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
編者按:近日,游鑒明《運動場內(nèi)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哆\動場內(nèi)外》中國女性運動史領(lǐng)域研究專家游鑒明扛鼎之作,從性別視角研究近代江南女子身體和體育問題,審視女子體育與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等關(guān)系,呈現(xiàn)近代中國體育女性的鮮活歷史和復雜圖景?!叭斯?jié)”來臨之際,經(jīng)出版方授權(quán),中國作家網(wǎng)特遴選該書中部分篇章發(fā)布,以饗讀者。
運動會是公開展示的活動,不管在校內(nèi)或校外舉辦,總是吸引大批群眾觀賞,記者就是其中之一。每當有運動比賽時,他們就蜂擁而至,把競賽過程、比賽結(jié)果,乃至觀看的心得刊載在報刊上。對無法到現(xiàn)場觀看運動比賽的民眾來說,報紙是提供體育消息的重要管道,特別是在區(qū)域、全國性或遠東運動會舉辦的日子,人們只要打開早報或晚報,運動會的活動情景便盡收眼底。媒體對運動會新聞的報道,大致有兩種形態(tài)。有時媒體以政府代言人的姿態(tài)宣傳運動會舉辦的目的,并介紹體育常識,以及運動會的章程、規(guī)則、比賽技巧等,形成一種價值或規(guī)范,讓社會大眾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是,嚴肅生硬的報道方式很難吸引大眾,也令報刊的銷路受到影響。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有時記者必須以活潑的筆調(diào),激發(fā)大眾對運動的興趣,而運動競賽的娛樂性,正給記者提供了這類素材,所以記者在報道各項競賽時,不是僅著眼于運動技術(shù)、比賽的勝負,運動選手在場內(nèi)、場外的八卦新聞,也都成為報道的重點。由于運動員和演員一樣,都是公眾人物,觀眾對她們充滿好奇,也喜歡對她們評頭論足,于是媒體掌握了社會大眾的這種心態(tài),讓運動員無所遁形。本章分成四節(jié),第一、二節(jié)觀察記者如何描寫女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演出和競賽,以及記者用何種筆調(diào)報道與競技無關(guān)的新聞,怎樣刻畫運動員在運動場外的各種活動。第三節(jié)探究媒體對明星女運動員的各種報道。另外,運動員固然是運動會中的焦點,但許多媒體也注意到運動場邊的觀眾,因此本章最末一節(jié),將分析記者眼中、筆下的觀眾呈現(xiàn)了何種景象。
運動場上的形形色色
報道體育新聞的記者,通常以全方位的方式,去觀察運動會或運動選手,除了把女子體育表演和運動競賽的過程當成報道的重頭戲,他們對女運動員的姿勢或技術(shù),也十分注意,不但細膩描述,還會發(fā)表個人評論。在文字形容之余,攝影記者還通過照相機這一現(xiàn)代化設(shè)備,向觀眾展現(xiàn)她們各種真實的樣貌,其中有運動場上的競賽動作,也有無關(guān)競技的各種風姿,這種文字與照片的刻畫,讓觀眾對運動員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是帶領(lǐng)大眾走入體育世界的好辦法。
一、描寫運動競賽
(一)從團體表演到球類比賽
前面章節(jié)提到,在倡導尚武精神的清末民初,兵事體操固然被列入體育教學中,但女學生并沒有被要求必須接受軍事化的體能訓練,僅部分女校仍進行這類運動,甚至把成果呈現(xiàn)在運動會或游藝會中。1905—1910年,在《申報》《教育雜志》對滬蘇地區(qū)學校運動會或校際聯(lián)合運動會的報道中,不時可以看到女校學生的運動項目,不限于一般體操、游戲、舞蹈或球戲,還有許多超乎我們想象的尚武表演。由此看來,這時期學校對女學生身體的訓練,做了很大的調(diào)整,處處向男性運動看齊。
當女學生以“尚武”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運動場上時,記者或大眾以何種眼光觀看她們的表演?有資料顯示,最常見的描述不外是“精神活潑”“步伐整齊,異常嫻熟”。也有不少媒體從陽剛、男子氣概的角度,寫下他們的感想。例如,有記者看完中國女子體操學校的第三次運動會,立即認為“中國女子多柔弱,今可一革此風矣”。除此之外,民國初年有關(guān)女學生運動會的報道,更不乏這類字眼。上海女青年會舉辦的各私立女校聯(lián)合運動會中,記者用“活潑強健,不讓男子”這幾句話,形容參加拍球和障礙競走的女運動員。愛國女學校在江蘇省立學校第三次聯(lián)合運動會上的籃球游戲表演,則被媒體當成破天荒的事,并指出:“服式裝束,悉仿上海女青年會體育專修科之定制,大有歐風。弄球而馳,視男子略無遜色,洵可嘉也?!敝劣谡憬械葘W校第一次聯(lián)合運動會的女校運動會,更被定調(diào)為“以作尚武之精神,救文弱之積習,使浙水東西之士女,咸知欲強其國,先強其種,欲強其種,先強其身之理”。
由于這時期的女子體育正處在萌芽階段,又著眼于團體演出,媒體關(guān)注的不只是全體表現(xiàn),還包括運動的指導人。1915年,中國女青年會在晏摩氏女學堂召開女子運動會時,女青年會的外籍體操教習(教師)殷(譯音)女士,以靈活的動作指揮全體運動員,搶盡全場風頭,在場的《大陸報》記者對殷女士的指揮和女性觀眾的反應,做了絲絲入扣的描述:
殷女士始終蹀躞場中,以全副精神發(fā)號施令,如軍隊中之教練官然。有時參列之學生過多,指揮形勢,慮不明晰,則立桌上居高指畫。其登桌也,但須退后數(shù)步,略作奔馳之勢,一躍而上,殊不費力。女賓中之舊習未化者,始而瞠目直視,俄而作不以為然之笑,未幾似贊成矣,未幾拍手矣;又未幾則歡笑贊嘆,若心理全變者。
從這段記載很明顯地看出,在記者眼中,這位女教師不是普通女性,而像是戰(zhàn)場上的指揮官。
隨著女子運動從表演走向競賽,再加上體育新聞成為媒體的重要版面,大眾爭相目睹的女運動員成為體育版的焦點,各大報刊的記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以生花妙筆描述運動場上女運動員的百態(tài),而且著重個人風采。在各種報道中,記者對女球員的詮釋多半超越性別,“勇敢善戰(zhàn)”“神出鬼沒”“百發(fā)百中”“勇于攻守”“矯若游龍”“萬夫莫敵”等字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女子球賽的報道中,其中身材壯碩的女球員多半被喻為男性。例如,崇德女中的陳新元“氣力砍大,有如男子”。此外,在記者筆下,每位女球員仿如戰(zhàn)場上的驍將,她們的身手超越常人。例如,復旦大學女子籃球隊隊長陳淑賢的球藝被形容為:
攻守兼能,任前鋒與“鋼鉆”無異,針針見血,記記成功;任后衛(wèi)與“鐵柿”〔“鐵柿”又稱“象牙樹”(diospyros ferrea)〕相若,弄得敵人不能越雷池一步?!M瑢W呼之為“雌將軍”。
動作矯捷、精于搶球的東南女子體專王志新,更是神奇:
每見其玉臂初展,球即如吸鐵石席卷而去,誠有如常山趙子龍在千萬馬中如囊中探物也。
這種把球場當戰(zhàn)場的書寫方式,似成為一種流行風尚,不只是記者,即連球員本身在描述隊友的球藝時,也采用類似的筆法。一位浙江省立中學女籃隊隊員曾這么寫道:
每次作戰(zhàn),我隊員都具有堅決的應戰(zhàn)心,故愈戰(zhàn)愈起勁,有合作美妙的傳球,常以短傳推進,使敵方難以摸捉:在三傳五遞之后,即至敵人腹地,沖鋒陷陣,人到球隨,予觀者以難忘之回意〔憶〕。馬不離鞍,隨來疾射,美妙的動作,時?;瞵F(xiàn)在觀眾眼簾之前。
而振華女學校的球員,則以作戰(zhàn)和馬戲表演來看待該校女籃隊與蘇州慧靈女中的一場表演賽。就因為這群來自校園的明星女球員被眾人視為女戰(zhàn)士,所以她們在校園中的封號也非常陽剛,例如復旦大學有“三將軍”,東吳大學有“四大金剛”,愛國女中有“飛將軍”,其中東吳的“四大金剛”,還是男同學送給她們的雅號。
除了文字描述,當時球賽的激戰(zhàn)實況,經(jīng)過相機的拍攝,一幕幕地呈現(xiàn)在時人和當今我們的眼中,女運動員的確給人雌雄莫辨、勇敢善戰(zhàn)的印象,從以下各種球賽的寫真照,即見一斑。
(二)男女共賽
早期的運動會多半男女分開舉行,1916年11月,浙江中等學校舉辦第一次聯(lián)合運動會時,前兩天是男校運動會,后一日則安排女校運動會。在第三章中,也可以看到許多女學生不愿意男學生干預或觀看她們運動,但隨著女學生參與運動競賽的普遍化,不只是運動會的競技項目不再有性別區(qū)隔,啦啦隊的成員也混合著男女學生。當球類運動成為流行風尚時,男女學生經(jīng)常相邀賽球,在非正式的運動場合更出現(xiàn)了男女共賽,由于這類比賽不被列入正式比賽,又難得一見,因此,相當引人注目。而記者對女運動員在男女共賽中的精彩表現(xiàn),往往贊不絕口,上?!稌r報》曾對一幕男女排球賽情形做了如下報道:
對壘者為晨鐘及東燕,前者屬娥眉倒豎之娘子軍,后者系威風凜凜之少爺兵,交綏之下,娘子軍非同凡響,以三比一擊退偉男子東燕隊,為婦女體育界生色不少。
參與男女共賽的女球隊多半實力雄厚,她們之所以應戰(zhàn),一部分原因是受男球隊邀請。1929年5月,在上海男子排球界素負盛名的大夏大學男子隊,向當時勇敢善戰(zhàn)的民立女中排球隊下戰(zhàn)書。由于大夏隊沒有事先說明邀戰(zhàn)的是女生還是男生,因此,當民立隊發(fā)現(xiàn)她們的對手是男生隊時,十分不悅,當場要求對方必須改派女生隊出馬,她們才愿意應戰(zhàn);但因為女生隊不容易召集,大夏隊只好臨時組成男女混合隊出戰(zhàn)。兩隊比賽三局后,民立隊才答應與男生隊交戰(zhàn)二局,這五局比賽歷時三個小時,民立隊雖然戰(zhàn)果不佳,卻毫無倦態(tài),深受觀眾欽佩,記者把這場比賽稱為“女界罕有、空前未見的劇戰(zhàn)”。
男女共賽的另一種原因,是為了增進球技,出戰(zhàn)的也多是首屈一指的球隊。例如,女子籃球競賽原本沒有男女共賽,當兩江女籃隊成為上海所向無敵的女子籃球隊之后,該隊曾采男子規(guī)則練球,在1930年,先后與童子籃球隊、上海體育新聞記者團、交大籃球隊比賽,開了籃壇男女共賽的先例。
不過,男女共賽不完全是嚴肅的演出,有時也以輕松的方式進行。1933年,杭州“浙江建設(shè)運動會”閉幕后,上海各報特派記者應廳長之約,與廳長組成球隊,對抗東南女專和兩江女專的球隊。由于這場比賽是余興表演,因此比賽時笑料百出,與一般球賽大異其趣。面對逗趣式的比賽,記者當然不會把女球員英雄化,但類似這樣的比賽逐漸流行后,引來不少非議,這部分留待第六章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連串關(guān)于運動技藝的描繪,與倡導“尚武”“強種”的國族論述相互吻合,呈現(xiàn)的是“愿巾幗、凌須眉”“勵志愿、作女英雄”的女國民形象。不可否認,這群記者或球員在虛擬情境,把讀者帶入戰(zhàn)場,并將女運動員英雄化;即使是在講求“健康美”的1930年代,也不乏這類敘述。對照前章女學生和男學生互爭運動空間的例子,此處更進一步說明,女性介入過去被視為具有男性氣質(zhì)的運動時,不但不輸給男性,還挑戰(zhàn)“女性身心不及男性”的這類論調(diào)。然而,這種報道方式,只是體育版面的一部分,有的記者還喜歡觀看運動場上女性的其他活動,更有興趣描繪女運動員的穿著打扮,或是刻意凸顯女運動員的真性情。
二、無關(guān)競技的報道
(一)女人的運動會?!
當女性有機會在運動場參加競賽時,記者觀察到她們受到的待遇,以及她們的表現(xiàn),連男性都得退避三舍,這種情形在第四到第六屆全運會中,最為明顯。
第四屆全運會是中國女性第一次在全國性運動會上正式登場,因此,深受媒體關(guān)切?!渡陥蟆返木庉嬙谠搱蟆叭珖\動大會特刊”的引言中,把女運動員參加第四屆全運會這件事,視為這次大會的特色之一:
我國女子素以嬌小文秀為美觀,不出遠道為習尚,而今一般肌肉豐滿、短衣露腿、矯健美麗之女子,雄糾糾〔赳赳〕馳騁于運動場上,雖東北西南兩隅,亦不嫌路途之跋涉,均來比賽:可見我國體育已普及于女子。
而大會也對與會的女性相當禮遇,開幕的游行隊伍,以女性在前,男性殿后,代表演說或領(lǐng)取獎品等,同樣是女先男后。其實比第四屆全運會早半年召開的江蘇省運動會,邀請當時任職于中央研究院的楊杏佛頒獎時,也是先頒女性,再頒男性,一時傳為美德,而楊杏佛這樣的做法,主要在提倡“女子體育”。
事實上,這之后女性選手不但有機會在全國運動會亮相,她們出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而競賽的成績更是杰出。例如,1933年的第五屆全運會是在東北淪陷之后舉行的,會場設(shè)在新蓋好的南京中央大運動場,規(guī)模相當宏大,可容納6萬名觀眾,開幕期間,運動會場人山人海。出席這次運動會的選手共有2259名,其中男選手1632名、女選手627 名,是歷年來女性參加運動會人數(shù)之最,其中上海、北平、河北、天津、廣東、南京的女選手占絕大多數(shù),大約90%。再加上女子競賽項目的增加,女性參賽的人數(shù)遠超過第四屆,女子籃球就有17隊,選手人數(shù)計100多人,女子排球也有14隊。
到第六屆全運會時,女選手更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據(jù)《時報》記者南方張的調(diào)查,不管是新聞記者、攝影記者、看運動或看報的人都承認這個事實。這次運動會上,11項田徑賽中,女性打破全國紀錄的占了7項,領(lǐng)先男性,因此,女子的體育受到很大的肯定。同時,這次參賽的女運動員較多,大會對女運動員住處的安排比男運動員優(yōu)厚。女運動員的宿舍在體育館內(nèi),只是環(huán)境較嘈雜;男運動員的住處則地方狹窄、光線不佳、空氣不流通。對于這個有天壤之別的待遇,有男運動員忍不住感嘆:“但愿生為兒女〔女兒〕身。”
除此之外,在大型的運動會里,有不少女性穿梭其中,參與各種活動,這也引起記者注意。南方張就指出,第六屆全運會中處處都看得到女性的身影:女童子軍、女招待、女護士之外,還有負責頒獎的要人妻子、女性播音員、女記者、女速寫漫畫家;而在女選手宿舍服務的,從管事到侍役,都是女性;至于場外商店的職員或接待,也無不是女性。因此,南方張夸張地說:“全運會是屬于女人的!”
(二)爭奇斗艷
事實上,面對運動場上的眾多女性,記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女運動員的一舉一動。而對女運動員來說,運動會是一種公開活動,為贏得觀眾的好感,她們不僅向觀眾展示運動技術(shù),也講究自身的外觀,甚至以摩登、新派的裝束引領(lǐng)時尚,讓記者得以借題發(fā)揮。女運動員參加競賽時,究竟應該梳何種發(fā)型,穿何種服裝?關(guān)于這些,早期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隨著運動競賽規(guī)則的日趨嚴格,運動選手的服裝開始受到重視,在大型的運動會中,為了與不同隊伍做區(qū)隔,每一團隊都有自己的裝束,許多團隊更以特殊造型包裝自己,以吸引觀眾。
1930年在杭州舉行的全運會,共有36個團體參加,女選手計200多人,每個地區(qū)都展現(xiàn)不同的姿容或服裝。據(jù)記者報道:
遼寧女選手,則姿勢挺拔,且身度較高,廣東則英武活潑,長江一帶,則流麗矯健,服色在北方多深沉,中部多鮮艷,南方多奇異,頗足以代表各地之風俗習性。
其中發(fā)型的款式更成為焦點。以1927年的遠東運動會為例,當時代表中華隊參賽的華東女排隊員,全體梳著短發(fā)出場比賽,與束著發(fā)辮的對手——日本女選手,形成強烈對比,在短發(fā)才剛流行的時代,華東隊的發(fā)式確實“艷驚四座”。《申報》記者林澤蒼在報道這一幕之外,還引了胡適的話指出,日本各界反對剪發(fā),并取“摩登”(modern)的諧音,諷刺短發(fā)為“毛斷”,但在林澤蒼眼中,中華球員的短發(fā)是新女性的標志。事實上,蓄短發(fā),穿著白衣黑褲、軟底鞋和短筒襪的女運動員扮相,在1930年代已經(jīng)成為國際運動賽中的標準打扮,但對中國的觀眾而言,這是最摩登的式樣。也因此,以這種造型上場的女運動員便頂著摩登和新女性的標志,吸引著記者和觀眾的目光,一旦女運動選手都以短裝短發(fā)出場,其他的妝扮就都變成另類。在1930年的全運會中,上海女選手殷林貞沒有剪發(fā),便有記者認為,這給人“美中不足”的感覺。
(三)場內(nèi)拾遺
記者最常敘述的是女運動員出糗的一幕。1935年第六屆全運會有38個團體參加,人數(shù)達2670人,記者記下許多花絮。例如,五十米短跑預賽時,王文琴和友人不斷交談,沒有聽到裁判的指令,她的教練急得跳腳,大喊:“文琴,時候到啦,趕緊脫掉褲子,快一點脫?。 庇^眾聽了,群起拍手,弄得教練十分尷尬。其他如聶其煒指責隨軍醫(yī)士沒有在她腿上抹油,讓她“弄不快”;孟健麗在摔角比賽時,被對手拉破汗衫,觀眾大喊“春光泄漏”;等等。這些口誤或黃色笑話成為當時最令觀眾開心的事。
至于運動員錯失錦標而痛哭流涕的一幕,在全國性或國際運動會的花絮報道中,更是到處可見。在第六屆全運會上,《玲瓏》雜志的記者以“女選手的眼淚”為題記下失意隊伍的傷心:“福建隊因一分之差輸給上海隊,隊員多‘泣不成聲’,而田徑落選的也多‘痛哭一場’?!敝劣谂\動員比賽時的表情或動作,記者也都不錯過,包括“比賽時不戴眼鏡”“打球時手系紅帕”這些小細節(jié)。兩江的女運動員席均喜歡穿長褲、戴翻邊白帽上場打球,觀者認為那種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tài)無異于男性。記者對女球員的關(guān)心,不止于前述;他們還從環(huán)肥燕瘦等不同角度,刻畫女球員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容貌姿儀。
相對于把女運動員英雄化、神化,上述的報道方式更能展現(xiàn)女運動員真實的一面,帶著讀者走入女運動員的多元世界。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有的記者其實是帶著偷窺的心態(tài),去滿足讀者的好奇的。在緊接著要討論的女運動員場外活動的這節(ji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記者如何費盡心思挖掘、渲染女運動員的生活,使之呈現(xiàn)出與運動場上不一樣的面貌。
運動場外的花花絮絮
大眾對這個社會新群體的關(guān)注,不止于她們在運動場上叱咤風云的那一刻,還包括她們在場邊或場外的各種動向。為了滿足大眾,女運動員離場之后,記者仍如影隨形地跟蹤她們,試圖通過文字和攝影鏡頭,將她們再現(xiàn)于大眾眼前,因此,女運動員在場外活動時,幾乎無所遁形。針對這類花邊新聞,各報刊記者采用“花絮”“寫生”“巡禮”“快鏡”等專題,盡情報道,完全不顧報道方式或內(nèi)容是否侵犯了運動員的隱私。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性運動會上,記者不僅留意性別差異,也注意地方屬性,因此,隨著記者觀察角度的不同,女運動員給讀者的印象是相當多面的,甚至是超乎運動場上所看到的。
一、從公共場所到私密空間的女運動員
運動會期間,運動場是女性運動選手的主要活動舞臺,觀眾席、宿舍或街頭,都有她們的身影,她們的角色也是多變的,可以從演出者轉(zhuǎn)為觀賞者,或是消費大眾,做任何她們想做的事。然而,和一般大眾不同的是,女選手無法自由自在地閑逛,她們的身旁始終圍繞著各種關(guān)注的眼神,媒體記者更是寸步不離。特別是大型運動會開幕后,各報紙無不以特刊連載運動會的實況,直到運動會閉幕。
(一)觀眾席的一隅
由于女運動員離場后的活動不是記者能全盤掌握的,為了炒熱運動會新聞,多半的報道是即興式的,所以其中一大特色是,媒體筆下的女運動員形象,和競賽時的有很大的落差。以觀賽為例,在第六屆全運會的一場球賽中,《玲瓏》的記者發(fā)現(xiàn),坐在觀眾席的許多女選手都帶著絨線編織,看得興奮時,還以腳代手不斷地擊著地面,記者以“有如鳥兒在籠中掙扎”來形容這滑稽的一幕。從這則報道中,讀者不只看到一群女運動員如何地手腳并用,也認識到來自學校的女運動員其實和多數(shù)女學生沒有兩樣,運動僅是她們生活的一部分,閑暇時,她們和其他女學生一樣,都喜歡織毛衣,因此,當時織毛衣的流行文化,被她們帶入運動場邊。而這則報道還凸顯了運動員的性別特質(zhì),因為如果是男運動員觀賽,不可能有織毛衣這樣的動作。
(二)街頭店家巡禮
到了運動場外的街頭,女運動員又呈現(xiàn)何種樣貌?例如全運會主要在大城市舉行,對來自各地的運動員來講,除了參加運動競賽,他們很難不被城市散發(fā)出的誘惑吸引,像是在杭州、南京和上海召開的全運會,更讓內(nèi)地的運動員流連忘返,甚至大方消費。前章提到的陳湄泉,她的父親因為對她能代表學校參加全運會非常興奮,特別給了她兩百銀元的旅費。參會期間,她游覽太湖、梅園和西湖,還到上海的永安、先施兩大百貨公司大采購,把父親給她的兩百銀元,花到只剩五六十元。報道第五屆全運會的《大晚報》記者也發(fā)現(xiàn),當各項運動比賽結(jié)束后,女選手紛紛“脫卻征衣,換上紅妝”,終日旗袍革履,徘徊在各地。
一位《玲瓏》的記者以“采風”為名,觀看第五屆全運會不同地區(qū)女運動員在街上的穿著和行誼。記者指出,山西、湖南等省因風氣閉塞,女選手“謹謹克克,規(guī)規(guī)矩矩,把大腿緊緊縛在長長的運動襖里”,而香港選手就大為不同,把“雪白或黝黑的大腿,赤裸裸的露了出來”,站在街上爭買水果點心,結(jié)果引來南京“道地土老兒”爭相來看“香港大腿”,把南國女兒包圍得水泄不通,而這群沙場老將,卻面不改色。另一位《玲瓏》的記者,則把游泳冠軍楊秀瓊在良友書店買大會紀念冊,巧遇電影《體育皇后》女主角黎莉莉的一幕,記載了下來。當時,兩人惺惺相惜,互相在手帕上簽名,楊秀瓊還當場答應教黎莉莉游泳。這些由記者挖掘出來的小道消息,充分反映了女運動員生活化的一面。
(三)休息室和宿舍的軼事趣聞
女運動員在公眾場所的活動,是多數(shù)人能夠看到的,但她們在休息室、宿舍這些私密空間的活動,卻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記者掌握了讀者偷窺的心態(tài),對這方面的報道著力甚深。
運動大會提供給運動員的休息室通常是男女分開的,但《全國運動會圖畫??返挠浾甙l(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運動員對休息室的使用,有不一樣的因應態(tài)度。例如,雖然第四屆全運會的男女選手休息室是各自分開的,但遼寧與廣東兩隊的男女運動員卻不分彼此、共處一室。不過,這位記者倒是相當開明,對于這個很容易引人非議的情況,他指出:這是男女平等的時代,運動會又在光天化日下舉行,休息室實在沒有必要分開男女;他甚至夸贊這兩個地區(qū)“已得風氣之先矣”。有的媒體則不只描寫休息室的風光,還拍下現(xiàn)場景況供讀者觀賞。1931年9月出刊的《玲瓏》雜志,就出現(xiàn)這張運動員在休息室穿鞋子的照片。
除了硬件設(shè)施,記者更有興趣挖掘女運動員在私密空間的軼事。例如,身材魁梧的陳金釵在出席全運會時,曾裝扮成美少年,因為雌雄莫辨,鬧出被排拒于女球員宿舍外的趣聞。這則新聞顯然不是出自記者的親見親聞,而是其他人的傳述;但有些新聞的確是來自記者的直擊?!秴强h日報》記者王淑貞曾大剌剌地進入女運動員宿舍,揭露宿舍秘辛。例如,在電影業(yè)發(fā)達的1930年代,看電影是許多學生的消遣活動,能夠在運動會上看到自己仰慕的電影明星,更讓這群運動選手興奮不已。一位河北選手因為有機會看到當時頗有名氣的電影明星黎明暉、黎莉莉,竟然在睡夢中大喊“黎莉莉真好!”,而這個趣聞就在王淑貞撰寫的《女選手宿舍寫生》中披露出來。
當時女選手宿舍采共浴方式,女選手如何解決沐浴問題,當然是一則勁爆的新聞。王淑貞也在《女選手宿舍寫生》一文中,把她在宿舍掌握到的消息向讀者爆料:“南方姑娘能坦率寬衣入浴,北方女選手卻著衣沐浴?!绷硪环荨秺蕵分軋蟆芬蔡岬搅钆x手感到難堪的淋浴問題,指出:一般怕羞的女選手,因為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裸體,不敢使用浴室,造成寢室原本欠佳的空氣更為惡濁。
不過,記者們在宿舍中最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宿舍里擺放著不少化妝品。1933年,《時報》的記者參觀江蘇省第三屆省運會的女運動員宿舍之后,特別把宿舍墻隅地角堆滿運動員化妝品的情景報道出來?!秴强h日報》的另一位記者更自詡為“偵探”,以“女宿舍巡禮”為標題,寫下他在第六屆全運會女選手宿舍的觀察。記者除了介紹宿舍床位的擺放和沐浴設(shè)備等,還品評女運動員的裝扮,他指出:廣東、上海和香港女運動員“服裝輕俏、行動坦率”;北平的選手個個“濃妝艷抹”;山東的女選手中,雖有少數(shù)人“趨向摩登”,但大體樸素、敦實;至于四川選手,比沿海各省“摯誠”。針對這樣的發(fā)現(xiàn),記者覺得自己“有些迷糊”,因為他不知道女運動員究竟是現(xiàn)身“競技場”還是“賽美會”。
而女選手為何如此重視涂脂抹粉?《時報》對1935年全運會的山東女選手進行觀察后指出:山東女選手因為發(fā)現(xiàn)港粵滬等地的女選手滿臉涂紅抹白,到處受人注目,所以為了不讓他人專美于前,特別在大會的臨時商場購買大批胭脂和霜粉,準備和她們一較“艷色”。不管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它都清楚地指出,女運動員注重“面子”的情形,廣泛受到記者的注意,同時也招致各種批評,這部分將在第六章詳細分析。
二、縱身社交圈的女運動員
競賽結(jié)束后,成名球隊或女運動員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因此趨于平淡,反而更加多樣而復雜。除了參加與運動有關(guān)的表演賽、友誼賽,還要應對各種人際關(guān)系,參與各種社交活動。而比較常見的是參加公益活動或倡導運動的表演賽,其中受邀贊助賑災的活動,更不勝枚舉。例如,1929年,為籌募陜甘豫賑款,上海女籃賽的冠、亞軍得主——強東隊和崇德隊,一起受邀參加女子籃球慈善賽,券資所得悉數(shù)賑濟災荒。此外,運動選手也協(xié)助體育影片的拍攝,例如1934年轟動上海的電影《健美運動》中,便有東南和兩江學生表演運動的鏡頭。
除了集體受邀,以個人身份出席的運動員,也不在少數(shù)。1934年,江西省為了響應新生活運動,舉行首屆女子運動會,特別邀請全運會的出名女運動員楊秀瓊和錢行素前往表演,并要求全市女校學生全體出席。這場運動會很顯然是借她們的表演,倡導女子體育。
正式運動競賽或表演賽之后,邀請單位或各界人士,通常備有餐會或各式交際應酬,以款待運動員。前述的陳湄泉曾表示:“走到那〔哪〕兒都有同鄉(xiāng)會招待,所吃、所用都是我從未見過的?!憋@然這些社交應酬讓陳湄泉大開眼界。不過,當女運動員參加社交圖33女球員梁麗芳活動時,記者也窮追不舍地報道女運動員應酬的整個過程,包括參加哪些應酬、在應酬中的穿著或應對情形。
在第六屆全運會中,馬來西亞華僑選手鄧銀嬌,因跳遠創(chuàng)新紀錄,大出風頭。當她與馬來西亞選手一起參觀暨南大學時,該校僑生熱烈歡迎。為了請鄧銀嬌簽名,學生們把鄧銀嬌包圍了近半小時,結(jié)果記者發(fā)現(xiàn),鄧銀嬌簽名時“含笑蹙額,大有啼笑皆非之概〔慨〕”。女運動員有被群眾包圍的經(jīng)歷,但同樣地,她們也會包圍自己的偶像。
1935年10月,上海國貨工廠聯(lián)合發(fā)起招待全運女選手的茶會,在場記者一方面描繪女選手濃妝艷抹、穿著華麗,一方面注意到茶會結(jié)束后,許多女選手包圍著楊秀瓊,請楊秀瓊在她們的題名冊上簽字。這則報道,讓讀者看到脫下運動服后的女運動員,其實和一般人沒有不同,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楊秀瓊和黎莉莉的相遇,還有河北女選手的夢中語,她們自己雖然是觀眾包圍的偶像,但遇到自己崇拜的偶像時,也是如癡如醉。
社交活動固然讓女運動員大開眼界,卻也有人因此而淪落不振。有報紙曾報道,知名球員梁麗芳因為周旋交際場中,不再參加球賽;而《勤奮體育月報》的“體育人事”專欄,也曾刊登一位兩江女子體專畢業(yè)生朱珍如被人誘騙,墮入青樓的新聞。
三、離校后的女運動員
運動競賽帶給這群來自學校的女選手不同的求學記憶和生活經(jīng)驗,但這種生活畢竟是要隨著學業(yè)結(jié)束而告終的,許多女運動選手離開學校之后,就不再與運動結(jié)緣。一位筆名為“眉君”的女性提到,她在中學、大學時代是一位活躍的運動員,但自從結(jié)婚生子之后,每次讀到報紙的運動消息,或看到選手們精神飽滿的照片時,不免感慨萬千,因為當今的家庭生活,讓她不再像過去一般歡喜、活躍。
不過,在媒體的追蹤下,有些女運動員離校后的活動,并沒有像眉君一樣畫下句點,反而還經(jīng)常成為新聞。從報道中看到,有運動員畢業(yè)后,再度進入校園,從事體育教學的工作,把自己的體育技術(shù)或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其中,體專出身的運動員占絕大多數(shù)。以1929年從東南女子體專畢業(yè)的學生為例,當年8月,僅有一名學生沒有找到教職,其他人都分配到各校任教。而記者對女運動員的教學成果也相當留意,只要得知運動會錦標得主的指導人是某位明星女運動員,就絕不錯過報道的機會。
還有運動員畢業(yè)后繼續(xù)展現(xiàn)球技,她們集結(jié)志同道合的校友組織球隊,參加非正式比賽,這些球隊有民立校友隊與黑鷹隊等。其中,民立女中校友排球隊的一舉一動,深受媒體矚目。因為該校排球隊曾風光一時,所以記者對畢業(yè)后的隊員是否還能展現(xiàn)實力做了詳細報道,例如苦練球技,以及再度在球壇造成轟動等。同時,記者也報道她們被迫離開這個舞臺的經(jīng)過。1929年,上海市第一體育場舉辦女排賽時,大會為不影響其他新興排球隊的球興,勸止該隊參加,該隊因此失去問鼎錦標的機會。而不到半年,也因為球員先后結(jié)婚適人,這支球隊終于解散。
側(cè)寫明星女運動員
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沒有“運動員”“球員”或“運動選手”這類稱謂,也不曾有“女運動員”“女球員”或“女運動選手”等名稱,有了近代運動會之后,各類傳媒無不以這類詞語稱呼運動會表演者或參賽者。具有前述稱謂的女性,成為社會的新群體,就如第三章提到的,吳梅仙被復旦大學的同學譽為“運動家”;松江女中把“籃球員”當作學生可以選擇的一種職業(yè);至于能在地區(qū)或全國運動會中打破紀錄或總成績榮獲第一的女運動員,更是這個新群體中的精英,深受眾人景仰,而她們也像女演員般受到媒體寵愛,有高度的曝光率。例如《申報》的“體育”和“婦女生活”專欄,經(jīng)常挖掘女校體壇健將的生活。比較完整的是第六屆全運會前后出版的《女運動員》和《女運動員名將錄》這兩本冊子,它們對歷年來明星女運動員的運動成績,以及離場后女運動員的活動,做了較全面的介紹;同時,通過圖文并茂的解說,讓讀者得以看到女運動員繽紛多彩的樣貌,有穿運動服的,也有著洋裝、旗袍或禮服的。
這兩本冊子偏重對明星女運動員正面形象的報道,但有許多媒體關(guān)注的是她們的小道新聞,其中,明星女運動員的感情世界,更是記者炒作的焦點,即使是空穴來風或惡意中傷,媒體也照單全收。這種捕風捉影或擴大渲染的報道方式,在當時的中國媒體中十分普遍,社會大眾也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大肆批評運動員。然而,從另一角度看,在媒體的不斷炒作下,女運動員固然受到一些傷害,但她們的知名度也跟著水漲船高。至于被媒體當成活廣告,作為報刊代言人的女運動員,更因此打響了自己的名氣。針對這些現(xiàn)象,本節(jié)將討論媒體如何報道明星女運動員,以及明星女運動員怎樣回應,或如何替媒體宣傳。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明星運動員都有被炒作的新聞,因此,此處僅針對部分人做分析。
一、明星女運動員的眾生相
(一)明星女球員:陳榮明、陳聚才、邵錦英
陳榮明畢業(yè)自兩江女子體專,擅長田徑、籃球和標槍,在第五屆全運會中,曾有杰出的表現(xiàn)。除了個人的標槍成績創(chuàng)了全國最高紀錄,她所參加的上海女子籃球隊,也獲得錦標。之后,陳榮明率領(lǐng)兩江籃球隊到菲律賓,參加遠運會,聲名遠播。陳聚才也來自兩江女子體專,和陳榮明一樣,都是第五屆全運會中上海女子籃球隊隊員,被稱為“技術(shù)精進,為人鎮(zhèn)靜不亂,上球場一如其人”。不過,記者感興趣的,不只是她們的球技,還有其男性化的一面。陳榮明被形容為“全無女子氣”,陳聚才則是“奮勇而精戰(zhàn)”,有趣的是,她們私下也曾女扮男裝,其刊登在《女運動員》的男裝扮相,不僅梳男性發(fā)型,還穿西裝、打領(lǐng)帶。這樣的造型,反映了當時擬男風氣如何在部分女運動員的日常生活中發(fā)酵。
同樣是兩江女籃名將的邵錦英,記者對她的關(guān)心,除了她“所向無敵”的球技、畢業(yè)后的教學狀況,還包括她退出比賽后的婚戀狀況,邵錦英婚變的新聞,曾被大肆炒作。1934年4月,《體育評論》以《女籃球健將婚變記》的醒目標題刊載邵錦英的情史:邵錦英原與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的高兆烈訂婚,兩人形影不離,是眾人眼中的天成佳偶;詎料情海生變,邵錦英另與之江大學體育主任劉雪松訂婚,因此震驚各界?!扼w育評論》即轉(zhuǎn)引刊于《北洋畫報》的注語慨嘆:
……情場變幻,竟有如是莫測,亦可謂駭人聽聞矣。劉邵之愛情,成熟之速,亦非有特列快車所能及之嘆。古人云,朝秦暮楚,令人不寒而栗。噫!
(二)明星田徑運動員
女田徑運動員雖然比女球員發(fā)跡晚,卻在區(qū)域運動會和第四到第六屆全運會中屢創(chuàng)佳績,甚至破全國紀錄。第四屆全運會的孫桂云,第五屆全運會的錢行素、馬驥、李媛芬、張潔瓊、陳榮明,以及第六屆全運會的李森、錢行素、鄧銀嬌、陳榮棠、原恒瑞、潘瀛初,都曾讓人刮目相看。然而,其中有不少運動員卻因為盛名之累,飽受困擾,那些負責體育新聞的記者,有如影劇新聞的記者一樣,不斷挖掘她們的秘辛,甚至加油添醋,導致遭受無妄之災的女運動員必須四處辟謠。
1.孫桂云
當女性首次有機會以競賽而不是表演賽的方式,在第四屆全運會露面時,她們的表現(xiàn)深受眾人矚目。特別是來自東北的孫桂云,以賽跑成績在這屆全運會中奪魁之后,立刻成為當時運動界名人,也是最早在田徑界出頭的女性。各媒體無不以頭版新聞報道孫桂云的成績,也拍下她在運動場上或場外的各種樣貌,甚至為她制造不少花邊新聞。在飽受困擾之下,1931年,她特別通過《玲瓏》,向讀者報告她的近況,也希望媒體不要再無中生有:
最近的我,對田徑格外的努力,這雖是于關(guān)〔關(guān)于〕我個人的榮譽,可是一半我卻為著我朋友們的冀望。從前有人說我近來頗濃烈的研究情愛問題,這事不確,并且根本上沒有這回事。大約是人們愛戴過甚,而有意造出來的驚人新聞吧!我并非草木,也許會走到情愛的路上去??墒乾F(xiàn)在還未到這種生活的時期,希望以后不再有人來追隨著問我,免得使我聽了惱恨,而妨礙我所要努力的工作。
之后,孫桂云在遠東運動會因偷跑而被判出局的事件,引起各界議論,她的聲望跟著下跌?!熬乓话恕笔伦冎?,孫桂云轉(zhuǎn)到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就學,放棄田徑,改練籃球,并在第五屆全運會中,擔任北平隊中鋒,但她代表的北平隊,沒有特殊表現(xiàn),復賽時就遭淘汰。事實上,從遠運會之后,這位體壇的風云人物,逐漸被人們遺忘,連第五屆全運會的童子軍,都因為不認識孫桂云,而做出阻擋孫桂云參觀籃球賽的舉動,而這尷尬的一幕,被《玲瓏》雜志的記者捕捉了下來。
2.錢行素
錢行素進入上海東亞體專后,才開始接受運動訓練。1931年,她在上海的萬國運動會中,以二百米賽跑及跳遠冠軍,讓眾人刮目相看。第五屆全運會時,她更是大展身手,不管賽跑還是跳欄都破全國紀錄,成績遠超過孫桂云,國民政府考試院特別頒給她“全國新紀錄”獎旗。1934年,她還應華僑陳嘉庚邀請,前往南洋巡回表演,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1935年的第六屆全運會,錢行素雖然沒有得到滿貫紀錄,但在低欄上,以十四秒五的成績,刷新了個人的全國紀錄。她和孫桂云一樣,成名之后,遭到無的放矢的攻擊。例如1933年,《東南日報》刊登一則“錢行素楊逸農(nóng)協(xié)議離居”的啟事,一些被新聞誤導的朋友,紛紛問錢行素何時結(jié)婚,帶給未婚的錢行素極大的困擾。為了制止這則張冠李戴的消息繼續(xù)“延燒”,錢行素只好去函該報,請該報刊登她的說明函,函中的大意是:
頃由友人寄來十一月十六日貴報一張載“錢行素楊逸農(nóng)協(xié)議離婚啟事”一則,同時親友亦紛函詢問。按我國同姓同名者,固屬常有之事,惟外界不明底蘊,易滋誤會。行素寓居滬上,專心研究體育,至希貴報將此發(fā)表,借明真相為荷〔何〕。嘉定錢行素寄。
3.李森
李森從湖南省立中學畢業(yè)后,到上海的東南女子體專就讀體育,記者形容她是“現(xiàn)代少女中一位難得的模范女學生,她不但是新時代文武雙全的一位前進女斗士,而且還是一位守好家法的孝女”。李森很早就出道,但直到1935年的上海萬國運動會,她才大出風頭,并擊敗保持全國紀錄的錢行素,當時上海報紙稱她為“女跑王”“四木小姐”(因為她的姓名由四個“木”字組成)。到了第六屆全運會,她在跳遠和賽跑上更加進步,五十米和二百米賽跑都改寫全國紀錄,獲得冠軍。因此,第十一屆奧運時,她是中國第一位出現(xiàn)在世界田徑賽上的女選手,只可惜沒有捷報。
原本李森沒有緋聞事件,但出席奧運之后,受盛名所累,上海報紙刊登她與惠格先生訂婚的消息,李森只好登報澄清,并以人格擔保,這完全是子虛烏有。
(三)游泳明星:楊秀瓊
楊秀瓊的父親是南華體育會的游泳指導,自小楊秀瓊就跟著父親學習游泳,14歲曾獲得香港游泳比賽女子組冠軍,名聞香港游泳界。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時,楊秀瓊包攬游泳各項冠軍;第十屆東運動會上,她也獨攬了各項泳賽表演的冠軍;到第六屆全運會時,因為在一百米自由式中輸給劉桂珍,她失去了個人游泳總冠軍的寶座。之后,楊秀瓊和李森一道出席第十一屆奧運會,但她的游泳成績?nèi)詻]有起色。
不過,外表靚麗又具有“美人魚”美名的楊秀瓊,始終是媒體的最愛,也是攝影師的寵兒,特別是在第五屆全運會大放異彩后,她經(jīng)常受邀表演游泳、演講、剪彩或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當她出席奧運會時,即連國外的媒體也緊盯不放,將她的寫真照刊登在德國《慕尼黑畫報》(Münchner Illustrierte Presse)和法國《世界映鏡》(Le Miroir du Monde)畫報上,《世界映鏡》的封面還特別題著:“奧運美人——中國女游泳家楊秀瓊。”而她所到達的地方,總是萬頭攢動,人們爭看她的風采,她當然也引來了大眾的評頭論足。例如,這時期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游泳選手,都穿連身的深色游泳衣,楊秀瓊在第六屆全運會中,卻穿了一套比基尼泳裝,于是引發(fā)眾人矚目。
至于楊秀瓊的感情世界,更讓記者大做文章。第五屆全運會后,行政院秘書長褚民誼特備馬車充當楊秀瓊車夫與之逛街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不過,以香港《南強報》報道,楊秀瓊將嫁給廣西銀行總顧問陳向元當?shù)诎随膫髀劊顬槁杽?,?jīng)兩人鄭重否認,謠傳才沒有延燒。針對記者缺乏自制的不實報道,曼娜女士以香港的記者為例指出,這些記者專向“有名譽和有財資的女性敲竹杠”,楊秀瓊被記者誣稱“和陳某訂婚”,便出自他們的手筆。由此可見,體壇的明星女運動員不但得面對記者的空穴來風,還會遇到他們的需索敲詐。
二、女運動員與廣告文化
專門給女性閱讀的《玲瓏》,因為讀者絕大多數(shù)是女學生,其中與女學生有關(guān)的體育新聞相當豐富。除了刊載體育論文,它還介紹國內(nèi)外的體育消息,刊登女運動員的運動姿勢或休閑照片,借此鼓勵讀者效法女運動員的運動精神。1934年1月,《玲瓏》曾刊登第五屆全運會的明星運動員陳榮明、顏秀容和馬驥等人的簽名照,女子標槍冠軍陳榮明只提供簽名照,但壘球擲遠破全國紀錄的顏秀容簽名照下,還有一段顏秀容寫的小文:
“玲瓏”這個名字,確是嬌小玲瓏,但雖是嬌小,而內(nèi)容卻極豐富。她是我們?nèi)珖鴭D女唯一的喉舌,解決我們痛苦與煩悶,指導生活與方針,內(nèi)容分體育、衛(wèi)生、常識、法律、美容顧問、兒童健康、電影及信箱解決疑難問題,內(nèi)容是這樣的豐富,正是指導婦女唯一的生路,可稱為“婦女必攜”了。
曾獲女子鐵餅、鉛球冠軍的馬驥,也給該刊題詞:“《玲瓏》雜志是全國婦女的喉舌,也是全國婦女生活的指導?!?/p>
至于榮獲第六屆全運會鐵餅和鉛球冠軍的陳榮棠,則為《時報》題詞:“我很高興看時報,因為消息很正確,而且每天有畫報。”由此看來,這群明星女運動員已成為報刊的活廣告。
直擊觀眾百態(tài)
一場沒有觀眾觀賞或掌聲的球類比賽或運動會賽,將會黯然失色,因為觀眾在這些場合有一定的角色和分量。如果運動選手是競賽場合的“紅花”,那觀眾就是“綠葉”,只有紅花綠葉的相互襯托,才能讓一場運動競賽有活力,因此,細心的記者在報道運動員的活動之余,也把焦點轉(zhuǎn)到觀眾席中。這類報道多半出自記者的現(xiàn)場觀察,真實地反映觀眾對運動競賽的態(tài)度,也讓讀者了解到:在政府對體育運動的積極倡導下,群眾究竟應該用何種眼光去看待運動員和他們的演出;特別是由女性擔綱的運動競賽,群眾要怎么回應,關(guān)注的是什么。而觀眾觀賞女性運動的態(tài)度,是否因時代而不同?
一、從有條不紊的觀眾席到失序的會場
早期運動會中的觀眾,多半是家長、學生或社會名流。在風氣還不是很開放的清末民初,主辦運動會的單位刻意以性別、階級區(qū)隔觀眾,讓運動會場秩序井然,從侯鴻鑒記載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第二次運動會,即見一斑:
此次會場布置,運動場甚為寬敞,東設(shè)男賓席,南設(shè)女賓席,西設(shè)女校學生席,北之中設(shè)官廳席,北之左設(shè)男賓特別席、飲茶處、職員休息所、新聞記者席,北之右設(shè)女賓特別席……。會場整肅無嘩,但見旗幟飄揚,樂歌徐走,運動員行列整齊。
而在空間有限的會場,最常見的是“男東女西”或“男左女右”的席位安排,男女有別,成為當時不少運動會場的特色,彼此互不越雷池一步。
清末民初的學校運動會,具有鼓勵學生運動的目的,主辦學校除了邀請外校學生聯(lián)合運動,也開放給各校學生觀摩,因此,觀眾席中有男學生,也有女學生?;蛟S是受席位性別設(shè)計的限制,再加上這時期男女同校是被嚴格禁止的,觀看運動會的男女學生都謹守分寸,甚至不露聲色。以“幻龍”為筆名的作者,在江蘇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里就看到:
觀夫?qū)W生團體之整列,足見秩序之有條不紊;觀夫女學生體操游技之時,男學生團體不輕易拍掌,足見其臨時之謹飭,縱有時以演競技運動之故,往往后先不能分明,致啟爭競之風。
然而,到女子運動競賽風氣日漸盛行的1920年代和1930年代,秩序井然的觀賞情景,在媒體的報道中不復出現(xiàn)。這時期,運動會多數(shù)在公共體育場舉辦,并開放給社會各界觀賞,觀眾的來源變得復雜。盡管許多運動競賽需要憑票入場,但沒有一定經(jīng)濟能力或社會地位的人,不可能前往觀賞。因此,觀眾不是學校指派參觀的學生,便是中上階層的民眾,但這群看似有教養(yǎng)的觀眾,卻不是個個守法,場外脫序的狀況層出不窮。觀眾的基本角色是觀賞演出者,有的觀眾則反客為主,從觀看者變成表演者。通過這時期記者的現(xiàn)場描繪,我們不僅看到觀眾觀看運動的反應,也看到觀眾的各種狀況。
有的狀況與場地太小、觀眾過多有關(guān)。1929年11月,兩江女子體專舉辦秋季運動大會,借用中華田徑賽場舉辦田徑賽,結(jié)果涌入三萬名左右的觀眾,一時間看臺上下、田徑賽場四周,甚至跑道兩旁全擠滿觀眾,雖然童子軍、捕房警探都出面維持秩序,大會也向觀眾說明狀況,但觀眾依舊向前擁擠,大會主席迫不得已宣布散會。一場可以展現(xiàn)女性運動的盛事,就這樣化為烏有。盡管這次的紊亂現(xiàn)象是源于運動場地過于狹窄,不過,也有許多狀況是人為造成的,而且不乏無理取鬧的場景。南京全運會舉行女子壘球賽時,就出現(xiàn)女童軍與硬闖田徑場的三名男選手追逐的尷尬場面。事實上,許多運動會的主辦單位并不是沒有三申五令,只要看到觀眾失控,多半會通過廣播提醒觀眾,但觀眾顯然不買賬,依然故我。例如:
播音機里不時警告場里的觀眾,請到看臺上坐,幾處跳坑,自始包圍著運動員的同學。漂亮的女子由她的意中人伴著,仍不妨跑進場去。
從這則報道,還可以看到一個和清末民初很不一樣的現(xiàn)象:不但運動會場不再硬性規(guī)定男女分席而坐,男女學生還可以相攜觀賽、相互助陣。
觀眾失序的狀況在女子運動競賽時,顯然更加嚴重。據(jù)報載,第五屆全運會進行女子籃球比賽時,一群官兵因觀球位置不佳,竟跨越欄桿,易地參觀;童子軍出面制止,官兵卻以手槍相對,并搶奪童軍棍,打傷前往勸阻的學生,直到觀眾呼救,警衛(wèi)隊趕到,他們才倉皇出場。
二、醉翁之意不在酒?!
球隊或女運動員一旦成名,或坐上冠軍寶座后,在公共場所比賽的機會更多,不少機構(gòu)或地方以倡導女子體育為名,邀請她們前往表演賽。以兩江女籃隊和東亞女籃隊為例,由于盛名遠播,她們除了在體育館和運動場演出,還受邀到其他省市或至國外比賽,每到之處,總是引起騷動。
1930年10月,兩江隊首度展開到外地的系列友誼賽,這也是全國第一支與外省市球隊聯(lián)誼的女子籃球隊。從媒體報道中,處處看得到兩江隊受觀眾歡迎的場景,譬如,該隊抵達天津后,天氣相當寒冷,但連續(xù)三天的密集式友誼賽,仍吸引不少觀眾前往觀賽。而當兩江隊赴北平賽球時,有天津市民因未及觀賞該隊球技,特別到北平觀賽。為了讓天津觀眾一飽眼福,球賽結(jié)束,該隊再度折回天津賽球。1933—1936年間,兩江隊又出師華南、華中等地,與廈門、香港、集美、漢口、安慶、蕪湖和青浦的球隊進行友誼賽。據(jù)《申報》報道,兩江隊在青浦的兩場比賽,更是轟動全城。因為當?shù)剡€沒有女子籃球隊,兩江的對手是兩支男子球隊,為一睹球員風姿,觀者人山人海,各娛樂場所也因此停止營業(yè),盛況空前。
《申報》的這則報道透露了青浦的觀眾之所以傾巢看球賽,是沖著女性運動員而來。其實這種現(xiàn)象普遍出現(xiàn)在有女性運動員表演的場域,女學生只要參加運動競賽,總是吸引大家圍觀。一位筆名“由之”的學生便描寫,北平的女學生占全部學生的四分之一,在一支夏季混合球隊中,她們的人數(shù)又只是十比一,但“看的顧客也分外起勁”。
球賽之外,游泳場所也經(jīng)常擠滿觀看的民眾。自從游泳運動在1930年代成為風尚,以及各地游泳池陸續(xù)興建之后,有興趣游泳的人開始增多。對許多大眾來說,游泳是一種新玩意兒,不會游泳的人也樂于觀摩,因此,到游泳池看人游泳的人潮,遠勝過球賽,而女性游泳所招來的觀眾數(shù)量,更不在話下。例如1933年8月,濟南游泳池正式啟用,逢女性游泳當天,全市為之轟動,大有萬人空巷的態(tài)勢,但直到下午,才先后有四人入內(nèi),這種千余觀眾,相對四人練習游泳的場面,成為趣聞。而在游泳活動較其他地區(qū)盛行的廣州,這種情況特別夸張:有記者發(fā)現(xiàn),一到夏季,廣州的游泳池便出現(xiàn)男男女女,妙齡女郎的曲線因為格外動人,成為男性眼光的焦點,于是岸上觀看的男人排列成墻。從第六屆全運會游泳場邊人山人海的寫真照,正可以感受到這種盛況空前的情景。
但“女運動員”這個新群體,以及女性的運動,究竟有何種吸引力?觀眾想從女性的運動中看到什么?以下觀眾的舉動和對話,或許能讓我們找到一些端倪。
祥鼎的《運動會》一文,把學校運動會中觀眾的行動、對話如實記載下來。作者寫道:這場運動會的觀眾原本寥寥無幾,看的人不是“打不起精神”,就是“活現(xiàn)著一副無聊面孔”,等到“絕無僅有的六位女英雄表演時,又當作為別論……但見爭先恐后,前擠后擁,好一派雜沓光景”。就在這時,人叢中冒出這樣一句話:
為什么娘兒們干事,總叫人興奮?其間究竟含著什么哲理?
可是誰也沒有本領(lǐng)回答這個疑惑。
更有意思的是,每當六位女英雄表演完一個項目,就有十多只攝影機對準她們。有人說:“他們才是道地的藝術(shù)賞鑒者?!睂W校里的汽車夫阿三卻說:
乖乖!姑娘們真好福氣!有這許多人化〔花〕了本錢來替她們拍照!
把聽的人都逗笑了。
聽了這兩人的話,我們或許還看不出所以然,但從觀眾對觀看女子游泳的態(tài)度中,應能看出瑞倪。第六屆全運會的游泳比賽開賽前,男女選手競相在泳池練習,當某單位的女選手下水時,有兩位男選手開始說三道四,《吳縣日報》的記者記下了他們的這段對話:
看呵!大姑娘光屁股,太好看了。
喝!這家伙,這還了得,大姑娘、大小子,她們不害羞。呵!
這位記者也隨筆發(fā)表他的觀感,指稱他們“語言猥褻、態(tài)度輕蔑”,并深為選手痛心?!读岘嚒冯s志的記者在第五屆全運會中則發(fā)現(xiàn),南京人居然把“游泳比賽”當成“洗澡比賽”。柏霖更以《奏著狂騷曲的游泳池》為標題,諷刺泳池畔的群眾:
有久立在岸上的男子,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目的不是游泳,而在鑒賞女性美。也有專坐在草鋪上的女子,她們的目的也不是游泳,而是在欣賞男性美。
有意思的是,這番話不但道出部分男性觀看女性游泳的企圖,也讓我們看到部分女性觀眾抱著同樣的心態(tài),只是她們看的對象是男性。
不能否認的是,觀眾群中有不少人不是從運動技術(shù)這個角度觀賽,而是抱著偷窺、色情狂的心態(tài)而來的。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以從許欽文的說法中獲得部分解答:
在禁欲主義的舊禮教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男子,多少總有點色情狂,看了這樣的“女學生”,難免骨頭發(fā)松,魂不附體了。
許欽文所謂“女學生”便是“有著兩條粗壯的腿,會拍網(wǎng)球、打排球,還會在水中游來游去,會高聳著小嘴巴唱歌,又會飄動著旗袍跳舞”者。
觀眾的圍觀,多半是為了一睹運動者的風采和身體,有人還把女運動員當成擇偶的對象,觀眾席因此變成“選秀”的場域。1930年代初,在大小軍閥盤踞的四川,就出現(xiàn)過這種現(xiàn)象。由于四川的不少學校是由軍人創(chuàng)辦的,他們常借提倡體育的美名舉辦運動會,如此既可飽覽女生姿容,又可乘機選擇對象。據(jù)說:
有些高級軍官,認定秀麗的運動員的號數(shù),隨意召見,施展其權(quán)勢,不難由膩友而進為配偶。不然就毫無廉恥地在校前胡調(diào),且呼女生運動號數(shù),竟也有不少如愿以償!
雖然這種傳聞不是發(fā)生在江南地區(qū),但利用運動會尋找“獵物”或借機吸引異性的例子,從有女學生參加運動會演出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清末的小說曾以運動會為引子,敘述兩性邂逅的故事;到兩性交往開放的1930年代,這類故事更是屢見不鮮。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yōu)榕赃\動中所潛藏的危機憂心時,在風氣開放的上海,有的女學生反而利用觀賞運動會,招蜂引蝶。1936年的上海第四屆運動會中,記者便指出不少女教師“穿著艷裝”,盡管女校禁止女學生濃妝涂脂,但運動場上的不少女學生仍是“燙發(fā)作飛機形”。除了女老師和女學生,不少時尚女性也借運動會展現(xiàn)自我,這種穿著時髦、刻意引起眾人注意的“作秀”觀眾,往往成為運動場邊的焦點,她們受矚目的程度不亞于運動場上的女運動員。
坦白說,觀賞運動會的群眾來自各界,每一個人觀賞女運動員比賽的態(tài)度,都有很大的差別,從一些評論女子運動競賽的文章,便可得知(這部分將于第六章分析);不過,把現(xiàn)場觀眾的舉動和對白記載出來的花邊新聞,雖然不免摻雜了記者的個人批判,卻也相當難得,因為記者把現(xiàn)場觀眾對女子運動的反應,做了最直接的呈現(xiàn)。
小結(jié)
運動會是展示體育教學成果的場所,通過女運動員的表演或競賽,社會大眾才能看到女子體育的發(fā)展,因此,每當運動會公開演出時,總引來大批人潮。其中報刊媒體更是爭先恐后地以一手新聞,向大眾報道運動競賽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到媒體和社會大眾怎樣看待女子運動競賽和女運動員。
在記者的眼中、筆下或照相機里呈現(xiàn)出的運動場面,有如萬花筒般繽紛多彩。報刊媒體不僅借著運動競賽向大眾宣傳女子體育的重要性,為了爭取銷路,迎合一般普羅大眾的口味,也著眼于運動場上和場外的各種花邊新聞。雖然比起運動賽程和比賽勝負,這些報道所占的版面不十分起眼,但它們卻帶給觀眾全方位的觀察視角。在運動場上,記者關(guān)注到女運動員的各種表現(xiàn),他們對女運動員英雄化的描繪,令人雌雄莫辨;但在非競技的一面,他們又刻意展現(xiàn)女運動員的爭奇斗艷或情緒起伏。此外,記者特別注意到女性在運動會上的參與率和角色地位,從全國運動會中,記者發(fā)現(xiàn)運動會讓女性也擁有一片天。
對于離場后的運動員,記者一樣窮追不舍,不僅留意性別差異,也比較地方屬性,并試圖從公、私領(lǐng)域挖掘女運動員的各種活動,即連離開學校而不再參賽的女運動員,也在記者的掌控中。這類新聞除了采用嘩眾取寵的方式報道,也刻意揭露運動員的秘辛,以滿足觀眾偷窺的意圖。其中,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明星運動員的新聞。有記者強調(diào)女運動員的運動技術(shù)或美好形象,試圖建構(gòu)教化典范;有記者卻喜歡炒作她們的八卦新聞,或是失意的生活,帶給運動員極大的困擾。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來,女運動員知名度也跟著提高,特別是被記者要求刊登簽名照或題詞的明星女運動員,雖然成為報刊的活廣告,卻也打響了自己的知名度。
除了女運動員,另一群令記者關(guān)注的是運動場邊的觀眾。這群觀眾有不少是沒有聲音的,他們不會用筆墨表達自己的觀感,他們的反應基本上靠記者的描繪;盡管記者也是觀眾之一,但他們關(guān)注女運動員之余,連帶地把一般人很少注意的觀眾行為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詮釋當時人如何看待女子運動。透過記者的刻畫,我們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觀眾席是男女分坐的,觀眾則是井然有序地觀看運動會;1920年代之后的觀眾席,沒有刻意區(qū)分男女,經(jīng)常出現(xiàn)失序的狀況。由于觀眾素質(zhì)的不一,他們觀賞運動會的重心不完全放在女運動員的運動技術(shù)上,而是別有居心。這種非自我陳述,是記者和攝影師聽聞或觀察到后反饋的觀眾心態(tài),其實更貼近實際。
(節(jié)選自游鑒明《運動場內(nèi)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