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歌看到歷史的情感 阿來細講陸游“乍暖還寒”的心境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弊源笤娙死畎住抖朊忌皆赂琛菲?,峨眉、平羌一直是古代詩歌史上獨有的文學意象。平羌是古地名,在今四川峨眉、青神一帶。平羌江即青衣江,是岷江經(jīng)過青神縣至樂山市的這段江水。陸游在樂山任職期間,多次往返于平羌江上,在這里留下了不少詩篇。
3月22日下午,阿來“陸游蜀中詩講”第十二講在阿來書房開講。他以《淡煙疏雨平羌路》為題,帶領觀眾將思緒化為小船,跟隨陸游的足跡游平羌江水,品古詩意境。
蜀地頻繁調(diào)動
心境從輕松到蕭然
公元1172年,陸游離開南鄭抗金前線,入蜀為官。他先后在蜀州、嘉州、榮州等地任職,在蜀地頻繁調(diào)動。當天的講座正是圍繞陸游從嘉州卸任,重返蜀州的路途見聞講起。
1174年的春天,或許正和最近四川的天氣類似,乍暖還寒,也猶如陸游的心情。此前,他從蜀州通判調(diào)任嘉州代理刺史,屬于升遷,或許還有回京的機會。但僅僅在嘉州工作幾個月,陸游便又被通知調(diào)回蜀州,繼續(xù)擔任通判一職,這讓他的心情十分復雜。當天講座中的三首陸游詩,也集中體現(xiàn)了他“乍暖還寒”的心情。
阿來從陸游的《離嘉州宿平羌》講起,闡述了陸游在剛剛離開嘉州,經(jīng)由平羌江水返回蜀州的心情。他一身輕松,僅背著小小的行囊,留下嘉州舊宅的蕭然。知道自己可能以后再也無法回到嘉州,留下“淡煙疏雨平羌路,便恐從今入夢魂”的思念。
在第二首詩《玻璃江》中,陸游繼續(xù)行船來到了峨眉。水上行舟,他感嘆時間流逝,知音難尋,一腔熱血報國無門。阿來著重細講了詩中的幾個典故,從天上星辰講到人間地理。例如“妾心先到峨嵋陰”中的“峨嵋陰”,古代中國地理山北水南為陰;又如“縱有綠綺誰知音”中提到的“綠綺琴”,也與四川名人司馬相如有關。
面對“雙重的失落”
仍不失士大夫風度
阿來提到,玻璃江不是陸游的“發(fā)明”,蘇軾寫這一段地理時首次用了這個稱呼,以形容這一段江水像玻璃一樣清澈。阿來拓展講解蘇軾《送楊孟容》一詩,其中就有“相望六十里,共飲玻璃江”一句。而更早之前的李白名篇《峨眉山月歌》,也正是寫的這一片土地。阿來補充道,李白詩中所寫“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指的應當是平羌小三峽,又稱嘉州小三峽,由平羌江上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連貫而成。
隨江水繼續(xù)前行,陸游又寫了《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描寫峨眉山水的壯麗與自己心中的幽然。阿來提到,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曾同時強調(diào)自然風景與人內(nèi)心情感的相通之處,秀麗或壯美的風光喚醒內(nèi)心的莊嚴和情感,“我們把這種活動叫做審美”。而在中國,也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詩歌的意義,就是從自然走向?qū)徝?,又從審美升華為哲學。
阿來認為,陸游從嘉州返回蜀州的一路見聞,并非簡單的行游之作,而是通過詩人之眼,看江、看山,看到江山背后的歷史,以及以古觀今,探尋人文地理的演變。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讓歷史有了細節(jié)、血肉和情感。當下的陸游是“雙重的失落”,不僅失地未收,在仕途上也舉步維艱。從這三首詩中,我們看到他隱忍的情感和作為士大夫的風度。
“哪怕再失落,他也沒有跳江跳河,沒有哭爹喊娘。他還在審美,還在欣賞美麗的風景。古人說發(fā)乎情止乎禮,今天我們老說道德失序,從陸游的這些詩中,我們也能學習到一種風度?!卑碚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