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漢文版2025年第2期|李俊玲:萬物有相(節(jié)選)
李俊玲,布朗族,現(xiàn)就職于云南省施甸縣文化館。中國作協(xié)會員、魯迅文學院第37期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出版散文集《另一種抵達》《跳躍的河山》,詩集《流水飛花》等。散文集《隱秘的人間》入選中國作協(xié)2022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星叢書”。
1
從黑山門一路向東,植被變得豐茂起來。那些披頭散發(fā)的樹木如一群衣衫襤褸之人,伸出乞討的手,傾軋而來,欲將本就不寬的鄉(xiāng)間小路遮蔽,日色逐漸在這些濃蔭中暗沉下來。
我陪著蒼霖開著他那輛任勞任怨的小車行走其間,他要去收鮮葉的茶山在爛泥塘,那里偏遠難行,陡峭的土路上石頭遍地、泥濘滿布,一個坑足以將人顛得骨頭生疼。我佩服他的膽量和車技,也佩服這輛被挼得破舊的小車,被他開出了皮卡和裝甲車的氣勢,它面目全非,冒著煙,喘著粗氣,奮力前進。若是一匹騾馬,此刻定然尥蹄反抗了。
黑山門,這個名字透出一股匪氣,很久之前這一帶確是土匪出沒之地。從古鎮(zhèn)姚關(guān)南下,過萬興,出酒房便是怒江。黑山門是下怒江、過永德、入緬甸的必經(jīng)之地,這條路也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主要線路。曾經(jīng),無數(shù)馬幫馱著物品由此踏過,踏出深山中的一條白線來。到這里,山忽然像被誰一斧頭劈開,形成了一條寬十多米的狹縫,兩壁褐色的石崖嶙峋高聳,天然的關(guān)隘應運而生。舊時,很多土匪獨霸這方山水,黑山門得天獨厚的地形自然成了他們巧取豪奪后的盤踞之地。很多老人回憶起那段歷史,總會后槽牙咬得咯咯響:這該死的黑山門,老天爺非要造出這樣的地形來,這不是在幫那些強盜的忙嗎?
百姓受苦,過黑山門猶如走鬼門關(guān),錢財盡失是小事,有的甚至搭上性命,白天都是十幾個人抱團壯膽過,像走景陽岡一般。有幸逃過的人,抵達安全地帶后,往往在焦灼和驚嚇中冷汗冒了一身,心有余悸。滇西抗戰(zhàn)期間,老百姓才把對此地的恨轉(zhuǎn)化為感恩。日軍的炮火打到怒江邊,施甸岌岌可危。人們炸斷了橋,隔江對峙,盯住各個渡口,也會有些漏網(wǎng)的鬼子潛入。遠征軍將偷渡過來的鬼子堵在黑山門與之激戰(zhàn)。因占據(jù)有利地勢,鬼子總在這里被軍民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保住了一方平安。老百姓來此接運傷員,站崗放哨,山腳下的滾滾怒江是一道天然屏障,而黑山門算是第二道。
待那場硝煙散盡,黑山門又成了眾人的夢魘之地,直到1951年,解放軍剿匪才將此處恢復安寧。當時因土匪熟悉山林地形,占據(jù)要地,兩位河南籍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不幸在剿匪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永遠長眠于這片野地里。當?shù)乩习傩諞]有忘記兩位英烈:李英武、孫發(fā)乾,將他們當成了親人,年年祭拜。沉重的黑字背后是兩張年輕鮮亮的面容,他們再也無法和常人一樣老去,就在這黑山門下與赤土相融。
青山處處埋忠骨,撩開歷史的幕布,山河跌宕,風云驟變,那些血淚凝結(jié)的往事如斷裂的巖石,一層層露出來,帶著厚重的傷痕。半個世紀過去了,陰雨連綿時,路過這里的人總會恍惚聽到廝殺聲、槍炮聲、吶喊聲、刀劍碰撞聲,甚至風都帶著泣噎之聲。有人說死傷多的地方煞氣重,怨氣難散,連時間都無法將其消遁抹殺。也有人說,風過埡口,水霧升騰,竹竿相擦時縫隙處會發(fā)出怪異的聲音,這是自然現(xiàn)象。眾說紛紜,誰都言之鑿鑿,誰也無法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一路上,蒼霖和我說著關(guān)于黑山門的腥風血雨、詭異之事,話語透著不屬于這個季節(jié)的寒涼,讓人背脊發(fā)冷。他的奶奶家就在離這里不遠的寨子,叫打磨山。這些從父輩們口中流傳至今的事件,帶著讓人不敢質(zhì)疑的真實。無法想象,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除了飽嘗生活的艱難,還得應對這些驚心動魄的劫難。在這崇山峻嶺中繁衍,豺狼虎豹不是最可怕的,讓人膽怯的是那些打劫的強盜、野蠻的侵略者,甚至纏人的孤魂野鬼。莫測的驚悚,除了自然、人心、命運,還有那些怪力亂神,它們都讓人惴惴不安。
蒼霖的奶奶一生沒有走出過這片山野,她對外界從未有過向往的好奇和探知的勇氣,守著灶頭過了一輩子,生命的尺度就在這方圓不到幾百米的山寨,直到耄耋。而奶奶從不會因自己一生的局限感到遺憾,她覺得能趕上風平浪靜的時代,不愁吃穿,圍著一家人平安度日,能在自己熟悉的大山中老去,就算是有福報的人。家和寨子就是她眼中的大千世界,樹木、石頭、土地都是她信得過的鄰居,一茬茬的莊稼則是那如約而至的朋友,山野的一切都與她血脈難割。蒼霖剛買車時,有次千方百計把她接出來逛逛,希望她在生命最后的時光能開開眼界,最終還是沒有如愿看到奶奶的欣喜與滿足,而是眼里不時閃現(xiàn)忐忑和恐慌。自此,老人家再沒有邁出過黑山門一步,直到入土為安。
2
歷史的陰郁和眼前的風景格格不入,山色清幽,濃蔭扶疏間散發(fā)出絲絲縷縷的清香,榿木、水杉、雪松、香樟樹、楸木、野櫻花……這些都是保水的好樹種。樹林間夾雜著低矮的灌木,杜鵑和山茶開花了,一簇簇點綴其間,明艷的色彩讓山巒搖曳多姿起來。引來無數(shù)蟲鳴,蜜蜂、蒼蠅、甲蟲、蜻蜓的嗡嗡聲像微型飛行器,穿越樹林,紛繁交錯。這些讓人或喜愛或討厭的小動物帶著各自的使命,追逐、打鬧、求偶、覓食……森林包容著這些小家伙,敞開懷抱,讓它們肆意撒野,植物也展開枝葉,為其提供休憩場所,而花朵更是端出瓊漿玉液招待它們。此刻,從那些陰霾故事中走出的我忽然覺得,太陽像天使般降臨,鋪陳著熱度和光亮,讓沉寂的山野生動起來,也柔軟起來。
陽光蒸騰著萬物,風過,暖暖的空氣糅雜著草木、泥土、花朵的香氣撲面而來,細品,還有若隱若現(xiàn)的水汽,這是山體在發(fā)汗。植被豐茂的山總會有清洌的水,滋養(yǎng)出紛繁的綠樹紅花,散發(fā)出山林特殊的體香,一座山宛若一個人,有著屬于自己的性情發(fā)膚。什么山長什么菌、生什么樹、涌什么泉、出什么動物、住著哪些神靈,行走叢林的人都了然于胸。在外來者眼里,山都是一樣的,帶著同樣的弧度、色彩、植被,延綿不斷,只有在山里生活的人才知道,每座山都有它們各自的體貌和脾性,如同茫茫人海,其實各有不同?!暗侥淖骄统淖降纳礁琛!边@是布朗族的諺語,其中道出的便是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處模式: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和諧共生。祖輩們在摸爬滾打中,懂得如何安放自我,彼此成全。“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這玄妙萬千、包羅萬象的世界,人只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唯有融入其間,才能自在自如。
爛泥塘這個名字起得粗糙而隨意,是因為山箐處總有一股泉水涌出,人們前來取水,動物也來飲水,腳步雜亂中形成了一條類似泥塘的路。老百姓總是以自己直觀而真實的感受,為一方水土命名,一目了然,“山背后”“老虎洞”“坪子地”“巖子頭”“五丘田”“大溝腳”“羊火塘”“喂馬水”“蕨葉壩”……這些地名老實本分,叫著既親切又順口,像叫自己的家人一樣。
中午的日頭熱烈,光照中,古茶樹濃綠的葉片上,像鍍了一層油亮的金箔。茶樹頂端剛剛抽出的嫩芽是淺綠色的,那色輕得很,如浮在上面般。樹身依次而下便是深綠的老葉子,綠逐漸厚實沉穩(wěn)起來。一棵茶樹,在深淺不一的綠色中潑墨出老舊與鮮嫩相依相偎的景致,就像兩輩人,老的在最低處扛著生活的重任,讓那些蓬勃蓄勢的年輕人承接更多陽光雨露,享受明月清風。茶樹粗壯的根部已承載百年風雨,新發(fā)的葉片不過數(shù)日,從年輕到衰老,老茶樹緩慢地生長,風雨披肩,日月沐身,也把枯榮得失掛滿厚實的一身。
這些古老的茶樹在爛泥塘這個地方守護了400多年,它歷經(jīng)明朝的風、清代的雨,如今挺拔地站在我眼前,樹根盤結(jié),老枝吐綠,逍遙自在。時光在它身上忽然變得遲緩和漫不經(jīng)心。很多茶樹都是先輩們從勐庫買回的茶種種植的,茶從勐庫來到這里安家,茶氣有所減弱,香氣卻陡增不少。茶也知道移風易俗,將自己完全融入了這方山水。蒼霖興奮地告訴我,每次來爛泥塘采摘鮮葉,心里總會被幸福填滿,因為這里的茶從來沒有讓他失望過,“爛泥塘”這個名字倒是辜負了這些好茶樹,這里的土壤并非茶葉最不喜歡的“死黃泥”,而是爛石,也就是巖石風化不久形成的土壤,排水好,持水率高,養(yǎng)分豐富,這樣的土地長出的茶樹品質(zhì)非常高。
而且爛泥塘處于大亮山半山腰,腳下就是常年流淌的怒江峽谷,海拔1800米,河谷的熱氣與山頂?shù)睦錃饬髟谶@里交匯相融,這里的山形面朝南方,如同一個打太極的人,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云蒸霞蔚之間,像一個滾沸的鍋,蒸煮著草木、日月、雨水、霧氣和清風?!霸旗F山中出好茶”,爛泥塘具備了爛石與云霧這兩個優(yōu)勢,這里的茶有著清雅的香氣,隨著每一泡的遞進,香氣變幻莫測,花香、果香、陳香徐徐而來,讓舌尖應接不暇。蒼霖說,他做過無數(shù)地方的茶,就只有爛泥塘的茶最神奇,香味的轉(zhuǎn)化,回甘的迅速,讓品茗者沉醉。“老茶樹最有靈氣,你要對它好,它就對你好,時常發(fā)出醉人的芬芳,喝一口更是香甜如蜜!”這話原是他爺爺說的,他對此深信不疑。這些沐日月精華、受天地靈氣的茶,已非一棵樹那么簡單了。蒼霖摸著茶樹,輕柔中甚至帶著虔誠,他的目光明亮,微胖的脊背前傾躬屈,像在接受洗禮賜福。
作為制茶人的他,從采摘、甄選、萎凋、殺青、揉捻、烘烤、晾曬、發(fā)酵這一系列的貌似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見證著一片葉子的淬火重生。當水注入的那一刻,隨著茶香飄散,總能讓人在浮沉中品出人生的滋味來。誰不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磨難、歲月的沉淀、跌宕起伏后才活出一個明白。尤其是那入口苦澀后的一次次回甘,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人生境界。采茶隨時令,制茶靠火候,至于品茶,那便是看心境了,人情世故皆在制茶、泡茶中得以參悟,蒼霖比我開闊和通透,他時常以山為家,與茶相伴。
我也情不自禁學他模樣,伸手撫摸古茶樹,當指尖接觸到茶樹的那一刻,竟有溫熱之感,我心里一驚,有些迷幻,這茶樹身體里不會住著一個懂世態(tài)、曉天理的靈魂吧?樹皮附著縱橫交錯的苔蘚、蕨類、地衣,像一幅幅被陳年擱置的圖案,這些褐黃的、淺白的附屬物是自然之手繪成的。云朵、水草、馬鹿、日月、蛛網(wǎng)、河流,唯獨沒有人類創(chuàng)造的意象。天地萬物皆是相通的,他們知道彼此的心意,唯把人置于檻外。樹的語言、山的語言、河流的語言、石頭的語言……天地賦予了它們相通的語系,就算風是最大的泄密者,自詡聰明的人還是無法破譯。
3
噪鵑的鳴叫傳來,一高一低,尾音悠長,穿透力強,將整個山林渲染得幽深莫測。這個季節(jié),應該是它們求偶繁殖的時候,此起彼伏間,偶爾看到黑色的身影從樹間飛速穿過,像一支支箭。當?shù)厝硕疾幌矚g噪鵑,覺得它發(fā)出的聲音陰森恐怖,聽起來像在幽怨地哭訴:苦啊,苦啊……讓林地顯得詭異瘆人。在山間遇到噪鵑,人們總會厭棄地說:這鬼鳥又在報喪。隨即扔出一塊石頭,砸向林里,像驅(qū)趕瘟神一樣。
在爛泥塘,櫻桃是引誘噪鵑的最佳食物,雖然它們不喜成群結(jié)隊,可在櫻桃成熟的季節(jié),這里便會集結(jié)很多噪鵑,引來大家的不快。人們喜歡碎碎叨叨的云雀,它們的叫聲聽起來明快而活潑,顯得喜慶熱鬧,喜鵲更不用說了,到哪里都受歡迎。鷓鴣也是老百姓喜歡的鳥,樣貌憨厚,像小雞仔,且雙雙對對地在野地起落,常常對啼。就如同當?shù)厝藢ι礁枰粯樱銌栆痪?,我答一句,你來我往中,情意綿綿,偶爾有譏諷笑罵的罵架,也包含愛意,讓山野富有生機。鷓鴣的叫聲響亮干脆,寓意也討喜,“金嘎嘎,金嘎嘎”誰不喜歡呢。蒼霖的表叔就特別喜歡鷓鴣那招財般的叫聲,有次在山野套了一只鷓鴣,將其關(guān)籠里,每天好吃好喝地喂養(yǎng)。可這只野性難馴的鳥,不愿意臣服,不但絕食,還扇動翅膀拼命地撞向鳥籠,直到筋疲力盡,沒過三日,便慘死籠中。說到此事,蒼霖嘆息一聲,很多人還沒有一只鳥有血性。
從爛泥塘出來,繼續(xù)前行,要去落水洞收鮮葉,那里在大亮山深處。路上車輛漸少,落葉堆積,車輪碾過,發(fā)出脆脆的聲響,在車身快速駛過下旋起一條隱形的長龍,隨即散開?!吧钌教ぜt葉,耳畔聞鹿鳴”,雖然我們不可能聽到鹿鳴,山卻越來越深幽寧靜了,蒼霖的茶樹就在深箐里。
路過一條三岔路,這里叫八里埡口,一條通往大亮山腹地,一條走到怒江邊上,還有便是我們來的方向。適才還是濃蔭密林,到此處豁然開朗,三條路的交會讓此處開闊許多,將厚重的山色削去了一半,瞬間亮堂起來。蒼霖放慢車速,從駕駛位伸出頭來,目光搜尋了一番,隨即疑惑地說道:“怎么不見了呢?”“什么不見了?路牌?”我好奇地發(fā)問。他眼里閃過一點點落寞,“不是路牌,是一只野猴!”“這里還有野猴?”
這只被蒼霖叫作“癡情種”的野猴原來有一個伴侶,兩只猴形影不離,最初在怒江邊生活,可能是偶然上山發(fā)現(xiàn)這里有大量的野果和莊稼,于是便常常前來覓食,逗留在附近。兩只猴除了偷吃莊稼外,野性驅(qū)使,也會跑到農(nóng)戶家翻箱倒柜找些食物。有一次,野猴到了一戶人家,將主人家的一罐泡酒打翻了,那酒聽說是男主人泡了珍貴的藥材,還未啟封品嘗。幾天后,男人在山上遇到它們,出于怨恨拿出彈弓上了鐵蛋射去,結(jié)果一彈弓便打中了其中一只,隨著慘烈的叫聲,野猴雙雙消失在林間。
此后,再也沒有見到這兩只猴子的身影,山寨的人以為人類的恐嚇讓它們又回到怒江邊生活,不敢再來了。直到有一天,一個拉貨的司機來到三岔路口,停下來吸煙,看到一只猴子從樹林里躥出來,站在車前,那瘦得突出的兩只眼睛,警惕地觀望著大車。他本以為猴子也是路過的,豈料,這只猴子觀察了一番,爬到了他的駕駛室邊,對著后視鏡就是一頓抓撓,嘴里還發(fā)出急促的“吱吱”聲,那聲音聽著像是催促什么,又像呼喚。司機以為猴子餓了,于是拿了一塊面包投喂給它,結(jié)果它看也不看,依然抓著后視鏡。司機有些恐慌,不明所以,等煙抽完了,這只瘦骨嶙峋的猴子還是沒有松手。他于是拿了根棍子示意猴子離開,猴子受到了威脅,齜牙與司機挑釁對峙。司機無奈只有開車逃離,車子驅(qū)動后,猴子被迫跳下了車,站在原地,哀鳴傳來,響徹叢林。
從那以后,三岔路口多了一只猴子,無論天晴下雨,只要有騎著摩托車或者開著車的人停靠,這只野猴都會立馬跑到車前,對著后視鏡抓撓。有的司機猝不及防,還以為野猴要攻擊人,后來才知道,它沒有惡意。有人認出來,這就是曾經(jīng)來此覓食的那兩只猴子中的一只,多時未見,已經(jīng)蒼老了許多,也瘦了許多。一年前,兩只猴子出雙入對,如今只有這只公猴,當年那只母猴應該是在彈弓一擊下殞命?!八鼮楹蚊刻於荚诼房谧夏切┸嚨暮笠曠R呢?”我有些不解?!八詾殓R子里的自己是死去的配偶回來了?!痹瓉硎沁@樣!我也探出車窗,找尋那只猴子,而密林如海,只有風吹過的聲響。
附近的人們逐漸都知道了這只猴子,那嚇人的舉動原來是因為思念同伴,很多人騎摩托車路過,也會有意地停下來逗留一下,給它投喂一些吃食。曾經(jīng)為了果腹而走村串寨的猴子,如今面對食物卻毫無興趣。它的饑渴在那面鏡子,這短暫的停留,是野猴久盼的慰藉。我想象著猴子面對后視鏡的樣子,那眼神中想必有溫柔也有急切吧。水中之月終究是空空如也,也許每一次面對鏡子時,這只可憐的猴子都帶著痛徹心扉的不甘。
……
(閱讀全文,請見《民族文學》漢文版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