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如此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我不是畫馬的人》的文章,表達了我對馬和畫馬的一些感想,同時也是試圖撇清“馬”對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符號化限定。但是我依然被符號化了,盡管我畫了很多羅漢、怪石,還有人體和花鳥,并在寫章草書法。——這讓我有些許的尷尬,但仔細回想,我這幾年花時間最多的事情還真就是馬,沒辦法,天性如此吧。
我喜歡非常態(tài)的馬。奔跑中的馬,我畫的很少,一個原因是這種姿態(tài)的馬已經(jīng)被前人畫濫了,了無新意,也沒有挑戰(zhàn)性。另一個原因是我發(fā)現(xiàn),馬其實更多的時間是靜態(tài)的,低頭吃草或者河邊飲水,或者緩步前行。我還喜歡臥馬,尤其是在草地上打滾的馬,這是馬最自在最生動,也最難把握的姿態(tài),古人稱之為“滾塵”,我覺得特別有境界,它隱喻了中國文人蔑視權貴和世俗的性情,也表達了他們追求自由和潔身自好的理想。古希臘的色諾芬說過:“馬是一種美妙的生物。只要它展示出自己的光彩,人們就會目不轉睛而不知疲累地看著它。”這句話,契合了我對馬的偏愛。
前年,我回故鄉(xiāng)呼倫貝爾,忽然有了想買一匹的馬的沖動。一個家里有萬畝草場的朋友,還有在浩特陶海牧場工作的文友愿意為我實現(xiàn)這個愿望,答應幫我寄養(yǎng),甚至可以給馬裝上電子定位設備,讓我在兩千公里之外的北京隨時明了馬的行蹤。但我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首先我不可能經(jīng)常回去,而馬是需要主人陪伴的,沒有近距離的呵護,它永遠不會屬于你;其次,電子定位在我手機里的顯示不過是一個符號,我無法真切地感受和觀察馬的動態(tài),更不可能了解馬的情感和心理。馬是比牛、羊,甚至駱駝更通人性的馴化動物,我這樣自作主張地與它建立一種主仆關系,我覺得對不住它,也自私。所以,我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還是在我的紙上,筆墨里“養(yǎng)”馬吧,就像古代的“葉公好龍”一樣,讓我的馬存在于我的內心和想象之中。
風鬣霜蹄之一 紙本水墨 69cm #139cm 2018年 私人收藏
世界名馬系列二:憂傷的奔跑 紙本設色 40#40cm 2019年
青山白馬圖 33#65 紙本設色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