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魯迅與祖父的對立和相似 ——從周福清的宦海浮沉說起
來源:張德斌 | 張德斌  2025年03月18日08:52

1925年,魯迅在應《阿Q正傳》俄譯者王希禮之請所寫的《著者自敘傳略》中說:“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边@一場“很大的變故”具體何所指,魯迅從未詳說。時至今日,人們都已知道,這場變故與魯迅祖父周福清的宦海浮沉有關。

過去,由于相關史料的缺失與訛誤,許多研究文章中呈現(xiàn)出來的周福清形象,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福清有較大距離。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因較早就離家外出求學,與祖父正面接觸較少。相比之下,三弟周建人與祖父相處時間更多,而且由于性格原因,他們祖孫二人之間的交流也更頻繁、更融洽。上世紀80年代,周建人曾口述早年在紹興老家的經(jīng)歷,由女兒周曄整理成《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出版。此書后又于2017年出版增訂版,補充了許多重要內(nèi)容,特別是披露了有關周福清官場經(jīng)歷與見聞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有助于人們對周福清形成更真實、更立體的認知,也有助于人們更客觀地看待周福清對魯迅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周福清與元配孫氏、繼室蔣氏的彩繪神像

周福清1889年寫給魯迅之父周伯宜的信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

點翰林風光無限

周福清的官場之路是從“點翰林”拉開序幕的,這也是他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那是同治十年(1871)的春天,從府里來了六個報子,齊聲高叫:“快請老太太用金簪來拆封!恭喜周福清老爺點翰林了!”周福清的母親、魯迅三兄弟的曾祖母(人稱九老太太)取下頭上的金簪,挑開了封口,打開來,上面寫著:捷報貴府老爺周福清,辛未科會試,中式第一百九十九名,殿試第三甲第十五名,朝考第一等第四十一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周福清點翰林,成了整個家族的巨大榮耀。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提到此事時,描繪了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場面,說當報子報喜之際,這位九老太太卻放聲大哭,人家問她,這是喜事,為什么這樣哭?她說:“拆家者,拆家者!”意思是周福清點翰林最終將導致周家的衰敗。

但據(jù)周建人幼年時所知,事情并無這么強烈的戲劇性。魯迅三兄弟的曾祖父周苓年,一輩子沒有什么作為,但他的堂兄周一齋,卻是道光甲午科(1834)經(jīng)魁,國子監(jiān)學正,內(nèi)閣中書,議敘員外郎欽加四品銜,同治五年(1866),善后保舉案內(nèi)奉旨交部從優(yōu)議敘。經(jīng)魁是名次很高的舉人,據(jù)這年的鄉(xiāng)試錄,周一齋中的是第六名舉人;所謂善后,就是紹興府在同治三年(1864)從太平軍手里奪回來以后,辦理恢復地方政府等事務;所謂保舉,就是在辦理河工、邊防、賑災、剿匪等差使后,有勞績,由主官保舉升官;所謂議敘,就是記錄三次以上可加一級。周一齋的成功,不可能對九老太太沒有絲毫影響。

再說,如果考中了要大哭,那么,何不早一把拖住自己的兒子,不讓他趕考?而且,周福清的科考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生于1837年,雖說早進了學,但30歲才考上第86名舉人。當然,這里面也有客觀原因,即同治三年甲子,浙江剛從太平軍手里奪回來,還在軍事時期,所以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延期,和丁卯(1867)科合并在杭州舉行,他考中了??墒峭纹吣晡斐娇茣?,他沒有考中,卻考取了方略館謄錄。方略館是清政府的平定太平天國戰(zhàn)史編纂處。在那里做謄錄,就是高級抄寫員,這樣的舉人干幾年,可以議敘得官。周福清不知為什么不愿做謄錄,三年以后,就是辛未科(1871)會試,他中試成了進士,點了翰林。

周建人相信,曾祖母的心情一定很矛盾。宦海沉浮的事例,九老太太看得多了,她兒子的點翰林,使她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在各房族男女老少跪下賀喜的時候,她百感交集,說了一句:“這有什么喜?是要拆家哉!”

后來,在紹興周氏家族居住的三個臺門的門斗里,各懸掛了一塊藍底的大匾,上面有兩個大大的金字“翰林”和兩行泥金小楷,上款寫著“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jié)制水陸各鎮(zhèn)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寫著“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三塊金光閃閃的翰林匾,給三臺門增加了光彩,但在周建人看來,這終究不過是一場榮華夢而已。

紹興魯迅故居的周福清翰林匾

做知縣丟官去職

周福清點了翰林以后,先得進庶常館深造。庶常館每三年結業(yè)一次,名為散館,還得經(jīng)過考試,再根據(jù)成績,授以官職。這三年關系到各人的命運,每個翰林都心里明白。他們有的尋師訪友,結交權貴;有的了解派系,打聽行情;有的鉆研做官訣竅,演習官場應酬。周福清在庶常館里干什么呢?他的紹興同鄉(xiāng)顧家相在《五馀讀書廛隨筆》中說:“庶常散館考試,雖列最下等,猶得以知縣即選,凡迫于貧窘,志在利祿者,恒趨焉。同治辛未,吾越周介夫(即周福清)乍膺館選,遽購律例披閱,人怪而詢之……”周福清埋頭研究法律條文,在當時人眼里自然顯得很另類。

光緒元年(1875),周福清外放江西金溪縣知縣,他帶了家眷前去上任。光緒四年(1878)春天,周福清又攜帶家眷和全部行李,回家來了。原來,周福清被他的上級——兩江總督沈葆楨參劾,丟掉了知縣的烏紗帽。光緒四年正月二十四日(1878年2月25日)沈葆楨參劾周福清等州縣官的奏折,現(xiàn)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其中請旨即行革職的九人,勒令休致的兩名,末一名是“金溪縣知縣周福清,辦事顢頇而文理尚優(yōu)”,處分意見是“歸部改選教職”。在十二人中,周福清是唯一在考語中還提到優(yōu)點的(文理尚優(yōu)),也是處分最輕的一個。

周福清為什么在官場栽了這么大一個跟頭?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說:“介孚公(周福清號介孚)的脾氣生來就不好,喜歡罵人,什么人都看不起,我父親聽他晚年怒罵,自呆皇帝(光緒帝)昏太后(西太后)起,直罵到子侄輩。在他壯年時代大概也是如此,而且翰林外放知縣,俗稱‘老虎班’,最是吃硬,不但立即補缺,而且官場上也相當有面子。有這兩種原因,他不但很是風厲,而且也有點任意了。碰巧那上司江西巡撫又偏偏不是科甲出身,更為他所蔑視,終于頂起牛來。但官職太小究竟抵戰(zhàn)不過,結果被巡撫奏參,奉旨革職改教……”周作人說他祖父的脾氣不好,大概屬實,但當時江西巡撫劉秉璋雖說是先以軍功敘知縣,卻也是咸豐十年的進士。參劾周福清的,也是兩江總督沈葆楨,乃正途進士出身,一代名臣?!肚迨犯濉氛f他“精核吏事,治尚嚴肅”,做他的部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在官場的顧家相在《五馀讀書廛隨筆》中另有一說:“甲戌散館,(周福清)銓授江西金溪,因與緝私委員陳某爭執(zhí),陳某愬于制府沈文肅公,遂奏參改教,部議改休致,介夫不甘廢棄,引見復用教職,乃捐中書到閣行走,余壬午入都曾見之?!鼻宄腥币灿胁?,一個候補官員如果補不上缺,也可以鉆謀差使。緝私委員是個有油水的差使,如果不是有后臺,是覓不到這樣的好差使的。緝私委員和知縣本應互相關照,利益均沾的。但周福清卻和他爭執(zhí)起來,結果被他在沈葆楨面前告了一狀,周福清就此丟了官。

謝德銑等編著的《魯迅在紹興》一書則說:“周介孚居官清廉,剛正不阿,既不貪贓,又不枉法。處理民刑案件務求真憑實據(jù),從不顢頇草率,理事也決不拖拉。他對上官決不巧言令色,也不阿諛逢迎。有一次,他在江西與撫州知府吵了起來,那知府下不了臺,就拿出大帽子壓他,說:這是皇上的事情。周介孚立即反詰說,皇上是什么東西,什么叫皇上?那個知府原本想用皇上的威勢來壓他就范,誰知周介孚并不買賬。周介孚的‘無禮犯上’使得知府十分惱怒?!?/p>

總之,周福清在庶常館里就表現(xiàn)得十分清高,在江西短短三年時間又把上下左右都得罪了,這是他遭遇官場滑鐵盧的直接原因。

周福清晚年時跟周建人講起他在江西的情況,有幾件事給周建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時候,知縣住宅和衙門、監(jiān)獄都是相近的。家里人隨便跑進跑出,他囑咐兒子和外甥,如果他們走過監(jiān)獄,發(fā)現(xiàn)牢頭在虐待犯人,來告訴他。有一天,他兒子和外甥來告訴他,說是看見某牢頭在吊打犯人。他十分生氣。牢頭打犯人,無非是敲詐錢。這次,他就當夜坐堂,審這個犯人。他拿起燭臺,走到犯人面前,叫他脫下衣服,用燭火一照,發(fā)現(xiàn)犯人身上傷痕累累。立刻傳某牢頭,說:“你干得好哇!”牢頭立刻跪下磕頭。周福清命差役打他一百大板。

周福清還說過這么一件事。他說,家里曾經(jīng)有過一個男仆,每天偷一點米回去。周福清只當作沒有這回事。有一天,有客人來,男仆上來倒茶,把茶碗打碎了,周福清就辭退了他。講到這里,周福清對周建人說:“為了敲碎茶碗而辭退他,說出去,人家不過說我脾氣大,我這個東家難侍候。這并不要緊。如果為了偷米而辭退他,他就永遠找不到東家了,就絕了生路?!?/p>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周福清的做官原則與為人之道,而這顯然是與清末腐朽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的。

周福清在獄中寫給魯迅兄弟的學詩要領北京魯迅博物館藏

捐京官候補九載

周福清被參劾休致,他費盡心血考得的科班出身就這樣丟掉了。再要做官,只能出資捐官,請吏部重新引見給皇帝委用。出錢買官,為讀書人所不齒,卻是政府推行的,又是清末的社會風氣。周福清在家里住了半年多,就風塵仆仆、千里迢迢地奔到京城里去求官。

周福清捐官的結果是有案可查的。姚錫佩《坎坷的仕途——魯迅祖父周福清史料補略》中說:他起初捐的不是七品內(nèi)閣中書,而是比它高兩級的同知官銜。光緒五年(1879)四月吏部有一份驗看官員清單的奏折中寫明,甄別改教知縣周福清,“前在陜甘捐局遵例報捐同知升銜”。為什么在陜甘捐局報捐呢?原來光緒三四年間,全國災情嚴重,貧窮的地區(qū)如陜甘等省,在較富饒的江西等地設立賑捐局,而且減成折收。這對經(jīng)濟不太富裕的周福清來說,正是一個機會,他向要價低廉的陜甘捐局買了一個同知的官銜。但這只是一個虛銜,尚須赴京上兌、引見、候選,隨后照銜儀敘,報捐分發(fā),方可候補官職。

手續(xù)看來十分麻煩。本來上兌(即交銀)以后,就可以得到吏部填發(fā)的取得同知資格的執(zhí)照了??墒乔逭?guī)定必須有同鄉(xiāng)六品以上京官印結,以保其身家清白。當時各省在北京分設印結局,名為便利人找保,實際上是從中漁利。從《越縵堂日記》中可見,時為戶部郎中的李慈銘也加入了印結局。周福清是在光緒五年求見李慈銘的,正是為了印結的事。李慈銘是清代文學家,會稽人,比周福清大七歲,和周福清的從伯周一齋早有來往,中進士比周福清晚,但在短短幾年里平步青云,周福清不得不求助于他。印結以后,還要等待皇帝的引見。不過,光緒皇帝對周福清的印象不好。光緒五年四月,他批了一道諭旨:“著以教職選用?!币慌枥渌畯念^淋到腳,周福清的一番心血完全白費了。諭旨雖鐵面無情,但辦法不是沒有,那就是從頭來起,重新花錢捐官。他繼續(xù)奔走了三個月,光緒五年九月,被分發(fā)到內(nèi)閣行走(即學習)。他在這個閑職上呆了九個年頭,直到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才補到內(nèi)閣中書的實缺,也只是一個十分清苦的七品小京官。其間,家庭境況日趨窘迫,目前保存下來的周福清少量信件中,就有兩封是向同鄉(xiāng)借貸的。

周福清自點了翰林之后,一直在官場奔波。周建人1888年出生以后,直到1893年才第一次見到祖父的面。周建人記得,此前祖父托人從北京給家里帶過吃食。有一回,在吃飯間的方桌上,放著一只麻袋。周建人跟兩個哥哥都很焦急地等在旁邊,想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東西。等他們的父親打開來一看,有兩只火腿,還有好幾包東西;又打開紙包來看,有麻菇、杏脯、蜜棗、桃脯、葡萄干、榛子、茯苓餅……“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心花都開了??墒俏业脑婺竻s怪,她連正眼也不看一眼,說:‘這些東西要它做什么?誰要吃他這樣的東西?’邊說邊回自己的房里去了,還傳來這么一句:‘為什么不帶一點銀子回來?’”這反映出周福清看重親情,同時在官場并不得意。

犯科場入獄八年

光緒十八年(1892)除夕那天,周福清的母親去世了。周福清接到電報,即從北京趕回紹興。照制度,官員在父母故后要停職三年,叫丁憂。就在丁憂期間,周福清犯了科場案。

1893年10月,兩個衙門差役來到周家,要捉拿“犯官周福清”。不久,周福清投案自首,次年被判了一個“斬監(jiān)候”。

當時浙江巡撫崧駿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詳述了此案的具體情形:

七月二十日周福清攜仆陶阿順由紹郡啟程進京探親。二十三日路過上海,探聞浙江正考官殷如璋,與伊有年誼。周福清一時胡涂,起意為子求通關節(jié),并欲為親友中馬顧陳孫章五姓有子弟應試者囑托,希圖中式。俟主考允諾再向各親友告知擇其文理清通諸生列名。周福清素知各親友家道殷實不患無人承應,事后必有酬謝之資。即由上海雇船開駛,二十五日晚至蘇州停泊。周福清獨自擬寫關節(jié)一紙,內(nèi)開五人,馬官卷,顧、陳、孫、章,又小兒第八,均用‘×宸衷×茂育’字樣,并寫洋銀一萬元空票一紙,加具名片裝入信封。二十七日正考官船抵蘇州閭門碼頭,周福清囑令陶阿順先去投帖拜會,如不見再投信函。陶阿順將名片信函一并呈送正考官船上。當經(jīng)正考官扣留押交蘇州府收審,……周福清先避往上?;疾?,隨后回籍,聞拿畏罪,自行赴縣投首?!椴槁衫o作何治罪專條。惟查該革員中途求通關節(jié),較之交通關節(jié)已成未中者情節(jié)似有區(qū)別。其所開洋票系屬自寫虛贓,與議單文券不同。且財未與人未便計贓科罪。揆其事后聞拿投首,尚有畏法之心。應否比例量予酌減科斷之處,恭候欽定。廩生馬家壇、生員周用吉訊非知情,業(yè)已分別斥革,應與訊不知情之家丁陶阿順均無庸議。函內(nèi)所開顧陳孫章四姓并無主名,該革員既供事先未與各家商謀,應免查提,以省株累。洋票系屬自寫虛贓,該革員又供家計貧寒,應免著追?!?/span>

崧駿在奏折中突出了幾點,一是此案屬于未遂;二是周福清所送的“洋票”只是“自寫虛贓”,并非可兌現(xiàn)的錢莊期票,所以不構成賄賂;三是周福清系投案自首,“尚有畏法之心”。綜上,建議朝廷參照先例,酌減對周福清的處罰。

光緒皇帝將崧駿的奏折下發(fā)給刑部議奏。不久,刑部尚書松溎(yàn)呈進了覆奏,提議“應如該前撫(崧駿此時已去世,故稱‘前撫’)所奏,已革內(nèi)閣中書周福清應請于斬罪上量減一等,擬杖一百,流三千里。……如蒙俞允臣部行文該省將該革員減為滿流,照章發(fā)往新疆效力贖罪?!?/p>

但是光緒皇帝表示要從嚴辦理。“科場舞弊例禁綦嚴,該革員輒敢遣遞信函求通關節(jié),雖與交通賄買已成者有間,未便遽于減等。周福清著改為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以肅法紀而儆效尤?!?/p>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浙江巡撫崧駿還是刑部尚書松溎,都明顯表現(xiàn)出了對周福清的同情,力圖對周福清及其他涉案人員減輕甚至免于處罰。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學者房兆楹在《關于周福清的史料》一文中提出,清代文官考試制度,到了光緒以后就漸漸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賄賂公行,有錢的人可以買官來做,而舉人進士若不出錢往往就得不到實職。做官的要想升官也可以用錢來買??脊偈苜V賂大約是不算稀奇。所以周福清圖賄考官,毫不足怪,反而是破案而且重罰才可怪。崧駿和刑部都竭力要給周福清減刑,這正反映當時人對這種事的態(tài)度。

就是因為周福清的案子,魯迅三兄弟的父親周伯宜的秀才被革了。周伯宜本來滿懷希望的科舉之路就此斷送,他整天郁郁不樂,不久染病身亡。當年為給周福清捐官、后來周福清犯案,已經(jīng)用盡了周家的銀錢?,F(xiàn)在為給周伯宜治病、辦喪事,不得不靠典當物品籌錢。少年魯迅作為長孫長子,承擔了很多對于他那個年齡來說過于沉重的擔子,在他內(nèi)心留下了無法抹去的陰影。由于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祖父周福清,所以在魯迅一生的所有作品中,他對祖父都只字不提。1919年,周家賣掉祖宅,全家遷居北京時,魯迅堅持將祖父一輩子的日記全部燒毀,為后人了解研究周福清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周福清雖然被重判為“斬監(jiān)候”,卻并沒有被處死,而是在杭州坐了8年牢。1901年初,周福清被釋放,回到了家中。后來,周福清跟周建人他們講了薛允升的前任刑部尚書趙舒翹的故事。八年前,當周福清出事時,受到追捕,而趙舒翹正是浙江臬司。周福清投案后,這一案子是他經(jīng)辦的。周福清關進杭州監(jiān)獄后,趙舒翹升遷了,而且升遷得很快,做了刑部尚書。正在趙舒翹飛黃騰達的時候,義和團起事了,在要不要利用義和團這個問題上,他站在慈禧太后這一邊??墒堑鹊桨藝?lián)軍進京,追索罪魁禍首的時候,趙舒翹卻被賜令自盡。周福清說,庚子時首倡攻使館殺洋人的本是載漪,可是載漪卻沒有死,只是發(fā)往新疆;輔國公載瀾也很積極,也沒有死,也是發(fā)往新疆。慈禧把這些人包庇下來了,卻把一些次要人物,如莊親王載勛、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定為賜令自盡。趙舒翹盡忠太后,由此而升官,也由此而死亡。

周福清往往說著說著,就“昏太后、呆皇帝”地痛罵起來,大家聽了,不由得嚇一大跳,這不是犯上作亂,要殺頭的嗎?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可是周福清自顧自地痛罵著。這八年的牢獄生活沒有使周福清有絲毫的改變,反而讓他變得更鋒利尖刻,更肆無忌憚,更憤世嫉俗了。

魯迅在弘文學院 1903年攝于東京

對魯迅的影響深遠

魯迅在《〈吶喊〉自序》里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弊娓钢芨G逡蚩茍霭付硐萼蜞?,正是導致魯迅家道中落的直接原因。由于這一事件對少年魯迅造成的強烈刺激,以及祖父性格中一些令人反感的方面,魯迅對祖父總是敬而遠之。魯迅堂叔周冠五撰寫的《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民俗》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細節(jié):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有一次放假回國,大家伙兒聚集在一起很歡樂地談話,他還拿出一瓶“味の素”(即味精)倒一點沖開水叫大家嘗嘗,又拿香煙和麥爾登糖出來,分給大家。這時他祖父喚他:“阿樟”,他就趕緊出去,祖父問他:“阿樟,日本人的社會情況怎樣?和中國比較怎樣?”魯迅只回答四個字:“沒有什么!”馬上轉(zhuǎn)頭就走了。

盡管如此,魯迅在成長的過程中依然受到祖父的深遠影響。魯迅在南京讀書期間,曾經(jīng)手抄過祖父的詩作《桐華閣詩鈔》和屬于家訓性質(zhì)的《恒訓》?!逗阌枴分兴鶚O力強調(diào)的實際和務實傾向,在魯迅身上就有顯著的存在和表現(xiàn)。

戊戌年(1898)間,周福清在杭州監(jiān)獄中,寄了一本《唐宋詩醇》回家給孫輩閱讀,并在書中夾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边@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簡明詩話,簡潔而明確,是一位翰林的水準,反映出沈葆楨在參劾他的奏書中所說的“文理尚優(yōu)”的特點。在六大家詩歌中,周福清對陸游詩歌的評價最高。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陸游詩歌語言的影響,在魯迅很多舊體詩中都有表現(xiàn)。魯迅喜歡陸游的詩歌語言,應該也與祖父的家訓以及上述字條有關。

越對立的往往越相像。魯迅三兄弟中,與祖父周福清最相像的要數(shù)魯迅。首先是罵人,以及語言刻薄。這是祖父讓魯迅最反感的地方之一,但同時也幾乎成了魯迅自己的一個標簽。魯迅與祖父周福清相像的第二個方面,要數(shù)敢作敢為的反抗精神。周福清丟掉知縣官帽子就是因為跟上司不對付,后來他在杭州坐牢,受到獄卒勒索,周福清二話不說,操起一根門閂,滿堂追逐、痛揍勒索的獄卒。至于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已成定論。另外,魯迅與周福清對死亡一事的坦然態(tài)度和遺囑中的務實告誡,也可以說一脈相承。

總之,周福清一輩子宦海浮沉,最終以一個失敗者的面目悲慘地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他的人生經(jīng)歷卻深刻影響了魯迅,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這可能是周福清完全沒有預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