其實

媒介之變,引領文藝形態(tài)之變。許多新文藝樣式的涌現,很多文藝觀念的更新,都與媒介的變化密切相關。

事實上,無論從最早的初始意指還是現代漢語中的構詞賦義,“文藝”都是一個由“文”和“藝”組成的合義詞,應該是文學與藝術的統(tǒng)稱。比如我們稱歐洲15世紀前后文學、藝術乃至整個古典文化的再度繁榮為“文藝復興”,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文藝”一詞。然而,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我們又常常將這一概念的外延窄化為僅包含“文學”。比如盤點“五四新文藝”其實就是在枚舉“五四新文學”;甚至直到今天,“文藝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也主要是文學理論。相應地,在歷史的相當長時期,提起“大眾文藝”,人們首先意識到的也是“大眾文學”。其中一個典型的佐證是,1956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大眾文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也都是一份純粹的文學類刊物。

在“文藝”的早期歷史展開中,尤其是在“大眾文藝”中,其被普遍窄化為“文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或許在于文學的“媒介”的相對普適性。文學的媒介是語言,包括口語與書面語言??谡Z是每一個健全者都能掌握的基本溝通媒介,而書面語通??梢砸暈閷谡Z的文字記錄。我們一般默認文學是由書面語言構成的,但許多文學的源頭其實都是口頭語言,比如早期的各民族史詩、神話宗教傳說等?!对娊洝分小帮L”這一部分也是對當時各地民間歌謠(口頭語言)的記錄。所以,在媒介樣式不夠豐富、媒介技術不夠發(fā)達的古代,文學其實是相對更能夠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雖然書面文字這種媒介的掌握仍需要較長時間的專門訓練,但其對應的口頭語言不存在太高的理解門檻。更進一步,那些不同于文學的民間藝術樣式,比如民歌、曲藝、戲曲等,其通常也可以整理出一個文學化的底本(歌詞、鼓詞、唱詞、話本、劇本等)。因此,可以說,這些最具大眾化特色的藝術類型,也往往有文學文本作為支撐。明白了這些,也就理解了早期“大眾文藝”其實更多體現為“大眾文學”的底層邏輯。

然而,“大眾文藝”的提法畢竟?jié)摬刂绯鑫膶W之外的更多藝術樣式并舉的可能性。一旦大眾傳播媒介的技術條件許可,其就會自然進化出新的藝術類型。于是我們看到,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左聯提出的“文藝大眾化”運動,除了進一步促進通俗文學、“街頭詩”、新民歌等文學新體裁外,更催生出木刻版畫、街頭短劇等藝術樣式。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更是出現了民族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兄妹開荒》等藝術作品。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報刊、電影、電視的迅猛發(fā)展,催生出了更多的文藝樣式。普通大眾能夠欣賞到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等各種藝術樣式。尤其是電視,具有“全媒介”的特性,幾乎能夠呈現所有的文學藝術類型,還能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演出的現場直播,足以令億萬觀眾沉迷。無怪乎馬歇爾·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皮埃爾·布爾迪厄等傳播學學者都格外重視電視媒介對當代大眾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時代,文藝與生活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文藝的樣態(tài)變得更加豐富。文學不僅僅存在報刊中,還保存在網絡上,與音樂、視頻等緊密結合起來。文學與影視、動漫、短視頻之間相互滋養(yǎng)、相互轉化。讀、寫、評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和便捷,作者和讀者的界限在消失。泛文藝領域的變化,則更加顯著了。幾乎每個人都在微信朋友圈發(fā)布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即使最低調者,也大都分享、轉發(fā)過此類作品。抖音、快手、bilibili等微視頻客戶端的崛起,更使可以整合所有藝術門類的綜合藝術樣式——影像(短視頻、Video)能夠為普通用戶所輕松駕馭,并成為這個時代極為重要的文藝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我們談起“新大眾文藝”,就更加自然地想到,它不僅僅是文學,還包括其他眾多的藝術樣式,而且文學與其他各種藝術之間呈現出雜糅的狀況。這時候的“文藝”,不是“文學”和“藝術”的簡單相加,而是“文學”中有“藝術”,“藝術”中有“文學”,并在雜糅中不斷催生出新的藝術樣態(tài)。

大眾廣泛擁有了“創(chuàng)作”的能力

如前所述,微媒介不同于傳統(tǒng)媒介的一個最突出特質,就是其空前強化的支持普通用戶主動發(fā)布與傳播信息的能力。新媒介提供了“發(fā)表”的廣闊平臺,各種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則真正賦予了大眾“創(chuàng)作”的能力。

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語言大模型包括ChatGPT、Gemini、Sora、豆包、DeepSeek等。這些數智工具本身雖然不屬于微媒介,但它們可以被微媒介用戶輕松調用。有些用戶還借助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實現微媒介與AI工具的在線集成。這為普通微媒介用戶的個人原創(chuàng)性信息傳播尤其是文藝作品創(chuàng)制助力賦能。當前這些AI大模型最令普通用戶心動的能力,便是自動生成內容。例如,通過輸入關鍵詞、語言描述或樣本,可以生成與之相匹配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

微媒介與AIGC技術的結合,對于當前勃興的新大眾文藝之影響無疑是極其深遠的。如果說微媒介本身更側重于解決普通用戶對文藝作品“發(fā)表”與“欣賞”之需求的話,AIGC則進一步解決了一般大眾在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技術路徑問題?!拔乃嚒敝胁粌H包含“藝術”,也天然包含著“技藝”的成分;而技藝多少都是需要專業(yè)的學習與訓練的,比如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敘事與修辭技巧、繪畫里的造型技巧、音樂表演時的演奏技巧、影像創(chuàng)作中的表導演與攝制技巧等。此前,“大眾”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專門從事此類技巧的習練,即專業(yè)化的藝術家或藝人;而“大眾”中的絕大多數因為缺少這種習練,無法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和藝術創(chuàng)意以適當的文藝作品表達出來。

正是這個意義上,此前的“大眾文藝”,嚴格來說,只能算是“為大眾欣賞的文藝”。可是,微媒介有了AIGC的加持,將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當前,AIGC的開發(fā)重點,就是其越來越強悍的“文生”能力——文生圖、文生曲、文生視頻。沒有專業(yè)藝術技能的普通個體,只要能夠用簡潔明晰的語言表述自己的基本構思與創(chuàng)意,上述AI工具便可以將其創(chuàng)生為相應的藝術作品。盡管這些技術當前仍不盡如人意,但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IGC對文學和各種藝術形式的駕馭能力必將逐步升級,甚至會超過很多的專業(yè)作家、藝術家。這樣一來,廣大微媒介用戶也就真正實現了文藝作品從“創(chuàng)作”到“發(fā)表(傳播)”再到“欣賞”的全方位自由。果真如此,則“大眾文藝”也就真切具有了大眾廣泛參與文藝活動全流程全領域的含義,在語用學的層面做到了符碼與符義的統(tǒng)一。

當然,這一情勢目前仍只在邏輯可行性層面得以理順,其在現實層面的全面展開還是一個正在進行時,正如微媒介及相關技術仍需要不斷迭代升級。與此同時,大量AI作品的涌現,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但是,大幕方啟,曙光初綻,朝霞已現。借由微媒介,新時代文藝已經向我們昭示出一片全新的廣闊天地,將之稱為“新大眾文藝”,真正恰如其分、名實相契。

(作者系河南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