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符號意味與“關系”形式 ——《昆侖?!放c海飛的“小說地理學”
內容提要:地理于小說而言極為重要。地理不僅構成小說的空間場域,更是以其符號意味和交互關系構成小說的深刻語義結構。海飛的《昆侖海》是一部極具地理詩學分析價值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海飛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構造出自己的“小說地理學”。海飛擅長以空間地理的獨有歷史內涵,構造出小說的特定敘事意涵,生發(fā)小說的主題;以地理關系結構故事、處理人物關系,營造小說的敘事張力。在“諜戰(zhàn)”的外衣下面,《昆侖?!凤柡鴱碗s的家國天下的主題,海飛既肯定家國主題,同時更有對家國主題下的戰(zhàn)爭、殺戮等有著清醒而深刻的審視。
關鍵詞:《昆侖?!?海飛 小說地理學
地理不是小說之外的東西,而是小說本身。地理之于小說,不單是給小說中的人物活動和故事的開展等提供必要的空間和場景,更為重要的是,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地理思維、地理觀念、地理情感等。這些內在的主體性的東西,會滲透到小說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賦予小說以特殊的意涵。另外,因為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經(jīng)濟的等原因,小說家寫到的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之間,往往會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復雜地緣關系,這種地緣復雜性,更會為小說生發(fā)出無窮的意趣。
如何合理和巧妙地運用地理元素,深化和拓展小說的主題,豐富人物形象的內涵,這是小說家們原本當用心和用力之所在。傳統(tǒng)的中國小說非常重視小說的地理問題。像《三國演義》,倘若沒有地理的眼光,不要說寫不出那樣的鴻篇巨制,即便是讀,恐怕也是似是而非而不得要領。《三國演義》中的地理是寫實,《紅樓夢》《西游記》中的地理則虛實相間,實在的地名,與或隱喻或隱語的虛構地名,自成一個系統(tǒng)。傳統(tǒng)小說重視地理問題,首先在于地理是與星野、五行等觀念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傳統(tǒng)文人的治世事功之心,“凡有志于用世者,河渠、邊防、食貨、兵制,皆其所有事也。然而莫重于輿圖,何也?輿圖者,史學之源也”。1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文學的聚焦點轉向社會和人事,特別是地理知識被專門化,文人作家難以形成地理方面的專門知識,所以,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地理元素被極度淡化,鮮有那種從山川形要中見天下形勢的力作。但是,這并不是說當代小說中沒有地理元素,而是說現(xiàn)代以來的小說家們,少有小說地理的自覺與主動而已。
比較而言,海飛是當代小說家中為數(shù)不多擅長運用地理元素來創(chuàng)構小說的作家。他的《驚蟄》《向延安》等一干民國諜戰(zhàn)題材小說,主題、故事、人物俱各不同,但其核心地理構架則多在上海、重慶、南京、北平、延安之間穿插連綴。特別是新近出版的《昆侖?!罚渲械男≌f地理實踐更是韻味無窮。檢討這部小說中地理元素與小說詩學建構之關系,既是理解《昆侖?!返囊粋€角度,亦是理論上對小說與地理關系進行案例分析的實質性嘗試。
一、地理、符號與小說的張力
《昆侖?!费匾u海飛近些年創(chuàng)作的一貫特點,仍以諜戰(zhàn)為主。小說以明代抗倭為歷史大背景,敘述錦衣衛(wèi)小北斗門掌門昆侖赴臺州古城拔除倭寇暗樁,押解犯人回到杭州受審,奪回明代海防圖之事。卻因一場有預謀的大火,頓生波瀾,昆侖遠赴琉球,最后奪回明朝海防圖,摧毀日本在琉球設置的兵工廠及火藥庫。從故事層面來看,《昆侖?!反_實是一部懸念迭起的小說。海飛極擅布勢,揚抑、藏露、明暗、奇正、順逆等,盡在掌控之中。敘事節(jié)奏上,海飛似乎盡得中國文人畫的心意,“凡勢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2。起筆寫昆侖一人一馬,沖出杭州城東的候潮門,瞬間在驛道上奔跑成一道閃亮的光。這是起勢。小說從強處寫起,以京城錦衣衛(wèi)小北斗門掌門的身份,清除幾個邊陲倭寇暗樁,豈非輕而易舉?然而,接下來的事實,卻是昆侖處處碰壁,幾近喪命。倉皇之間趕赴桃渚營試圖挽回頹勢,卻同樣是遭遇到重重的危機,步步驚心,甚至小北斗門的兩個同事韭菜和尋槍,也不明不白地成為千戶所城墻外河溝里的兩具浮尸,所要押解的犯人駱問里越獄出逃,杳無蹤跡。至此,昆侖已處于窮困之勢。小說從強勢寫起,至此而轉弱。接下來,再寫昆侖孑然一人,遠赴琉球島國,經(jīng)過幾番較量,絕處逢生,最后完成任務,再而從窮困轉換為強勢。其中,勢在強弱盛衰之間的轉換,為《昆侖?!穾砉适虑楣?jié)的頓挫與起伏。
這種強弱盛衰的勢能轉換,是小說的節(jié)奏,更是海飛小說的“文法”。欲合而故縱,欲縱而故合,起落之間,順勢結撰,自成丘壑。從小說的結構上看,《昆侖?!返目臻g地理特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小說的四個部分,就是四個地理空間的相互切換。第一部分,名曰“日落紫陽街”,全部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臺州府的紫陽街上。第二部分,“霧鎖桃渚營”,則是以臺州府治下的抗倭重鎮(zhèn)桃渚營作為故事發(fā)生陣地。第三部分,“琉球國長夜”,地點則轉移到東海之一隅的琉球島國上。第四部分,“臺州府明月”,故事再次回到臺州府城。有意思的是,海飛沒有把每個部分叫作“章”,而是寫成了“波”,故而就有“第壹波”“第貳波”“第叁波”“第肆波”這樣的篇章結構。之所以是“波”而不是“章”,我想,海飛突出的,除了臺州府城和琉球島國都在波濤之畔,另外,當是整個事件展開的過程之中,內部各種力量的激蕩和暗流涌動,從而造成外部的洶涌和起伏吧?從《昆侖?!方o人帶來的整體閱讀感受來看,故事的編排,確實猶如江海之潮,時而奪云蔽日、吞天吐地,時而蓄勢待發(fā)、寂然無聲。
《昆侖?!匪鶎懙降牡乩韱卧?,不止是臺州府城與琉球島國,另外還有北京、杭州、遼東、云南、日本等。海飛有詳有略,各有側重,各有輕重。海飛的小說地理,運用得恰到好處。小說中的每個地名,其實都暗含著深刻的歷史寓意。這種歷史寓意,是歷史地形成的一種暗含著前文所說的地緣政治學的歷史敘事意味的空間存在?!独龊!分?,首要的地理單元,當是臺州府城與琉球島國,兩者構成一對特殊的關系。在今人的地理意識中,臺州府城或許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所在,但是在明王朝的歷史上,臺州府城卻是抗擊倭寇的最前沿陣地。明代的臺州府城,不在今日的臺州行政區(qū)劃中心之所在地,而是臺州下屬的臨海,那里有明代戚繼光所修建的長城,以作為抗擊倭寇的重要軍事設施,至今仍保留完整,是臨海最重要的歷史景點。《昆侖?!分兴鶎懙降淖详柦帧⑻忆緺I千戶所、臺州府城等,都是在今日的臨海,而非今日之臺州行署所在之地。正是如此,臨海與琉球島國,構成了一對富有歷史張力的空間地理結構。臨海作為一個地理存在,本就有它的特殊符號,那就是它的長城。此一地理意象,召喚出的,本就是人們對明代抗倭的歷史想象。而琉球島國,在明代的時候一方面是明朝的附屬國,成君臣關系,受明政府冊封;另一方面,琉球因為地理位置介于日本和中國之間,在明代倭患嚴重之時,琉球便成為倭寇侵害中國的一個跳板。正是如此,臨海的古城墻,便構成一種抵抗倭寇入侵的地理符號;而琉球則是作為另外一種地理符號而存在的,那就是它的跳板的作用。當兩種地理符號并置在一起的時候,事實上,如此的兩個地理意象無形當中就會構成《昆侖海》的特定歷史語義,并且限制了小說的主題。在“臨?!鹎颉边@樣的地理結構中,小說的主題不可能會突破“抗倭”與“侵略與反侵略”之類的家國天下的敘事框架。至于小說中的京城和日本,雖說涉及甚少,但其猶如震源,各種力量的發(fā)動,皆是出自兩處。
臨海與琉球,是一種歷史的張力。而小說中的遼東和云南,則與“京城”構成另外一種歷史的敘事結構。兩地一南一北。小說中,海飛不止在一個地方寫到了遼東,“遼東落下來的雪,每一片都有白色的海鷗那么大,覆蓋著戰(zhàn)場上茫茫的尸體”3。海飛以富有詩意和夢境氣質的筆力,寫出的卻是遼東戰(zhàn)場的慘烈與悲涼。從歷史自身的脈絡來看,小說中寫到的遼東,是明代王朝北方邊境的最大壓力,此后明亡于清,就是這一歷史脈絡的延伸。大明王朝從嘉靖到隆慶再到萬歷年間,北方有遼東的蒙古和女真,南部有云南的土司叛亂,東部有日本倭人之海上侵擾,大明王朝像是四面漏風的墻,最后傾頹于北方女真的蠻暴入侵。海飛寫地理,遼東、云南,是與京城構成對應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民族關系,亦是政治關系。駱問里從京城出發(fā),跟隨李成梁所部征戰(zhàn)遼東,這是從中心出發(fā),對邊緣的征伐;昆侖出征云南,也是從中心出發(fā),對邊緣的征討。小說中的地理結構,臨海和琉球是一組對應關系;中國和日本,是另一組對應關系;而京城和遼東、云南,則是又一組對應關系。
在海飛構造的三重地理結構中,表面看,敘述的是一個古典的諜戰(zhàn)故事,但是其在更開闊的地理空間層面,敘述出的卻是大明王朝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國勢和氣運。小說中,海飛不止一次寫到“萬歷三十五年”。整部小說故事的時間聚焦點,就在“萬歷三十五年”。從春分日昆侖打馬出杭州城,到小滿日昆侖在琉球與“花僮”接頭,再到夏至日昆侖在桃渚營與“穿云箭”中的倭諜“箭”——張望——這個抗倭前線明軍中的千戶長的對決,再到冬至日,在鄭國仲的親自率領下,滿載著兵勇與火銃的六艘戰(zhàn)船浩浩蕩蕩地向東磯島駛去,最后將陳五六、丁山、蘇我明燈等一一除滅。海飛以不同的節(jié)氣為要領,將各種事件編排在一起,而成為完整的故事。這是在“萬歷三十五年”內部。而從“萬歷三十五年”的外部來看,時值1607年,世界早就進入大航海時代。就是在“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在直布羅陀海大敗西班牙,英國殖民美國的弗吉尼亞。大航海時代,風水輪流轉,西班牙、葡萄牙等早期的海上殖民帝國漸漸沒落,荷蘭、英國等新興的海上帝國逐漸崛起,改變著世界的格局和進程。《昆侖?!分校ow雖然沒有把大明王朝的命運放置在大航海時代和世界五百年的殖民史中去看,但是,實際上小說不可能不涉及這樣的世界格局與形勢。比如說海飛在小說中寫琉球島國:
明燈客棧像個熱鬧的集市,里頭的客人來自世界各地,除了中國、日本和朝鮮,還有金發(fā)碧眼鼻梁高聳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以及意大利人。到了夜里,這些五光十色的面孔便紛紛從房里出動,聚集到客棧院子中那排密集的燈籠下,一起喝酒,一起賭錢。4
大航海時代,琉球雖然只是處在東海之一隅,但是卻再也不是那種孤懸海外、與世隔絕的,被世界遺忘的島嶼,而是進入新的世界體系中的五方雜處的世界。此乃天下情勢,大勢滔滔。紫陽街的邊防長城再堅固,終究還是擋不住天下的滔滔大勢?!叭f歷三十五年”,琉球雖是五方雜處,但畢竟還和大明王朝保持臣屬關系,琉球國王易位,都需要接受大明王朝的冊封。這是“萬歷三十五年”的琉球,是“萬歷三十五年”大明王朝海外的局勢與情勢。然而在小說的結尾,海飛卻如此寫道:“1897年,琉球島被日本完全占領,又在若干年后更名為沖繩?!?從“琉球”到“沖繩”,地理之名變,實為天下情勢之變。如此的名變,隱含著的其實是海飛某種家國天下的歷史憂思。時也,勢也,運也。海飛將特定的地理結構,植入歷史事件的經(jīng)緯中,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相互詮釋、相互激蕩,生發(fā)出歷史主題的蒼茫感。
二、地理、關系與小說的張力
海飛極擅長設計各種人物關系。小說不是故事,但卻離不開故事,故事因人而生,而人又處在各種“關系”中,所以,“關系”以及“關系”的變化,是小說情節(jié)、故事變化的生生不息的氣機。有些時候,看一個小說家、一篇(部)小說、小說中的故事好不好,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他或者它是否寫出好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海飛堪稱深得小說創(chuàng)作的精髓?!独龊!菲婚L,涉及的人物并不算多,但是其中的人物關系卻極為復雜、玄妙而富有意味。如昆侖這個人物,圍繞他,小說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wǎng):他與禮部郎中鄭國仲,錦衣衛(wèi)小北斗門中的韭菜、橫店、胡蔥、風雷、尋槍與千八等,是朝廷系統(tǒng)內部的上下級關系;他與笑魚(蘇我明燈)之間,則是少年的情誼,是復雜而又單純的朋友關系;他和駱問里之間,則是緝捕者與逃犯的關系,亦是子與父的關系;他與丁山和楊一針之間,是男女的情愛關系。昆侖的關系,是一張密織的網(wǎng),在人物與人物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當中,行動、沖突、連斷、轉折、反轉等,構成一個非常繁復的具有多重塑造可能性的故事世界。不獨昆侖如此,《昆侖海》當中,幾乎每個人物都處在交錯的關系中,如駱問里與昆侖、阿普、張望(“田雞”),就有父子、情人、似友實仇的朋友關系;笑魚與昆侖,與自己的“父親”,與“叔父”蘇我入鹿;丁山與昆侖、陳五六;蘇我入鹿與笑魚、笑魚的母親、陰陽師樓半步、燈盞,等等。這些人物無不是處在各種各樣的復雜、動態(tài)、不確定的關系當中的。唯因《昆侖?!窐嬙斐鲂涡紊摹討B(tài)的人物關系,所以小說才顯現(xiàn)出百川交織的激蕩和流動的氣質。小說中的故事展開,有時如怒濤騰沸、水闊天空,有時則若潺湲緩流、隱而復出。整個故事的緩急、淺深、輕重與濃淡,皆由人物關系和關系的變化而出。
《昆侖?!分腥宋镪P系的處理,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地理單元來結構和完成人物的命運推展、故事構造和形象塑造。比如駱問里,他的人生軌跡、故事敘述、形象塑造,就有一個清晰的地理邏輯結構,那就是“京城”—“遼東”—“杭州/臺州”—“琉球”這條地理線索。在北京城那條狹長的鐵匠胡同,駱問里出生在此。在那個總是開滿桂花及石榴花的院子里,他是他的鐵匠父親的兒子,他是他剛過門的妻子的丈夫,如果不是遠赴遼東,他自然就是昆侖的父親,像大多數(shù)中國人一樣,香火代代,綿延不絕。后來他去了遼東,在遼東戰(zhàn)場,搖身一變,成了李成梁將軍麾下一名策馬奔騰、奮勇殺敵的勇士,大雪飛舞中,他身負重傷??墒鞘朗聼o常,在杭州和臺州,他的身份卻成了一個殺死上峰的叛逃士兵、一個賭徒、一個與人通奸并誤殺死別人丈夫的通緝犯。再后來,為了逃避追捕,他受到別人的欺騙,帶著明朝的海防圖離開了大明的國土,逃到了琉球,終而淪為叛國者。駱問里的命運和身份之變——從凡俗之人到英雄到逃犯,再到為人所不齒的叛國者,有一條清晰的地理變遷的軌跡,時移地易,人的名位亦隨之而變。這種地理變遷與人物身份的位移,在小說中很多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較為典型的如阿普。駱問里的地理結構是“京城”—“遼東”—“杭州/臺州”—“琉球”,阿普的地理結構則相對較為簡單,就是“杭州”—“琉球”。在杭州這樣的南方之地,阿普并沒有多少婦道的觀念,作為有婦之夫,她和駱問里這個賭徒勾搭成奸,導致自己丈夫誤死在駱百里的刀劍之下。但是,當阿普被擄到琉球島國的時候,她內心的恥辱感、罪感則被充分喚醒了。喚醒阿普內心恥辱感和罪感的,不是偷情、通奸和誤殺自己的丈夫,而是她死心塌地愛戀著的駱問里,成為了一個背叛明朝的人,這是阿普所絕對不能原諒的,因為背叛國家的人,就是阿普永世的敵人。在琉球島的靈鷲寺里,阿普青燈古佛,在墻壁上用鮮紅的血寫出一個大大的“問”字。阿普的“問”字里,海飛處理的其實是一個“小節(jié)”與“大義”的問題。在杭州,阿普和駱問里偷情、通奸,導致丈夫被誤殺,她雖然知道這是罪孽,但她卻并沒有因為這些行為和結果而斷絕和駱百里的往來,因為她知道這是小節(jié),自己是于小節(jié)有虧??墒钱旕槹倮锏搅肆鹎?,帶著大明千里海疆的海防圖,為倭寇制造入侵大明的火器和火藥,雖然駱問里并非主動,但這卻是阿普絕不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大義,是國家的大義、民族的大義。阿普雖為女子,卻不敢于大義有虧。海飛借助“杭州”—“琉球”這樣的一對地理結構,完成對阿普形象的道德、倫理的重塑。阿普的蹈海赴死,是海飛對她的形象凈化,也是對小說中的家國天下主題的升華。
《昆侖?!分?,以地理的空間之變寫人的身份、名位之變最突出的還是笑魚。在臺州府城,昆侖初見笑魚時,他是一個目光明亮的盲人少年,一個青澀的猶如被雨淋濕的竹子一樣的白衣少年?;氐搅鹎蛑螅酀陌滓律倌晷︳~,成了錦衣華服的富貴少年蘇我明燈。盡管還是一樣明凈的笑容、一樣清澈的目光,但畢竟是此一時彼一時,笑魚與蘇我明燈,是大明與日本的區(qū)別,笑魚是大明少年,蘇我明燈則是日本少年。小說中,蘇我明燈與昆侖有段對話,在琉球島國,昆侖與蘇我明燈相遇:
你來琉球多久了?明燈說,我突然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你不像是以前紫陽街上的昆侖。
你以前眼睛看不見我,又怎么知道我不像以前?
我雖然看不見你,但卻不影響我在人群中分辨你的氣息。6
兩個少年朋友,一個叫笑魚,其實是明燈;一個是昆侖,卻成了海掌柜。時間、地點之移位,名亦隨之改變。這種名變,主要是人物的關系之變;而這種人物關系之變,亦是因應地理之變。笑魚在臺州府城紫陽街時,他的父親,還是那個騎著一匹白馬、狂奔在熾烈的陽光下、最后隨著那匹猶如鬼邪附體的白馬墜入深海的那個人。紫陽街上,他的父親,是他的回憶,活在那個他時常進入的夢境之中??墒腔氐搅鹎驆u,他的父親卻成了他的叔父蘇我入鹿,他的叔父蘇我入鹿成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那個他反反復復夢到的人,卻成了他的名義上的父親和實際上的伯父。蘇我入鹿和蘇我明燈,雖有父子之實,卻也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因為,蘇我明燈的父親其實是死于謀殺,死于他的叔父蘇我入鹿之手;蘇我入鹿為了占有蘇我明燈的母親——自己的嫂子,給自己的兄長安排一匹發(fā)情的種馬,并給種馬喂下令它狂躁的藥,導致自己的兄長連人帶馬墜入懸崖,葬身大海。
海飛不僅善于以地理的空間之變寫人的身份、名位之變,他更擅長在各種地理關系中去把握人物關系,通過地理構造來強化和突出小說中的人物關系的張力。駱問里與阿普的關系中夾雜著“杭州”—“琉球”的地理張力;笑魚與蘇我入鹿的關系,同樣有著“臺州”—“琉球”的地理張力。特別是昆侖與駱問里之間的父子關系,更是富有地理張力。在昆侖的記憶中,他的父親一直是個英雄,是一個為了國家戰(zhàn)死沙場的英雄。昆侖自小開始,在吉祥孤兒院里就接受了一個事實,他的父親死在了遼東,那片尸骨遍野的、白茫茫的原野,雜草叢生的戰(zhàn)場,埋葬著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與國家、英雄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后來在琉球,當駱問里告訴昆侖,自己就是他的父親時,昆侖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他的父親是駱問里這樣一個事實。因為,在昆侖的地理意識中,父親是與一個叫作“遼東”的地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遼東”—“戰(zhàn)場”—“英雄”,這是昆侖對“父親”形象的全部記憶和全部想象,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第二個父親。況且,琉球的駱問里,早已經(jīng)是朝廷的要犯,是一個通敵叛國者。所以,在駱問里詳盡地告訴昆侖,鐵匠胡同丙陸號是他的家、他家世世代代住在那里、昆侖的母親姓沈這樣的事實時,昆侖其實已知駱問里是他事實上的父親,但在心理上,他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遼東”在昆侖的地理情感中,已經(jīng)化為一個“英雄父親”的符號,而“杭州/臺州”的駱問里,則是朝廷罪犯的身份,“琉球”的駱問里,更是叛國者形象。
這種地理結構上的張力,是歷史地形成的。大明與日本,隔海相望,異域同天,本無瓜葛,但因為倭寇對大明沿海的侵擾,地理空間上就有了敵對的關系,地理與地理之間,就具有特定的張力,并進而影響到人物關系和人物相互之間的命運。駱問里與阿普、昆侖與蘇我明燈、駱問里與昆侖,等等,終究是歷史的造化之物,由不得自己。
三、地理、主題與小說的意味
《昆侖?!范啾灰暈檎檻?zhàn)小說。諜戰(zhàn)成就了海飛,亦減損了海飛。之所以說成就了海飛,是因為他的小說多被改編成電影或者是電視劇,所以諜戰(zhàn)讓海飛名聲大噪。說減損了他,是自此之后,眾人皆視海飛為“類型小說”作家,便對他小說上的用心與創(chuàng)造不甚留意。的確,因為有影視二度創(chuàng)作的考量,海飛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人物關系、對話,到故事情節(jié)安排、場景設計等,都有影視改編的前置性介入,如此,則形成海飛小說注重場景描繪和畫面感、注重小說人物對話的聲音屬性、注重小說人物的動作設計等特點。但是,世間萬事萬物,皆是萬變不離其宗,海飛諜戰(zhàn)小說的“宗”,還是落在“小說”。就《昆侖?!范?,“諜戰(zhàn)”不過是它的外衣,這部小說真正成功的地方,并不是海飛寫出多么驚心動魄的諜戰(zhàn)故事,而是他在小說藝術層面的獨特創(chuàng)造,特別是以地理駕馭故事和人物的“小說地理學”創(chuàng)造等。地理在《昆侖海》中,不僅是符號和關系,還是小說主題形成的最根本元素。《昆侖?!纷詈诵牡闹黝},就是家國天下。這個主題,海飛是以“臺州”—“琉球”的地理符號、地理關系完成了深刻的表達。
《昆侖海》中的家國天下主題,滲透到人物、故事之中,其中最顯眼的人物,自然是昆侖。但是,從人物的豐富性來看,小說最精彩、最成功的人物,我以為卻是駱問里。駱問里這個人物,內涵復雜、豐富。在京城時,小說并沒有著墨多少,但顯而易見,他是個熱血青年,否則就不會遠赴遼東抗擊外侮。在遼東戰(zhàn)場上,他奮勇殺敵,因為戰(zhàn)事急轉直下,當他從充滿血腥味的死人堆里爬出后,成了敵軍把兔兒的一名俘虜。之后好不容易回到明軍,卻受到非人的待遇,駱問里一怒之下殺死上峰,自此開始了逃亡生涯。后被捕關押在臺州府城監(jiān)獄,從臺州府監(jiān)獄逃脫后,輾轉到了琉球,并帶去大明海防圖,成為一名叛國者。從駱問里的人生軌跡看,已然是充滿著復雜的變化。不過,海飛寫駱問里,我以為最有力量、最飽滿的,不是寫出他復雜多變、悲涼而荒誕的人生,而是他多變人生背后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他的內心深處持守的那種最堅韌的力量,就是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表面上看,駱問里毫無疑問是一個從英雄墮落到賭徒、殺人犯、叛國者的形象,但是,他的靈魂深處卻有著牢固而持久的東西,就是愛。殺死上峰后,他不敢回到京城那個鐵匠胡同,是出于愛和保護,保護他的妻子和尚未謀面的孩子。他和阿普相愛,雖有悖人倫和法律,但卻是赤誠而熱烈、不顧生死的,這自然是愛。他在賭桌上,逼迫潦倒的日本武士歸還所欠的朝鮮人的賭帳,用駱問里自己的話說,就是“爺爺跟萬歷皇帝一樣,最看不慣的就是日本人欺負朝鮮人”。即便是在落魄之際,駱問里仍然是有大義的。被迫逃亡到琉球,他將大明王朝的海防圖繪制在自己的頭皮上,其實是將大明的海疆安危與個人的生命捆綁在一起的。小說最后,當駱問里身受重傷的時候,他央求昆侖割下他的頭顱將他的頭顱帶走,以防明朝海防圖落入蘇我入鹿的手里,這是民族大義在他身上的回歸。至此,駱問里完成了他靈魂上的自我救贖。駱問里是逃兵、殺人犯、通奸犯、越獄者、賭徒,但他同時也是大明王朝的英雄。
《昆侖?!分?,其實有一個深刻的主題,海飛沒有去展開,但通過很多人物,卻已經(jīng)涉及這個主題。就是大明王朝的國運問題。外憂自然可見,通篇都在寫倭患。結尾寫云南土司叛亂,此為內患。但是,其他呢?駱問里明明是一個喋血沙場的英雄,卻被一步步逼到逃兵和叛國者的地步,原因在哪?不獨駱問里如此。小說中的陳五六,他的爺爺就是戚繼光將軍手下的前鋒右哨,他一直以自己的爺爺為榮耀,可是,就是這樣的抗倭英雄之后,同樣被大明朝錦衣衛(wèi)的一個百戶隨意羞辱,被割去了左邊的耳朵。陳五六與燈盞在一起,倒不是他就是死心塌地與明朝為敵,而是他與骯臟的朝廷有仇,“撒尿也要跟那些人隔開一條路”。陳五六如此,李不易和張望同樣如此。李不易是戚家軍后裔,張望的祖父曾是云南的總督,他們都是朝廷重臣或將門之后,本應該是大明王朝的國家柱石才是,可偏偏卻都成了大明朝廷的反對者,與朝廷為敵,這其中的關節(jié),想必是大明王朝盛衰興廢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諜戰(zhàn)之外,《昆侖?!愤€有一個很有意味的小說主題,就是“尋父”。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一部戲——《花關索》,演的是關羽第三子關索千里尋父的故事。陳五六酒后登上戲臺,拉住演關索的演員,送給他一塊元寶要求和他一起演,陳五六演關羽——那個丟下關索不管卻讓他千里尋找的爹。陳五六的記憶和情感深處,爺爺是戚繼光的前鋒右哨,那是陳家的全部榮光。陳五六被割去左耳,自然是爺爺?shù)耐辉伲识怀⒑蜖敔敗皝G下不管”,但朝廷不是他爹,他當然不會去尋,可爺爺陳大成卻不同,四十六年前嘉靖四十年四月的花街之戰(zhàn),爺爺揮舞著刀子橫沖直撞,沖入倭寇的陣營取倭首的首級如入無人之境,這是陳家榮光備至的歷史和高光時刻。陳五六的“尋父”,是尋找家族的榮耀和輝煌。某種程度上,李不易、張望同樣有“尋父”情結,只是,他們背離大明走得太遠,已是無“父”可尋了。
陳五六的“尋父”是精神層面的,而昆侖和笑魚(蘇我明燈)的“尋父”,則既有精神層面的,更有倫理層面的。昆侖對父親的想象,是倫理和肉身層面的“失父”,而精神層面的“得父”。父親戰(zhàn)死在遼東沙場,是肉身和倫理層面的“失父”,但父親作為英雄形象植入昆侖的腦際,則是精神層面的“得父”。小說的最后,昆侖完成“尋父”的全部主題,不僅在倫理和肉身的層面見到了父親駱問里,還在精神層面,因為駱問里的自我救贖和為大明王朝的自我犧牲,昆侖承認自己是駱問里的兒子?!独龊!分?,笑魚與昆侖構成一對復雜的人物關系。兩人歲數(shù)相仿,性情相投,在紫陽街結下深厚的友誼。昆侖是在遼東得父,在琉球知曉駱問里是自己的生父而失父,最后因駱問里蕩氣回腸的壯舉,而再次得父??尚︳~卻有所不同,他在紫陽街時,父親都是那個騎著一匹通體白色的白馬墜入大海的人,可是回到琉球,卻發(fā)生驚天逆轉,父親成了自己的叔父,叔父成了自己的父親。在蘇我明燈的想象中,精神上的父親,就是浮現(xiàn)在藍天白云之間的那張慈祥仁愛的臉龐。蘇我明燈對父親的反復召喚,就是那段帶有禱詞性質的文字:
阿父,請帶我飲風啊
阿父,我要到你的夢里頭,你要捧著我
我就能飛到云口端
阿父,請帶我去摘雞冠花
阿父,請帶我去剖海珍珠
阿父,請帶我尋找晨露呀
阿父,我要游玩,我要回家,我要長大
這段禱詞,最見蘇我明燈的心性,亦最見海飛的瑰麗的想象力。昆侖是在琉球得父,而蘇我明燈卻在琉球失父。昆侖倫理上或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最后與精神上的父親完成了統(tǒng)一,而蘇我明燈的倫理上或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與精神上的父親卻永遠是分離的。昆侖和蘇我明燈,友情的背后,有著家國的沖突。特別是駱問里和蘇我入鹿之間,在駱問里的民族大義復蘇之后,產生了另一種沖突。最后,駱問里因為蘇我入鹿而身受重傷,難以脫身后獻出自己的頭顱。說駱問里死在蘇我入鹿的手上并不為過。正是如此,當蘇我入鹿落入昆侖之手時,一為家國,二為殺父的私仇,昆侖絕無可能放蘇我入鹿一條生路。蘇我明燈向昆侖求情放過蘇我入鹿,這是血緣倫理的必然,但昆侖殺死蘇我入鹿,除了血緣倫理上的替父親報仇外,還有家國利益的考量。蘇我明燈與昆侖割袍斷義,實在是血緣倫理之使然。直到小說最后,蘇我明燈在鄭國仲下令的炮火中,被炸上了天空,昆侖看見空中的昆侖雙燈,像是明燈在向他做最后的告別,海面血水中,漂浮著明燈身上炸碎開來的一片潔白的袍衣。被隔斷的情義最終被連接起來。
這種情義的連接,是超越地域、超越時空、超越仇恨的。它是人類最基本的道義。這個道義,構成對戰(zhàn)爭、殺戮、陰謀等的審判。代表這個審判的,阿普自然算一個,但是她還是對自我罪孽的審判,“靈鷲寺”作為佛家莊嚴與般若之所在,增加了她的反思與懺悔的堅決程度。小說中,正義審判最重要的人物,自然就是蘇我明燈和他精神上的父親——那個騎著白馬墜落海中的慈祥仁愛的父親。從很小開始,蘇我明燈就聽父親說,世間最好的人生,就是遠離紛亂的刀光??墒?,蘇我明燈終究是生活在一個刀光劍影的時代,從國家到個人,不乏追求王圖霸業(yè)者,又怎么能沒有刀光?蘇我明燈從紫陽街回到琉球時,所帶回來的《花關索》劇本,其中就夾雜著燈盞帶回來的情報,一頁毫不起眼的空白紙,遇火后顯現(xiàn)出密寫的內容。這份情報導致牛刀刀暴露身份,最后死在蘇我入鹿的手上。當蘇我入鹿和牛刀刀經(jīng)過一番苦斗,雙雙倒在地上,明燈將現(xiàn)場唯一一把刀子踢給蘇我入鹿時,其實,明燈自然就是殺害牛刀刀的兇手之一。蘇我明燈之所以叫“明燈”,是因為他的那個精神上的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善良者在黑夜里自帶明燈,善良者無敵?!辈贿^,生活在一個布滿陰謀、殺戮的無恥的、狼心狗肺的時代,明燈還是不能周全自我,他根本沒有辦法保持他的那份通體透明的純良和友善。那枚升騰到天空的煙花并不是傳說中的天梯,沒有辦法讓他攀附著天梯,上天去見他的父親。蘇我明燈只能留在大地上,承受著血腥、殺戮、陰謀、背叛、死亡等。他不知道,人世間的殘殺何時是一個盡頭。殘殺、王圖霸業(yè),是歷史,也是人性。歷史是人性的歷史,人性是歷史的人性。只要人性不改,歷史自然就不會改變;只要歷史不改,人性同樣不會改變。善良者是無敵的,但善良者也是脆弱的。蘇我明燈的父親死于背叛和謀殺,蘇我明燈死于征伐。在征伐的世界里,只有強弱,沒有善惡。小說最后,明燈手中的煙花彈升空而起,鄭國仲的炮彈落下,一升一降,這是夢想與現(xiàn)實的并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地方路徑起源的文史互證與學科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1&ZD26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原序二》(一),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9頁。
②顧凝遠:《畫引》,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頁。
③④⑤⑥海飛:《昆侖海》,作家出版社2023年版,第71、101、251、108頁。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wǎng)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