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讀寫課—— 李旭山:解鎖閱讀與寫作的新路徑
李旭山,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陜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師,廣東省高考研究會專家成員。
快速的學習節(jié)奏下,如何讓孩子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閱讀天地?如何訓練思維,抓住文章寫作的“制勝法寶”?本期,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李旭山以眾多生動的教學實例,為我們解鎖了一條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新路徑。
語文學習和閱讀要保護孩子的天性
“閱讀是學生和這個世界進行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學生構建精神世界的最重要方式?!崩钚裆浇榻B,閱讀大概分為3類:第一類是任務驅動下的閱讀,例如考試或工作中的閱讀;第二類是儲備智慧的閱讀,與日常的興趣和追求有一定關聯(lián);第三類是滿足天性和探索欲的閱讀,文學、科技等能夠滿足興趣與天性的內容都包括在內。
“當前,任務驅動下的閱讀占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間,而自由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滿足孩子天性的閱讀,很多時候只能是在違背老師和家長意愿下偷偷讀的東西。我們面對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讓孩子自由閱讀?”
在李旭山看來,既要給孩子選擇讀什么的自由,也要給他們閱讀時間安排的自由?!爸灰獣膬r值觀沒有問題,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閱讀,也不要輕易以‘對學習和成績有沒有用’來評判孩子的選擇?!崩钚裆秸f,“讀書是在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外人很難參與這個構建的過程,更不應該干涉這個過程。因為在閱讀中,孩子是絕對獨立的主體,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他們?!?/p>
針對語文學習思維活動的特點,李旭山提出了“前素養(yǎng)”這一概念。“前素養(yǎng)”即“好奇”“敏感”“想象”“質疑”這些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保護好學語文的前素養(yǎng),孩子們才能把書讀好,尤其是把文學作品讀好”。
前三種“素養(yǎng)”比較好理解,而“質疑”在語文學習中更多體現(xiàn)為一種追問。李旭山以一篇五年級課文《自相矛盾》為例,“有孩子學完后會問,課文里商人的話自相矛盾了,那現(xiàn)實中矛和盾也是天然的自相矛盾的關系嗎?通過設計實驗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同樣是三層紙折出的矛和盾相撞,矛刺不穿盾。那學生又會追問,矛和盾未必是自相矛盾的關系,這是怎么回事?老師可以再做個提示,矛和盾為什么會出現(xiàn)?孩子們馬上就明白了——盾是為了防住矛才被制造的,但矛不是為了刺穿盾而誕生的。矛和盾本身不是天然的矛盾關系,它們在邏輯上是錯位的”。“從語文角度講,凡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有價值,提不出問題才是無價值。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和學生自發(fā)提出問題討論,兩者的價值有天壤之別。”李旭山說,“凡是通過質疑提出的問題,都是思維訓練的絕佳機會。”
用好分類排序、分類對比
相比于閱讀,寫作對不少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大困難和挑戰(zhàn)。李旭山觀察到,當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幾個突出問題:過度“炫耀”文采和知識;強行抬高作文的情懷與態(tài)度;表達上缺乏邏輯;作文有立意、有素材,寫作時卻沒有角度。
“好的語言表達是清楚且有趣的,首先要把話說清楚,再談有趣?!崩钚裆綇娬{,多讀、熟讀文章并學會仿寫,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翱梢远嗫磿r事評論類文章,學習語言和行文思路,此外也要從文學作品中積累自己喜歡的語言,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p>
除了課程標準中的必讀書目之外,還有哪些書值得學生去深入閱讀?李旭山認為,推薦書目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的事情,“個人的閱讀經驗和評價未必能復制到別人身上,選擇權還是在孩子們自己”。
語言表達和寫作技巧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多讀、多寫、多練來提升,但邏輯思維必須作為一個專門的教學任務,在課堂集中時間進行訓練。“首先要對作文進行表達功能上的劃分,如過程描述類、建議主張類、闡釋類、社會現(xiàn)象評說類、寓言哲理類等,每一個作文類別下再進行對應性的思維訓練。”李旭山說。
在思維訓練中,要抓住基礎思維的訓練,也就是分類排序、分類對比?!芭e例來說,有篇文章名為‘出錯’,小學的孩子能說出開頭出錯、中間出錯、最后也出錯;而初中生會說設計者出錯、制造者出錯、使用者出錯;到了高中,學生就會說出錯的表現(xiàn)、原因和影響?!崩钚裆秸f,“對于同一個題目,雖然不同階段學生思維訓練的側重點不一樣,但都使用了分類思維。分類之后,又進行了結構化的排序”。
李旭山強調,分類排序時還應注意要由直接到間接的順序,而很多孩子寫作文時總喜歡寫間接的“高大上”意義,不愛寫貼近眼前的直接意義。“比如以‘方言的消逝’為題寫作,孩子們一下就想到了方言中的歷史信息、文化內涵的消逝,直奔間接原因,闡釋也不夠深入。從頭分析,方言消逝最直接影響的是我們的交際,其次是情感記憶的消逝,身份認同感的消逝,最后才是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的消逝?!?/p>
最后是分類對比,在李旭山看來,對比法是文學鑒賞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寫作中特別好的一類方法。他以七年級的《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為例對比,“兩篇課文都是表達作者高潔的品質,但差異在于《愛蓮說》是將自己自喻為蓮,‘我’的品格就是蓮的品格;《陋室銘》則是將‘陋室’當作一個媒介物。于是我們就能總結出,同為詠物類文章還有兩個小類別,《愛蓮說》是托物言志,《陋室銘》是借物抒懷”。
關于對比,李旭山總結出一段口訣:“用對比的方法,完成對比的任務,得出對比的結論,對比點要對應。如果發(fā)現(xiàn)小的差異,就把它揭示成大的差異;如果發(fā)現(xiàn)大的差異,力求把它揭示為本質差異?!?/p>
“分類排序、分類對比是思維訓練的基礎層面,將它們學好、用好,才能進入更高階的思維訓練。”李旭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