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互相成就
舞者黑色的皮膚在昏黃的燈影里泛著光澤,他們奔跑著,滿臺濕潤的泥土在腳下翻飛。劇院外,上海氣溫大跳水,然而看到這段舞蹈的人,嗅到了春天大地爆裂的生命氣息?!洞褐馈?,斯特拉文斯基在1913年作曲,皮娜·鮑什在1974年編舞,現(xiàn)在,由來自非洲14個國家的舞者喚活了這部作品里呼嘯的生命力量。
塞內(nèi)加爾舞者杰曼·阿科尼最早在巴黎歌劇院看到舞者跳這支作品,她從中看到了故鄉(xiāng),聞到了非洲土地的氣味。多年以后,阿科尼成為一手創(chuàng)立非洲現(xiàn)代舞教育體系的“舞蹈教母”,她在76歲高齡時,帶領非洲舞者在塞內(nèi)加爾的達喀爾復排皮娜的《春之祭》。又是5年過去,曾各奔東西的非洲舞者重聚,從塞內(nèi)加爾的海邊到倫敦薩德勒劇院,再到上海,無論腳下是非洲的沙灘還是亞洲的泥土,這些狂舞的黑色身體制造了如此強烈的意象:仿佛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和皮娜的編舞是為他們而生的,一股從土地里、從血肉里迸發(fā)的原始之力,沖破了種族和文化的區(qū)隔。
在《春之祭》的演出前,阿科尼表演了她的代表作《禮敬先祖》。她年過八旬,身材依然高大、健美,在舞臺上邁出的每一步堅定極了,她裸露手臂上的肌肉線條充滿力量感。80多歲的她當然不可能擁有18歲的身體狀態(tài),但這無關(guān)緊要。她的身體,以及那些來自非洲不同角落的姑娘、小伙的身體,在《春之祭》和《禮敬先祖》相遇的時刻,在不同族裔和文化的交點上,完成了一次關(guān)于非洲的自我言說。
阿科尼的祖母是西非約魯巴地區(qū)的女祭司,她最初的舞蹈訓練是約魯巴的祭典。劇院里沒有篝火,她在身邊撒下泥土和鮮花,莊嚴地穿行于舞臺,這舞蹈既是親人之間分享,也是在人生天地間的祈禱。她的舞蹈動作里能辨認出來自約魯巴傳統(tǒng)戲劇和祭儀的身段,但這無關(guān)異國風情或民俗,非洲遙遠的傳統(tǒng)毫無痕跡地加入歐洲當代的音樂和舞蹈,如同一場自然的對話。
非洲年輕人舞出的《春之祭》是更強烈的表達。在非洲復排皮娜的作品,本意不是“讓非洲藝術(shù)家搭上歐洲文化的快車”。正相反,皮娜對西方文化存有激烈質(zhì)疑和反思,而阿科尼很早就從這個作品的野蠻的生命表達中,辨認出非洲的文化和信仰。也確實如她所料,接受過傳統(tǒng)非洲舞蹈訓練的孩子們,與《春之祭》相遇時,他們從不熟悉的動作里爆發(fā)了非凡的活力——在一場關(guān)于生命的對話里,洲際、族裔和文化的藩籬是多余的。
阿科尼始終難忘父親完成自傳后說的一段話:“愿這世間所有人,不論出身和信仰,都能領悟到彼此互相成就,并因此達成對話,瓦解偏見?!彼俪傻倪@一版《春之祭》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