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火花》2025年第3期|王芳:蛤蟆嗡
來源:《火花》2025年第3期 | 王芳  2025年03月26日11:22

出生在涑水河邊的司馬溫公,著罷《資治通鑒》,也歸葬在涑水河邊。從司馬溫公祠離開時,有朋友提議,去一趟祁家河。

相對于司馬之名,籍籍無名的祁家河有什么可值得追尋?我的問號,從頭劃到腳。

祁家河是個鎮(zhèn)子,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發(fā)源于運城夏縣的山川溝峁里,收留了幾條小溪,只流過一個鄉(xiāng)鎮(zhèn),就義無反顧奔向黃河了。我默默地在心里的地圖上劃著曲線,夏縣的大致地理位置我是知道的,在山西運城地界內(nèi),與平陸、垣曲、聞喜、鹽湖區(qū)接壤的夏縣,也是黃河流經(jīng)縣區(qū)之一,雖然只是與黃河“短兵相接”,一樣接受黃河文化的暈染。

朋友的嘴張合著,吞吐出關(guān)于祁家河的數(shù)字,我唇上掛著笑,思緒不由自主地打撈記憶里的夏縣——

百年前,考古大家李濟在這里,一把考古鏟開啟中國百年考古的艱難步履,李濟的半個蠶繭驚動世界時,西陰之花隨著它開滿大江南北,陪伴西陰之花的是西陰村里的嫘祖廟,教民紡織的嫘祖和黃帝呼應(yīng)著那枚珍貴的蠶繭。西陰不遠處就是禹王城,夯土行行,桑樹蔭蔭,氤氳遠古洪荒的氣息。禹王之望,托出夏縣之夏,并不是浪得虛名。

忽然,朋友一句話打斷我腦子里的亂云飛渡,祁家河有戲!噌一下,我坐直身子。什么戲?蛤蟆嗡!

蛤???嗡?

蛤蟆叫聲肯定不是嗡嗡嗡,蛤蟆肯定也不會唱戲,蒼蠅才嗡嗡嗡。這是什么戲?

穿行在城市的燈火酒綠和鄉(xiāng)間的阡陌交錯,自覺熟悉那些與百姓血肉相連的戲曲,梆子聲縈繞太行呂梁,鑼鼓味飛過黃河汾河。平日里與水袖一起塵土飛揚,竟還有我不知道的戲曲么?

什么司馬溫公,什么李濟,被我丟在腦后,一心去尋戲。

順著祁家河,就到了祁家河。

坐在村民的一個院子里,磚房前的空地上,六個人拉開了架勢。等他們從靜止狀態(tài)變成動態(tài),我驚得繃直腰身,跌破了并不存在的眼鏡,眼都變成了死魚眼,嘴巴張成了鴨蛋,人成了傻子。當然我看不見自己,這是朋友后來描述的。

把我變成傻子的演出,無法描述。

無法描述,也得說出。

六個人,穿著土藍土灰的對襟或斜襟上衣,有一個人還把毛巾搭在脖子上,褲子也是土灰土藍的,有人還扎起褲腿??僧斅晿芬黄穑瑦偠某缓桶樽啾惴@了耳朵。

驚呆了我的是樂器。

睜大眼看,他們處于連續(xù)性動作中,每個人都在東西上下?lián)]舞,只有讓眼珠盯著他們的手,且隨著他們的手上下來回轉(zhuǎn)動,才能逐漸看清被他們緊握在手里的東西。

前排三人——

一人左手臉盆,右手木棒,時時舉起木棒敲擊臉盆;

一人兩手兩個鋁鍋蓋,唱幾句,隨著整體演奏對敲幾下;

一人左手馬勺,右手木棒,與第二個人時有神情交流,時而拿起木棒敲擊馬勺。

后排三人——

一人兩根木棒,左手橫握,右手豎握,右手敲擊左手。只有這一個我似乎能辨識,就是戲曲樂隊中的梆子;

一人把木長條板凳豎起來,左手執(zhí)板凳邊,右手握木棒,隨著節(jié)奏敲擊;

一人左手一個碗,右手一根筷子,時而敲擊。

他們敲擊著,也舞著,快樂變成眉宇間的笑花。

天啊,這也是戲曲?不是鍋碗瓢盆交響曲?

朋友斬釘截鐵地說,這就是戲曲!且是流行于祁家河鎮(zhèn)西山頭村周圍的小劇種,被當?shù)匕傩找曌髅袼咨钭钪饕M成部分的蛤蟆嗡。

粗獷而悠揚的曲調(diào)漸歇漸遠,但我不知道為什么是蛤蟆嗡,它并沒有與蛤蟆有關(guān)的任何因素。

“這是小劇種式微后,我們自己保留的演唱方式,也就只有這幾個人在傳承了,如果他們不唱了,真正的蛤蟆嗡就消失了。”有人對我說。

倏忽間,那曲調(diào)分外有情。

流行于此地的蛤蟆嗡,大概形成于清光緒年間,它的年齡并不大,至今也只有百年歷史。主要分布于夏縣祁家河鄉(xiāng)西山頭村、東莊、西莊一帶。祁家河鄉(xiāng),是夏縣東邊、中條山下的一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距縣城150公里,東與垣曲接壤,西與平陸交界,南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兩兩相望,群山環(huán)繞,交通不便。但也正是這樣的小小村落,能夠保存著一些已經(jīng)被人們遺棄或遺忘的文化元素,天下莫不如是。

蛤蟆嗡的得名來自特殊的樂器。說特殊,也不算特殊,就是一把胡琴。這把原名“嵇琴”或“奚琴”的弦器,自唐朝進入中原,就成為戲曲中的主攻手。弦索錚錚,發(fā)展出二胡、中胡、京胡、墜原、板胡等品種,在全國各大劇種中攻城掠地,既能把控場面,又能烘托氣氛,指間彈撥的是樂隊的靈魂。說特殊,又確實特殊,當?shù)匮莩龅暮?,二尺長,梨木材質(zhì)做琴桿,中條山中的桐木做琴殼,直徑有三寸左右,胡琴筒用蛇皮或蛤蟆皮蒙制,兩根絲弦繃緊,琴手把功力與情感凝在指端,類似蛤蟆的嗡嗡叫聲就會響起來。

據(jù)說,一把好胡琴,代表著一臺好戲的成果,識貨的百姓們除了聽戲聽味,眼睛會盯著胡琴,仔細辨音,資深的戲迷一耳朵即知琴的來歷。

聽過蛤蟆叫聲,“呱呱”“啾啾”“嘀嘀”“咕咕”“哼哼”,此起彼伏在池塘里,蛤蟆之鳴為什么會是嗡嗡聲,隨著先人的離去而消散,成了時光池塘里的秘密。

蛤蟆把身軀和叫聲,都奉獻給了一把琴。

和胡琴相配的有鑼和鈸,鑼要比流行于晉南和陜西的蒲劇中的馬鑼還要大一些,鑼心有一深窩,擊奏時,也象蛤蟆鼓鳴,鈸也比平常的?大,淺淺的?窩,也能拍擊出蛤蟆叫。

琴鳴、鑼響、?奏,這些樂器匯成蛤蟆的狂歡。

在當?shù)厝说挠洃浝?,有一個名叫楊學銀的制琴能手,既制琴,也拉琴,制琴一絲不茍,必須挑選最好的材質(zhì),拉琴時,昂首挺胸,把河山和天地正氣貫入心腔,即宏亮磅礴,又悅耳動聽,那是祁家河流過的聲音,也是黃河奔流而來的氣勢。老藝人總是用一句話形容楊學銀:“楊學銀,胡琴拉得好,上下直拉真熱鬧,拉悲人掉淚,拉喜人歡笑,聲音就像蛤蟆哇哇叫?!钡纤嚾说膽涯畈⒉荒芘c天地同頻,好的藝人是河山之靈,只可聽可傳,不可復制。

這樣的傳說和韻味,起始于清朝時。

那時,祁家河附近的村莊有煤有瓷,煤窯很多,除了養(yǎng)活本地人,還可供其它地方使用,陶瓷業(yè)日益發(fā)展,可供多人就業(yè),這樣可活命的地方,自然也就吸引了山東、河南、陜西、湖南等地的商人和工人聞風沓來,毛驢載著他們順著黃河或跨過黃河,與當?shù)厝巳缢榘闳诤?,也把各自的鄉(xiāng)音揉雜在一起,慢慢地,“陽高調(diào)”“戀花調(diào)”“陰絲調(diào)”“二黃”“花鼓”“紐絲”,這些南腔北調(diào)、東腔西韻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加上本地的方言俗語,到清光緒三年(1877),生成了祁家河牌蛤蟆嗡,悠揚、纏綿、婉轉(zhuǎn)、動聽,出身于鄉(xiāng)間的劇種,總是這樣,帶著鄉(xiāng)間人的和暖、性情,甚至有一點的中庸之道,不求廟堂之高,只求江湖之歡,百姓喜歡就夠了,比如說中國八大劇種黃梅戲便是如此,而祁家河牌蛤蟆嗡一經(jīng)生成,也是如此,天然地合當?shù)匕傩盏钠⑽福灰獦非懫?,便是眾生的狂歡,金銀都不換。

如果要追尋到一個人,光緒三年時,是從河南來了一個30歲左右的年輕后生,為了糊口,逢年過節(jié)的就動員村里人跟他學戲,村里的年輕人如楊木本、楊仲毛等人心動了,就跟著去學,學戲時當然消除了外地口音,變成當?shù)乜谝?,還自制樂器。這個河南來的年輕后生和最開始學戲的楊姓后生應(yīng)該算作祁家河牌蛤蟆嗡的創(chuàng)始人。后來,多個楊姓藝人都成了蛤蟆嗡名角兒,比如說清末民初的楊小栓,人稱“小旦爺”,常年活躍;還有唱老旦的楊艮發(fā)、唱丑角的楊茂盛等,后來還有楊五才、楊趙忠、楊寶生等人,很受當?shù)匕傩諝g迎。

仔細追尋,蛤蟆嗡分唱腔和弦樂曲牌兩部分,屬于套曲體,唱詞不同、情節(jié)不同,可選擇不同套曲演唱,除了前面提到的“陽高調(diào)”“戀花調(diào)”等曲調(diào)外,還有“無名調(diào)一”“無名調(diào)二”“蛤蟆嗡快慢調(diào)”等曲調(diào)。樂隊也同其它大劇種一樣,分文武場,文場只有兩把胡琴和一把四胡,演奏起來清脆悠揚,弦樂有靈,武場有大小板鼓、鐃鈸、云鑼、小鈸等,演奏時慷慨悲壯,粗獷豪放,打擊有神。

蛤蟆就這樣,公然蛤盤蟆踞在戲曲行列里。

這一盤踞,天上的云朵在跳舞,地上的花草在怒放,樹上的鳥與池里的蛤蟆爭鳴,連蝴蝶與蜻蜓也不甘示弱,舞成了貴妃霓裳,人們極致的歡樂有了去處,人們的痛苦也有了皈依。

淳樸的鄉(xiāng)民們精心維護著他們的嗡嗡聲鳴,也把這種特殊的在河之洲的“蛤蟆鳴叫”,衍展成血液里的基因。

胡琴拉,蛤蟆叫,敵不過抗戰(zhàn)的槍聲,百姓們生活流離,也就不可能沉浸于享樂中,也就無法保證演出,蛤蟆演唱群體被迫解散,藝人流落他鄉(xiāng),漂泊不定,尤其是日軍到達中條山之后,人的命隨時可化成塵世間的微粒,老藝人們有的悄然死去,有的在戰(zhàn)火中失去了生命,人沒了,那些特殊的樂器也先后遺失,就此,蛤蟆嗡聲喑調(diào)沉,幾近絕跡。

國家新生,這些說著方言的鄉(xiāng)民試圖恢復他們血液中的“鳴叫”,但樂器的損壞、唱腔的失傳、匠人的絕跡,還是讓蛤蟆嗡難以為繼,幾出編排的劇目,也曾參加過幾次演出,原來在鄉(xiāng)下演出特別受歡迎的《蘭橋會》《漁舟配》《小寡婦上墳》等劇目,也曾像模像樣,可相比曾經(jīng)的熱鬧,也只是河流前的銀光乍迸,并不能挽留它逝去的腳步。

緣起緣就會滅,總有東西會消逝,哲學中的流失,就是時間來告訴你原本它的珍貴,逝者本身永遠如斯夫。

斯夫不可回返,所以人們用臉盆替代大鑼,用鋁鍋蓋替代大?,用板凳、馬勺、瓷碗替代其他,用笑容和方言可憐兮兮地拽緊消逝的步伐。

離開祁家河是容易的,離開蛤蟆嗡卻是不易的,鍋碗瓢盆的嗡嗡之鳴霸道地縈繞了我好幾年,甚至超越了對司馬溫公的關(guān)注。近日聽聞,夏縣試圖恢復蛤蟆嗡的舊日盛景,也排出了新戲在演出,我還沒看到,但我想,腳下的流水不是昨日的流水,時代洪流裹挾著所有物質(zhì)向前,每個人都不由自主,曾經(jīng)的純粹與狂歡不再,再如何的努力也是不能回返舊日的無盡光芒,這是時間的本質(zhì)。

但依然為所有人的努力點贊并提供精神支持。

【作者簡介:王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文學院簽約作家,長治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戲臺上的中國》《大地上的遺珍》《盛世諍臣孫嘉淦》《戲中山河》《聽一出戲》《天地間一場大戲》等。在《中國作家》《廣西文學》《四川文學》《天津文學》《長江叢刊》《當代人》《時代文學》《山西文學》《黃河》《青島文學》等雜志發(fā)表作品若干,有作品被《散文選刊》《海外文摘》轉(zhuǎn)載。曾獲劉勰散文獎一等獎、吳伯簫散文獎一等獎?!?/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