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片斷
一
滁州是我的家鄉(xiāng),是我青春夢想起飛的地方,我十八歲到滁州學(xué)習,之后又在滁州上學(xué)三載。如今回來,家鄉(xiāng)變化很大,而我已是“半生落魄已成翁”,不覺感慨萬千。
二
曾讀過一本寫歐陽修的書,歐陽修剛被貶來滁上時,在一首詩中說,“滁山不通車,滁水不通舟”,覺得滁州荒涼。那是1045年的滁州,如今的滁州已車水馬龍,一派都市景象。
三
在鳳陽中都城談歷史文化,曾說起徐謂,回鳳陽開元酒店住下,夜里似夢非夢,想到徐謂的《葡萄圖》題畫詩中的“筆底明珠無處賣”之句,忽覺得是化用黃庭堅贊蘇東坡詩句“此二百余字應(yīng)作二百幾十顆明珠觀”。黃庭堅此語是我在高郵文游臺所見。
四
我極喜歡瑯琊山、醉翁亭,年輕時在滁州經(jīng)常約朋友登瑯琊山,游醉翁亭。曾與一故人雨中騎車游瑯琊山,在醉翁亭中流連,在瑯琊寺中駐足。山中沒有一個游客,秋雨清冷。黃昏在深秀湖畔一茶閣中飲茶。兩人對坐,望著湖中的雨點,真有神仙一般的感覺。
五
我熟背《醉翁亭記》,經(jīng)常用毛筆書之。日久生情,對文中字句極為稔熟,真是字字珠璣,無窮之妙文也。日前與友人早晨行在瑯琊山道上,不禁說,“‘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古人文筆是多么簡潔,四句話,寫出四時之特點?!?/p>
六
有一年夏天,與朋友楊君、丁君在山上的一塊巨石上飲酒賞月。四圍寂靜,唯有風過山野,吹動草木之聲。天空遼闊,一輪明月出于東山。我們喝了許多米酒,想必一千年前,歐陽修也曾在山上賞過月,因為他的同事杜彬,善彈琵琶,月明星疏之夜,坐于山石之上,聽琵琶聲宛如仙樂般遠遠傳來,堪稱圣境。他們所飲,或也為米酒,因為歐陽修給友人信中說“滁州產(chǎn)的米酒,酒味甲于淮南”。佐酒之菜,除卻山肴野簌,必有溪澗中的魚蝦。愛美食大約是人之共性,文人尤甚。因為其后歐陽修在知潁州時,給他兒子寫信:“巨魚鮮美,蝦蟹極多,水泉、蔬菜,皆極好,諸物皆賤,閑居之樂,唯此地最佳。”由此推彼,他在滁州的生活大抵也是如此。
至于游玩,更在其上。否則也不會將一塊大石頭用三頭牛拉到豐樂亭上。歐陽修到滁州不久,到城東一帶游玩,在一條小溪(菱溪)中,發(fā)現(xiàn)一塊很大的怪石,便讓人拉到豐樂亭中。拉石頭那天,城中人皆為奇事,紛紛圍觀,“穿行城頭罷市看”。為此石,歐陽修還專門著文《菱溪石記》,可見他對此石的喜歡。
太守愛游,滁人也愛游也?!蹲砦掏び洝分姓f,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歐陽修也曾寫信告訴韓琦,“山民雖陋,亦喜遨游”,可見浪漫的滁州,非今日始也。
七
我曾在一把扇子上將《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名字和有趣細節(jié)抄于其上。夏天一扇在手,既享受了清風,卻去暑氣,又可略窺吳敬梓筆下人物之風采,一舉兩得,乃快事也。一年夏天,我執(zhí)扇外出,將此扇丟失,甚是可惜。
八
我極喜歡《儒林外史》。清人黃小田說:“予最服膺者三書:《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石頭記》也?!秉S小田評點《儒林外史》說:“是書亦人各為傳,而前后聯(lián)絡(luò),每以不結(jié)結(jié)之。事則家常習見,語則應(yīng)對常談,口吻須眉惟妙惟肖。善乎評者之言曰,‘慎毋讀《儒林外史》,讀之覺所見無非《儒林外史》?!贝苏鏋榍心w之言也,有人說《儒林外史》不像《紅樓夢》有連貫的情節(jié),其實它是“前后聯(lián)絡(luò)”的,它是以“不結(jié)結(jié)之”也。
九
《儒林外史》中有許多地方,寫了各地吃食(當然也包括家鄉(xiāng)吃食)。像南京板鴨、揚州大閘蟹、杭州豬蹄子、燉得稀爛的羊肉,還有驢肉、糟鴨、鮮魚、伏苓糕、龍眼、蘆蒿、錢處片(筍干)、餛飩,蓑衣餅,甚至連揚州的大頭菜都寫到了。第十四回寫馬二先生逛西湖,寫到西湖之美,游人之多,馬二先生獨自一人,出錢塘門,過雷峰塔,但聞一陣一陣香氣撲鼻,走過一個茶亭,見賣許多吃食,有桔餅、芝麻糖、粽子、黑棗、煮栗子,他每樣買了幾錢,吃了一飽。
全椒人是聰明的,他們不僅打造了吳敬梓文化園,而且開發(fā)了“儒林宴”,我曾在全椒品嘗了豐盛的“儒林宴”。有一道“五彩蝦球”,一只大青花瓷長頸花瓶內(nèi),插了數(shù)支青枝綠葉的“荔枝”。其“荔枝”者,即為蝦球也。
十
我的家鄉(xiāng)滁州,歷史上就是一處“有詩有文”的浪漫之地。它不僅物產(chǎn)富饒,而且人文薈萃,浪漫滁州,之人文,之風景,就是一顆顆璀燦之明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