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黎巴嫩大地的藝術“先知” ——談紀伯倫和他的《人生箴言錄》
紀伯倫自畫像
雪松,是黎巴嫩的國樹,被當?shù)厝嗣褚暈榧儩嵑陀郎南笳?。但還有一棵果決堅毅、綽約多姿、卓爾不群的雪松,其深深植根于黎巴嫩大地,枝繁葉茂地伸展到阿拉伯世界和全球各地,這就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畫家、哲學家、藝術家紀伯倫。作為當代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作為阿拉伯藝術史上第一個著名流派——旅美派的旗幟性人物,紀伯倫為世界各地讀者存留下諸多文學經典和藝術精品。由漓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的《人生箴言錄》就是紀伯倫文學經典作品的精選文集,讀者能夠從這本書中深刻地感受到紀伯倫的哲人魅力。
紀伯倫的名字最初是在北美大陸發(fā)光閃亮,嗣后如同一陣颶風快疾傳遍歐洲,繼而風靡全球每個角落,獲得廣泛贊譽,就連美國前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也禁不住嘖嘖稱許:“紀伯倫是最早從東方吹來的風暴,橫掃了西方,但它帶給我們海岸的全是鮮花?!泵绹敶娙寺兑捉z·格麗克對紀伯倫也不吝褒獎之語:“真誠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極為罕見的,紀伯倫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極度真誠,和他對人類的信念?!奔o伯倫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臨海圣谷貝什里,出身于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時未曾受到正規(guī)學校教育。后隨母親移居美國,在美國波士頓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后來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后用英語從事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作品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其代表作為《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1908年至1910年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一代大師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占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chuàng)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的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結核以及長期嚴重酗酒,紀伯倫逝世于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圣芳心醫(yī)院。鑒于紀伯倫的詩歌、小說、散文和繪畫都深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影響,他也由此被譽為“20世紀的威廉·布萊克”。
紀伯倫的文藝作品以“愛”與“美”為主題,吟詠母愛、歌頌祖國、贊美自然、思念故鄉(xiāng),其詩其文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感情,特別是他那傷感的情調和奇麗的比喻,形成了唯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英語中甚至有了“紀伯倫體”這個詞。紀伯倫的作品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國擁有大量讀者。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散文詩就由茅盾先生翻譯介紹到中國。1931年,作家冰心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深入了解紀伯倫開啟了文學的窗扉。2014年九州出版社根據(jù)黎巴嫩新版《紀伯倫全集》翻譯引進了中文版,由李唯中翻譯,全集不僅收有紀伯倫的散文詩,還囊括了他的小說、散文、演講、話劇、書信,以及紀伯倫生前親手繪制的插畫,全集共分為七冊,分別是《先知》《沙與沫》《淚與笑》《愛你如詩美麗》《藍色火焰》《光與靜默》《叛逆的靈魂》。
1943年,在紀伯倫逝世60周年之際,美國華盛頓市政府興建了“紀伯倫公園”,并在公園內豎起紀伯倫的塑像。一位旅居美國的外籍藝術家,能在當?shù)孬@得如此殊榮,根本原因在于其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品位和深邃的思想意境。冰心說過:“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于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誠哉斯言,紀伯倫的作品引導讀者與他一起歡愉悲戚,啟誘讀者與他一道馳向明麗的天空,與東方的另兩位偉大作家——魯迅和泰戈爾一樣,紀伯倫詩歌所描摹和探究的是生存本質和生命根底。
《人生箴言錄》一書從英文譯出,遴選和收錄的是散見于紀伯倫不同作品中的格言和哲理詩歌、哲理散文等,大都氤氳著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摯關切與深度思考。書信是《人生箴言錄》的奇珍異寶,璀璨奪目之下讓讀者更加貼近紀伯倫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書中以近乎一半的篇幅輯錄了紀伯倫不同時期與親朋好友的來往信件,這些書信以輕柔雋秀的筆調豐富了紀伯倫的精神形象,呈現(xiàn)出一個藝術家的敏銳與睿智,也正是這些信件不自覺地勾勒出紀伯倫的自畫像,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紀伯倫的親情和友情,尤其是他與女作家梅·依安黛之間熾熱而純真的愛情,這些以詩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人生感悟,絕大部分是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禮贊和歌吟美與愛是《人生箴言錄》的基調和主題,按照紀伯倫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美和愛是人類和平與世界和諧的本源和基石,他在散文集《淚與笑》中主張和倡導,“人生有兩件東西彌足珍貴:一是美,二是真。我在有愛的人的心里發(fā)現(xiàn)了美,在勞動者的手上發(fā)現(xiàn)了真”,“人們要相信美的神奇力量”,因為“美是人們生命的開端,是人們熱愛生命的起源,因為美可以把人們的靈魂返璞歸真為大自然”,“一個人在心中渴望的美,比眼中看到的美更崇高”。他諄諄告誡讀者“只有美中才有真理,那真理顛撲不破;只有美中才有光明,那光明驅散黑暗,使人們免受欺騙”。紀伯倫在書中傾述愛情的歡愉和失戀的痛楚,并聯(lián)想到黎巴嫩的窮困與苦難,指出“愛是最高形式的正義”,“人們追求冰冷的物質,我卻追求愛的火焰”,“溫柔和善良不是軟弱和絕望的表現(xiàn),而是力量與決心的證明”。紀伯倫在書中真誠地表達著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留戀與珍愛:“您是我們心魂中的光與火,您是我們胸中跳動的心臟!”《人生箴言錄》一書中的哲理詩是紀伯倫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體,它一方面迥異于歐美作家的寫作,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東方作家的手法,正是基于這一點,西方文藝理論界稱紀伯倫是位“用心靈的血滴和靈魂的汁液創(chuàng)作的詩人”。格言、通信和哲理散文,《人生箴言錄》每一個類型和每一種題材都在展示著不同精神樣貌的紀伯倫,展示著他的思想。
紀伯倫是以文學家和藝術家身份出現(xiàn)的一位“先知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紀伯倫不僅僅屬于一個時代,而是屬于人類所有的時代;紀伯倫不只為黎巴嫩所單獨擁有,而且也為全世界所共同擁有。在《人生箴言錄》中,紀伯倫以一名大徹大悟的先哲角色應答提問,無論是對人生中的美與愛、愛情與婚姻、自由與法律,還是故國與他鄉(xiāng)、理智與情感、友誼與死亡,紀伯倫如同尼采塑造查拉斯圖拉那樣闡述自己的理念、觀點和價值取向,為自己也塑造了“亞墨斯達法”這樣一個先知,表達和傳遞自己的人生感知和文學體悟。特別是在闡發(fā)和釋解愛時,紀伯倫寫道,“愛只奉獻自身,也只從自身中獲取。愛不占有,也不愿被占有。愛在愛中一無所求”,“但愿我的生活亦淚亦笑:淚,可以凈潔我的心靈,使我曉知生活的秘密與奧妙;笑,可以使我接近同胞,并成為我贊美主的象征與記號”。在紀伯倫的精神界域中,愛是純潔崇高的,是圣潔清純的,它與私欲無礙無涉。紀伯倫的墓地設在他的故鄉(xiāng)黎巴嫩北部古老的貝什里村那片雪松旁邊,紀伯倫的好友——與他比肩齊名的僑民作家米哈伊勒努埃曼說:“紀伯倫不需別人用石雕、銅像來紀念他,作為一個人,他比石雕、銅像都更為不朽……對他最好的紀念,便是在人民中傳播他的文學藝術作品!”1931年紀伯倫逝世后,有人在他的墓地里立了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我們的先知紀伯倫安眠于此”?!跋戎迸c“孩子”在阿拉伯語中只需改變字母上下的圓點符號,然而就是這一微小的改動卻將紀伯倫從遙不可及的云中放回到充滿人間煙火的現(xiàn)實。這棵黎巴嫩的雪松將永世長青不衰!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