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隨筆集《不裝深刻》:被生活淹沒,文學就是他的呼吸
林林總總,記得梁曉聲的許多樣子。年輕時他細瘦、好讀書,遠遠看去就像一個“驚嘆號”。當他抱膝蹲在校園籃球架下看熱鬧的時候,這個“驚嘆號”就把自己“折疊”起來了。其實,眼前的熱鬧與他的眼神無關,他的生活在別處。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在同一個學?!枮I第29中學念書,那時我初三,他初一。學校是一棟簡樸的三層紅磚樓,在道里區(qū)撫順街,街兩邊都是灰突突的平房。據(jù)說,撫順街原是一條土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的軍車、坦克常在這里張牙舞爪地通過,老百姓們恨之入骨,入夜常在路上搞些陷阱,弄得車輛七仰八翻,日本軍隊頭破血流。無奈,偽政府便運來許多不規(guī)則的大石頭砌成路基,上面再鋪上兩條窄窄的水泥道。不過,我和曉聲上學走的是相對的方向,他家住的是下坎,即地勢較低的一大片貧民區(qū),人稱“地德里”,俗稱“偏臉子”。到現(xiàn)在我也想不明白,“偏臉子”這個古怪的地名是怎樣叫出來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里太窮,老百姓見縫插針,搭個土坯房或偏廈子房,就算臉面了。
在第29中學,我和曉聲同校一年,但相互不認識。再見面,已是知青時代。當時,威名赫赫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多次辦過有關新聞寫作、文學創(chuàng)作之類的知青學習班,各師團許多青年才俊被吸收進來參加學習,曉聲也來參加過。當時我已從基層調入兵團政治部,因為發(fā)表了一些詩作,便常到學習班去看看。和曉聲聊起來,才知道是哈爾濱老鄉(xiāng),初中且在一個母校,關系自然就較為親近了。有一年,我去黑河的一師一團搞調研,特意去團部看望曉聲,那時我們都穿著“兵團服”,他的腳上卻是一雙在知青中很流行的黑條紋、有松緊的北京布鞋,顯見他的生活已有了改善。曉聲告訴我,他在團部的主要任務是為宣傳隊寫節(jié)目,快板書、三句半、朗誦詞之類。我們一邊散步一邊聊,我發(fā)現(xiàn),那時曉聲就對文學十分癡迷,反正聊到哪兒他都會拐回來,唯一的主題就是他的命根子——文學。
多年以后,看到曉聲的小說不斷地涌現(xiàn)。下鄉(xiāng)之初,一封家信就能引爆全宿舍知青的失聲痛哭,長時間泡在這樣的情境里,再加上從小經歷的清苦家境,這一切把曉聲全然淹沒,那顆敏感的心自然無法平靜。他幾乎是本能的——從那片充滿苦難和血性的生活大海中探出頭來,文學就成了他頑強的呼吸。
一直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他的呼吸。
如今,翻讀他的《不裝深刻》,感受到的,依然是曉聲從“偏臉子”、從北大荒、從讀大學開始的激烈而執(zhí)著的呼吸,透著他的深情和悟道。正如封面印著他的一句話:“活到今天,我的一個清醒是,再也不裝深刻了?!蔽乙詾?,這確是一個作家的“清醒”,正如歌德所說:“生活就是上帝的作坊,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無法超越生活本身。”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有源泉才能源遠流長,這是千古不滅的真理。
眾所周知,從改革開放伊始到世紀之交的那些年,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影響,文學界出現(xiàn)了大量以“反思”為主題的作品,也被稱為五四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以《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為代表的很多優(yōu)秀作品,因表現(xiàn)出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思想鋒芒而廣為傳頌,甚至走到思想界的前頭,《人民文學》等文學類刊物發(fā)行達到上百萬冊。文學,對全社會突破僵化的思想樊籬、拓展改革開放之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直面現(xiàn)實、發(fā)聲先銳、啟迪蒙昧,成為作家普遍的追求。
但事物的發(fā)展常常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當作家特別執(zhí)著于表達“先知先覺”“思想深刻”之后,文學的母體——即生活本身卻被淡化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藝術魅力也被大大弱化了,它們好似成了某種“工具”,成了作者手中的“真理放大器”。它們被制作出來,只是為了傳遞作者的“深刻”。故而許多評論家給這類作品下了一個結論:“思想大于形象?!痹谖膶W界舉辦的某一次研討會上,我曾說,我們拿出時間來讀一部文學作品,要的是一種感動的情緒、一次審美的體驗、一段難忘的經歷。只要感動了讀者,閱讀就是藝術享受了!至于作品的思考是否深刻,那是更進一步的、更高的要求。
在我看來,梁曉聲的作品一直保持著來自生活的底色,如同“人世間”的底層,如同“偏臉子”父老鄉(xiāng)親給予他的喜怒哀樂。在《不裝深刻》中,他以筆記的方式,談論了古今中外很多文學經典的閱讀感受。讓我驚訝的是,從文中可以看到,在青少年時代,他的讀書清單與我的閱讀范疇,大體是相同的。完全可以想見,在同一所中學就讀的時候,在各自的家中,在北大荒的知青大宿舍里,在同一時間,我倆翻開的可能就是同一本書!
因為那個封閉匱乏的時代,只有這些書。
我們甚至還要深深記住那個時代,證明文明不死、文化不死、文學不死,靈魂不死。不過,從書中能夠看到,自曉聲進入大學教書,他的閱讀就是“拿來主義”了,出于終生愛好也出于職業(yè)需要,他把中國和歐洲各國的浩繁書壇幾乎深耕了一遍。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地道的“享樂主義”——因為我一直認為,閱讀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有書在手,知識多多,古今中外都在一掌之中,就像貓有了九條命。故而我寫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書籍做靈魂的枕頭,人的一生就是個閑逛?!?/p>
翻讀《不裝深刻》,幾乎把我所有的閱讀記憶都牽回來了。比如《浮士德》,寧可把靈魂抵押給魔鬼,也要滿足自己的一切欲望;愛到瘋狂而不能得的莎樂美,終于設法砍下所愛之人的頭,從而留下一句名言:“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吻你高貴的唇了?!边@讓我不禁想起曾傾倒整個羅馬帝國的那位埃及妖后,有史家稱:“如果她的鼻子長得短一點,歐洲的版圖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了。”總之,文學經典留給人類的不僅僅是伊甸園,還有道義、選擇、警訓和夢想,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文學給予你的王國,你就是國王。
自然,史上還有浩如煙海的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普希金……還有中國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乃至曹雪芹、魯迅、巴金、茅盾,等等。我們從小就受著這些巨星的照耀,引導著真善美的追求,就像我們每次聽《黃河大合唱》都熱血沸騰、無比激動,我們的靈魂該是怎樣的昂揚和明亮??!
數(shù)字時代到來了,說到底,它就是計算時間成本的時代。時光一如既往,均速前進,是我們在閃變的數(shù)碼列陣中徘徊或飛馳。但是請別忘記,我們擁有一個風光旖旎的精神家園,那就是書籍。人類共同價值、民族自強精神,都在源遠流長的文化經典中得以傳續(xù)和弘揚。那就讓我們重讀經典吧!經典是人類智慧的最高總結,更是人類精神最崇高的呼吸。人生在世,從始至終如同走了一個環(huán)形道,而閱讀就是你的生命半徑,半徑愈大,走得愈遠。那么,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一切都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壯麗風光,而經典就是敲門磚。年輕人尤其要記住的是,金錢每時每刻都在更換自己的主人,只有知識越攢越多且不會丟失。每個人都有自己夢想的阿里巴巴山洞,閱讀經典就是在尋找鑰匙。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