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為了漂浮和流動的一切
來源:文匯報 | 趙松   2025年03月17日08:37

二十三年前的那個冬天里,我來到上海。白天,我在多倫路的美術(shù)館上班,晚上就住在館里提供的甜愛路老別墅里。別墅的院子里有十來株水杉,在西墻邊成了林,樓前有株老枇杷樹,還有幾棵芭蕉、棕櫚樹。我還記得它們的樣子。水杉高冷而迷人,其它樹則都有些老態(tài)。天蒙蒙亮時,總有錫嘴雀在枇杷樹上悠緩低鳴,倒也并不覺得吵,但有時還是會在這聲音里醒來。睡眼惺忪的我,透過小窗看著微亮天光里還在顫動的枝葉,覺得像在殘余的夢境里。

從住處出來右轉(zhuǎn),順著甜愛路往東走,再向北轉(zhuǎn),就到了魯迅公園。要是出來左轉(zhuǎn),沿著四川北路朝南走,經(jīng)過內(nèi)山書店舊址后沒多遠,就是山陰路,那132弄里就是魯迅故居。說實話,相比于魯迅公園和紀念館,頗顯空寂的魯迅故居是我更喜歡去的地方。通常都是午飯后溜達過去,工作日游客很少見,我從一樓慢慢轉(zhuǎn)到頂層,會下意識地回想讀過的相關(guān)文字……有時會停下腳步,仔細聽這里的空寂,想著那種“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獨,還有魯迅寫作的變化跟這座城市的關(guān)系。

為什么他的小說基本是在北京期間寫的,而到了上海后寫得最多的是雜文?是不是他在北京時文學創(chuàng)作就抵達了巔峰狀態(tài),而到了上海后則更多是深陷批判現(xiàn)實的戰(zhàn)場?他在北京時能從容地寫自己想寫的,是因為在教育部拿著高薪而不必擔心生計,而到上海后他已是純職業(yè)寫作的狀態(tài),大量地寫雜文除了各種論戰(zhàn)的需要,也有生計需求使然?

在美術(shù)館工作的間隙,偶爾想到魯迅故居就在不遠處,可以隨時走過去看看,會讓我覺得它更像是某種額外的獎賞。有時候,走在山陰路的梧桐樹下,我會想,最后那幾年,魯迅心里那無法言說的孤獨,文學寫作的終結(jié),以雜文進行的孤軍奮戰(zhàn),他的驕傲與憤怒、熱腸與冷眼。為了想明白這些,只能去重讀《魯迅全集》。

當然,我做不到像終生癡迷魯迅的孫犁那樣,按照《魯迅日記》里每月附錄的購書單去買書讀書,但我能理解他何以在劫難之后才真正懂了魯迅。我記得他晚年寫過一幅字,用的是《漢書·揚雄傳》里的兩個句子,其中一句是“大道低回”,倒是很適合概括他晚年才有的對魯迅的理解。

我對孫犁的重新認識,也是到上海后,確切地說,是在讀了他晚年的《耕堂劫后十種》之后才有的。劫后重生的他,不求“進”而求“退”,并在“退”中求“變”。正像多年以后我在《退與變:孫犁的意義》里寫到的:“孫犁‘退’回到魯迅,以恢復對‘人’的悲憫;再‘退’出‘有用’之意圖,‘退’回到傳統(tǒng)的志怪、傳奇、筆記的淵藪里,沉潛玩味其中,反復淘洗自己的精神、氣息和文字,最后得到的是一種心無雜念的寫作狀態(tài)和至簡至潔的文字風格。”

《耕堂劫后十種》每本都有小說、隨筆、讀書札記,它們形式不同卻渾然一體,且語言沖淡平和、樸素自然,說明孫犁晚年確實已在西化潮流之外另辟蹊徑。后來我起意寫《撫順故事集》時,其實動機與寫法的源頭即是受了孫犁晚期小說觀與寫法,尤其是他化用古代筆記小說筆法的啟發(fā)。

在虹口,我住了四年。除了頭一年是在甜愛路,余下三年都在同心路。在那幢據(jù)說歸屬海軍的老高層里,晚上我通常都是開著電視機看書或?qū)懽鞯?,而且?guī)缀跏擎i定在央視電影頻道,偶爾會瞄一眼電視畫面,或是聽一會兒某部電影的對白。直到次日早晨起來,我才會關(guān)掉電視機。有時候,在白天里,某段臺詞會莫名其妙地浮現(xiàn)在腦海里,而在睡夢中,不同電影的畫面經(jīng)常會自動剪輯在一起,變成一部熟悉而又陌生的新電影。

整晚開著電視機的習慣直到我搬到楊浦區(qū)軍工路五維園區(qū)后才結(jié)束。在那個老廠房改造的復式空間里,我把新買的電視機放在了一層客廳,此后就再也沒有打開過。在上海地圖上,五維園區(qū)剛好位于東北角,于是朋友老吳就嘲笑我,你一個東北人,好不容易跑到了上海,卻偏偏要住到上海的東北。

住在五維園區(qū)的那些年,我偶爾還會去多倫路上轉(zhuǎn)轉(zhuǎn),去那家舊書店,老板一直記得我。奇怪的是不管多少次回到多倫路上,我都沒想過再去魯迅故居看看,它好像變成了另一個世界。偶爾想到它,也是在我隨手翻開魯迅的書信或日記的時候,而不是在徘徊在多倫路上的時候,它仿佛已變成了符號般的存在,而不復是現(xiàn)實中的實體了。

某個深秋的晚上,我跟朋友聚會,餐廳就在魯迅公園里。喝酒的間隙,我來到外面,順著小路走到魯迅紀念館那里,看了片刻。夜色里,在周圍樹下透射的燈光的映襯下,這座建筑看上去是如此的陌生,甚至讓我有種從未見過它的感覺。

后來,走在幽暗的小路上,在遠遠地看到燈火通明的那家餐廳的瞬間,我忽然想起數(shù)年前自己發(fā)過的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寫本關(guān)于魯迅晚年在上海的書。我會想象他什么都不寫也不看書的時候,站在窗前,默默地觀察那個年代上海的街景,看著過往的人,靜止的樹木,路邊的野貓,被丟在街邊的東西,會想些什么。

我想寫的,還有他在臥床不起的那些日子里,為什么會不時看看床頭柜上小鏡框里的那張圖片,那個在風中奔跑的女子對于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還有,那個時候,他那始終冷峻而又不失悲憫的內(nèi)心里,是否獲得了某種從未有過的釋然與寧靜?

轉(zhuǎn)眼之間,又很多年過去了,可是關(guān)于魯迅的寫作計劃仍未落實。我早已從楊浦的五維園區(qū)搬到了浦東,住在整日車流滾滾的張楊路邊。在深夜里,偶爾站在窗前,看到這條主干線上一片空寂的時候,隱約中似乎能聽到某種奇怪而又空洞的回響。

有時我會想,自己來到上海后的這么多年里,其實始終都有種漂浮的感覺,而這座巨大的城市本身則始終給我以不斷流動的感覺。在這種漂浮與流動的雙向?qū)?,很多不確定因素始終在不斷涌現(xiàn)。它們在推動著我以及周遭的一切不斷變化下去,而我的寫作似乎也是因此而持續(xù)的。我喜歡那些不確定性因素和所有的變化,它們的存在至少能說明我的人生還沒到答案揭曉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