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歷史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孟鐘捷  2024年10月18日09:11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世界是一座美麗的花園,這座花園不是單一文明的一枝獨秀,而是多元文明的百花齊放。文明交流互鑒意指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彼此借鑒,通過“美人之美”以求“美美與共”。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線索、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和當代中國的重要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世界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

世界是文明交往的產物,世界歷史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觀點之一。馬克思認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fā)地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換言之,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結果。資產階級第一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因為資產階級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每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此資產階級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狀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鐓^(qū)域聯系與文明間交往是貫穿人類歷史的常見現象,也是當代世界形成的重要根源。古代絲綢之路初步開啟了亞、歐、非三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1500年前后,哥倫布登陸“新大陸”、達伽馬遠航東方和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等探險活動客觀上推動了四大洋成為通途、五大洲擺脫孤立,全球化啟動。18—19世紀,蒸汽機和電氣化是工業(yè)文明興起的標志,西方文明迅速崛起。工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明的碰撞、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遭遇是該時期文明互動的主要體現。非洲和美洲文明遭到重創(chuàng),中國和印度等文明不得不開啟在本土和外來、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求索之道。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信息技術革命把20世紀的文明互動推向了空前高度。在最近的一個世紀里,西方文明持續(xù)遭遇危機,以社會主義蘇聯為代表的新探索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在逐步展現出魅力。

20世紀末,冷戰(zhàn)結束,世界經濟蓬勃發(fā)展,互聯網把世界連接在一起。人們曾普遍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未來,“世界是平的”等概念方興未艾。然而,經過次貸危機、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zhàn)等沖擊,“全球化解體”“文明沖突論”又甚囂塵上。人們開始追問,世界應該向何處去?

追求公平公正的世界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zhí)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重塑公平公正的世界體系,應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必要走向。

不公正和不平等是當今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體系亦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根本弊病。這些弊病遍及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政治上,霸權政治屢見不鮮,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然販賣“餐桌菜單論”。經濟上,美歐國家高舉關稅大棒,持續(xù)打壓發(fā)展中國家。文化上,“西方中心論”的各式包裝產品大行其道。這些問題已被眾多學者揭露和批評。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學者提出了依附理論,指出某些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受制于它所依附的特定發(fā)達國家的枷鎖。依附造成了發(fā)展中國家持續(xù)遭受發(fā)達國家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美國學者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體系”理論。他認為,16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形成。世界體系由中心、半邊緣和邊緣組成,中心是少數發(fā)達國家,邊緣是亞非拉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半邊緣介于二者之間。中心國家壟斷政治權力,攫取經濟利益,把持文明話語。在此體系內的文明交流互鑒,更大程度上是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明觀傾灌他國,試圖同化他國認知,從而在文化上建立對于西方話語體系的普遍認同。

對種族主義和東方主義的研究及批判,進一步揭露了全球思想文化交往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現象。種族主義是近代西方的思想烙印。19—20世紀歐美學者提出“文明等級論”,自詡承擔所謂“白人的負擔”。鼓吹文明開化的西方白人自認為不但有權統治世界,而且有義務“教化”野蠻落后的亞非拉人民,以此賦予西方列強推行帝國主義統治的合法性。阿裔美國學者薩義德深刻揭露了西方學界對東方文化的藐視,批評他們將“東方”假設并建構為異質的“他者”,并任意虛構針對“東方文化”的偏見性思維方式和認識體系。

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是近代以來歐美列強推行霸權主義歷史進程的延續(xù)。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霸權主義和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進程相伴而生,對世界人民造成深重災難,對多元文明造成巨大摧殘。19世紀,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以及沙俄等列強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主義,建立殖民帝國,對殖民地人民實施殘酷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文化壓制甚至種族滅絕。20世紀,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源;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軸心國妄圖征服世界的野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追逐全球霸權的競爭是冷戰(zhàn)的根源。持續(xù)一個世紀的戰(zhàn)爭和沖突對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傷害。

中國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坝辛宋幕黧w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p>

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和平共處的政治交往、互惠互利的經濟交流和兼容并包的文化交流,是中國為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的重大貢獻。張騫通西域與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和平共處國際政治交往的標志。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涉及中亞、南亞和西亞,通過推動外交互訪,促進國際貿易,為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作出貢獻。明代鄭和多次遠航海外,訪問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作出貢獻。絲綢、瓷器和茶葉是中國古代互惠互利海外經濟交流的代表。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中國稱為“賽里斯”,意思是絲綢之國。近代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把中國稱為“China”,詞源可能就是瓷器。飲茶和品茶源于中國,向東傳到日本,形成日本茶道,向西傳入英國,形成下午茶的生活方式。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是兼容并包的文化交流著名案例。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法,不但翻譯佛經,而且收集中亞和南亞的歷史與地理知識,推動中印文化交流;高僧鑒真前往日本傳播佛學,進而傳播文學、書法、繪畫、醫(yī)藥以及建筑知識,促進日本社會發(fā)展。

文明交流互鑒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追求國家獨立和社會發(fā)展、尋求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中形成的寶貴經驗。近代以來,林則徐和魏源等仁人志士與有識之士提出“開眼看世界”,借鑒世界各國的發(fā)展經驗,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實現救亡圖存。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汲取十月革命的經驗,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政策,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廣泛吸收蘇聯、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新加坡等國發(fā)展經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理念,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fā)揮積極作用,其中包括:中國首先提出并且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支持第三世界的獨立,贊賞不結盟運動精神,積極支持聯合國,反對霸權主義,支持多極化世界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式現代化”這兩種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的標志。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fā)表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世界歷史發(fā)展中,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存續(xù)的核心問題正日益成為學界的核心關切,如環(huán)境保護,特別是節(jié)能減排,中國不但在國內積極推動節(jié)能減排等環(huán)境保護工作,而且積極參與《巴黎協定》等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環(huán)境保護不僅受到我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專家的重視,而且引起社會科學學者的關注,環(huán)境史也成為歷史學界的學術熱點。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爸袊浆F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有關中國建設實踐的系統總結,也為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提供了“中國方案”。它證實了世界歷史發(fā)展多源且多元,如哈貝馬斯所言,現代性依然“開放且未完成”。每一個文明都必須基于自己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問題,借助文明交流互鑒,找到適合的發(fā)展目標和前進道路。

總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fā)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在相互碰撞與交匯中,不同文明能夠實現自我成長與創(chuàng)新,這既有利于避免沖突隔閡,也有助于構筑和諧、穩(wěn)定的國際秩序,從而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中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