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福建文學》2025年第3期|江子:太行的石頭
來源:《福建文學》2025年第3期 | 江子  2025年03月07日08:07

河北邯鄲涉縣的王金莊,住在太行山的山腰上。村莊大,面積12平方公里,四千多口人。村莊海拔高,有八百多米呢。

村莊叫王金莊,金卻少見,石頭倒是到處都是。村莊的山坡上是石頭,山溝里是石頭。刮起風來咣當當吆喝的是石頭,下起雨來借著雨勢走動的也是石頭。

王家莊的石頭是野氣的,吊兒郎當?shù)?,桀驁不馴的。它們的學名叫石灰?guī)r,按習慣的說法是青石。它們頑固,堅硬,脾氣火爆,棱角分明。它們藏在草叢里,攔在大路上,杵在樹蔭下,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不論方圓,不講規(guī)矩,互相抵牾,自相矛盾。它們小的只夠用來打水漂,大的一座山就是一塊石頭。

王金莊的石頭太多啦!它們擁擠著,推搡著,站立著,躺臥著,稍不小心就會磕到腳踝,碰到腳趾。不管到哪里,都是白楞楞灰兮兮的石頭撲入眼簾,塞滿眼睛。

我們知道,孫悟空是石頭里蹦出來的。王金莊的哪一塊石頭里,不藏著一個孫悟空!

一方面是石頭多,另一方面則是土地薄。王金莊的大地,只能說主要是石頭的地,少部分是泥土的地。土在石頭之上,或石頭之間,極其薄薄的一層,金貴的一小把。這樣的土,只夠供幾顆小草站著,幾株灌木含著,種啥長出來都病歪歪的樣子。

王金莊不僅土薄,還雨水少,年降雨量僅540毫米。這樣的地方,怎么活人!因此,很早以前的王金莊,是貧瘠的,荒涼的,人跡少至的。

王金莊的歷史,要從元末明初說起。一個叫王金的人,不知道是為躲避戰(zhàn)亂,還是逃避兵役,或者是僅僅想讓自己自在一些,就領著一家人從北關來到了這七八百海拔的太行山腹地,就地取材用石頭蓋起了這里的第一座房子,升起了這里的第一縷炊煙。他叫王金,由他開創(chuàng)的村子,就叫了王金莊。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王金莊。他們在這里生活,繁衍。王金莊因此成了數(shù)千人的大莊。人少,需求少,土地與石頭的矛盾就不算突出,人就會都讓著石頭。石頭比人老,相比人們,石頭才是這里真正的原住民。讓著石頭一點,人就與石頭相安無事。糧食從土里來,土雖然稀薄了一點,但只要人少地多,人勤勞一點,地多種一點,總是能把肚子吃飽的。可是隨著人的增多,人與土地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石多土少,地不養(yǎng)人,怎么辦?

上世紀六十年代,王金莊的石頭遇到“硬石頭”了?!坝彩^”是我們南方的說法。我的意思是,王金莊的石頭們,遇到比石頭更硬扎的人了?;蛘哒f,王金莊的孫悟空們,遇到要收它們?yōu)橥健⒔o它們戴上緊箍咒帶它們?nèi)ノ魈烊〗?jīng)的唐僧了。

王金莊的“唐僧”名叫王全有。王全有出生于1911年,是王金莊的頭兒,也是在涉縣乃至邯鄲都能說得上話的人。瞅著村里的生產(chǎn)生活困境,王全有就想著突圍,想著改造。1969年,他帶領全村1200名勞力上了山,他要收收石頭的野性,讓滿山的石頭講方圓,守規(guī)矩,讓石頭跟他們一條心。

王全有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修路。王金莊的山上有座桃花嶺。桃花嶺有個攔路虎是個矗立百丈的斷頭崖,以前王金莊的不少人進出山都不慎摔死崖下。王全有腰系麻繩,飛身半壁,在崖上打下了第一個炮眼。一聲炮響,叫斷頭崖的石頭就老實了。整個王金莊山上的石頭心里也就掂量了輕重。

短短4個月,王全有帶著鄉(xiāng)親們削平11個山垴,修通13華里長的盤山公路。13華里的石頭,第一次改變了人讓著它們的歷史,給開進王金莊的汽車讓了路。

王全有干的第二件事,是造田。他領著鄉(xiāng)親們,讓滿山躺臥的石頭集合,根據(jù)山勢修建長長的石堰,把土挑進石堰內(nèi),就成了一塊塊田了。那可是天大的活兒:每造一塊田,都要壘兩丈高、一里長的雙層石堰。石頭在山溝、山腰收集,石頭大,就想辦法砸碎搬到陡坡成為梯田外層護坡,石頭小,就填在護坡里,再在石頭上填土。土從石縫里摳,從土垴上刨,一層層堆在石堰內(nèi)就成了梯田。

夏天日頭毒辣,冬天大雪封山,大伙兒都跟著王全有待在山上。他們用肩膀提著石頭,用手抱著石頭,用背背著石頭。王金莊人的歷史上,啥時候和石頭這么親近過?準確地說,是啥時候和石頭這么較過勁?和石頭較勁,那必須使出石頭一樣的狠勁兒。甚至是,比石頭還要狠才行。

——在王金莊的村史館的墻上,我看到了黑白照片里的王全有。他戴著白帽子,扛著一把鋤頭,穿著深色對襟布襖,腰桿筆直,臉上是天塌下來敢用手接著的笑。他的后面,是像狗一樣趴著的、表情溫順的太行山。

我還看到一張說明為“修梯田的村民合影”的圖片。密密麻麻的人們分上下兩排站在已經(jīng)碼得整齊的石堰上,就像兩堵推不倒沖不垮的石頭墻。照片上的人們,無論表情還是身姿,的確比石頭還要硬幾分。

從1969年到1976年,整整七年,王全有們以六七百工日修一畝田的功夫,在王金莊的山上壘起了長達數(shù)千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的雙層石堰,造出4000多塊500多畝面積的高標準梯田。它們大的有數(shù)畝,小的只有一平方米。另外,還在河灘上砌涵洞造良田。之后,還修建了一座13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

原本桀驁不馴的野獸,成了負重的牛,看家的狗,守圈的羊;

漫山躺平的石頭,成了王金莊固坡護土的盔甲戰(zhàn)士;

大鬧天空的孫悟空,成了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大師兄。

王金莊的人們在石頭砌出來的梯田里種莊稼。麥苗個矮,玉米、豆苗個高,高粱筆直,豆角善攀爬……王全有們的汗水澆灌,滿山的石頭護佑,王金莊的土顯得格外勤勉、爭氣。王金莊的山上,綠意蔥蘢,王金莊的糧倉里,五谷豐登。

不僅種麥菽黍麻粟,還種棗子、核桃、蘋果、李子、花椒。在房前屋后,在田間地頭,在溝邊河畔,果樹開花、結果。花椒樹身高體瘦,花椒籽紅,名曰大紅袍,氣味馥郁,整個村莊,因此有著獨特的讓人迷醉的體味。

秋天了,王金莊的人們村莊的空地上曬秋。太陽下,王金莊紅紅黃黃的,那是唐僧與孫悟空們歷經(jīng)艱難取回來的一頁頁經(jīng)書。

取經(jīng)離不開白龍馬。王金莊的白龍馬是一匹匹的驢。王金莊在太行山山腰上,王金莊的田地也在高高低低的山間,驢要去梯田里種收莊稼,要把莊稼從田里收回莊里。在王金莊,沒有驢,所謂的修路造田,春種秋收,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除了人,最熟悉王金莊石頭的就是驢了。它們知道路上哪塊石頭奸猾,哪塊石頭妥帖,哪里行路必須小心避讓,哪里的路脾氣最好。

在王金莊,人與驢的關系,比人與石頭的關系還要好。他們的殘渣剩飯,總是攢著留給驢吃,重活干罷,絕不隨即飲冷水,以防“炸胃”;夏秋兩季,驢耳上??`些蓬蒿,來避蚊蟲叮咬;每逢年過節(jié),都要給毛驢放個假;為了保佑毛驢健康,又供了三只眼的馬王爺做圈神。還有,每年都在冬至那天集體給驢過生日,煮香香的面條給驢吃。

——看王金莊村史館的人騎著驢的照片就知道,王金莊人驢友善遠不是一句空話。那些照片里,男人或女人騎著驢,走在村里村外的石頭路上。驢溫順,人篤定。人與驢和滿村的石頭的表情,有著驚人的家人般的協(xié)調。

王全有1983年逝世,享年71歲。這個跟石頭較了一輩子勁的人,最終與石頭握手言歡。他死了,他的靈魂,有沒有附體于某塊與他有著秘不可宣的緣分的石頭之上,靜靜看著王金莊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靠著王全有們劈山造田打下的江山,靠著石頭護佑的祖產(chǎn),以及祖先留下的那股子與石頭干架的勁兒,王金莊的人們過上了相對殷實的生活。他們種下的糧食和果實,因為有石頭的參與,品質硬是格外的好:小米甜,玉米香,核桃那個脆,豆子那個壯。大紅袍花椒,更是以皮厚、味香、油性大聞名遐邇;所生產(chǎn)的“崇香”花椒素有“十里香”的美譽,以麻味充裕、香氣濃郁名揚四海。

王金莊的石頭不動聲色,可時間更像流水不斷奔流,同中國幾乎所有鄉(xiāng)村一樣,王金莊經(jīng)過了從互助合作到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嬗變。那些大大小小的田地,分給了一戶戶村民手中。那一道道高高低低的石堰,成了被一個個家庭認領的孩子。給自家的地干活,如同養(yǎng)有著自己血脈的孩子,大家更有勁兒了。

——不知道那塊最小的只有一平米的田地分給了誰?或者說,誰有這么好的運氣得到了這樣的一塊田地?它費不費驢?主人是不是每到播種時都要特別費思量:這該種點啥才好?

真想去看看那一平米的地,看看那個袖珍的地娃娃,去向那塊地的石頭和泥土致敬。它是不是得到過格外的眷顧,用上了特別的耐心和材料堆砌,土層是不是要比其他大面積的土地要厚一些?

……時間的流水繼續(xù)向前。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繁華之后不久,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王金莊的人們紛紛告別了村莊,從一條條石板路起身走向了城市。他們?nèi)ド婵h、邯鄲、石家莊乃至北京。這里離北京那么近,才五百公里遠。比起天南地北的人們,王金莊的人們更有資格認為自己跟北京更親。他們相信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能給全中國的人們帶來好運,也一定可以讓讓自己夢想成真。

王金莊的石頭與土被留了下來。少了人耕作,原本生長莊稼的土地開始大量被荒草占據(jù)。時光似乎在王金莊慢了下來,春天的花仿佛比往年要開得晚,冬天的雪仿佛比往年要融得慢,驢在石板路上的腳步聲也比往年要回聲綿長。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

卻也有人因為舍不得這漫山石頭守護的田地,血汗堆砌出來的祖產(chǎn),舍不得這世代居住的石頭家園,丟不下這土地對村莊的恩德,成了時代的逆行者。他們對這石頭加持的田地,看得跟石頭一樣重,他們對這土地的情感,就跟石頭一樣沉實。他們留了下來,把撂荒的土地收攏,在上面繼續(xù)種上祖?zhèn)鞯那f稼。他們相信,那太行山上層層疊疊的梯田,任何時候都是夢想的圖案。

時代不同,他們種地也種出了新花樣??紤]種出來的莊稼的銷路問題,他們就想出了“網(wǎng)上拍種”的點子。每到春天,他們就推出了“春耕王金莊梯田計劃”、“線上云種植計劃”,在網(wǎng)上公開招募每塊田地的“云主人”,由云主人指認栽種品種,并在網(wǎng)上進行云種植,秋天的時候,云主人就是這塊田地莊稼的買主——也必定是整個王金莊山水、田園的虛擬買家。云主人都說,要用最老的種子,最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收獲最有王金莊味道的糧食!

他們還在網(wǎng)上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通過網(wǎng)上直播,把自己梯田上種植的小米、花椒、核桃等土特產(chǎn)品銷往全國各地。在直播間,他們向網(wǎng)民講述著村莊的歷史,講述著石頭的傳奇,告訴人們,石頭是如何深入地介入了他們的生活、倫理,石頭縫里種植的莊稼,無疑也是傳奇之一,購買石頭上長出的莊稼,無疑就是購買了奇跡。

他們還建立了“農(nóng)民種子銀行”,就是給這石頭里的老牌作物,建立一份詳細的文字和影像檔案,記一份特別的功勛。目前,“農(nóng)民種子銀行”已收集、保存涉縣太行山區(qū)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77類,品種種質資源171個。這一舉措,入選了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王金莊石頭的故事流傳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逆行者從城市來到王金莊。他們是攝影家、美術學院的學生、旅行者、農(nóng)業(yè)專家、村莊田地云主人……他們來這里拍攝,寫生,旅行,農(nóng)業(yè)考察,來這里騎毛驢,上梯田,摘花椒,吃小米燜飯,古老的村莊又恢復了往昔才有的熱鬧。來者是客,留守的人們趁機做起了民宿服務。別樣的村莊風貌和與山脈自然的倫理關系,石頭形成的特別的視覺美學,傳奇的造田故事,讓王金莊聞名遐邇,成為遠近聞名的網(wǎng)紅村。那太行山腰上石頭堆砌的層層疊疊的梯田,堪稱人類農(nóng)耕文明的奇跡,有著中國第二長城的美譽。

——走進王金莊,沿著一級一級的石頭臺階向上攀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完全被石頭統(tǒng)治的世界。上百條石砌小街巷高低俯仰縱橫交織,那些石房石墻、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碑石碣、石井石窯、石槽石臼,在街巷兩旁高低攀爬。那房子一層層的石頭,一塊塊的石頭,或立或蹲或臥,大小不一,紋理不一,表情不一,色澤不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形成了有法度的石頭社會,分老少尊卑的石頭合眾國。它們在王金莊肆無忌憚,又各司其職。它們爭吵,交流,嬉笑怒罵,一看到石頭路上來人,就一齊噤聲,用審視的目光,上下打量,左右掃描。有驢在石圈里立著,在石頭路上走著,眼神與體態(tài),好像活過了數(shù)百年,混雜著逆來順受和榮辱不驚的雙重表情。

那些石頭臺階直接鏨山而建,毫不平整,街巷歪歪斜斜一高一低,似乎隨時會摔倒,我這個踩慣了松軟泥土路和水泥路的南方人,踩在如此堅硬且一點也不平坦的的石頭上面腳步吃力身體搖晃。真擔心呀,路一不小心就會從上面滾下來??勺罱K,它又神奇般地穩(wěn)住了腳,該通到哪里走到誰家一點也不含糊。有花椒樹立在路邊,正是初秋,花椒樹紅果成團,點染了這石頭的村莊,讓表情堅硬、肌肉暴突的王金莊,有了別樣的柔情。音樂響起,有人在空地上跳舞,前面有手機立著,那是村里的女人,在做網(wǎng)絡直播,用舞蹈傳遞這里石頭叢林里的煙火。在石頭上跳舞,她們的身姿,卻像天上的云朵一樣輕盈。

而石頭村莊守住的對面山頭上的梯田層層疊疊,宛如夢境。石頭堅硬,綠色蔥蘢。梯田間一座座小小石庵,是一個個人們勞動時臨時休息的居所,卻更像是有祭祀作用的場地——為莊稼而生的石庵,豈不就是人們修行用的的殿堂!那些高高低低泛著白光的石堰,多像太陽下念經(jīng)的佛陀!

在無處不在的石頭面前,在固態(tài)的石頭的圍困之中,我這個在河流邊與松軟的大地中長大的南方男子,唯有以沉默來抵御沉默,以石頭回應石頭。我緊抿嘴唇,一言不發(fā)。我的腦子卻一刻也沒有停止思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樣石頭的語境能夠塑造當?shù)厝耸裁礃拥男愿瘢课蚁霊撌菍捄衽c堅忍。如果我是這里石縫間的一棵莊稼一株植物該怎么辦?我想我一定是唯以拼命攀爬與野蠻生長為念。正這么想著,在經(jīng)過的某家打開的院門內(nèi),一棵南瓜正趴在墻角,長長的藤蔓奮力向著門口探伸。它的葉片比我的家鄉(xiāng)的要大,它向前奔赴的樣子,與其說它是一株植物,不如說它像一只野獸更恰當些。

【作家簡介:江子,本名曾清生,江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秘書長。曾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江西文學藝術獎等。著有長篇散文《青花帝國》,散文集《回鄉(xiāng)記》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