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4年第12期|張翎:游獵篇——東非散記之三(節(jié)選)
張翎,海外華文作家,現(xiàn)居多倫多。著有《勞燕》《余震》《金山》等。曾獲華語傳媒年度小說家獎,新浪年度十大好書,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專家推薦獎等文學獎項。
導讀
編者按:近年來,跨文化交往備受矚目,在世界中寫作已成常態(tài),從2024年第10期起,本刊開設了“到世界去”專欄,約請著名作家撰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文化經驗,以饗讀者。本期推出著名作家張翎的走進東非散記之三。
游獵篇——東非散記之三
張 翎
Safari(游獵)這個詞,最早來自阿拉伯語,是出門旅行的意思。這個意為“旅行”的詞,本身也在旅行。它隨著阿拉伯人的腳蹤來到非洲,走進當?shù)厝说恼Z言里,成為斯瓦希里語里的一個詞。后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到非洲探險殖民,Safari這個詞又混進了歐洲語言里,成了一個英文詞。這個詞落在非洲的土地上,與莽莽荒原中的百獸相遇,最終衍變成了“游獵”的意思。
在19世紀后半葉和20世紀初,去非洲游獵,是一件歐洲貴族和探險家們引以為傲的時髦事。歐洲人的老照片里,時不時能見到會客廳墻上一只青面獠牙的獸頭,墻邊鐵架上掛著的各式獵槍,壁爐前鋪著的一張獅皮,或者豹皮——那是男主人身份地位甚至膽氣的象征。這樣的喜好溢入文學和電影,就有了海明威那些字字如鐵的非洲硬漢書寫和好萊塢以游獵為背景的電影。書籍和電影把這種癖好傳播給更為廣泛的人群,便又衍生出了獵裝這樣一個時尚分支。在內羅畢的凱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的女主角原型)故居展覽館內,我看到了凱倫身穿獵裝的一張照片,男式氈帽,西服馬褲長靴,手牽一只大獵狗。時隔多年,看起來依舊是一派引領風騷的颯爽英姿。其實太陽之下并無新事,世上所有遭人熱捧的潮流,最終都會落地成為商機。從來如此,鮮有例外。
自20世紀后期以來,生態(tài)保護的聲浪日漸強壯,全球多個國家立法,嚴禁獵殺野生動物。Safari這個詞,也跟著風潮變了意思。詞面還在,但詞芯已有不同:游還是游,卻不再有獵。中文的翻譯有些夾生,因為很難有一個詞,可以準確地表達“出遠門旅行、近距離觀賞野生動物而不傷及它們”這樣一個概念。中國古代宮廷文化中有狩獵、圍獵、騎獵、巡獵、射獵等詞語,皆含有獵殺動物的含義,與現(xiàn)代的Safari概念并不完全吻合。所以,也只能暫且保留“游獵”一詞,等待著將來有新一潮人帶來新一潮的想法,生出新一潮的詞來替換這些不再達意的陳詞。倒是維基百科的詞條,有幾分與時俱進的意思。維基對safari的定義是:“an overland journey to observe wild animals, especially in East Africa.” (“尤指在東非的、以觀察野生動物為目的的陸路旅行?!保┖靡粋€“觀察”,它像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魔術棒一樣,輕輕一揮,“獵殺” 便在safari中徹底消失。
近些年,游獵旅行又漸漸火熱了起來。一個人到了東非而沒有參與游獵,就如同到了冰島而沒去看極光,去了拉斯維加斯而沒有進賭場,或者是到了埃及卻沒見過金字塔一樣不可思議??夏醽喌穆眯行麄髌飞?,你閉著眼睛隨便一指,就是一張游獵的照片。這個國家?guī)缀跛械膾赍X營生,都與游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小市場里叫賣的工藝品,大至幾人高的雕塑,小至巴掌大的杯墊,仿的都是千姿百態(tài)的野生動物圖案;大商場里陳列的家具,無論是餐桌木椅還是茶幾,面上和腿上雕刻的,逃不脫是非洲五霸(獅子、豹子、犀牛、大象和野牛)的形象。路上開過的每一輛大型車,沿街的每一家食鋪,男人頭上的每一頂帽子,女人手提的每一只布袋,上面都印著Safari的標志。就連天上飄過的云,乍一看也像是恣意撒野的動物??吹枚嗔?,我甚至產生了一種幻象:這里的車,不是在去往草原的路上,就是剛剛從草原歸來;若當街攔下五個行人,準有兩個在當導游,剩下的那三個,正等著導游的小費來養(yǎng);城郊那大片大片田地里種植的玉米、土豆、牛油果,飼養(yǎng)的雞鴨牛羊,最好的那一份,也都是為了填滿星級賓館里那些外國游客的餐盤。游獵行業(yè)是這個國家一根粗壯的筋,正正地長在了腿肚子上。這根筋若沒捋順,一國的人就都成了瘸子。
今年六月至七月,我在肯尼亞駐留了三十一天。在自由行的空隙里,我參加了兩次游獵,第一次在七月初,為期一周;第二次在七月下旬,為期三天。第二次是第一次未盡的癮念催生出來的果子,純屬意外。當初安排東非旅行計劃時,我的目的就很明確:游獵是行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內容——我更關心的是人,而不是動物。我對游獵的期待值不高:既然來了,總要到大草原走一走,把過去幾十年里積攢的關于非洲動物的二維記憶,拋入三維的世界得到一次印證。沖擊和震撼,當時完全不在我的意想之中。也許,正因為我沒有過高的期待,后來眼見的一切,才讓我如此著迷,欲罷不能。
早年對非洲動物的了解,大多來自央視的《動物世界》節(jié)目。趙忠祥渾厚而抑揚頓挫的解說,在我海綿一樣張著大孔的腦子里,灌入了無法抹除的記憶。在那個物質和娛樂生活都很貧瘠的年代里,《動物世界》帶來的視覺沖擊,讓我誤以為我已經見識過了動物王國,任何新的印象至多只是錦上添花的贅品。而當我親臨東非大草原時,我才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東非游獵的魔力,不單在動物,也不單在動物所處的背景,更不單在觀察者的眼睛,而在于這三者的相遇和交織,這樣的因緣際遇在人的心里撞出了電光石火般的震顫。
假如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東非野生動物的狀態(tài),這個詞一定是“自由”。假如還有挑選第二個詞的奢侈,那我可能會選擇“淡定”。被都市動物園的屋頂、墻壁和鐵門剝奪了的東西,上蒼十倍百倍地償還給了東非草原上的動物。自由像風,沒有人能看見風,但人可以從樹葉和草尖的顫動中感受到風的存在。自由在東非大草原里,可能就是羚羊越過壕溝時在空中留下的那條軌跡,長頸鹿高高仰起的、幾乎要叼住夕陽的那只長頸,或者是獵豹在草叢里奔跑時發(fā)出那一聲聲肆無忌憚的叫喊。
淡定是自由的衍生物。大草原有足夠的牧草來喂養(yǎng)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又源源不斷地供應著生物鏈上端的肉食動物的需求,東非的動物鮮少有饑不擇食的慌亂,也不需要向游人乞食。天空是它們的,遠山和草原也是,而人類,不過是來了又必定消失的過客。淡定和自由一樣,本身不具象,只能從鏡子里反射出自身的存在。我在東非草原上看見的淡定,就是棲息在樹枝上的紫胸佛法僧(肯尼亞國鳥)面對一萬只照相機鏡頭而紋絲不動的身姿,象群扶老攜幼目不斜視地穿過停滿旅游車的土路時的架勢,鴕鳥在人群的近距離圍觀下,旁若無人地用長喙清理身上毛羽時的神情。東非的動物極少與游人產生眼神對視,不是懼怕,也不是憎恨,而僅僅是無視。它們對人類無恨無愛無悲無喜無感。
游獵之所以讓人上癮,就因為那個煞費心神的尋找動物過程。有如《西游記》小說,取經雖是目的,但最出彩的故事,并不是取到真經的那個時刻,而是險象環(huán)生的西行旅途。游獵之旅也有點像是男歡女愛中那個旁敲側擊、左試右探、欲擒故縱、百轉千回的過程。君子好逑的事,偶爾也會在回眸一笑中完成,但大多數(shù)人必得經歷迂回輾轉的追尋。紅樓西廂牡丹亭里拍案叫絕的章節(jié),說得居多的是某段蜿蜒曲折妙趣橫生的經歷,而不是一兩句話就講完了的結局。
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節(jié)奏完全由動物做主。什么時候出現(xiàn),什么時候消失,什么時候遷徙,什么時候獵食,什么時候求偶,什么時候繁衍兒女,完全沒有人類插嘴的余地。卑賤的人類,只能在越野車里得了失心瘋似的狂奔,苦苦追尋著動物留下的任何蛛絲馬跡——那是一個另類的追星過程。越野車通常已被地獄般的地形折磨得骨架松散,奔跑時發(fā)出聲嘶力竭的吼聲,儀表盤上的時速和公里數(shù)形同虛設,指針永遠為零,一把抹去了超時超速駕駛的鐵證。門窗的縫隙能鉆進沙塵暴般的塵土,老邁的減震系統(tǒng)猶如蹦床,隨時把人從椅座送到車頂,額頭或后腦勺在破敗裸露的金屬框上撞出一個個鼓包。在進入草原之前,游客過的完全是另外一種日常。通常他們下班回家,一進家門就會脫下鞋子和外套,用放置在玄關的洗手液洗凈雙手,換上干凈的居家服,把空調調至以半度為單位的精準格數(shù)。嬌嫩的城里人落到非洲,來不及經過任何循序漸進的再教育過程,瞬間被非洲改造得面目全非。他們的頭發(fā)被塵土蒙得厚如通心粉,身上每一個毛孔都發(fā)黑,呼吸里泛著睡眠不足的惡臭,每天跟著老爺車爬壕溝涉泥潭,把一身的骨頭都顛散在椅座上。游獵的旅程把人一下子打回到最原始的模樣,美顏濾鏡中的俊男靚女,已是前塵往事。
游獵的司機通常也兼任導游,居多是考過了保護區(qū)導游資質的肯尼亞當?shù)厝?。他們之間有一個原始而有效的情報系統(tǒng):每人的駕駛座上都擱著一只對講機,供進入保護區(qū)的同行們互通信息。司機收入的大頭,來自旅客在行程結束后給出的小費,小費的數(shù)目通常是一個供參考的最低數(shù)額。為保證得到甚至超過最低數(shù)額,司機會想方設法讓遠道的旅客在有限的天數(shù)里看到最多種動物。能否找到動物,事關碗里的飯食,他們通常會竭盡全力,想出各樣妙招。他們熟知草原上的每一片樹叢,每一條旁門左道,每一個動物群的首領和新添的成員,以及它們最喜歡的藏身之處。一旦某位司機發(fā)現(xiàn)了大型動物的行蹤,就會通過對講機廣而告之地傳播給他的同行——這是游獵司機之間不成文的行規(guī)。
我們坐在車里,聽見對講機里片刻不停的嘈雜對話聲,都是斯瓦希里語。也許是為了省力氣,也許是因為英語畢竟算不得嫻熟,司機居多不翻譯,也鮮少解釋。但我們很快就摸索出了規(guī)律,可以相對精準地判斷談話的內容。假如司機突然掉轉方向盤,加大油門,偏離專門為越野車開辟的土路,瘋狂地駛入半人高的草叢時,我們就知道好戲即將開場。于是,眾人慌忙調整位置,架好長槍短炮的攝影器材,準備在目標出現(xiàn)的第一時間里按下快門。
收到情報的司機,會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路徑靠近目標,有時干脆是在無路中開路,因為大貓(當?shù)厝藢Υ笮蛣游锏姆Q呼)居多深居簡出,瞬間即逝。雖有巡警管轄,但草原太大,存在著無數(shù)條亂線一樣無法梳理且隨時還在加增的小徑,巡警不可能像孫猴子那樣分成數(shù)身。在巡警和司機貓捉老鼠的游戲里,貓少鼠多,防不勝防。于是,貓就生出了新招。
司機有司機的情報系統(tǒng),巡警也有巡警的,各有一手。但巡警通常會在時間上超前司機,幾分鐘的差別有時可以決定戰(zhàn)局的勝負。當司機聽到對講機里傳播的信息時,巡警已經開始行動。這里的信息,不是指羚羊、大象、角馬、斑馬、長頸鹿——那是草原上放眼皆是的大路貨。這里的信息,通常是指正在捕獵的獅子,帶著幼崽的獵豹,或者行蹤不定的花豹和犀牛?;ū滋焱ǔT诎珮鋮埠投囱ㄖ胁厣?,行為孤僻、性情警覺,難得一見。肯尼亞人有個說法,說見到花豹的人是有福氣的。而我就因了司機的機警,得著了這樣一片福分,盡管只是驚鴻一瞥。
在貓和老鼠的游戲中,老鼠時常得以脫身。但每天在窄路上跑,豈能永遠沒有正臉撞上的時候?尤其是當貓有了心計之后。貓現(xiàn)在不再滿世界瘋跑尋找老鼠——那是笨貓的方法,而是在老鼠的必經之地上布下了陷阱。
有一次,司機在對講機里聽到了獵豹的信息,大喜。其實早些時候,我們已經見過了獵豹,孤孤單單的一只,從草叢深處走來,走到車子緊跟前,拐彎,消失在另一片草叢里,眼神迷惘無助,一路發(fā)出凄厲的尖叫。后來我們才知道,它是在尋找失散的孩子。這會兒收到的情報是:獵豹媽媽帶著它的四只幼崽出動了。一大家子,五只!連早已見怪不怪的司機都興奮得肝顫,立即掉轉車頭,轟隆轟隆地開上草地,抄近道狂奔。
在離目標地點約五十米遠的地方,我們遇見了巡警。巡警的吉普車里坐滿了人,前排兩個,后排三個,有男有女,都身著迷彩服。前排的巡警和我們的司機從各自的窗口探出身來,握手,碰拳,招呼,兩個腦袋湊在一起,開始聊天,說的自然都是斯瓦希里語。話雖然聽不懂,但語氣和表情,卻是不需要語法來做注解的。他們聽上去像一對久別的莫逆之交,在一個陌生之地意外相逢,驚喜,熟稔,歡樂,親熱得幾乎接近狎昵。假如不是那幾桿閑閑地挎在身上的長槍,我?guī)缀跬四切┤耸茄簿?/p>
當前排的兩個男人沉浸在綿密冗長的對話之中時,后排一位離我們最近的女警,目光開始掃向車里的游客。相信熱情可以化解任何危機的我,馬上從記憶中扯出幾句現(xiàn)學現(xiàn)用的斯瓦希里語,向她表示問候。她心不在焉地笑了笑,卻沒有接話的意思。我發(fā)現(xiàn)她的目光,鷹一樣地落在了我先生的手腕上?!澳愕氖直?,很漂亮?!彼f。我瞬間明白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在內羅畢我們一直都小心翼翼地藏匿著電子產品,草原的環(huán)境讓我們放松了警惕。
女警和先生之間的對話,漸漸演變成了一場拔河游戲。她和他手里,各捏著一段繩子,而繩子中間系著的手絹,就是那塊蘋果手表。無論他怎樣試圖把話題扯開去,她總能拉回原點?!澳愕氖直?,真的很贊?!彼刂貜蛷偷卣f。先生用不那么順溜的英語,一次又一次地解釋著這塊手表的醫(yī)學用途,血壓、心跳、心率……結結巴巴,語氣夸張。他不可能說服她,因為她壓根沒想被說服。對話最后是怎樣中斷的,我已經記不清楚。至此我才真正體會到:網上關于不要隨便和當?shù)厝水a生眼神對視的忠告,的確是經驗之談。從此走在路上,我眼觀鼻,鼻觀心,創(chuàng)意性地使用眼角余光。
男人之間的對話還在繼續(xù),這樣的叨叨絮絮通常只可能發(fā)生在多日不見的閨蜜之間。我的耐心被漸漸磨薄,開始擔憂獵豹媽媽和它的幼崽是否已經離開。也不知過了多久,我終于看見司機拿出他的手機,和巡警交換了聯(lián)系信息。又一輪熱烈的握手碰拳稱兄道弟之后,終于各奔東西。
后排有人問司機是不是和巡警很熟,司機沒有回話。半晌,坐在前排的我,才聽見他對副駕座上的那位游客低聲咕噥:“5000先令,是個私人賬號,鬼知道是他家什么人的?!蔽掖蟪砸惑@??梢杂脕砻枋瞿菆鰧υ挼男稳菰~很多,歡天喜地、熱火朝天、談笑風生、情同手足、親密無間、推心置腹、津津樂道、滔滔不絕……誰能想到在這一層層親熱和睦的包裝之下,竟會是一場唇槍舌劍、你一拳我一腳、寸土不讓的談判?
后來我才知道,這筆罰款居然不是因為脫離規(guī)定路線行駛,而是對 “近距離觀賞珍稀動物” 的額外收費。即使使用高倍放大鏡,你也不可能在政府網站公布的價格表上找見這筆收費。5000先令用當時的匯率,相當于40美金,對當?shù)厝藖碚f,是一筆不小的款項,我不知道最終會由旅行社消化,還是由司機自付。我突然覺得自己在這件事里有了干系:我們的好奇,我們的急切,甚至我先生腕上的那塊手表,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沆瀣一氣的同謀。大家的心情都像淋了雨的破布,在最終見到獵豹和它的四只小淘氣時,蔫蔫的已經失去了最初的興奮。
這段經歷倒叫我明白了兩件事。其一是在肯尼亞沒有錢(通常是小錢)不能挪移的阻攔;其二是在肯尼亞行事,有一個簡單而萬能的配方,那就是大劑量的微笑和耐心,加上適量的懵懂,然后再把時間概念無限度拉長,一直拉到像一件穿了十年、稀松得幾乎有了破洞的內褲那樣。
跟其他人的長槍短炮相比,我的攝影設備很寒酸,只是一部電池壽命已經開始變短的蘋果14手機。我為非洲行程所準備的大件小件行李中,唯獨缺乏了專業(yè)照相機。我知道我會走很多的路,進入各樣復雜的地形和人群,攜帶大器材不僅沉重,而且惹眼。和風靡一時的非洲攝影團成員不同,我更愿意把肉眼的觀察放在第一位,腦子和文字是我儲存記憶的首選倉庫。
經過了兩次東非游獵,我更加堅信世上再先進的光學科技、再高級的照相機鏡頭,也只是對人眼的拙劣模仿。夕陽的壯麗,星空的浩瀚,草原的廣袤,動物眼中的神采,那是照相機永遠無法復制的。從非洲歸來,再看手機里的照片和視頻,總感覺平平。那些千百個層次的色彩,重重疊疊的反差和映襯,曠世的雄壯和凄美,至多只留下了三五分,心中不免遺憾。網絡上有一個潮詞叫“降維”,倒是能用來解釋這份落差:三維世界的精彩,是絕對無法在二維世界里重現(xiàn)的?,F(xiàn)在讀《明妃曲》,對“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的說法,突然就有了新的領悟。
對于我這樣身高一米六的矮人來說,想在越野車里找到一片好視野,幾乎是癡人說夢。我踮著腳尖,才能勉強把手機固定在越野車的敞篷鐵架上。這樣的高度很難看到遠景。無奈之下,我只好不顧游獵安全規(guī)則,脫下鞋子站到座椅上。座椅太軟,在頻繁變換的地形中很難保持身體和手機的平衡。我摔過多次,幸好無大礙。
漫天飛揚的塵土,劇烈顛簸的路途,草原的烈日和車速帶起來的狂風,都是游獵的旅客必然面臨的挑戰(zhàn)。但對我來說,挑戰(zhàn)不限于此。一天中的一早一晚,才是動物最活躍的時段。游客通常在清晨出發(fā),傍黑歸來。在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四點那段漫長的時間里,越野車幾乎都是在漫無目地兜圈,因為大部分動物都潛伏在灌木叢和洞穴之中,躲避烈日的暴曬。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園區(qū)總面積為1510平方公里,一天十幾個小時在草原上奔跑,最遭肆虐的不是皮膚,而是膀胱。每次剛一進入保護區(qū)的鐵門,我就開始緊張。草原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動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間接地影響到了人,我為自己是這輛車子里生存本領最差的那個人深感羞恥。腦力是否強壯在這個氛圍里成了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我突然淪為了生物鏈中最弱、最容易被淘汰的那個環(huán)節(jié)。
游獵之旅教會了我許多先前不知道的新知識,比如膀胱和腦子之間,有一條秘密通道,通道很窄,隨時會遭遇堵塞和分流。保護區(qū)雖然新建了一個廁所,卻地處遙遠,救不得急。在窘迫之中挺身而出營救膀胱的,往往不是廁所,而是一只百尋不得卻猝然出現(xiàn)在樹叢之間的花豹,或是一頭在母獅群中藏頭露尾的雄獅。當我企圖在密集的越野車林中尋找一小片視角,一心一意地用目光和鏡頭追蹤豹子或者雄獅的一舉一動、從各個角度按下快門時,我不知不覺間忘記了我有一只喜怒無常、隨時準備發(fā)難的膀胱。我的腦子只認一條道、一件事,分身乏術。一旦眼睛占據了那條通往大腦的秘密通道,膀胱就會被遺棄在半路。膀胱的小性子原是使給腦子看的,就像小孩的眼淚原是流給母親的,一旦腦子置若罔聞,膀胱就失了興致。等我再次想起它來時,往往已經是幾小時之后的事了。
第二次參加游獵時,我的膀胱突然生出了一些自信,有了幾分矜持和鎮(zhèn)定。那次我們車里有一對結伴出游的黑人旅客,是姑媽和侄女,來自美國的密歇根州。有一次途中下車休息,司機領我們逛紀念品商店,正巧有另外幾輛觀光車也在那里卸客,我們偶遇了一位中國來的主播姐姐。主播姐姐見到姑侄兩人,眼中頓時放出光亮。與羞澀局促、見到照相機就閃避的當?shù)厝瞬煌?,密歇根來的姑侄,臉上是一副走過碼頭的落落大方。主播姐姐喜不自勝,立即舉起自拍桿拉著她們要開拍視頻。姑侄兩個一再搖頭擺手,解釋說我們是游客,不是肯尼亞人。主播姐姐也許聽懂了,也許沒聽懂,不過這都不要緊,她需要的只是合宜的背景和道具。遙控器打開,指頭輕輕一按,密歇根的黑人姑侄就被框入了鏡頭。那個場景,要是讓脫口秀大咖周奇墨或是呼蘭演繹一下,沒準是個笑翻一眾粉絲的大梗。這是題外話。
這兩位密歇根來的游客絕對不會想到,自從她們加入了我的行程,我突然就安下了心,因為我不再是車里第一個打聽廁所方位的人。從一開始,密歇根的姑媽就替代了我的角色,因為她的膀胱比我的大聲。我有了遮擋和掩護,如釋重負。進入馬賽馬拉保護區(qū)兩個小時之后,姑媽就要求停車,司機沒有理會。按照保護區(qū)的安全規(guī)范,除了指定的午餐地點,旅客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離開車輛。又堅持了一個小時,姑媽忍不住再問。這一次,司機終于起了善心,停下車,指了指路邊的一片矮樹叢?!芭倪@邊,男的那邊?!彼鏌o表情地說。我們下了車,樹叢很矮很稀——大草原上很難找到高大濃密的樹陰。侄女取下包在頭上防曬防塵的一塊大長巾,先是為她的姑媽,后來也為我,隔出了一片小小的私密空間。“壯舉”之后,回到車里,我突然想起了海明威西班牙斗牛小說里那些血淋淋的場景。侄女的圍巾是一片璀璨的猩紅。
這樣肆虐體力和心神的追尋過程,我一生從未給過任何一個人,卻把它毫無怨言地交付給了一群與我毫無關聯(lián)的動物。也許就是這樣的肆虐,才會讓我在某個拐角處猝不及防地撞上一只雄獅或者獵豹的時候,發(fā)出那樣驚喜的一聲呼喊。那聲呼喊不是從肺里生出來的,它直接來自心臟。世上沒有脫離過程而單獨存在的目的,目的是過程中每一個步子的總合,過程的難易決定了目的的分量。那些釘在墻壁上的獸頭,鋪在壁爐前的豹皮,紀念的就是這樣一個比拼膽氣和耐力的過程。難怪這么多人到過非洲之后,就會覺得別處的旅行寡淡無味。
也許,我前面的話有失公允,非洲的動物并非真正與我“毫無關聯(lián)”。有時期待中的安慰,并不來自人類。人類的言語時常是貧瘠、蒼白,需要時遲遲不至,不需要時斥之不去的。有時候,動物會意想不到地闖入人類語言留出的那塊空地。
我們在肯尼亞逗留期間,被卷入了一場政局大動亂。原以為遠離了首都內羅畢,就可以避開危險,沒想到第一次游獵途中,在去往馬賽馬拉的路上,我們遭遇了一次與示威者的窄路相逢——那時我們完全不知道騷亂已經從首都的金融區(qū)漫溢到了四圍的鄉(xiāng)鎮(zhèn)。那天經歷的驚險,我在《激情與恐懼》一文中有過詳細的描述,就不再贅述。離開險境之后,心境很久不能平復,沿途的景致已經索然無味。當晚的留宿地在山上,肯尼亞的游獵酒店居多還在使用老式的門鎖。當我捏著前臺交給我的那枚秤砣一樣笨重的鑰匙,跟在幫忙提行李的馬賽工作人員身后一步一步爬上石階的時候,我發(fā)覺我的手和膝蓋依舊還在抑制不住地顫抖。
房間坐落在一條山間小路旁,是一長排相互緊挨著的木屋中的最后一間。石階很長,我走得有些氣短。走到近旁的時候,小徑里突然走出一只身形健碩的孔雀,正正地停在了我的門前。太陽西沉,暮色漸起,光線變得沉重厚膩,孔雀身上仿佛潑灑了一層油漆。那毛羽上的藍,是海洋最深處的那種碧藍,而綠,則是極品翡翠在幽暗處射出的那種釉綠。尾巴上的一只只眼睛熠熠生輝,邊框如剪紙一般分明,每一只眼睛都有話,但每一只眼睛都沉默。它與我近在咫尺——或許我應該把這里的“尺”換成“寸”,但它沒有看我,連眼角的余光也不曾掃過我。我從前見過的孔雀,都圈養(yǎng)在都市動物園里,習慣了在游客的圍觀之下、在飼養(yǎng)員訓練有素的誘導聲里,徐徐張開尾巴上的毛翎。但這只孔雀不同。它靜靜地、無欲無求地站在我的門前,毫無開屏的意思。幸虧它沒有。假若它打開了那扇虛榮之門,就會把那一刻的清白瞬間毀成一地泥石。剎那間,我感覺它是上天給我的一個啟示——一個在大驚恐之后的寧靜和祥和的啟示。
也就在這一刻,我留意到了旅館所在的環(huán)境。山野,巖石,夕陽,樹木。樹在哪里都是綠的,但此時的樹卻因了山野的落日,而有了重重疊疊的紋理和層次。山腳下的村落和民居,被距離和光線濾去了千瘡百孔的瘡疤,呈現(xiàn)出了橙紅和青灰交織成一體的和諧和安寧。其實山從來都在,夕陽樹木和村落也是。亙古不變的存在,早已讓我們麻木,然而當一個人處在與劫難擦肩而過、心有余悸的時刻,那只孔雀突然闖進來,啄去了我眼眸中的那層翳子,讓我重新看見了萬物潛在的生命靈性。
下山的路上,那只孔雀一直走在我們的左右,一路跟隨我們來到供旅客休息的游廊,在棟柱之間的矮墻上悠然自得旁若無人地行走,有時甚至跳下來,在咖啡桌之間轉著圈散步。當我轉身取茶水的時候,它突然消失了。再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它已經棲息在游廊外的一棵樹上,但我卻沒有聽見它飛身上樹的聲響。它的出現(xiàn),它的消失,都是在毫無聲息中發(fā)生的,安靜得幾乎讓人產生錯覺,仿佛走進了《聊齋志異》,遇見了那些夜深而至、天曙即逝、倩眉巧目、遁地而行的狐貍精。只見它在樹上輕盈地轉動著身子,頸脖高仰,頭冠盛開如蘭,眼神落在云天外一個不可知的去處。我走到樹下,輕輕叫它,它置若罔聞。
那天旅館里來了一群拖家?guī)Э诘挠《扔慰?,有一個小女孩在不停地哭鬧,手足無措的母親只好引她過來看孔雀。女孩頃刻安靜了下來,開始一聲聲呼喚孔雀。孩子的聲音中有著大人不曾有的清純,人或許渾然不覺,鳥卻秒懂。它開始回應她。她叫一聲,它答一聲。她再叫一聲,它再答一聲。山谷突然陷入了空前的靜謐,夜色中唯一的聲音,就是那場孩子和孔雀之間暗語交織、只有他們自己懂得的神秘交談。白天的驚恐在我心中落下的塵垢,剎那間洗滌一清。在飯廳坐下時,我的心境已經不同。
那只在我驚魂未定的時刻天意般出現(xiàn)在門前的孔雀,為我的感官打開了一扇從前我并不知道的門。我突然明白我為什么會對城市動物園以及《動物世界》節(jié)目失去興趣,因為我已經長大,而它們,只是我從少年時代蛻下來的一層皮。在它們給我創(chuàng)造的那個世界里,動物和人是兩條平行線,各行己路,永無交會。動物園的高墻和電視機的邊框,把動物置于他地,人和動物的情緒沒有交纏相通之處。那只從我門前經過的孔雀,打碎了墻和邊框,橫沖直撞地走進了我的情緒,我還來不及豎起叢林般的刺,就已經接受了它的撫慰。這樣的撫慰在人和人之間,需要走過迂回輾轉詞不達意的話語長廊。情緒經過五臟六腑,到出口時已經衰減過半。
從孔雀給我打開的那扇門里,我不斷地發(fā)現(xiàn)驚喜。
旅途中每天下榻的旅館,居多坐落在保護區(qū)內。這些旅館雖然星級不等,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仿照狩獵屋的樣式設計,有壁爐煙道蚊帳,位于山野,周圍是大片大片略顯荒蕪的樹林和草地。每天我們趕到下榻的旅館登記入住時,天色已黑,第二天凌晨就啟程,趕赴下一個游獵點,往往還來不及細看留宿地的環(huán)境,就已經走在路上。只有一次例外。那天旅行社安排了一個清晨去納瓦沙湖劃船的自選項目,我想稍稍補一下覺,就沒報名。說是補覺,其實醒來時,天也還沒有亮透,只是和前幾天黎明即起的日程相比,稍稍悠閑了兩三刻鐘而已。
起床,伸個懶腰,打開窗簾往外望去,吃了一驚:窗外的草地上,行走著一群斑馬和角馬。我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見過處于完全自由狀態(tài)的斑馬。陽光不誠實,總是在一天不同的時段里,用不同的方式篡改著萬物的顏色和形狀,有時加深,有時洗白,有時放大,有時縮小,有時扭曲。此刻的斑馬身上,白變得更白,黑變得更黑,身后的草是一種灌了漿汁的飽滿的綠,昨夜的雨珠子在草尖上結成了玉。而角馬卻是毫無美感可言的:缺乏色差的褐色皮膚,蠢笨地架在脖子上的頭,尖短的頭角,走動時皮膚上出現(xiàn)的一道道深褶,難怪它會被歸在“非洲五丑”之首。但角馬是斑馬的朋友,在驚心動魄的大遷徙途程中,它們是生死與共的同伴。在那天早晨的陽光里,角馬混在斑馬群里,突然就成了妥帖的映襯。
在我看來,斑馬是非洲最勇敢的動物。幾乎所有的動物為了躲避殺手,總是盡量抹去皮毛顏色的銳角,讓自己安全藏匿于環(huán)境之中。它們不約而同地朝著環(huán)境色靠攏:土地的棕褐,樹木的灰綠,山石的蒼黃。只有斑馬不肯。斑馬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基因。斑馬當然也是獅子豹子的獵物——草原上幾乎沒有動物能逃得過食物鏈上端的猛獸之口,但斑馬并未因身上的彩衣而淪為更容易的目標。我們在游獵途中數(shù)次目睹獅子獵豹吞噬獵物的過程,犧牲品都是羚羊和野牛。勇敢不一定安全,但勇敢也不見得比懦弱更危險。網絡上對斑馬色彩和安全性的解釋,感覺有些牽強附會,至少不能讓我完全信服。
我開門,朝斑馬群走去。只見一匹小斑馬突然仰身倒下,在草地上翻滾起來,四蹄在空中亂蹬。也許是蹭癢,也許是發(fā)情,也許僅僅是撒歡,草皮泥土在它周身飛成一片細雨,樣子極是嬌憨可愛。馬群吃飽了晨草,漸漸散開,幾匹斑馬朝我的方向徑直走來。我雖在它們的視野之內,卻在它們的心思之外,它們絲毫沒有改道的意思,躲閃的反而是我。假設在最后一刻我沒有讓開,它們會不會直直地撞到我身上?它們的祖先被人類的獵槍殘害的經歷,畢竟離現(xiàn)在有些年數(shù)了,已經在它們的記憶中稀釋,甚至消失。在新的記憶中,人類和它們之間,是一段安全的真空。在與它們擦身而過的時候,我很想觸摸一下它們的身體,可是我最終沒有。我害怕它們踢我,更害怕捅破這層紙一般薄的真空。就讓它們繼續(xù)做它們,我繼續(xù)做我,平行的路,或許可以走得最長久。
每一次和動物這樣安靜而近距離的接觸,都讓我感覺像洗過一場痛痛快快的熱水澡那樣干凈清爽。在肯尼亞的一個月里,尤其是在游獵途中,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洗上一場好澡。水溫正好的時候,水壓有氣無力;水壓有精神的時候,水溫冷淡;遇上水溫和水壓都有熱情的時候,偏偏斷電——那又是題外話。在和動物如此相對的時刻,我一點兒也不想說話。語言不僅破壞安靜,也是最直接的污染源。腦子并未在沉默中消亡,每一個想法都還在,只是棱角不再那么尖利。它們懶散地共處,學會彼此容忍,像斑馬和角馬那樣。時間變得很慢。在一個只知生死饑飽的動物世界里,時間沒有太大的意義。人類社會所有與時間相關的理念,比如效率,比如截止日期,比如緊迫感,都是一小群人炮制出來的商業(yè)陰謀。斑馬不懂,角馬也不懂。它們的無知,讓它們可以悠然地活在時間之外。多次聽朋友說起當?shù)厝说牟皇貢r,或許,他們從動物身上得到了某種啟示?
那天我在斑馬身邊待了很久。我知道司機半個小時就到,可是我懶得回屋收拾行李。一輩子尊重時間、極少讓別人等候的我,那一刻突然很想遲到一次。
我跟著斑馬毫無目的地游蕩著,不覺間走到了草地的盡頭,被一道鐵絲網攔住了去路。鐵絲網入口處有一扇緊鎖著的門,門上釘著一塊矚目的牌子:“危險,嚴禁入內!”透過網眼往里看,有一條三面環(huán)水的土路。路邊有幾個當?shù)嘏釉诩粜薏菽?,說說笑笑,神情安然,絲毫沒有危險來臨的跡象,我不免有些好奇。
此時有一個瘦瘦的黑人哥哥從里邊走過來,隔著鐵絲網跟我招手。叫他黑人哥哥,絕非有任何嘲諷的意思,當?shù)厝讼嗷ゴ蛘泻糇畛S玫姆Q呼,就是“Bro”(兄弟)。正疑惑間,他已經打開了鐵門,欠身邀請我入內。我掃了一眼門口的警示牌,他就笑,指了指遠處水里幾個小到幾乎無法辨識的黑點子,說:“是河馬,河馬有時會爬上來襲擊人?!蔽彝蝗幌肫饚滋烨奥犝f的一件事:有個旅游團的一位女游客違犯禁令,半夜私自離開住處到河邊拍攝河馬幼崽的照片,被河馬媽媽咬成兩截,便不由得豎起了一身汗毛。黑哥哥見狀就笑:“沒事,這會兒離我們很遠?!?/p>
黑哥哥領我走到土路的終結處,眼中望去便都是水了。一穹碧藍的天空之下,微風把水攪成一攤碎銀,水和地的交界處胡亂地長著些沒有葉子的矮樹,淺灘上橫著幾根粗大的枯樹干,被水泡爛了,上面歇著一群密密麻麻的鵜鶘。那幅地老天荒的景象,不知怎的讓人想哭。便忍不住想起我的江南故土,這樣的景致原本也是尋??梢姷模皇窃缫驯簧虣C和人流所毀。為這樣的景致,我心甘情愿地給黑哥哥塞了幾張紙幣。他從鐵絲網那頭朝我招手時,大概就已經有了想頭。一旦遭遇美金和先令的狙擊,肯尼亞的制度法規(guī)大多潰不成軍。
來東非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喜歡大象。在動物園和旅游景點我都見過大象,也經歷過騎在它巨塔一樣身軀上的驚悚。記得當時我毫無經驗地穿了一條夏季的短褲,它身上的鬃毛根根如刺,扎得我吱哇亂叫,風度全失。龐大、笨拙、溫順、木訥,這是我從前對大象的定格印象。我絕對不會想到有一天我也會用頑皮可愛、莊嚴肅穆這些相互打架的詞來形容它們。
我真正喜愛的,是群體中的大象,而不是單獨的個體。在草原上,象群是一道山一樣巍峨的景象。它們結隊從觀光車前經過,車在它們跟前突然小得如同一只火柴盒。不知道它們用了什么語言溝通,成年的象永遠會走在隊列的開首和末尾,呵護著中間的幼象。你猜不出誰是誰的孩子,誰又是誰的父母,秩序生于天然的默契之中。它們跨過土路,從一片草地走向另一片草地,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尾巴輕輕地掃起路面的塵土,有著一種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總有一些飛鳥,通常是白色的,棲息在它們寬厚的脊背上。風來了,鳥飛起;風過了,鳥落下。一次又一次,大象沒有厭煩,鳥兒也沒有。在有山為背景的曠野之中,假若沒有象群作為前景,那就辜負了山的存在。
在內羅畢國家公園里的謝瑞克大象孤兒院里,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情景。謝瑞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設在城市里的大型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先后收留過幾百只幼象,這些幼象的媽媽多半因病或因非法捕獵而喪命。我去的時候,孤兒院里有三十多只幼象,每只都取了一個斯瓦希里名字。進入象園的路是一條長長的濕黏的泥徑,一腳踩下去,勁兒小一點的,可能會拔不出鞋子。一趟走下來,每一雙鞋子都會被染成再也洗不出來的棕紅。但那天幼象們帶給我的歡樂,值得我捐出柜子里所有的鞋子。
我們正好趕上了喂食。其實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幼象的喂食時間,正掐在了游客開放點上。這樣的安排當然另有目的——看過了幼象的喂食過程,心一軟,保不準就有人打開皮夾子。只見保育員推出幾輛小車,車里是一只只裝著特制營養(yǎng)液的奶瓶。“瓶”字用在這里有些煞風景,但我也不知道“瓶”和“桶”之間是否還存在著一個恰當?shù)倪^渡詞。一群幼象如同饑餓的孩子蜂擁而上,急是急了些,場面倒也不至于失控。保育員的手像一根神棍,一推一撥之間,就生出了秩序。幼象一旦含住奶瓶,三臺拖拉機也休想把它們扯走,咕隆咕隆的吞吮聲,十幾米外清晰可聞。性子太過急切的,會遭到保育員輕輕一聲呵斥,那聲音里流淌著的,是溫水一樣的愛溺。
假如你以為喂食是一場好戲,那你就錯了,喂食僅僅只是開場鑼鼓。幼象飽足之后,肚子圓了,性子平順了,便開始玩耍——這才是正劇的開始。只見它們撲哧撲哧地躥進泥潭深處,這個用尾巴摔打那個的背,那個用鼻子勾扯那個的腿,一團混戰(zhàn),極盡頑皮。大象的世界也是個小社會,有老實懦弱的,有一味討好的,有愛挑事的,也有一兩個小霸主。誰是刺兒頭,誰是受氣包,誰愛耍小心計,三兩個回合一過,看客便都清楚了。保育員摸透了每一只幼象的脾性,實在鬧得過了,先給一聲吆喝,若不聽,再往屁股上輕輕拍打幾記,也就老實了。
大象是獸類中的林黛玉,心思細膩敏感,失去母親和原來的象群之后,會陷入長時間的哀傷。這時的保育員,就成了孤兒的娘。有的幼象接受人的安撫,有的更愿意獨自舔傷,保育員得慢慢琢磨,按各自的脾性調養(yǎng)。每一只獲救的幼象都有單獨的欄廄,門上釘著自己的名字。每晚有不同的保育員輪換著陪伴它們睡覺,是為了防止幼象對某一位保育員產生過度依賴。這些幼象白天被放到國家公園野外,在保育員的眼界內自由行走,學習群體生活、尋找綠食、在泥潭中洗澡等生存技能。夜晚來臨,還沒有抵御天敵能力的幼象,又會被帶回孤兒院的安全環(huán)境入睡。
待它們長到三至五歲,就會被轉移到重返自然訓練中心。雖然這些幼象都是在孤兒院的環(huán)境里長大,但野性的召喚終究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一天天強壯?;貧w大自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小象白天被放到野外,與野象群產生短期的試探性的接觸。到了晚上,這些小象會回到訓練中心過夜。后來,它們開始間歇性地在野外過夜。漸漸地,夜不歸宿的天數(shù)會越來越密集,直至它們永遠地生活在了外邊的世界。
大象有著比人類更長久牢靠的記憶,它們能清晰地記住自己曾經的居所、水源、遷徙的路線和相處過的同伴。有的大象回歸自然之后,會隔一段時間回來轉一轉,但不再留宿。母象生下兒女之后,都會把幼崽帶回來讓保育員看。這是一個接近于人類養(yǎng)育兒女的過程,長期的共處、后來一次又一次的分離、重逢、再分離,就像是兩塊長在了一起的肉,某一天被撕開了,漸漸長好,又重新撕開。保育員的心一定是松緊帶織成的,否則怎么經得起這樣的反復撕扯?
長頸鹿和大象、斑馬一樣,也是東非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動物。游獵之旅的主要追逐目標是獅子、豹子、犀牛,長頸鹿只是陪襯。見得多了,就失去了最初的驚奇,除非你發(fā)現(xiàn)了它們游離于靜態(tài)之外的某個瞬間,比如取食汲水的時候。
長頸鹿是草食動物,由于它塔一般高的頸脖,它最方便的食物是樹尖上的葉子、花朵或者果實。看它進食,讓你對人類創(chuàng)造的度量衡制度有了新的體驗,因為所有的背景都被縮小成了迷你版本。樹木變成了瘦小的禾苗,遠山成為平地上的一片矮墻,云則是堆擠在地平線上的一團棉花??撮L頸鹿喝水,又是另外一番景致。水在低洼之處,它即使把頸脖降至最低,也無法抵達水源。但它的祖先已經在草原上生活過世世代代,那些日子都沒有白費,它們在它身上留下了隨機應變的生存技能。它會打開前肢和后肢,前低后高,把身子斜斜地匍匐在地面。那是一場以脖子長度和水源平面位置為坐標系的數(shù)學計算公式,經受了千萬年的反復糾錯和調整,極為精準。它在那樣的姿勢里喝水,看上去像一只科幻電影中的巨型蜘蛛。世界上沒有哪位瑜伽大師,能練就它那樣的肢體柔韌度。
和大象、斑馬不同,你鮮少在草原上見到成群結隊的長頸鹿。它們大多是孤獨的行者,從一片草叢走到另一片草叢,從一團樹陰挪移到另一團樹陰。然而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了另外一幅畫面。那時大多數(shù)動物尚未走出漫長的午休,我們的越野車在空空蕩蕩的草原上兜了許多個圈子,猝然間撞見了三只長頸鹿。從頭角形狀和身上的淺色花斑來判斷,它們正值芳華之年。它們的下肢一片雪白,沒長花斑,是東非特有的、受高度保護的羅斯柴爾德品種,當?shù)厝斯芩鼈兘小鞍滓m子”——所有關于長頸鹿的知識,我們都是在司機和車里兩位美國游客的對話中現(xiàn)學的。
司機停下車子,我們遠遠地看著它們圍繞著彼此的身體緩慢地轉圈,仿佛在進行一場耳鬢廝磨的私密對話。然后其中的一只將長頸在半空中悠悠地畫了一個圓,姿勢輕柔溫婉,幾乎有幾分妖嬈。我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就是“君子好逑”——文人到哪里也甩不掉那股子酸文假醋。我想不出還有哪種動物的求偶姿勢,包括孔雀,包括鴛鴦,能比眼前所見更加銷魂。這個姿勢和它產生的旖旎聯(lián)想,在我腦子里僅僅留存了幾天,就被砸成一地碎片。我無意中得知:長頸鹿“甩脖”,是在高調地宣示主權。這樣的示威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兩只年輕的公鹿之間。從瓊瑤的風花雪月,到金庸的絕世武功,通往真相的路太短也太殘酷。
……
(節(jié)選,原載《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