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穿越羅生門——讀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
來源:文藝報 | 徐 璐  2025年01月08日08:40

日本導(dǎo)演黑澤明,一生拍攝多部經(jīng)典影片,伯格曼、科波拉、喬治·盧卡斯、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張藝謀等享譽世界的導(dǎo)演皆對他格外欣賞。作為一位電影藝術(shù)金字塔尖上的人物,黑澤明卻給自傳起了一個奇怪的書名:蛤蟆的油。自傳開篇即給出題解:相傳在日本的深山中,有一種外貌特別丑陋的蛤蟆,人們抓住這種蛤蟆后,將之置于鏡前,它會被自己的丑陋面目嚇出一身油來。而這種油,又是可以治療燙傷的珍貴藥材。黑澤明是以蛤蟆自況,在回顧反思自己的人生時,只覺丑陋不堪,自己都被嚇到,但他又心懷善意,愿與讀者推心置腹,希望自己的省思能有益于眾生??梢哉f,《蛤蟆的油》既是黑澤明勇敢的攬鏡自照與坦率的自我解剖,也是他療救慰藉世人的一味良藥。

《蛤蟆的油》一書,始于黑澤明一歲時最初的記憶,止于他拍出蜚聲世界的《羅生門》,基本上按照時序來記事懷人。一部分章節(jié)是關(guān)于黑澤明的童年往事、良師益友,語調(diào)非常明快。例如上小學(xué)時,黑澤明自詡清少納言,稱呼好友植草為紫式部。以日本古典文學(xué)巨匠自居的兩位小文豪,實際上更多是在一起打架,還老是打輸,再一起落荒而逃……十多年后,二人在一家書店不期而遇,手中竟各持一本刊登對方所寫劇本的雜志。往昔的情誼和情懷,依然一致地存于二人心間。他們也一致地保持著童年的豪情壯志,一直堅持創(chuàng)作,并關(guān)注著對方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這溫馨的重逢,開啟了二人在東寶電影公司的一段珠聯(lián)璧合的合作。如是情節(jié),讀起來很是輕盈有趣,也能從中了解到黑澤明的個性和胸懷。

然而,成長中既有溫馨,也有艱辛。自傳的另一章節(jié),是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那些凄楚沉重:哥哥自殺,親友辭世,大地震,拍電影的一切艱難險阻,等等。野村認為《羅生門》之后,黑澤明把思想、哲學(xué)、社會的東西都搬到電影里,讓作品變得費解和沉重,反倒失去了電影自身的旨趣??墒?,很多世間之事,本就沉重而無解,無論是文學(xué)之鏡還是銀幕之鏡,照出王子變青蛙也許神奇有趣,能帶給受眾即時快感,但到底還是一種技巧性的、裝飾性的、經(jīng)不起推敲的謊言。而照映出丑陋的、臟污的、豐滿立體的蛤蟆,需要觀察生活、捕捉細節(jié)的非凡能力,更需要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很多導(dǎo)演缺乏的不是編織謊言、營造夢境所需的機智,而是直面真實、剖白真心的勇氣。無論類型和題材如何,黑澤明的電影作品總有一種不肯美化、不危言聳聽、不違心的誠實,始終具有“無邊的現(xiàn)實主義”的魅力。黑澤明如何處理素材,如何平衡“源于生活”的真實性與“高于生活”的藝術(shù)性,值得后世導(dǎo)演們深入學(xué)習(xí)研究。

在《蛤蟆的油》中,黑澤明拋開世俗成就不談,而是誠懇道出自己半生的風塵,實為難能可貴。例如,黑澤明提到《羅生門》在籌拍階段,出品公司的一位高層一直持反對意見,想方設(shè)法阻擾立項,看過樣片之后,高層又說電影晦澀難懂,因而大發(fā)脾氣,還處罰了《羅生門》的制片人等相關(guān)人員。當電影面世獲得巨大成功之后,面對記者采訪,這位高層馬上改口,吹噓是自己促成了《羅生門》的拍攝,為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就是說,《羅生門》的誕生就貫穿著“羅生門”。電影因其真實、透徹和犀利而具有雷霆萬鈞之力。

在自傳里,黑澤明直陳自己在萬丈紅塵中的翻滾掙扎,既有迫不得已的畏縮彎折,也有奮力抗爭的豪勇暢快,還有歷經(jīng)失意和失敗之后的深刻反思。他說:“既有能夠戰(zhàn)勝環(huán)境和處境、性格淳樸、有彈性的人,也有因為性格剛強狷介而敗于環(huán)境和處境、終于消亡的人。”藝術(shù)上,黑澤明尊重失敗者,因此他會聚焦《亂》里自負又輕信的秀虎、《影武者》里鞠躬盡瘁的影子武士、《蜘蛛巢城》里野心勃勃的鷲津武時,著意塑造人物性格,將他們的失敗拍得悲壯慘烈,引人入勝也發(fā)人深省。生活中,黑澤明充分認識到了“人非強者”,又辯證地認為“人非弱者”。他始終推崇真正的勇者,那些“不愿示弱于人,不愿輸給別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還是自傳,我們都能從中同時看到人間的嚴峻殘酷,和人們的生生不息的生存意志。

整本自傳的文風質(zhì)樸,文筆洗練,哀而不傷,達到了黑澤明拍電影所追求的標準:流暢,直率,簡潔準確,絕不無病呻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閱讀此書,有助于我們將對日本“形式”的興趣轉(zhuǎn)移到對其“實質(zhì)”的探究。在《蛤蟆的油》里,黑澤明提到了許多日本的特有符號,但他并沒有沉醉于渲染這些符號的形式美感,他的焦點始終是世態(tài)人情,是除開文化符號后的那些人性的公約數(shù):善與惡,強與弱,開明與狹隘,真誠與虛偽,勇敢和膽怯。

在黑澤明筆下,如果有什么是比“人”更重要的,值得更多的筆墨和敬意的,絕非人造之物,而是造化自然。他說:“大自然是很會裝飾自己的。她很少自己破壞自己的面貌。丑化自己的,是丑惡的人們的敗德的行為?!迸c之對應(yīng),黑澤明的鏡頭里,大自然永遠威嚴肅穆、美麗高貴,是人類的高高在上的永恒參照。

在《蛤蟆的油》一書中,黑澤明也表露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他特意談到自己尤為喜歡唐朝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試著想象一下,黑澤明會如何用鏡頭詮釋這首意境悠遠的古詩:殘月西沉,寒霜漫天,對岸漁火若隱若現(xiàn);鐘聲悠悠,暗含無盡的詩意和禪機;一只小蛤蟆跳下木船,抵達它的目的地。此刻的小蛤蟆,應(yīng)而不藏,用心若鏡。

(作者系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數(shù)字藝術(shù)產(chǎn)業(yè)學(xué)院講師、德國慕尼黑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