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醫(yī)生”修古書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修書,慢慢補,一晃,過了十六年。
我翻撿與殘書破卷相對的日常,擷取零散感悟,輔以淺淡的文字和插圖,在此用散文的方式,向您講一講古籍修復這個古老而小眾的行業(yè)。
修書人,是我國傳統(tǒng)手工從業(yè)者中的一員。過去,售賣書籍的書肆、書坊和字畫裝裱店兼做修書生意。新中國成立后,擁有一定古籍藏量的博物館、圖書館專設(shè)有修書崗位。而在臺灣地區(qū),修古籍的人也被稱為“書醫(yī)生”。
2007年,《國務(wù)院辦公廳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7]6號)發(fā)布,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于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古籍文獻普查,這一舉措推動了古籍修復工作的發(fā)展,古籍修復漸為人知。我們修書的方法至今仍遵循著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中的記載:
書有毀裂……裂薄紙如薤葉以補織,微相入,殆無際會,自非向明舉而看之,略不覺補。
意思是說,撕出如薤葉般窄小的紙條,用以修補書中斷裂?!拔⑾嗳搿币辉~精辟、準確地描述了補紙與書頁粘接、微微相搭的狀態(tài),修補痕跡難以察覺,體現(xiàn)出精細入微的操作,與今日文物修復理念中所倡導的修舊如舊和最小干預(yù)原則亦相契合。
基于個人對“微相入”的偏愛,以及編輯老師的建議,最終以此作為書名,并誠邀國家博物館紙質(zhì)文物修復師、青年書法家劉劍輝老師潤筆題寫,感謝同行友人遒勁有力的墨寶,令小書增添不少光彩。
用散文寫修古籍,是一次忐忑的嘗試。對于一個動手修書的人來說,動筆寫作并非長項,欲將思緒訴諸筆端,必定有個緣由。
書中第一篇文章寫于2020年,這是新冠疫情爆發(fā)初年。斷斷續(xù)續(xù)的停工打亂了正常生活,持續(xù)居家,讓我無法按時到單位整理尚未修完的書頁。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忽然發(fā)現(xiàn),長時間不修書,心里竟有小小的失落感。時常想起古籍的破敗模樣,擔心臨走時沒壓平的書頁會起皺,或有些書頁壓太久致使紙張漲開,難以復原。不知這算不算犯職業(yè)?。?/p>
那段時間,常翻看以前的修復檔案,回憶之余,憑借一點藝術(shù)生的功底,嘗試用水彩描繪修書工作,慰藉自己的想念之情,這便是我畫古籍修復的緣起。
待小畫攢多了,再配圖寫文,慢慢地以這種形式記錄工作。感謝北大出版社幫我將一篇篇小文匯聚成書。
圍繞古籍文獻的保護與修復,我想從劫、器、紙、修、緣五個方面分別講述破損原因、修復工具、修復用紙、修書方法和古籍保護相關(guān)文化、修復理念等。
修書是手工勞動,需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專業(yè)工具,像裁紙用的竹啟子、扎書眼定位用的針錐等多為修復師自制,有時作為禮物互贈。我珍藏的一把竹啟子是由中國書店徐曉靜老師親手削制,柄部綴有金色流蘇和小巧的象牙扣,極富女性審美意趣,于實用性之外,也紀念著同行之間的交往和友誼。
古籍修復工具
修書離不開用紙,傳統(tǒng)手工紙是重要的修復材料,我們在紙庫中搜尋適宜的補紙,偶爾也實地走訪學習。其中兩篇以游記方式寫下在造紙坊的見聞:一是云南麗江古城看東巴紙制作,一是安徽涇縣悟草閣參觀加工紙染色。傳統(tǒng)造紙與修書一樣,主要依靠人工操作,至今依然記得剝?nèi)|巴紙原料蕘花莖皮上雜質(zhì)的單調(diào)枯燥,親歷過了造紙,才真正理解手工匠人的辛苦和片紙皆要珍惜的意義。
還有一篇關(guān)于舊書殘紙的小文,源于某日整理紙庫,本著修書人這也不扔那也不扔的習慣,整理后,反倒多出幾箱又破又爛的紙無處安放,許多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留下的(老師傅們同樣是這也不扔那也不扔)。由此想到積壓舊紙的安置問題和古人焚燒處理廢棄舊字紙的惜字亭。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修復技藝雖一直遵循傳統(tǒng),但修復理念卻要與時俱進,不斷變化。以前補書頁要求畫欄補字,現(xiàn)如今已不再施行。主要是無法確保所補文字的準確性,如貿(mào)然補缺文字,或會給未來鑒定工作帶來干擾,因此修復中盡量做到最小干預(yù)。
我國歷史悠久,古籍文獻存量巨大,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里的宋元善本、內(nèi)府珍本還屬價值頂尖的少部分,我們平日修復的書多以清末普通古籍為主,書體病害形形色色?!堕_卷有殘——簡簡單單修冊書》一文里提到一些破損并不很嚴重的修復案例,是單位曾集中對一批古籍做數(shù)字化掃描時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這些書因須及時歸還,要求修復快速且不能拆書,一下子增加了工作強度,對修復人員的處理能力是一種挑戰(zhàn),不禁讓我想起醫(yī)院的急診科。修完后,寫下小文作為總結(jié),給日后工作留個參考。
在以往古籍類文章中,通常將“書頁”寫作“書葉”,“頁”與“葉”通用,是歷史文獻行業(yè)心照不宣的慣例,考慮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還依一般閱讀習慣,都寫作“書頁”。關(guān)于這兩個詞的演變,在講述古籍裝具的文章里我做了一個短小的解釋,是根據(jù)李計偉《類型學視野下漢語名量詞形成機制研究》中關(guān)于 “書葉從唐代開始具有書頁的名詞意義”的考證而來,旨在給讀者作為參考,兩個詞匯的關(guān)系和歷史淵源有待繼續(xù)商榷。
古籍修復與古籍版本鑒定同屬古籍保護工作范疇,但二者研究方向不同。版本專家通過文字資料研究文獻的史料價值;修復師則更關(guān)注紙張、裝幀和修復技法,在尊重歷史,遵守修復原則的前提下,對書體損傷進行評估和干預(yù)。古籍修復人員如同一個傳遞者,修復破損古籍,是為將其完好地交遞給下一個時代。
修書的技法由一整套工序組成,除補書頁之外還有洗書、裝訂等繁簡不一的步驟,我擔心自己把修書體驗一不小心寫成操作手冊,故而根據(jù)文獻背后的歷史穿插講述了一些文化典故,以求增加可讀性。書中大量插圖是我親手繪制的,繪畫的過程就像是把喜歡的事物在心里又強調(diào)了一遍,從而讓這份喜愛變得更加堅定,也讓文字看起來不那么乏味。不過修書匠的水平有限,書中內(nèi)容尚有不足。不久前,向南京大學古籍修復專家邱曉剛老師請教,才知道因南方潮濕多雨,糨糊在調(diào)制、保存方面和干燥寒冷的北方有些許區(qū)別,長居北方的我雖修書十余年,專業(yè)方面仍有孤陋寡聞之處,手藝這一行當永遠學無止境。寫作此書,僅為傳達古籍修復的常識性知識,展示一點古籍修復工作的真實情況,解答大眾普遍問題,望借此引起讀者朋友們對于中華古籍文獻保護的關(guān)注和興趣。
小書順利出版,離不開師友和家人們的幫助。撰寫期間,得到杜偉生老師、萬群老師及許多業(yè)內(nèi)前輩們的鼓勵,并特別感謝我的同行好友:國家圖書館田婷婷、中國書店徐曉靜、北師大圖書館葛瑞華一直給予我的支持,她們都是我的榜樣,也是讓我對工作保持熱情的動力。感謝我的愛人和媽媽,經(jīng)常主動幫忙帶孩子,才讓我有時間寫寫畫畫。
絮絮叨叨修書感言,回過頭來,繼續(xù)修書的本職工作。這項運于指間的勞作其實無比平凡。唯有書中霉蝕、粉塵、酸化、殘缺陪伴著每一位修書人的靜坐時光,重復不斷地撣塵、補破和粘接,只為古籍續(xù)接一段光陰尚存。
日子一天天過去,寂寞在這里,樂趣也在這里。
(本文為《微相入:妙手修古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