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暖
乍暖還寒時刻,河流以橋為界,那邊春波蕩漾,這邊冰凍三尺,這一奇觀是怎么形成的,難以知曉,估計與風(fēng)有關(guān),與地勢有關(guān),與地球種種神秘未知有關(guān)。
春天還沒化凍的河流上,許多冬釣愛好者在鑿冰釣魚,正午時分的陽光照射在他們黑色的棉服上,陽光的熱量正源源不斷地親近他們的皮膚,一名老者遲遲不肯取下魚鉤上剛釣到的魚,他舉起魚竿展示著自己的收獲,示意我可以走近點拍攝他,這是一天當(dāng)中他最得意的時刻,我都用手機從各個角度拍了十多張了,他才滿意地把魚取了下來放到身邊的小桶里。
春天的暖,才真是與“暖”這個字眼匹配。夏天的“暖”叫“熱”,冬天的“暖”需要人造,比如燒鍋爐或開空調(diào),秋天壓根就沒有“暖”這一說,只有春天的暖,才符合這個字被發(fā)明出來的本意,因為春天的暖,才更接近暖洋洋的暖,也更吻合暖融融的暖,春天的暖,才真正叫人愉悅,想要由衷地感謝一些什么。
春天的暖很奢侈,因為它不總是出現(xiàn),比如你好好地在岸邊走著,正享受暖陽的愛撫,忽然卷來一陣風(fēng),你就會瞬間覺得不開心,那風(fēng)是冬天的余孽,是沒被春天看上眼甚至懶得去消滅的散兵游勇,但那陣風(fēng)會卷起塵土撲到人的腳面和臉上,那股寒意會叫人趕緊握緊衣領(lǐng)、戴上帽子,這風(fēng)太讓人掃興了,但它吹過去之后,春天的暖又像大幕一樣緩緩拉開,你能感覺到它在背后推著你走,像有一雙溫暖的大手搭在肩膀上一樣。
春天的暖總在正午與午后的時間,才能讓人覺得熱情洋溢。早晨的春天,總像愛生氣的女子一樣,粉面含冰,讓人有點兒不敢接近;傍晚的春天,像拿了一根趕人回家的鞭子,在十字路口或街頭巷尾甩響,叫人變得行色匆匆。深夜的春天,這沒啥說的,春夜和冬天有啥區(qū)別哇,王安石在《春夜》里寫“翦翦輕風(fēng)陣陣寒”,楊萬里在《春寒初晴》里寫“峭寒穿屋透衣裘”,黃庚在《春寒夜》里寫“春寒詩思覺凄清”……在古人的詩里,春天的晚上倒是比冬夜更讓人難以忍受。好在,熬過春夜漫長,白晝時的春天總還是讓人期待的。
白居易在《錢塘江春行》里寫到過一句,“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很能代表春天的暖的,這個詩句的奇妙之處,在于“暖樹”的這個說法,如果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么空氣里的暖意則是“樹先知”了,樹木對暖意的體會方式,自然是通過枝頭展現(xiàn)出來的,樹根把從春天要來的消息,告知了樹枝,樹枝便急不可耐地想要爆出綠來,那綠還被裹在枝頭上鼓鼓的,但那些鶯啊雀啊之類的鳥,就很眼尖地發(fā)現(xiàn)了,它們“爭暖樹”,倒不是為了取暖,而是想要圖個新鮮,想第一個看到春天是如何在枝頭像小枚的炮仗那樣爆炸出來的吧。
我總是挑一天當(dāng)中春天最暖的那個時間段出去,把帽子摘下來,讓太陽曬曬頭頂,把羽絨服拉鏈拉開,讓春風(fēng)撞入懷。要是能坐在岸邊干凈的石頭上,把鞋子襪子脫掉曬曬腳底板就好了,那簡直像釣者釣上魚來那樣成為一天當(dāng)中最得意的時刻,但我不好意思這么干,我得趕在春天變臉之前走回家里,帶著一身暖和熱,省著點用的話,一直到半夜春寒料峭的時候,都還能憑借那些暖和熱,在房間里與春天交談,談?wù)勊倪^去和將來,談?wù)勊信c它有關(guān)的故事,談完之后在愉快輕松中酣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