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家庭、家教與家風
來源: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7日06:26

家是社會的基石,是個人成長和情感依托的地方。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單元,也是國家風貌的微觀基礎(chǔ)。本版從“家”這一個人年輪的起點出發(fā),在時光深處深情凝望,講述一個個關(guān)于家庭、家教與家風的故事。當萬家燈火連綴成燦爛星河,一個個“小家”的溫度也正標示著民族與國家的精神刻度。

——編 者

小家與大家

李雪健

農(nóng)村出生的我,對家的認識,是從老鄉(xiāng)身上學(xué)到的。

我的老家山東菏澤巨野縣,往西不遠,就是河南蘭考。

小時候的夏天,我有時和種瓜的老爺爺住在瓜地里,愜意,過癮。為啥呢?可以學(xué)手藝。什么地種瓜,什么地種花生,哪種瓜喜水,哪種瓜喜旱,都是跟種瓜的老爺爺學(xué)的。要是住在打麥場,我就跟開拖拉機的叔叔們學(xué)幾手。白天,跟他們學(xué)怎么犁地;晚上,跟他們睡一個炕上。我們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像一家人。

1975年3月8日,我在二炮7784部隊戰(zhàn)士業(yè)余宣傳隊光榮入黨。當天,我給在貴州凱里的父母發(fā)電報說:“爸爸媽媽,我成為一名正式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了?!蹦赣H很快回了一封電報,三個字:“好好干!”高興、祝福、希望,他們所有想表達的感情,都在“好好干”三個字里。

我的岳父是國民黨軍起義的軍官,他人生的最后幾十年一直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70歲時終于如愿。到老年時,他的視力退化嚴重。他是用收音機聽完了電影《焦裕祿》,還寫了一篇《我聽〈焦裕祿〉》。這是對我這個晚輩極為深沉的愛,我很感動。

岳父問我,焦裕祿的孩子是誰演的?我說,都是當?shù)乩习傩盏暮⒆印K謫?,焦裕祿要住院了,老百姓去送他,那個場景有上百人嗎,是演員嗎?我說:有100多人,都是當?shù)乩习傩?。當年送過焦裕祿的老百姓,聽說要拍焦裕祿的電影,把自己的子女送來參演。演的時候,導(dǎo)演不用說戲,當時是什么情景,該穿什么衣服,手里該拿什么東西,他們的父母早早就交代清楚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家風、家教嗎?這上百人的場面,背后又是多少個普通人家呢?

什么是家?看看我們的漢字就知道了。幾千年前的甲骨文里,“家”的上半部分就是“宀”,說明家是遮風避雨的地方。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家”的寫法略有不同,但總是象征著安定和溫暖。

我喜歡演戲。生病那段時間,看人家演戲,我眼饞、著急。一吃上劇組的盒飯,就不鬧心了,感覺自己的生命還有價值。我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家人的支持。

我的愛人海丹當過演員,是我演新戲的第一個觀眾,也是十分苛刻的觀眾。評價我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她一點都不客氣。她最不滿意我演的馮石,因為當時我沒有下決心減肥。能做到而沒有做到,不可原諒。放療的傷害,給我?guī)砹藝乐氐目谇缓筮z癥,影響了念臺詞。她找了很多書,“強迫”我每天練習說話。長的文章,一天念好幾遍,短的文章,一天也念好幾篇。

我生病的時候,兒子正讀中學(xué)。他的媽媽要照顧我,他只能跟姥姥住在一起。讀初二時,他在作文《家》中寫道:“這就是我的家,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我溫暖、幫助、自信的地方。”我對兒子有虧欠。或許,他在那時候失去的,終將成為一筆金錢換不來的財富。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講述真善美的家風故事,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小時候,我最喜歡看小人書《岳母刺字》。岳飛跪在地上,岳母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這幅畫面,記憶猶新。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自有后來人》,走出縣城電影院,李鐵梅、李玉和、奶奶的形象在我腦海里一直揮之不去。他們塑造了我對革命家庭的印象。

回頭看,我演過的人物,很多都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戲里面,中國人的家庭、家教、家風多多少少有所體現(xiàn)。

我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里演周文王。他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希望人民過上好日子,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離開朝歌,他承受了人類無法承受的奇恥大辱。從周文王身上,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中國人的家風。

我演過李大釗。小女兒去世,他很悲痛,但他沒有撲向女兒的身體,而是哭都哭不出來。走進法庭,他突然聽到孩子們叫“爸爸”,很意外,又盡量讓自己保持鎮(zhèn)定。李大釗是革命者,也是充滿深情的丈夫和父親,他是早期革命領(lǐng)袖,也是隨時準備赴死的戰(zhàn)士。因為他知道,他的小家與國家緊密相連。

楊善洲退休了,沒有在城里養(yǎng)老,而是選擇上山種樹。朋友勸他,他說:共產(chǎn)黨人的職業(yè)病就是自找苦吃。自找苦吃的不只是他自己,也包括他的家人。電影《楊善洲》里面,他的愛人有一句話:咱們的楊書記不是咱們家的書記,是老百姓的書記。的確如此。女兒想要一個城市戶口,楊善洲沒有答應(yīng)。后來,女兒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寫道:你這樣做,我們都理解,但作為你的孩子后代,我們也不容易。讀了這封信,楊善洲一宿沒睡。這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

今天,楊善洲的女兒女婿們?nèi)允瞧胀ǖ霓r(nóng)民、工人、鄉(xiāng)村教師。他們默默做事,沒有人沾楊善洲的光。

我還演過外交官。在《萬里歸途》中,我演的外交官無論如何都要把同胞帶回祖國,這是他們的職責和使命。因為,祖國就是我們的家。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現(xiàn)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家人、我們的身邊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一起作貢獻,我們的國家更好了,民族富強了,小家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每個人的小家,都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我的父親焦裕祿

焦守云

父親焦裕祿離開我們已經(jīng)60多年了,雖然時間久遠,但父親的形象在我們的心中歷久彌新。

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還小。他不給我們講大道理,而是用我們能聽懂的小故事,教育我們從小要熱愛勞動,不能不勞而獲,要艱苦樸素,不能浪費。特別是經(jīng)常教育我們,領(lǐng)導(dǎo)干部的家人、孩子不能搞特殊化。記得哥哥小的時候,看了一場“白戲”,就是沒買票就去看戲。當時檢票員問我哥哥:“你是誰家的孩子?”我哥哥說:“縣委的焦書記就是我爸爸?!睓z票員就讓他進去了。父親知道后,嚴肅地批評了哥哥,他說:“你知道縣委書記是干什么的嗎?是為人民服務(wù)的,就是我看戲也得買票,你這么小就打著我的旗號看‘白戲’,長大了還得了?”他又耐心地說,演員叔叔阿姨在臺上又唱又演,他們付出了勞動,不買票就是不尊重演員的勞動。說完,父親從上衣口袋掏出兩毛錢,讓哥哥把票補上,賠禮道歉,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

后來,父親在縣委會上檢討了自己對孩子管教不嚴,并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其中就有不能看“白戲”。

我的姐姐焦守鳳初中畢業(yè)沒考上高中,有些好心的領(lǐng)導(dǎo)想給我姐姐安排工作,我母親也想讓姐姐在縣委當個打字員。我父親知道了,不同意。父親說:“剛出學(xué)校門就進機關(guān)門,她缺了勞動這一課?!焙髞?,姐姐進了醬菜廠。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切蘿卜、腌蘿卜,推著板車賣醬菜,非常勞累,碰見同學(xué)朋友頭都不敢抬。姐姐哭過鬧過,父親耐心地教導(dǎo)她,別人能干,你為什么不能干,縣委書記的閨女也不能搞特殊化。他親自陪我姐姐推著板車賣醬菜,為姐姐示范怎么吆喝才能把醬菜賣出去。在父親的不斷開導(dǎo)、教育下,姐姐安心做好了這份工作,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好作風。

父親在世的時候,經(jīng)常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他說,我們的奶奶從小就教育他,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你要是一個好人,你在天上的那顆星就亮,你要不是個好人,你在天上的那顆星就暗淡無光。父親一直記著奶奶的話,做一個好人,做天上最亮的那顆星。他做到了,他也教育我們,一輩子做好人,眼里要能看見百姓的疾苦。

父親在病重的時候,心里還惦記著蘭考百姓的疾苦,一直在問: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今年的麥子長得怎么樣?排水溝挖好了沒有?當他知道他的病沒希望的時候,就不讓打止疼針了。他說,蘭考還很窮,能省一針就省一針吧。他最后的要求是,活著沒有改變蘭考的面貌,死了就把他埋在蘭考的沙丘上,他要看著蘭考人民改變面貌。他對我們的母親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給組織上添麻煩,不要向組織要補助、要救濟、要東西。

父親為官一任,兩袖清風,去世后沒給我們留下任何家產(chǎn)。臨終的時候他把我們叫到跟前,拉著姐姐的手,把自己手腕上那塊在舊貨市場買來的舊手表戴在姐姐的手腕上。他叫著姐姐的乳名說:“小梅,爸爸沒有什么東西留給你,這塊手表就留給你了,你已經(jīng)是個工人了,戴上它上班不要遲到?!彼终f:“我還有兩本書,等我不看了也留給你,你要好好讀它,那里邊會告訴你怎么學(xué)習,怎么工作,怎么做人。”

父親陪伴我們的時間并不長,他的教導(dǎo)卻讓我們終身受益。如今,我們兄弟姐妹都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我們還有兒孫,我們會教育我們的子子孫孫繼承先輩遺志,把先輩的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家書里的家風

張 丁

1975年冬,在湖北云夢西郊睡虎地4號秦墓的考古工地上,驚現(xiàn)兩枚木牘??脊湃藛T發(fā)現(xiàn):與此地出土的大量記載秦代法律事務(wù)的竹簡不同,這兩枚寫滿文字的木牘竟然是兩封書信,是名叫黑夫和驚的兩兄弟寫給哥哥衷的家書。家書從數(shù)百公里外的淮陽送到他們的家鄉(xiāng)云夢,哥哥收到并被陪葬在墓中。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家書實物,距今已經(jīng)2000多年。木牘正反面用秦隸書寫的527個文字,展現(xiàn)了一個親情濃郁的大家庭的畫面:黑夫和驚正在前線隨軍征戰(zhàn),他們給在家鄉(xiāng)的哥哥寫信,希望家里送些錢和夏天的衣服過來,以解燃眉之急。信中最多的就是問候之語,問候母親、問候大哥、問候姑姑、問候姐姐、問候妻子、問候鄰居……其中所表達的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鄰里情等思親念家之情與今人無異,真摯濃烈,雖經(jīng)歷2000余年歲月磨洗,仍鮮活如初,令人動容。

家書是家人之間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工具,也是守護親情的紐帶、行使家教和傳承家風的載體。秦漢以來,承黑夫、驚家書之余溫,中國家書文化歷經(jīng)簡牘、絹帛、紙張等不同載體的變遷,綿延不絕,蔚為大觀。

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的家書《訓(xùn)儉示康》,廣泛傳誦。家書長達1000余字,闡述了儉樸持家的道理。司馬光強調(diào),“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他勸誡兒子不僅自己要牢記儉素家風,而且“當以訓(xùn)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在司馬光的教導(dǎo)下,司馬康在事業(yè)上也很成功,20歲中進士。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司馬康為其檢閱文字,后歷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判官公事、秘書省正字、校書郎、修神宗實錄檢討官等。

晚清《曾國藩家書》的核心內(nèi)容是教導(dǎo)子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傳承家風。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九月廿九日夜,曾國藩給年僅8歲的次子曾紀鴻寫信,告誡他:“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痹o鴻謹遵父教,勤儉好學(xué),成為有名的數(shù)學(xué)家。堅守寒素家風,是曾國藩家教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曾國藩家教思想的影響下,其子孫后代能人輩出。

近代文化巨擘梁啟超寫給子女的家書中,幾乎看不到古人那種家訓(xùn)式的教導(dǎo)之語,隨處可見的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娓娓道來的講述。他希望孩子們成為融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和西方道德的“新民”,既注重內(nèi)心修養(yǎng)、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又崇尚科學(xué)民主、平等自由。在梁啟超的教育理念熏陶下,他的9個子女都學(xué)有所成,有3位當選院士。

老一輩革命家滕代遠,家教嚴格,家風清廉,從不讓孩子們以干部子弟自居,更不許搞特殊化。1968年3月2日,他給在酒泉當兵的兒子滕久耕寫信說:“要好好準備吃大苦,耐大勞,夜間演習,緊急集合,長途行軍……養(yǎng)成戰(zhàn)斗作風?!彪h的幾個孩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滕久耕更是被評為“雷鋒式的好干部”。

今年97歲的謝慕蘭老人是武漢的一名退休干部,多年來喜歡讀古代名人家書,也喜歡給家人寫信。1999年,她的4個女兒整理編印了母親珍藏的近2000封家書,做成了一套裝幀精美、3卷5本、170余萬字的《慕蘭家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母親。謝慕蘭老人是幸福的,她付出了愛也得到了回報——夫妻恩愛,女兒成才,孝敬父母,家庭和睦。2021年,她的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2022年,再獲“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從2000多年前的普通士兵到古代文人士大夫,從近代學(xué)者到老一輩革命家,再到普通人,家書承載了以“家”為核心的多重功能。不論何時何地、何種身份,家書從來不是單一的通信工具和教育文本,而是一部綜合性的家庭文化百科全書。作為中國人民大學(xué)家書博物館的負責人,筆者專職從事家書收集與研究20年,認為家書的時代價值突出體現(xiàn)在家庭文化的建設(shè)中。家書既有傳信達情的使命,也有家庭教育的職能,更具深度交流溝通的優(yōu)勢,同時又是家國情懷的載體。

鴻雁傳家訊,尺素寄深情。博覽古今家書,穿行于家庭家教家風的文化長廊中,沐浴在血脈相連、相親相愛的純潔親情里,感受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我們的內(nèi)心會受到洗禮。網(wǎng)絡(luò)時代,如何把家書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發(fā)展,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課題。

時間里的深情

劉明明

回想起去年10月在河北阜平馬蘭村舉辦的第五屆馬蘭兒童音樂會的點點滴滴,我的內(nèi)心依然激動。音樂會上,我和馬蘭小樂隊一起演唱了姥爺鄧拓的兩首詩改編而成的歌曲《心盟》和《題馬蘭烈士墓》。站在浪漫夢幻的月亮舞臺上,音樂響起的那一刻,面對黑沉沉的山谷,內(nèi)心空靈安靜,又莊嚴肅穆。燈光閃爍,琴聲悠揚,我仿佛感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

2022年3月21日,媽媽鄧小嵐在馬蘭村月亮舞臺工地暈倒,猝然離世。近三年來,我在整理母親物品的過程中受到很大沖擊。媽媽的衣服翻來覆去就那么幾件,她十幾年、二十幾年沒有添置什么衣服。她在留下來的照片中,都穿著家常眼熟的衣服。這讓我既感到親切又深受教育,我不禁自問:今天我們擁有的物質(zhì)常常超過實際需要,但我們從中得到精神的快樂了嗎?我開始“斷舍離”,時時提醒自己:你真的需要嗎?

媽媽一直酷愛音樂,沒有音樂,她就覺得不得勁兒。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家還在山東泰安,我在虎山水庫旁邊的一所小學(xué)讀書。媽媽來接送我,她看到學(xué)校沒有音樂課,就去找校長,提出給孩子們上音樂課。后來我們家搬到藥廠,媽媽又開始教藥廠女工和她們的孩子拉手風琴,還組成手風琴小樂隊。

爸爸媽媽都愛音樂、愛玩兒。冬天,爸爸帶我們到山上撿來干樹枝和綠色的松針葉,媽媽裝飾上發(fā)亮的彩燈和小玩意兒,我們高高興興與“樹”合影。爸爸彈起吉他,媽媽拉小提琴,我和弟弟自由地唱歌、跳舞,其樂融融。媽媽說,很像她小時候我姥爺姥姥家的音樂會。

媽媽的“快樂音樂”教育從家里延伸到社會,隨著她的生命足跡持續(xù)不斷。她到馬蘭教孩子們音樂,開始我們覺得她就是一個“玩”的心態(tài),媽媽也說玩得挺開心。玩著玩著,她就認真起來,“動靜”越來越大。從教孩子們唱歌到領(lǐng)著孩子們到各地開演唱會、辦音樂節(jié)、建月亮舞臺,再到把孩子們送上冬奧舞臺,一個個浪漫夢想讓她停不下來。越來越多的孩子享受到音樂的快樂,她也獲得了無限的精神愉悅。

媽媽還對我和弟弟實行“玩耍教育”。小時候,我家旁邊是一塊空地,很像魯迅寫的百草園。我和弟弟經(jīng)常翻墻進去,粘知了、玩“打仗”。媽媽不會制止我們爬樹,相反會協(xié)助我們,教我們怎樣抓扶怎樣用力。有一次來到“泰山仙人橋”——一道石縫之間卡了幾塊巨石,下面就是深深的山谷。人們不敢近前,大人更是攔著孩子不許靠近。媽媽看我和弟弟躍躍欲試,就為我們探路,鼓勵和教我們?nèi)绾芜^去。終于,我們小心翼翼貼到了巨石跟前,還拍了照。那年我8歲。媽媽在相片下方寫了一行字:要勇敢才能照這張相。

上學(xué)時,媽媽從沒要求我們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只是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考大學(xué)、讀研、讀博、工作,一路都是自己做選擇。每有困惑,媽媽總是給予支持,幫我厘清思路。這是媽媽給我最珍貴的東西?,F(xiàn)在我從事音樂治療工作,幫助別人緩解身心痛苦,感受生命的愛與尊嚴,內(nèi)心很充盈。

媽媽總是溫和的,一旦嚴厲起來,就是我真的犯錯了。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遇到虎山小學(xué)的小伙伴,不自覺表現(xiàn)出幾分城里“小公主”的驕傲。媽媽馬上嚴肅地對我說:“那是你的小伙伴,不可以這樣傲慢待人。”就像小樹上的一根刺,剛萌生就被拔掉了。這件事牢牢記在我心里。家人之間平等、真誠地溝通,不在心里留疙瘩、存誤解,一直是我家的相處方式。有時遇到復(fù)雜的事情,媽媽會給我們寫信,娓娓道來梳理清楚。這樣的家風,大概是從姥爺鄧拓那兒傳下來的吧。

第一次知道姥爺鄧拓,是學(xué)習了課文《事事關(guān)心》。記不清是老師還是媽媽告訴我,作者鄧拓就是我的姥爺?!吧麧藨?yīng)碌碌,心為革命自明明?!边@是姥爺?shù)囊痪湓?,意思是勤勉助人,追求澄明的心靈之光。很高興我的名字與此有關(guān),后來我們把它作為家訓(xùn)印在了全家福合影上。

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是我非常敬仰的革命老前輩。四位老人中,我只見過姥姥丁一嵐。聽媽媽講,在那動蕩年月里,居所搬來搬去,但姥姥撐起這份家的安寧,讓她的孩子們安頓下來,也能聽音樂、畫畫、拉琴。媽媽性格單純、善良,很多方面像姥姥。以前我和爸爸總覺得媽媽像森林中的“小白兔”,擔心她遇到“大灰狼”。其實媽媽內(nèi)心很強大,面對困難,她從不抱怨,總是很有韌勁兒地直面問題。她以最大的善意信任他人、溫暖他人,走近她的人也會被喚起內(nèi)心深處的善與美。我想這就是她留給我們最美好的精神財富。

黃土地種出書香

劉俊來

我的家在渭北高原腹地一個三面梯田圍繞的塬上。這個家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中艱難探索絕地求生,在槍林彈雨中體悟到讀書的重要,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成為知識經(jīng)濟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爺爺兄弟6人,爺爺是長子。父親兄弟姐妹9人,父親是長子長孫。爺爺生在清朝末年,父親在渭北高原大饑荒后的1931年出生,8歲時跟著爺爺成了小長工。新中國成立后入伍,父親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復(fù)員回村當農(nóng)民直至去世。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唯一的70后,在開啟改革開放的1978年讀小學(xué)一年級,一路苦讀并接受了高等教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陜西農(nóng)村,溫飽問題嚴峻,全家人每日為柴火和吃飯忙碌。父母以超乎尋常的辛勤勞作和堅定信念供娃娃們念書,把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最多時,我們家有4個學(xué)生,從小學(xué)、初中到高中。從我記事起,父親一直是這個八口之家的大家長,總是比別人更早出工更晚下工,在炎炎烈日的中午依然要去地里找活干。他反反復(fù)復(fù)講了許多次,早早就刻在我的腦子里:娃娃們一定要念書,要多念書,有了知識有了文化才能改變命運。父親年幼時沒機會上學(xué),一直是農(nóng)民,但他放下農(nóng)具拿起筆和紙就會寫信,能準確表達想法。后來我查閱了父親在軍隊上的檔案,他入伍后參加識字班,集中突擊學(xué)習,掌握了1000多個簡化漢字的讀寫,還被評為學(xué)習標兵。母親一輩子不識字,但她能記得各種面值的錢,會算加減法,所以她一直管著家里的錢。當時不少人難以理解,飯都吃不上還要供娃們念書,我也是后來慢慢體會出父母的用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背饃上學(xué)”是黃土高原上農(nóng)村孩子上學(xué)的時代特征。村里只有小學(xué)一到四年級,五年級和初中3年要去鄉(xiāng)上的學(xué)校讀。星期天下午,我瘦小的身軀背著裝滿了白饃和父母殷切希望的布袋子,堅定地走向?qū)W校和知識的海洋。從家到學(xué)校的路,彎彎曲曲延綿在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帶上,時粗時細時深時淺,兩頭各三四里,中間翻一道溝。每次背著饃從溝里爬上去,我就能放松下來,有時背誦幾句路遙小說《人生》里的文字,一次又一次下定決心要走出貧窮、走向遠方。多年之后,我與妻子因愛書結(jié)緣,兒子出生后,我們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成了五口之家。像父輩用盡一切力量托舉我們一樣,我們用盡心力去培養(yǎng)兒子對書的熱愛。岳父母用他們勤儉持家的智慧和付出保障了我們有充裕的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我的閱讀廣而博,尤喜新知;妻子讀書細而深,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很有心得;兒子讀書非常專注且速度飛快,從開始的好玩逗樂擴展到興趣廣泛。

我們家的書香是從黃土地里長出來的,平凡中蘊含了幾代人一如既往的持續(xù)奮斗。父母生于上世紀30年代初,岳父母生于40年代,他們有讀書的潛質(zhì)和愿望,卻錯過了最好的讀書年齡。我和妻子生在70年代初,接受了完整的基礎(chǔ)教育和良好的高等教育,我們家有一個名為“旭耕堂”的書齋,我們把最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兒子千禧年在北京出生,從牙牙學(xué)語開始,就和我們一起在書海里遨游,對書的感情很深,上學(xué)后是品學(xué)兼優(yōu)的好學(xué)生,現(xiàn)在是中國科學(xué)院在讀博士生。2021年,我們的家當選“全國最美家庭”。

我猶記得,在1992年暑假的晨曦中,只要聽到父親在窯洞外窗下輕輕的咳嗽聲,我就會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抹把臉就扛著鋤頭跟在父親身后去地里干活。父親說:娃啊,一定要好好念書。2017年11月,在寫給兒子成人禮的信中,我又這樣勉勵兒子,一定要勤勉用功,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你的智慧,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科學(xu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