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學(xué)》2025年第3期 | 向以鮮:杜甫在梓州
詩人經(jīng)常用“流轉(zhuǎn)”一詞來表達時光永不停留的無助感。不知不覺,杜甫到達成都已是第三個年頭。與杜甫惺惺相惜的人,才來成都半年多,馬上又要北歸。上元二年(761)十二月,嚴(yán)武由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任成都尹,兼攝東川。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玄宗和肅宗二帝相繼駕崩。肅宗太子李豫即位,開啟代宗時代。六月,代宗召嚴(yán)武還京。杜甫一路相送到綿州,在城北三十里處的奉濟驛才分手。
本打算在綿州小住幾日后便準(zhǔn)備返回成都,卻出現(xiàn)了意外的事:嚴(yán)武前腳才走,成都立馬陷入混亂之中,劍南兵馬節(jié)度使徐知道突然反了,還從劍門關(guān)切斷中原入蜀通道。這場陡然降臨的亂局,應(yīng)驗了杜甫當(dāng)初入蜀過劍門時寫下的詩句:“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并吞與割據(jù),極力不相讓。”
成都一時半會兒是回不去了。最揪心的,杜甫的妻子兒女全都在成都!心如亂麻的詩人不知道該怎么辦。好在杜甫并不是第一次體味戰(zhàn)亂中與骨肉分離的痛苦,早在安史之亂的初期就倍嘗其苦味了,人類的心智是一種難以蠡測的痛苦容器,所有的苦海,首先流入的,便是自己的心靈。
絕望之中,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運氣上。我的頭腦中突然閃現(xiàn)過一個身影,徐卿。杜甫曾向一個住在石筍街果園坊姓徐的權(quán)貴索要過珍貴果木(《詣徐卿覓果栽》)。詩人還寫過一首名叫《徐九少尹見過》的詩,徐少尹帶著一彪戎裝人馬來到草堂,與杜甫一起賞竹步月,這位徐少尹(行軍長史)同徐卿是什么關(guān)系?我懷疑兩人就是一個人,并且很可能就是發(fā)動叛亂的劍南兵馬節(jié)度使徐知道。如果是這樣,或許就可解釋杜甫一家包括他的草堂何以在混亂中并未受到多少直接傷害。
時任綿州刺史的遠(yuǎn)房侄孫杜濟,將困頓中的叔祖杜甫安排在綿州東津旁邊的公館住下。杜甫和這位侄孫的關(guān)系可能處得并不是很好,所以詩人也沒有把希望全寄托在他的身上?;剡^頭再去讀杜甫之前《示從孫濟》一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別有一種世態(tài)炎涼的滋味:“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其實,很多時候血緣是靠不住的,隔得太遠(yuǎn)的“同姓”血緣更靠不住。
幸好,東津一帶的風(fēng)景尚佳,舉目可見江上充滿生命力的漁獲場面,杜甫寫下兩首極具地方風(fēng)味的《觀打魚歌》和《又觀打魚》,從中可知當(dāng)時的綿州人,已能熟稔運用攔河網(wǎng)的方式捕魚。詩人還注意到綿州街頭種有一種來自西域的植物,《海棕行》中的海棕樹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伊拉克棗樹。杜甫登上李白曾經(jīng)登過的越王樓時,心中涌起一陣悲傷漣漪,便為李白寫下最后一首《不見》,齊魯分手之后,兩兄弟已多年不見,而且此生再也未能相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
這首詩可以當(dāng)作杜甫寫給李白的一首挽歌。雖然寫詩時李白還在東南漂蕩,但杜甫已經(jīng)看到了李白的未來,沒有多少未來的未來。
在綿州,詩人見到一幅韋堅岳父姜皎(楚公)的雄鷹繪畫作品,這讓杜甫生出幾分如睹故人的感覺(《姜楚公畫角鷹歌》),杜甫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過這么“殺氣森森”的猛禽了。那位當(dāng)年在長安以室外巨型情景劇呈現(xiàn)盛世風(fēng)華的韋堅,早已含冤于九泉之下。一想到這兒,雖然還是炎夏,杜甫仍然禁不住打了一個寒戰(zhàn)。
就在杜甫進退失據(jù)的時候,有個姓李的使君要前往梓州任職,杜甫為作《送梓州李使君之任》,囑咐李使君到了梓州,一定要代他祭奠被人陷害的射洪大詩人陳子昂:“遇害陳公殞,于今蜀道憐。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币幌氲疥愖影海鸥τ行┘恿?,一個強烈的念頭涌上心頭。
當(dāng)時綿州是出入蜀的必經(jīng)之路,南來北往的人很多,官員、商人、詩人、俠客、強盜、難民等各色人都有。送走李使君之后,杜甫又遇見正要前往長安就職的舊友何邕。草創(chuàng)草堂時,杜甫曾找縣尉何邕索要過榿木樹。詩人在《贈別何邕》中寫道:“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笨梢妰扇私磺楹苌?。
一旦產(chǎn)生了念想,便會越來越強烈:杜甫決定到梓州去避難!而且那兒還有幾位值得信賴的朋友。當(dāng)然,最重要的是,那兒住著一個偉大的詩歌靈魂。
那時梓州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勝過綿州,東川節(jié)度使首府所在地。路上,杜甫先給旅居梓州的漢中王李瑀寫詩問候。在《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詩中,杜甫再次表現(xiàn)出率真的撒嬌風(fēng)格,說他們已經(jīng)有五六年沒有見過面,這次相見,得準(zhǔn)備些好酒好魚才行:“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倍鸥Φ搅髓髦莶痪?,李瑀即回到任所蓬州(四川儀隴),杜甫為之寫下《玩月呈漢中王》:“夜深露氣清,江月滿江城。浮客轉(zhuǎn)危坐,歸舟應(yīng)獨行。關(guān)山同一照,烏鵲自多驚。欲得淮王術(shù),風(fēng)吹暈已生。”關(guān)山同照的蒼涼中,透露出杜甫與李瑀雖一為詩人一為王胄,亦不免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感嘆。
梓州在綿州的東南方向一百三十多里處,騎馬的話也就一兩天的路程。黃昏時分,杜甫行至梓州銅山縣光祿坂,回首望去,落日輝映著千仞絕壁,歸鳥亂叫于林中。茫茫暮色之中,留下一個孤獨的詩人身影:“山行落日下絕壁,南望千山萬山赤。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保ā豆獾撣嘈小罚┒鸥ρ矍坝指‖F(xiàn)出“開元全盛日”的繁華景象,“九州道路無豺虎”的太平盛世再也不可復(fù)睹矣!眼下的情形,馬兒也擔(dān)驚受怕,一失足就可能墜下深谷。比馬兒更害怕的是行人,一點風(fēng)吹草動都可能隱藏著危險,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有一支暗箭從草叢中射出來。如果說《憶昔》是杜甫在成都寫給大唐的最后悲歌,里面多多少少還呈現(xiàn)著盛世的往日榮光,《光祿坂行》則徹底袒露了輝煌之下的黑暗與驚恐——盛世側(cè)影中的陰影。
到了梓州不久即進入秋天,杜甫寫下《悲秋》一詩:“涼風(fēng)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yuǎn)傳書日,秋來為客情。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其時安史之亂還未結(jié)束,群盜還在中原橫行。杜甫已托人將書信帶往成都草堂,準(zhǔn)備在合適的時候把家人接到梓州,然后沿涪江順流東下,入長江過三峽,再北上返回長安。
白天還好,入夜的時光更難打理。《客夜》詩中,詩人看著殘月的影子,聽著江水的聲音,根本無法入眠。一夜未合眼,于黎明時分寫下《客亭》一詩:“秋窗猶曙色,落木更高風(fēng)。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圣朝無棄物,衰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zhuǎn)蓬?!笔コ缇屯涍@個老頭子,哪還會管他是不是一枝“轉(zhuǎn)蓬”?杜甫當(dāng)年遇見李白的時候就寫到過“飄蓬”,只不過那時的李白和杜甫還是兩位“飛揚跋扈”的青年才俊,而此時,同樣是飄轉(zhuǎn)的蓬草,情形已有天壤之別。
滯留梓州期間,妻子楊氏在成都收到杜甫書信后知道了他的下落,隨即讓小叔子杜占前往梓州報平安并欲接回杜甫。但是這時杜甫已經(jīng)打算自梓州東下,便和杜占一同返回成都,將家人接至梓州。離開成都時,杜甫覺得就這樣把辛苦經(jīng)營幾年的草堂基業(yè)丟了太可惜,便將小弟杜占一家留在成都,并反復(fù)叮嚀杜占:“鵝鴨宜長數(shù),柴荊莫浪開?!蔽也孪攵鸥髞沓鍪駮r,很可能將杜占一家留在了成都。所以在杜甫出蜀后的詩文中,再也找不到杜占的影子。宋人陸游曾在其《野飯》詩中自注說:“杜氏自譜,以為子美下硤,留一子守浣花舊業(yè),其后避成都亂,徙眉州大埡,或徙大蓬云?!边@個說法受到聞一多等人的質(zhì)疑,留子不見于杜詩,不足信。
《從事行贈嚴(yán)二別駕》一詩當(dāng)作于杜甫從成都接家人返回梓州之后。做過別駕(刺史副手)的嚴(yán)二是梓州一帶著名的“豪俊”。閬中多巴人(板楯蠻),自古出“殺虎”勇士。杜甫和家人才從成都來到梓州,其時已決定不再回成都,因此才有十步一回首的依依不舍。嚴(yán)別駕生性豪俠,頗有蜀北好漢之風(fēng),一雙大手捉住杜甫的手臂舉杯暢飲,酒酣之際拔劍而起舞,不時發(fā)出陣陣蛟龍般的怒吼。兩人一直喝到晚上,如同一對多年未見的好兄弟。這首詩寫得非常有意思,顯示出杜甫風(fēng)格的多樣性,我把它譯成了白話詩:“當(dāng)我踏進東川地帶/每走十步就會回一次頭/兵荒馬亂的成都,仍然一片蕭索氣象/不知浣花溪畔的草堂,里面還留得下什么/誰是梓州最有實力的豪杰?/就是本州聲名久揚的從事嚴(yán)大人/嚴(yán)大人捉住我的手臂,打開酒樽請我一起飲酒/酒酣之際擊劍起舞,如同蛟龍怒吼/拂去烏紗帽上的塵土,以金貴的粟米喂養(yǎng)青色騾子/紫衣仆人傳遞烤肉,緋衣仆人往來奔走/銅盤上燃燒的蠟燭,吐出太陽的光芒/夜晚多么深沉,我倆開始促膝長談/傍晚才敲開嚴(yán)大人的家門/誰也沒有想到,立馬就成為如膠似漆的朋友/世間萬事都可以不放在心坎上/人生頂多一百年,不要讓難得的歡樂過早結(jié)束/傾情相交,心神朗暢,嚴(yán)大人是真正的好人物/我長年客居在外,本多憂愁,此刻更顯憂傷/舉首仰望茫茫天地,又添一重憂愁/我們親如一人,要與天地一同長久/一個遲暮老者現(xiàn)在遇到嚴(yán)大人也不算太晚/我知道,像嚴(yán)大人這樣豪俠的人,只可能去純樸的古人中尋求?!闭б豢慈?,還真不像出自杜甫的手筆。
杜甫在梓州一帶待的時間不算短,從寶應(yīng)元年(762)六月至廣德二年(764)二月,共有一年零八個多月。廣德元年(763)春天,中原官軍攻克河南河北諸地,叛酋二代史朝義逃至北京溫泉柵自縊,安史之亂至此宣告結(jié)束。好消傳到梓州杜甫的耳中,詩人強抑住內(nèi)心的狂喜,寫下不朽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毕㈦m好,洛陽難回。
就在杜甫與妻子漫卷詩書的那一年,長安再度經(jīng)歷生死劫。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大將高重英率領(lǐng)二十萬大軍發(fā)動攻勢,十月初攻下涇州(今甘肅平?jīng)觯⒎钐欤ń耜兾髑h)和武功(今陜西咸陽),劍指長安。此時朝廷宦官程元振取代李輔國成為新的專權(quán)者。隨即吐蕃攻入長安,并占領(lǐng)長安達十五天之久,眾人扶持已故章懷太子李賢重孫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代宗和程元振等人倉皇逃往陜州。郭子儀再度出山,挽救唐朝于壘卵,將吐蕃趕出長安城,于廣德二年(764)初迎代宗回到長安宮中。其時安史之亂才結(jié)束不久,長安即遭遇第二次淪陷,唐朝已經(jīng)一天不如一天。杜甫雖然對長安已經(jīng)不抱太多希望,但仍然時刻關(guān)心其安危:“巴山遇中使,云自陜城來。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天寒邵伯樹,地闊望仙臺。狼狽風(fēng)塵里,群臣安在哉?!保ā栋蜕健罚┰凇秱何迨住分校覀?nèi)钥煽匆姸鸥Φ募覈鴳n思和難以愈合的傷口。杜甫詩中所說的巴山與今天所說的巴山在地理上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指梓州、閬州一帶。歷史學(xué)者孫璣認(rèn)為:巴子之國最初位于鄂西,戰(zhàn)國時為楚所迫,向四川轉(zhuǎn)移。其治所起初設(shè)在川東沿長江一帶,后遷至嘉陵江上的閬中。
家人接到梓州暫時安頓下來,季節(jié)也已由秋入冬。寶應(yīng)元年(762)仲冬時節(jié),一直念茲在茲的心事再次強烈浮動:拜謁偶像陳子昂。杜甫從梓州順著涪江坐船南行六十里,便到了射洪縣。并不算太高峻的金華山就坐落于縣城北面,前賢陳子昂的讀書臺(陳公學(xué)堂)就在山上。杜甫系舟絕壁之下,舍舟登岸,杖策上山,第一次親近了先賢陳子昂的故地,揮翰寫下《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xué)堂遺跡》:
涪右眾山內(nèi),金華紫崔嵬。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臺。系舟接絕壁,杖策窮縈回。四顧俯層巔,澹然川谷開。雪嶺日色死,霜鴻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霧里仙人來。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悲風(fēng)為我起,激烈傷雄才。
金華山雖然視野開闊,可望見遠(yuǎn)處的雪嶺,可聽見霜中的哀鴻,但是,半個多世紀(jì)的時間過去,陳公學(xué)堂早已荒蕪不堪:當(dāng)年用于支撐讀書臺的石柱傾倒在地上,布滿了荒涼的青苔?,F(xiàn)在人們看見的后山讀書臺,系由射洪府尹汪霽重建于光緒十年(1884),原來的讀書臺并不在后山,而是建在前山的金華觀后面。
拜見了讀書臺后,杜甫意猶未盡,扁舟繼續(xù)南下。陳子昂的故宅位于金華山下游東岸,梓潼江西岸東武山下水井灣,兩地相距僅十余里。據(jù)《四川通志》等方志記載,陳子昂含冤死后,其后人避難舉家遷往四川岳池。面對敗垣殘壁,面對壁上殘存的唐代名臣趙彥昭(甘肅張掖人,睿宗、中宗朝任宰相)、郭元振(趙彥昭長安太學(xué)同學(xué))的遺墨,杜甫寫下在中國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陳拾遺故宅》,對陳子昂的貢獻給出了光芒評價:
拾遺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揚荒山日,慘澹故園煙。位下曷足傷,所貴者圣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同游英俊人,多秉輔佐權(quán)。彥昭超玉價,郭震起通泉。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盛事會一時,此堂豈千年。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
在杜甫眼中,陳子昂雖然生活在大文學(xué)家揚雄、司馬相如數(shù)百年之后,但陳子昂的名字,是堪與太陽和月亮爭輝的名字,他的那些感時傷遇的文字,純樸而動人,忠義而正直,其人已逝,其詩卻將千古恒在。我們有理由相信,初唐時代的先鋒詩人陳子昂對包括杜甫、李白在內(nèi)的唐代大詩人的影響,是一種來自詩歌革命自覺的影響,而且是一種深入血脈和靈魂的影響。梁宗岱曾充滿激情地贊嘆《登幽州臺歌》:“是不是一首很小的自由詩?你們曾否在暮色蒼茫中登高?曾否從天風(fēng)里下望莽莽的平蕪?曾否在那剎間激起浩蕩而蒼涼的感慨?古今中外的詩里有幾首能令我們這么真切地感到宇宙的精神?有幾首這么活躍地表現(xiàn)那對于永恒的迫切呼喚?我們從這寥寥廿二個字里是否便可以預(yù)感一個中國,不,世界詩史上空前絕后的光榮時代之將臨,正如數(shù)里外的濤聲預(yù)告一個煙波浩渺的奇觀?你們的大詩里能否找出一兩行具有這種大刀闊斧的開國氣象?”
陳子昂故宅破壁上遺留的趙彥昭和郭元振(郭震)的書法作品一直在杜甫眼中閃現(xiàn)。他知道郭元振曾在離射洪八十里處的通泉縣(射洪沱牌鎮(zhèn)通泉壩)當(dāng)過縣尉,聽當(dāng)?shù)厝苏f,通泉仍保留著郭元振的舊宅。官拜兵部尚書的魏州(河北大名)郭元振,初唐戍邊名將,曾以《寶劍篇》名句“雖復(fù)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而名動武后朝野。撥開冬晨的迷霧,杜甫向南邊的通泉進發(fā)。途中驛站寫下《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yuǎn)鳧鴨亂。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cè),縣郭輕煙畔。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yuǎn)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毖赝撅L(fēng)景相當(dāng)怡人,一川的綺麗,滿目的壯觀。雖然是冬天,當(dāng)?shù)貧鉁夭⒉惶?,甚至出現(xiàn)了春天才會出現(xiàn)的蚊蟲。
涪江中游的通泉名字,可能來源于其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向上可通龍安(平武)、向下可達重慶,東岸的綺川渡與西岸的文家渡,以鹽業(yè)交易而遠(yuǎn)近聞名。杜甫很快尋覓到了郭元振故居。在《過郭代公故宅》詩中,杜甫再次提及郭氏的《寶劍篇》:
豪俊初未遇,其跡或脫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及夫登袞冕,直氣森噴薄。磊落見異人,豈伊常情度。定策神龍后,宮中翕清廓。俄頃辨尊親,指揮存顧托。群公有慚色,王室無削弱。迥出名臣上,丹青照臺閣。我行得遺跡,池館皆疏鑿。壯公臨事斷,顧步涕橫落。高詠寶劍篇,神交付冥漠。
在通泉鎮(zhèn),杜甫還欣賞到初唐大書家和大畫家薛稷留下的書畫作品。薛稷并未在射洪通泉一帶為官,在那兒能見到他的作品,主要緣于其與郭元振的私交甚篤。杜甫最先看見的是薛稷畫于通泉縣署壁上的鶴圖——《通泉縣署壁后薛少保畫鶴》:
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長人。佳此志氣遠(yuǎn),豈惟粉墨新。萬里不以力,群游森會神。威遲白鳳態(tài),非是倉庚鄰。高堂未傾覆,常得慰嘉賓。曝露墻壁外,終嗟風(fēng)雨頻。赤霄有真骨,恥飲洿池津。冥冥任所往,脫略誰能馴。
從詩中可知,這幅壁畫由十一只鶴構(gòu)成,姿態(tài)各異,或低頭覓食,或長身如人,如同白色的鳳凰。無論什么姿態(tài),云霄中的真骨,每一只都神氣十足墨色如新,充滿傲人的不馴氣質(zhì)??上?,這些稀世珍寶并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保護和珍愛,全都暴露于日曬雨淋之中,最終都會被歲月風(fēng)蝕毀掉。
在杜甫到達這兒之前的高宗咸亨元年(670),初唐大詩人王勃曾來到涪江岸邊的慶善寺(普惠寺),并寫下《梓州通泉惠普寺碑》。差不多快一百年過去了,杜甫再次來到這座古寺中,為作《觀薛稷少保書畫壁》:
少保有古風(fēng),得之陜郊篇。惜哉功名忤,但見書畫傳。我游梓州東,遺跡涪江邊。畫藏青蓮界,書入金榜懸。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又揮西方變,發(fā)地扶屋椽。慘澹壁飛動,到今色未填。此行疊壯觀,郭薛俱才賢。不知百載后,誰復(fù)來通泉。
宋人米芾曾經(jīng)親見過薛稷在慶善寺中留下的三字遺墨,他在《海岳名言》中記載:“老杜作《薛程慧普寺》詩云:‘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發(fā)相纏?!裼惺镜靡曋?,乃是勾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普’字如人握兩拳,伸臂而立,丑怪難狀。由是論之,古無真大字明矣?!憋@然,米氏并不太欣賞薛稷的書風(fēng)。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jì)勝》記載,薛稷在該寺聚古堂上方金匾中楷書“惠普寺”三字,盛贊其“方徑三尺筆畫雄健”。從詩中還可得知,寺中除存有薛稷親書的三字金匾之外,還存有一幅佛教西方經(jīng)變壁畫:“又揮西方變,發(fā)地扶屋椽。慘澹壁飛動,到今色未填?!?/p>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成都的身心狀態(tài)接近于道家的疏懶;到了梓州,似乎對佛教的興趣更為濃厚,這可能與其避難的境遇和梓州的人文風(fēng)土相關(guān)。杜甫先后游歷了梓州佛教名跡牛頭寺、兜率寺、惠義寺。還專程拜訪了梓州名僧西山上方寺文公,并寫下《謁文公上方》一詩,隱隱表露出皈依之心。當(dāng)然,這只是一時情景所致,并未付諸行動:
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石門日色異,絳氣橫扶疏。窈窕入風(fēng)磴,長蘆紛卷舒。庭前猛虎臥,遂得文公廬。俯視萬家邑,煙塵對階除。吾師雨花外,不下十年馀。長者自布金,禪龕只晏如。大珠脫玷翳,白月當(dāng)空虛。甫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久遭詩酒污,何事忝簪裾。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墟。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金篦刮眼膜,價重百車渠。無生有汲引,茲理儻吹噓。
杜甫雖然不是佛教徒,但對于佛家故事如數(shù)家珍,流落異鄉(xiāng)的詩人,突然在梓州高僧文公的身上,看到了一種超然出塵的存在:俯視萬家邑,煙塵對階除。反觀自己這個南北奔走的人,實在是被浮名、欲望與詩酒給耽誤得太久了。文公向他開示的佛教第一義,如同無價之寶,百年車渠也無法比擬;如同金色的篦子,刮凈眼中的云翳。
在梓州期間,詩人曾得到嚴(yán)武屬下章彝的多方照顧。章彝時任梓州刺史兼東川留后。廣德元年(763)冬天,章彝舉行冬獵,場面十分壯觀,杜甫為作《冬狩行》,并對章彝過分夸張的狩獵行為進行了諷諫。章彝知道杜甫的詩人習(xí)氣,也知道他是為自己好。杜甫向章彝表明沿江東下的意圖,后者知道后,愿意給予其經(jīng)濟方面的支持,并送給杜甫兩根神奇的桃竹杖。
廣德元年(763)春天和夏天,杜甫一度離開梓州到閬州、鹽亭、綿州、漢州、涪城一帶游歷,訪友和訪古。到了閬州,王刺史接待過杜甫,可能還陪同其參觀了閬州城北名跡玉臺觀,杜甫作《玉臺觀二首》詩,觀內(nèi)有滕王李元嬰亭子,作《滕王亭子二首》。閬州城東南八里有南池,那兒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藝術(shù),杜甫作《南池》:“南有漢王祠,終朝走巫祝。歌舞散靈衣,荒哉舊風(fēng)俗?!倍旁娭兄纳剿娖堕伾礁琛泛汀堕佀琛芳磳懹诖穗H。杜甫還從閬州送客到西邊的蒼溪縣,去時有馬騎,返回有船坐,顯然是受王刺史的照顧,回程途中作《放船》詩。詩人還到訪過閬州東邊百里之外的嚴(yán)氏溪,并作《嚴(yán)氏溪放歌行》。杜甫的七古通常來說沒有李白寫得好,這首卻寫得十分粗放有味,“肥肉大酒”的用語,頗有幾分李白氣象,可以視為《從事行贈嚴(yán)二別駕》的姐妹篇:
天下甲馬未盡銷,豈免溝壑常漂漂。劍南歲月不可度,邊頭公卿仍獨驕。費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嗚呼古人已糞土,獨覺志士甘漁樵。況我飄轉(zhuǎn)無定所,終日戚戚忍羈旅。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與子長夜語。東游西還力實倦,從此將身更何許。知子松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
嚴(yán)氏大約是鹽亭閬中一帶世代相傳的大戶人家,所以便將其發(fā)跡地附近的一條溪水取名為嚴(yán)氏溪。杜甫見到的這位嚴(yán)氏,很可能與嚴(yán)二別駕出自同一個家族,不僅是一名“獨覺”的“志士”,也是一位精于養(yǎng)生的隱者,和杜甫一見如故,兩人在亂世中的蜀北桃源,在溪水邊把酒素月下夜語,相約真老了以后再相聚,一起煮食可以長生不老的茯苓。
不久,杜甫從閬州返回綿州前往漢州,游房公(琯)西湖。房公未見到,倒是見到了房公之前養(yǎng)的一群云朵一樣好看的鵝。
廣德二年(764)春天,杜甫和家人沒有直接從梓州離蜀,而是再次來到閬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杜甫要來這兒向故友房琯告別。房琯被肅宗貶出長安后,先后任邠州刺史、晉州刺史和漢州刺史。代宗即位后,玄宗舊臣獲得機會,房琯與嚴(yán)武陸續(xù)被召回長安。廣德元年(763)春天,房琯特進刑部侍郎??上Х楷g最終沒能回到長安,于是年初秋客死閬州。拜別房琯墓,杜甫本打算從閬水進入西漢水(嘉陵江),再至渝州(今重慶)東下三峽,又突然想念成都草堂。于是寫下《寄題江外草堂》一詩。這實際上是一首草堂營造小史,也是杜甫入蜀幾年來的一段心史。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杜甫在蜀北梓州一帶留下漂泊不定的萍蹤。杜甫在其晚年所作《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廣州》詩中寫道:“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闭沁@樣一些細(xì)小的浮萍般的蹤影,才讓這個世界變得無比夢幻和令人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