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 ——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側記
巴金圖書館
2024年是“人民作家”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11月25日,坐落于上海文學館內(nèi)的巴金圖書館正式揭幕,以此紀念巴金先生豐富的文學人生。
巴金圖書館一樓展區(qū)
此次揭幕以巴金與上海文獻圖片展為主,全面展示巴金在上海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活動和各項社會活動成就,并部分實現(xiàn)展陳、閱覽、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面向社會先期開放。
揭幕前一天,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第十四屆巴金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廈開幕。此次研討會以“二十一世紀如何讀巴金——以巴金作品為中心”為主題,分六場論壇展開,80余位學者以及各大高校博士與會,集中研討巴金先生的作品及其文學遺產(chǎn)。
與此同時,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座談會也于25日下午在上海市作協(xié)舉行,各地青年作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緬懷巴金先生,探討青年與文學的未來。
巴金先生在武康路寓所
巴金先生曾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薄皩懽髡嬗兴^秘訣的話,那就是把心交給讀者?!薄拔译m然年過古稀滿頭白發(fā),但我還有青年高覺慧那樣燃燒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熱情,我絕不放下手中的筆?!?/p>
如今,巴金先生的這些話語,依然給人溫暖的力量。巴金先生的作品及其文學精神,仍在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正如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在巴金圖書館揭幕儀式上的致辭中所說,巴金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精神上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說真話”“把心交給讀者”的創(chuàng)作信念成為中國文學寶貴的精神財富。他以杰出的創(chuàng)作成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中國文學的一面旗幟,推動著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
建圖書館一直是巴金的心愿
巴金圖書館,原名扆虹園,清末建造。扆虹,意即“映在屏風上的彩虹”。商務印書館1922年9月編印的《上海指南》中介紹說:“園在靶子路一一一號,俗呼趙家花園,粵人趙姓所筑,頗似西式園林,非有人介紹不能往游,然可賃為文明結婚用?!毙梁ジ锩?,孫中山先生曾三次蒞臨扆虹園。抗戰(zhàn)勝利后,此處曾開設太平洋印刷所和兩江汽車運輸公司,1949年后,曾做過工廠、商鋪和民宅等。
巴金圖書館文化活動空間,介紹巴金圖書館由來
1923年春天,巴金和三哥李堯林來到上海,開始他們的求學生活。1945年冬,在上海,巴金永遠送別了三哥。為紀念三哥,他將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林”,他還想創(chuàng)辦一座“堯林圖書館”,將三哥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散布社會。
如今,八十年過去,巴金先生的心愿終得借扆虹園復修和上海文學館新建得以實現(xiàn)。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告訴記者,命名“巴金圖書館”,既是對兄弟二人的紀念,也是我們承繼和發(fā)揚前輩精神、為讀者服務的新起點。
圖書館共分文化活動空間、文學雜志閱覽室、文化休閑空間、圖書閱覽室、數(shù)字閱覽室五個展區(qū),收藏有巴金先生的作品、書信、手稿、照片和生前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集中展示了巴金先生豐富的文學人生,讀者也能近距離感受到巴金先生溫暖樸素的生活日常。
巴金圖書館“一雙美麗的眼睛”展區(qū)
在“一雙美麗的眼睛”展區(qū),展示了巴金先生與妻子蕭珊以及兒女之間的故事。
“不管是巴金先生與夫人蕭珊的琴瑟和鳴,還是對孫女端端的疼愛,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高美感慨,“除了‘作家’這個身份之外,我看到了巴金先生更日常的一面?!?/p>
巴金圖書館的建立,為廣大讀者朋友們走近巴金、走近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未來,巴金圖書館將實現(xiàn)多種文學活動交互,承擔起上海文學館文化交流和服務公眾的文化功能。
將巴金先生的精神遺產(chǎn)傳承下去
巴金先生的文學生涯始終貫穿著“把心交給讀者”的理念,他通過作品與讀者進行心靈溝通,點燃了一代代讀者心中的火炬。
在巴金圖書館,記者注意到一位特意從外地趕來的讀者,據(jù)他介紹,他從年輕時就開始閱讀巴金先生的作品,深受鼓舞,多年來制作收藏了許多有關巴金先生的雜志、報紙、畫像、郵票、紀念章等藏品。
“這次來,一是想看更多關于巴金先生的藏品;二是我也帶了不少信封和郵票,想在這里蓋紀念章,然后寄給我的朋友們,把這個好消息分享出去?!彼f。
這不僅是對巴金先生作品的熱愛和尊重,也是對巴金先生人格魅力的認同和傳播。
第十四屆巴金學術研討會現(xiàn)場
在第十四屆巴金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劉勇指出,巴金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觸動人心,是因為巴金先生以燃燒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方式寫作,他真實誠懇地把自己的人格融入文學書寫中,用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質(zhì)地,用自己的真情升華文學的價值。巴金先生的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使其作品成為后人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寶貴財富。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子善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讀《隨想錄》,“我們今天為什么仍要重讀巴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隨想錄》是巴金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chǎn)。怎么繼承這份遺產(chǎn),這是我們面臨的非?,F(xiàn)實的問題?!?/p>
復旦大學教授、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也提到了這一點,“即使到了晚年,巴金先生的內(nèi)心還是充滿了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他把巨大而復雜的精神遺產(chǎn),包括他的矛盾和懺悔、他對未來的洞見與先知,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都傳承給我們,我們接受了巴金先生的精神遺產(chǎn),我們還將探索下去、思考下去、傳承下去。
21世紀如何讀巴金,這其實是一個新問題。
正如李敬澤在第十四屆巴金學術研討會的致辭中所說,巴金先生真正的生命存在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他不同的閱讀理解和認識上,我們必須站在21世紀新的文化語境和新的一代人、新的關切上,重新理解巴金、認識巴金,同時也從巴金身上獲得新的力量。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