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迪基《小涼山歌謠》:詩人及詩歌的精神歸宿、安魂之鄉(xiāng)
如果說大海是海子詩歌的核心意象,是他可以找到幸福的地方,那么小涼山就是詩人魯若迪基的精神歸宿、安魂之鄉(xiāng),是他永遠無法走出的故鄉(xiāng),是他幸福的源頭,亦是歸宿。
魯若迪基的之前出版的多部詩集可謂內(nèi)容豐富,張力十足,真切地表達了對祖國、民族、故鄉(xiāng)、親人、生命強烈的愛,而他的新詩集《小涼山歌謠》和之前的詩集相比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意味,用極簡練的語言、孩童般的目光重新審視他的家鄉(xiāng)小涼山。詩人之前的詩集主要以故鄉(xiāng)為立足點來寫,寫出了對故鄉(xiāng)深沉的愛和眷戀,但新詩集卻在深沉的愛和眷戀中找到了精神歸宿。
用孩童純真的目光去打量和書寫
小涼山,是詩人的出生地,有童年的記憶,是他遠離家鄉(xiāng)到城市工作之后永遠惦念的故鄉(xiāng),現(xiàn)在又成了年過半百之后的他的精神歸宿、安魂之鄉(xiāng)。因而,“小涼山”對詩人來說,意味深遠。詩人直接用小涼山命名詩集,讓一切意味都在不言中。歌謠是指隨口唱出,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等。詩人用“小涼山歌謠”作為詩集的名字,意味著返璞歸真。
《永遠的孩子》《長不大的村莊》《懸崖邊上的母親》《揚揚的母親》《敵人的母親》《爆米花》等詩歌名,一看就洋溢著孩童的味道,用孩童純真的目光去打量和書寫,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柔情蜜意。故鄉(xiāng)的一切在他眼中永遠和孩童時一樣美麗、溫柔,讓他歡喜和眷念。
白綿羊,是普米人獻給成年死者的祭品,還會附備一匹倒備馬鞍的白馬,這樣死者的靈魂就可以回歸祖宗的故地。詩人把本民族的傳說以及民情風(fēng)俗融入詩歌,用童真的視角來禮贊白綿羊,在質(zhì)樸的語言中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安然和幸福。
瀘沽湖,是詩人故鄉(xiāng)的湖,是他最熟悉不過的湖,但詩歌《又見瀘沽湖》中,卻寫出了禪意。只有到了故鄉(xiāng),詩人才能真正放下世俗雜念,將精神提升到“空”的境界,唯有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別人無法感受到的情景或意境?!肮穷^瞬間變綠了”“靈魂濕漉漉的”就是詩人心境超脫之后的獨特感受。
那些寫瀘沽湖月亮的詩句,完全是用孩童的視角,“胖”形容月亮,月亮“泡”在瀘沽湖里,只有天真爛漫的孩子才會想到這些意趣橫生、可愛又貼切的詞語?!肮庖灿辛寺曧?,聞到了清香”等描述則運用了通感的寫作技法,只有孩童的眼光,只有心真正達到空的境界,才能寫出這般活色生香的詩句。而瀘沽湖是詩人的家鄉(xiāng),連這常見的月亮在他眼里都是那么別致、有韻味,說明詩人的心境達到了物我兩相忘的境界。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是因為在故鄉(xiāng),詩人的精神找到了歸宿,靈魂得到了棲息。
堅守在只有眼睛那么大、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涼山
詩集開篇第一首詩《小涼山很小》再一次重申小涼山對于詩人的重要意義。
小涼山很小,但卻是詩人永遠走不出的故鄉(xiāng),是詩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要眷念的故鄉(xiāng),是詩人最重要的精神住所、靈魂棲息地。
“小涼山很小∕只有我的眼睛那么大∕我閉上眼∕它就天黑了∕小涼山很小∕只有我的聲音那么大∕剛好可以翻過山∕應(yīng)答母親的呼喚∕小涼山很小∕只有針眼那么大∕我的詩常常穿過它∕縫補一件件母親的衣裳∕小涼山很小∕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在外的時候∕我總是把它豎在別人的眼前”。詩人以一首《小涼山很小》的詩歌旗幟鮮明地表明他矢志不渝地堅守在家鄉(xiāng),堅守在只有眼睛那么大、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涼山,他的精神、靈魂都要堅守在小涼山,甚至他的詩歌都要扎根小涼山。
《小涼山歌謠》分為3輯,第一輯“小涼山上”,第二輯“遼闊祖國”,第三輯“瀘沽湖戀”。從這3輯看,也符合從(小涼山)出走—遼闊祖國—回歸(瀘沽湖),“踏遍千山萬水,歸來仍是故鄉(xiāng)”“走過萬水千山,最美還是故鄉(xiāng)”,詩人用這三輯詩的出走與回歸明確表明故鄉(xiāng)才是他的精神家園,是他的靈魂棲息之所。
第一輯寫的是小涼山上的一切,小涼山的河流、村莊、馬、鮮花、鳥、小學(xué)、馬幫、走過的路、鄉(xiāng)下親戚等,從自然景物到動物再到人??梢哉f詩人用他深情的筆觸、孩童般好奇而細膩的眼光打量著小涼山上的所有事物,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草一木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的令人著迷,那么的讓他愛戀。正如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二輯“遼闊祖國”,寫的是外面的世界,祖國遼闊大地上的美麗風(fēng)景,或者是一些令詩人難忘的人或事。但無論詩人走到哪兒,看到的風(fēng)景如何美麗,看到的人如何令人感動,他總會不自覺地想起他的故鄉(xiāng),他的親人。當(dāng)詩人徜徉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飽覽壯麗風(fēng)光并用詩歌來抒情時,他總會有意無意提及小涼山,小涼山成了詩人永遠無法走出的故鄉(xiāng),成了詩人永遠牽掛和眷戀的地方。
詩人來到寶島臺灣的著名風(fēng)景區(qū)阿里山,怎么看,都沒看出區(qū)別??瓷?,都像故鄉(xiāng)的小涼山,看水,都像故鄉(xiāng)的瀘沽湖,可見故鄉(xiāng)、小涼山已經(jīng)融入詩人血液,嵌入詩人骨髓。
詩人看到雪邦山上的雪,就想到了雪一樣的普米人。那些祖祖輩輩居住在小涼山上的普米族人,是詩人的親人,他們在詩人眼中和雪一樣純潔、質(zhì)樸,無論走到天涯海角,詩人都永遠惦念他們。只要想起他們,心底就會升騰起暖氣。
詩人無論身處何處,永遠不會忘記他是一個普米人,他來自小涼山,因為他的根在小涼山,他的魂在小涼山。無論祖國多么遼闊,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詩人的魂永遠都在小涼山,注定他要回到小涼山,因而便有了第三輯“瀘沽湖戀”。
第三輯,從遼闊的祖國回到對瀘沽湖的書寫。詩人曾深情地說:“我以為枕著小涼山就夠幸福的了,沒想到懷里還抱著個瀘沽湖?!睘o沽湖是小涼山的眼睛、靈魂,因為有了瀘沽湖,美麗的小涼山變得多情、靈動、飄逸起來。因而,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之后,詩人又回到了小涼山,回到小涼山最具魅力和靈氣的瀘沽湖。瀘沽湖畔的愛情、等候、開滿鮮花的草地、快樂的山、女兒國、倉央嘉措、摩梭女人等詩篇充滿了浪漫、青春、愛戀等元素,讓人仿佛回到了青春的戀愛時光,正在愛情中沉醉,生命里充滿的都是浪漫、幸福、超脫、靜謐。詩人為我們構(gòu)筑了一個溫馨而空靈的童話世界,一個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魯若迪基通過三輯詩歌巧妙地展現(xiàn)出了他“出走—回歸”的意識,從小涼山出走,去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再回到小涼山的靈魂所在地——瀘沽湖,通過這三輯的“出走—回歸”找到了他的精神歸宿——小涼山。
本詩集都是以鄉(xiāng)村為寫作背景,以描寫景物為主旋律,初看貌似很突兀的有兩首和城市相關(guān)的詩,令人費解。其實不然,詩人正是要通過這兩首看似突兀的城市詩歌來和鄉(xiāng)村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為回歸小涼山找到切實的理由,讓回歸小涼山成為明智的選擇。
通過《都市牧羊人》《一群羊從縣城走過》兩首詩,詩人運用隱喻的方式說明了比起簡單、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來,城市充滿危機、陷阱,甚至是死亡,因此,在城市生活的人們?nèi)菀酌允ё晕?,找不到精神的歸宿,靈魂一直處于漂泊、流浪狀態(tài),只有回到故鄉(xiāng)——小涼山,那才是他的精神歸宿、靈魂之所。他的這兩首詩和以“出走—回歸”為主題的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通過書寫人物的命運及人生經(jīng)歷來展現(xiàn)所要表達的主題“出走—回歸”,通過故事的曲徑通幽來探索主人公尋找精神歸宿的過程。詩人則是用隱喻的方式寫出回歸的必然性。
因此,這部《小涼山歌謠》標志著詩人真正的回歸,小涼山注定是詩人的精神歸宿、靈魂之鄉(xiāng),詩人即將開始他關(guān)于小涼山的永久性書寫。這部詩集語言質(zhì)樸、凝練,但卻在極簡短的詩句中往往蘊含著極深的哲理,而且想象力獨特,切入視角耐人尋味,每一句詩都值得細細咀嚼。詩歌在形式上還具備一種建筑美,每一首詩,一眼看去,很整齊,很對稱,就像在欣賞一座精美的建筑藝術(shù)品。因而,在語言和形式上也達到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達到了由“復(fù)—簡”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