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電視劇《北上》:勘探青春的歷史現(xiàn)場
來源:海南日報 | 曾慶江  2025年03月11日07:52

作為普通人,平生經歷大多是平凡的,但是帶著溫情去回望過去,許多平淡的日子可能也會被我們涂上亮麗的色彩,這就是費瑟斯通所說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近期熱播的年代電視劇《北上》聚焦運河邊花街六個孩子的成長史,同時也以小見大將新世紀以來十幾年的社會變遷融入其中,給大眾帶來一場無法避免的集體“回憶殺”。

電視劇《北上》海報

溫情的青春集體記憶

千年流淌的運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同時也在經濟文化發(fā)展中擔當著重要作用,但是生活在運河沿岸的大多是普通人家。正是這些普通人家,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ń至鶄€少年的成長史,將大眾帶回到二十年前的歷史現(xiàn)場,喚起了大眾溫情的青春集體記憶。

《北上》的故事是從少年的十歲開始說起。大家是鄰里,平日一起上學,一起游戲,更在一塊兒頑皮和惡作劇,在發(fā)小時代結下深情厚誼,而這個情誼一直伴隨著他們成長。六個家庭盡管各不相同,卻也是相互扶助,彰顯了和諧的鄰里關系。隨著故事線的推移,當年頑皮的少年們已經成長為青少年進而成為青年,在夢想和拼搏中不斷成長,和時代發(fā)展相伴而行。盡管《北上》不追求宏大敘事,但是京滬高速通車、北京奧運盛會、互聯(lián)網興起、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大運河申遺成功等時代大事件卻在每個人和每個家庭有著投影,從而使得個體命運和時代發(fā)展很好地融合起來,這無疑會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情性。

好的年代劇絕不是做舊如舊,而是在媒體考古的基礎上很好地還原時代印記,這樣才能真正喚起大眾的集體記憶。比如諾基亞手機、搪瓷缸茶杯、金豬儲錢罐、條紋短褲、老式蚊帳、大肚子電視機、媽媽們的格子襯衫……這些具象化的元素在作品中輪番出鏡,使得記憶有著很強的依托,從而帶著觀眾很好地穿越到20年前的生活狀態(tài),很有生活質感,難怪不少觀眾大喊“爺青回”。

但是,青春的集體記憶并不是讓觀眾單純地陷入一種集體懷舊之中,而是在懷舊中感喟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厚重,從而產生催人奮進的力量。

在蘇味中品評傳統(tǒng)文化

通過活色生香的故事向大眾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時代的重要課題?!侗鄙稀分v述的是濃濃的“蘇味”故事,卻又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置其中,從而使得傳統(tǒng)文化可看,可聽,可用心品評,具有多樣化的可能,立體而豐富。

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同時也是中華精神的重要構成。生活在運河邊的三代人對運河有著不同的感情。

祖輩們在運河的滋養(yǎng)下過著平淡而安穩(wěn)的生活,因此對運河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感,所以周爺爺強調“做人不能忘本”,堅決支持小船換大船,希望大家依靠船運維持生計,而不能拆伙過日子,他還給孩子們講述運河的故事。父輩們趕上時代的浪潮,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運河航運只能是由盛轉衰,最終大家在“抗爭”中有了不同的選擇,但是運河成為他們奮斗的見證者和情感維系者。成長在新世紀的少年們在感受時代變遷的同時,沿著運河北上不光成為他們夢想的軌跡,更寄寓著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其實就是千年運河精神最好的寫照。

作為“蘇味”濃濃的故事,《北上》不僅將小橋流水作為拍攝場景來顯現(xiàn),還植入一些地標性建筑作為景觀,更是用心將蘇味生活融入其中,比如蘇州評彈、昆曲、竹雕、長魚面等非遺內化為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構成,這無疑是對先前不少影視劇地域性“貼片”的糾偏。生活場景的地域化只有和原汁原味的地域性故事結合起來,才能對觀眾產生強烈的沖擊力,也才能真正彰顯地域文化的魅力。

在《北上》中,非遺工藝不再是很多人眼中博物館玻璃展柜中的靜態(tài)存在,而是體現(xiàn)在滿滿煙火氣的早餐攤上,在充滿著評彈唱腔的婚船里,在浸透著汗珠的雕刻刀中……它們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自然傳承和可依托性,這才是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故事。

茅獎觸電再現(xiàn)文學魅力

作為電視劇的《北上》,未播先熱,在播出之后產生很大反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根據(jù)獲得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茅獎)的同名小說改編。

作家徐則臣生在江蘇并成長于江蘇,對家鄉(xiāng)有著濃濃的感情,小說《北上》出版之后獲得很高贊譽,并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如是說:“圍繞大運河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國人的傳統(tǒng)品質和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意識在21世紀新的世界視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現(xiàn)?!彪娨晞 侗鄙稀返臒岵有≌f的再次熱銷,某種程度上再現(xiàn)了文學的魅力,同時也證明了文學一直未曾從大眾生活中遠去。

事實上,茅獎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已經成為常態(tài),它們一方面為大眾奉獻了視聽盛宴,另一方面又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使得當年的暢銷書變成大眾持續(xù)關注的“長銷書”。

比如首屆茅獎獲獎作品《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zhèn)》《李自成》等都被改編成電影,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代表性影片。直到現(xiàn)在,《芙蓉鎮(zhèn)》的經典性依然被人們討論。21世紀以來,茅獎獲獎作品改編為電視劇則更為頻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塵埃落定》《長恨歌》《秦腔》《暗算》《推拿》等改編為影視劇之后都產生較好的反響。

2022年,根據(jù)梁曉聲獲獎作品《人世間》改編的58集電視劇,播出之后反響強烈,被譽為“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2023年熱播的電視劇《繁花》則是根據(jù)金宇澄同名獲獎小說改編。作品將滬語和上海商戰(zhàn)故事融合在一起,在再現(xiàn)時代風潮的同時,也讓和平飯店等老建筑迅速出圈,帶動了電視劇+文旅的新話題。文學和影視的聯(lián)姻,原本是個老話題,隨著改編水平和攝制水平的不斷提升,改編劇對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和再傳播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