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舞于荊棘叢的“流浪者”——從《迷陽》《無所動心》看王宏圖的知識分子寫作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年第5期 | 譚旭東 梁哲浩  2024年10月14日15:07

內容提要:王宏圖的長篇小說在語言風格上是獨樹一幟的,也是放縱的。其知識分子特有的表達克制和欲望書寫的馳騁經由作家筆觸,折射出多種光彩。作為作家的王宏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兼具現(xiàn)實性、經驗性、歷史感和批判性,試圖在參與人類精神構建的過程中承擔自己的使命,實現(xiàn)自身的學術追求。此外,王宏圖的小說看似充滿個體感性經驗的書寫,卻在不經意間勾連著深沉的哲學主題,還著力探索這一小說題材發(fā)展的向度,去拓展都市欲望書寫的邊界。

關鍵詞:王宏圖 知識分子寫作 都市欲望

作為學院派作家的代表人物,王宏圖的長篇小說不但在21世紀小說寫作中具有相當影響,在當代知識分子寫作中也別具一格。從2006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至今,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描寫現(xiàn)代都市人在欲望中掙扎的作品。近五年出版的《迷陽》和《無所動心》將知識分子的理想和現(xiàn)實糾纏在一起,表達對苦難的體驗和反思。

一、詭譎和精致:語言風格的辯證法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在語言風格上是獨樹一幟的。其優(yōu)雅與精巧一方面源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典雅的滋養(yǎng),一方面則得益于海派文化的精致的熏染。被多位評論家所稱道的“巴洛克風格”的語言自然是精雕細琢的,但王宏圖的小說語言并非以繁復華麗為終極目標,而對小說語言表達準確性近乎苛刻的追求以及對物質與精神世界真相的大膽探索,有一種詭譎而不失理智、精致又力求嚴謹?shù)娘L格。相比于當下許多基于宏大敘事對城市中普通人生活顛簸的速寫,王宏圖似乎更關注封閉在都市人中精神的流動性并在這條精神的河流上駕舟而行,獨到的語言風格便是他的航船,其對欲望的大膽、無所顧忌的展示恰似一場唯美的感官盛宴。在《迷陽》和《無所動心》中,這種對小說語言精進的求索更是得到深刻體現(xiàn)。

其實無論是《迷陽》中的季希翔,還是《無所動心》中的徐生白,都是將身處大都市的當代知識分子面對的現(xiàn)實焦慮和靈魂空虛編織而成的綜合體。朱軍認為,“相比新感覺派的現(xiàn)代性書寫,王宏圖進一步刻畫出‘現(xiàn)代性美學’終結時代的凝滯面貌”1。王宏圖在荊棘叢中摸索前進,語言上現(xiàn)出的凝滯感不僅暗含對城市過度發(fā)展的隱憂,也關乎對小說書寫的美感與真實感的小心翼翼。他憑借自己對語言的獨特敏銳,使小說語言將事物和人物情感的兩極交織在一起,世事俗情在相對而立的描述中營造出凹凸有致的真實感,試圖將人類的一切審美感官一網打盡?!八蒙碛诖笞匀唤踉醯膿肀е校磺卸际悄敲摧p盈透明,沒有悠遠的歷史投射下來的陰影和累累疊疊的重負。”2大都市紛繁擾亂的景觀和渾濁厚重的空氣被一掃而空,與作家力圖呈現(xiàn)的精神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營造出一種精神與肉體間沉重的輕盈感?!拔L從香樟、石榴、紫荊的枝叢間擦掠而過,挾帶著被甜腥、污濁的空氣過濾得若有若無的花香,涌入鼻孔、沁入肺葉?!?當精神猶疑不決、難以控制之時,連彌漫在城市空氣中的氣味也變得矛盾,將盛放的情愛之花與縱欲的墮落之種推向同一淵藪?!伴T廊左右的玻璃立面浸沒在濃釅、難以穿透的黑暗之中,霎時間一束陽光射衍過來,大堂深處擺放著的屏風、沙發(fā),陪襯晶瑩艷麗、生氣灌注的蘭花,如一尾尾島礁清晰地浮現(xiàn)在陰暗蒼茫的大海之上。”4從黑暗中生出光亮,蒼茫里透出清晰,在錯落有致的明亮廳堂內,胸懷各異的人們仿佛在情欲與物欲的大海中迷航。

無疑,王宏圖小說語言對讀者感官的調動猶如手握一柄運用自如的雙刃劍,黑與白、靈與肉、生存與死亡,均藉由其原本的對立面得到永存與升華。所有關于事件真相和人物真實的行動、情感似乎都能從語言的對立面中找到答案?!八陝硬话驳男那槁綇拖聛?,此刻樓外突如其來的消防車的嘯叫也沒擾亂他勉力求得的怡然合樂的心境?!?在此,安靜與喧囂、平靜與激蕩都成了最佳的搭檔,成為《迷陽》中季希翔心境的代言。“然而,一股散漫無定形、青灰色的火焰在他病弱的體內燃燒。生命流逝,一大片潮水汩汩涌流而過,零星的沙丘沉落其間,但總會有幾幢堅固的塔樓巍然屹立不倒?!?水與火本不相容,王宏圖卻在其中找到與生命的聯(lián)系,那是燃燒的,是流逝的,在青色火焰的炙烤與冰涼潮水的沖刷下裸露的白骨,是生命本真的溫度?!八蚕㈤g,一抹厚重的陰影從他身上飄掠而過,她迷人的神采頓時消隱不見,一副懨懨的病容。就像早春的櫻花,呈現(xiàn)給世界的只是瞬間之美,轉眼便零落成泥,回歸茫茫塵土?!?仿佛在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一切人物行動、情感表達、理性思考,王宏圖都試圖用小說語言為其鑿開傾瀉的豁口,尋得或來自現(xiàn)實或步入虛幻的合理與合法性。詭譎的想象和精致的理性看似互不相容,但在王宏圖的小說里卻呈現(xiàn)出一種調和的審美形態(tài)。

傳統(tǒng)的文學修辭旨在勸說或對受眾產生影響,因此要求寫作者對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觀察事物、挖掘真相。王宏圖小說中大膽奇譎的修辭正是基于對都市景觀和都市人細致入微的體察和把握,用語言雕琢現(xiàn)實與虛幻的邊界。合乎邏輯的表達也是文學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理性。而王宏圖小說語言的矛盾性中體現(xiàn)出的辯證觀,正是一種遵循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追求理性的智慧,辯證的理智正如叢生的荊棘,帶來令人頭腦清晰的刺痛,將語言修辭的敏感漸漸逼入絕境,帶來直視內心真實的痛楚,痛楚過后則是對人情世故的清醒,清醒過后是試圖拯救與自我放逐。作為知識分子作家的王宏圖的寫作,充滿辯證智慧的語言風格,不僅是對其創(chuàng)作技法的錘煉,更是對創(chuàng)作理想的堅守,對文學寫作本身的一種虔敬。

二、放縱和克制:知識情感的三棱鏡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顯然是放縱的?!扮娗橛诙际腥说挠鑼?,他通過對欲望追逐的描寫,突出對都市人精神困境的呈現(xiàn)和思考?!?人物的欲望和情緒在都市幻景的折射下無限膨脹,呈現(xiàn)出狂野的破壞性,從現(xiàn)實的限制狀態(tài)到脫離現(xiàn)狀去精神世界游走。王宏圖的創(chuàng)作也是克制的。張永祿稱之為“有節(jié)制的凝滯的書寫沖動”9。小說在作者龐大的知識貯藏中被繁復的文學理性和歷史所包裹,人物的一舉一動時刻面臨作者詰問的威脅,完成對都市中知識分子無路可逃的精神偽裝,這是一種知識分子式的欲望表達。

小說創(chuàng)作之初便有意將結構、題旨與中國傳統(tǒng)經典相融合。這是出身于文學世家、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學熏陶的王宏圖在小說寫作時有意的知識投射?!懊躁枴币辉~出自《莊子·人世間》,王先謙的注迷陽指叢生的荊棘,成玄英疏則將迷陽描述為不可妄動,凡事止于分內,才能無傷自身。10季氏家族成員之間的欲望沖突和情感糾葛正如密布的荊棘,使其深陷都市的泥沼傷痕累累又無法自拔。而“無所動心”一題便是對“迷陽”的進一步延伸和探索,既然在大都市背景之下知識分子的肉體和靈魂寸步難行,是否可能做到無所動心,追求超然物外的永恒?王宏圖將上海這座大都市看作使得當代知識分子舉步維艱的荊棘叢生的迷沼,而似乎《周易》成了引航迷惘者命運生死的羅盤?!稛o所動心》的章節(jié)由屯卦始至小訟,故事的情節(jié)與六十四卦中的卦名相對應,屯卦意指世事初生之艱難即象征徐生白情感、欲望、靈感困頓的開始,訟卦則是將最后各種情感矛盾、利益糾紛一一推向高潮,而終章引《易傳·系辭下傳》第十二章之言,似乎是對回歸乾坤正道的呼喚,實則是一種面對支離破碎命運的無力掙扎和自我安慰。

小說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闡釋空間,無論環(huán)境描寫、人物行為抑或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學院寫作或學者寫作的嚴謹和自持。小說中的都市猶如陰冷潮濕的華麗廢墟:“從時光的陰溝中篩挑撿拾而起的支離破碎的不見,裝配組合成昔日街市絢麗的表皮,一股似真卻虛的氤氳盤桓其間;又像是一個布景堂皇豪華的攝影棚,雖然此刻縈回盤繞的只是從眾多人物體內汩汩分泌而出的荷爾蒙的殘渣碎屑?!?1恰如19世紀的巴黎,惡之花附身降臨,知識分子的憂郁和理想在筆尖次第綻放;“徐生白神經質地眨著眼,專注地凝望著窗外極速晃閃而過的層層疊疊的高樓、懸聳的廣告牌、零散的農田、狹逼粗陋的小街,以及塔吊林立煙塵滾滾的工地,恍然間覺得自己仿佛悄然鉆入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肚腹之中,在由黏膩瘢痕累累的大腸小腸構綴而成的迷宮里穿梭而過?!?2王宏圖小說里的上海,有著現(xiàn)代都市中光怪陸離造成的感官遲滯,有著遺世獨立的精神境遇,有著江南梅雨季特有的潮濕、黏膩,有著海派作家對中西方文化的吸納融合,成為波德萊爾城市詩學和莊子哲學的思考者、踐行者。

在小說中,作者可以并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露?!靶≌f中與‘憂郁’主人公相對的整體美學風格就是一種悲傷感與沉思性?!?3這種“憂郁”的悲傷和沉思表現(xiàn)出來便是小說中人物不時出現(xiàn)的自嘲、反思、呼救。作家時而沖動地介入使得作品加深了這種悲傷感、反思性與批判性?!鞍滋炖镄焐卓梢员M情地欺騙自己,但夜深人靜之際,他竭力回避、不愿正視的真相終于露出真容:他早就江郎才盡,喪失了寫作的能力。”14“混賬東西!這幫不孝不義的白癡,沒有良心,只想著錢——錢——錢!然而,捫心自問,自己又好到哪里去呢?”15“你還是發(fā)點慈悲,給我一條生路吧!”16這種令徘徊都市欲望和倫理道德間的人物時刻具有反思性,是王宏圖小說刻畫人物的特色。小說對當代知識分子欲望、野心和靈魂無所顧忌的展示,仿佛陷入一場欲望的狂歡。此間的欲望主體,既是書中呈現(xiàn)的作家、學者,也是無數(shù)現(xiàn)代都市中迷失自我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集合體。知識分子雖自命不凡,卻也是深陷塵世落網的凡人,當個體欲望因無法滿足而消弭,只剩下深入骨髓的自我嘲弄、自我鞭笞。這其實也是作者的理性精神在小說人物的感性體驗上的投影。

“寫作是我內在的需求,是一己感性世界的投射。我甚至覺得,只有在虛構性的文本中,我對大千世界的種種體悟才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框架,得以寄身其間?!?7作為一名寫作者,王宏圖將小說作為自己學識、情感折射的棱鏡,開辟出內心理性思考的多重色彩空間。作為當代文學批評家、大學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的教師和比較文學學者,王宏圖單刀直入自己所熟稔的都市知識分子陷入欲望旋渦這一境地進行新的寫作實踐,其反思意識不僅體現(xiàn)在人物情感和意志上,也同時關注寫作的本身,關注欲望之于人物行動力的反思,欲望之為敘事動力的反思。

三、回鄉(xiāng)和浪子:經驗視角的表演場

作為作家的王宏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兼具現(xiàn)實性、經驗性、歷史感和批判性,他一直在關注、思考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情感。他在小說寫作上的堅持促使他不斷地觀察、推演、論證,像一柄利刃直插都市寫作的欲望內核。對于王宏圖而言,小說猶如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而作為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作經驗與體悟就是在其間游蕩的浪子,競相登場,永無止息地在小說空間里演繹并糾纏,在小說虛構的精神家園里流浪。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具有現(xiàn)實性?!耙砸粋€海外歸來者的視角來展現(xiàn)上海這座城市的光怪陸離是王宏圖小說最常使用的切入方法之一。”18不難發(fā)現(xiàn),兩部小說里都塑造了都市知識分子返鄉(xiāng)者兼流浪者形象。陳曉明曾將這種人物稱為“在當代城市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自己的快樂和幸福”的“斷魂人”19;張永祿認為,《迷陽》里的季希翔身上體現(xiàn)著西方現(xiàn)代都市的一些明顯癥候,是寄生者、游蕩者、冷漠者、偷窺者、臆想癥的混合體。20楊劍龍則指出:“無論在事業(yè)的追求上,還是在與女性的交往中,抑或在與父親的關系中,都可以見到季希翔性格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季希翔成為中國當代文壇‘多余人’的典型”21。季希翔是從海外留學歸國卻與故鄉(xiāng)種種格格不入的“多余者”,“他又回到上海來了。又回來了,這次離開了還不到三個月”22。徐生白則是頻繁往來于海內外的“斷魂人”。雖然都是以人物從異域返鄉(xiāng)為始,但其返鄉(xiāng)和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卻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思量。返鄉(xiāng),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傳統(tǒng)主題,如錢鍾書《圍城》里的方鴻漸,便踏入了迷惘空虛的精神圍城。這些都為都市欲望的寫作提供了發(fā)生基礎和拓展空間。知識分子自認為是都市精英,往往陷入各種欲望的追逐當中,名譽、金錢、情愛,都不甘落后。王宏圖所描寫的,不僅是作為返鄉(xiāng)者的知識分子,更是一個個對家鄉(xiāng)愈熟識愈陌生,因深陷欲望囹圄而再難融入正常生活的異鄉(xiāng)人,不斷尋求心靈慰藉卻求而不得的流浪者。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也具有經驗性。與從農村或小鎮(zhèn)進入都市的后來書寫者不同,從小生活在上海,有豐富的都市生活與成長經驗的王宏圖,往往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上海這座繁榮都市背后存在著的深層隱憂,其憂慮表現(xiàn)在小說中則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反省意識和強烈的情感訴求。梅雨季的江南帶有天然的陰雨潮濕,在上海還混雜了地方工業(yè)爆發(fā)式增長帶來的污濁氣息,形成一種令人滯澀、黏膩的環(huán)境,而這種現(xiàn)實經驗也逐漸內化為他都市書寫的語言特質。他對城市的書寫自帶著一種學者透過外表直達本質的獨特觀察,且其對上海的觀測和判斷帶著鮮明的反省意識和批判色彩。他曾說:“上海在本性上而言是一座粗鄙的城市,市民階層的目光局限在唾手可得的物質利益上,因而缺乏精神上的大氣和冒險精神,也缺乏價值追求的執(zhí)著與韌性?!?3而在小說的描寫中,王宏圖一直在執(zhí)著追求的便是如此,透過知識分子在都市欲望追逐中的掙扎和苦痛,反映出都市輝煌背景下面目猙獰的瘋狂和難以名狀的空虛。正如穆時英在《上海的狐步舞》結尾所寫:“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p>

王宏圖的小說還具有歷史感。從他的寫作中能輕易把握到古今中外文學歷史的厚重和積淀。一方面,王宏圖的欲望書寫深受西方文學作品和理論的影響,有著明顯的經典的互文性。小說中隨處可見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將人類靈魂與外物相連的意識流筆法。王宏圖在寫作中仍不斷嘗試自己的文學追求:“把細膩逼真的寫實手法和展示人們內心無意識奧秘的意識流技法結合起來,熔鑄出一種新型的寫作風格:它既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外部世界,又不滯留于表象,而能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中洞幽燭微?!?4由于充分意識到當前自身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所使用語言存在的問題,他將自己的小說當作新都市寫作風格塑造與研究的試驗場,并決定從創(chuàng)作內部去尋求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他的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倫理相連。小說人物的塑造是理性的、克制的,仿佛有一堵難以逾越的高墻,哪怕是人物縱欲的瘋狂也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甚至在意識層面也會被作者的介入及時制止,一種被閹割的欲望。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也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其小說蘊含的批判精神就體現(xiàn)在,對當代知識分子所擁有的精神價值追求提出質疑?!睹躁枴芬约易宄蓡T間的情感、利益糾葛為主線,反映現(xiàn)代都市中知識分子的欲望追逐和種種精神病癥。《無所動心》則更集中于作家的徐生白個人精神,以疾病書寫的方式,呈現(xiàn)出知識分子身體和靈魂信仰的崩塌景象。小說中出現(xiàn)過些許關于佛像、廟宇、祈禱的描寫,還有人物內心不時閃現(xiàn)的中國古代典籍、《圣經》與西方哲學經典。當季希翔、徐生白陷入困境,作者試圖從中西方宗教、文學經典、寫作乃至修行等方式尋找答案。這樣的求索無疑是理想主義的,是對一種所謂“神圣”的價值渴望,企圖尋求超越一切金錢、愛欲、倫理卻終歸于幻滅。在王宏圖看來,當現(xiàn)實中苦難叢生、欲望橫流,唯有尋求精神的出路,而人對文學藝術的熱情、哲學真理的信仰,最終只能隨欲望、生命的消逝歸于虛無。知識分子的學識、價值觀、理想主義,在現(xiàn)實的威逼下不堪一擊,不僅無法改變世界,甚至連自己的靈魂都無法拯救。

四、存在和虛無:文人寫作的沉思錄

王宏圖的長篇小說看似充滿個體感性經驗的書寫,卻在不經意間勾連著深沉的哲學主題。而這些哲學主題的表達往往依靠著作者不時陷入沉思。作者的思緒在現(xiàn)實、書本、情緒、思考中自由跳躍,不時還會出現(xiàn)人物的手記、囈語,文字的鋪陳充滿靈活性和隨機性,包容了豐富的思想主題,也表現(xiàn)出作家自身思想的多層次和知識的淵博,體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代都市人應當如何存在、如何自持、精神安寧又將歸于何方的思考。

《迷陽》在開篇便引用了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從波德萊爾的詩中,小說汲取著一種迷人又憂郁的精神氣質和對永恒藝術的審美追求。王宏圖通過現(xiàn)代都市的描繪,撕下了都市生活的遮羞布,當理想的神廟崩塌,一切的物質、愛欲,終將歸于毀滅、死亡。對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景,與這種真相背道而馳。這也是王宏圖筆下的都市以及都市中知識分子陷入精神困境的憂郁的原因。都市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欺騙與自我欺騙,知識分子所謂的理想追求和永恒真理的被擊潰,成為壓垮自身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宏圖在揭開都市繁華的虛偽面紗后看到的是現(xiàn)實的殘酷絞殺,試圖用一個個欲望破滅的真相來鞭笞都市眾人日漸麻木的肉體和心靈,讓人們從紙醉金迷的美夢中驚醒。波德萊爾對現(xiàn)代人的救贖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超越:美好終究是短暫的,而只有毀滅才能真正接近永恒?!艾F(xiàn)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與不變?!?5王宏圖則是以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寫靈魂的枯萎皺縮,以欲望的無限滿足寫欲望的破滅,欲望是短暫的,但欲望卻能在不斷湮滅中得到永恒的意義。

兩部小說都涉及了死亡的主題。無論《迷陽》里的季希翔還是《無所動心》里的徐生白,都在現(xiàn)代都市潮濕逼仄的纏繞下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八晖耆チ藢ψ约旱目刂屏?,身體仿佛已在一場大火中焚燒,化作灰燼,而這堆幽幽發(fā)亮的骨骸將會是他回贈給大自然的唯一禮物”26,“屋外陰霾沉沉,像碩大的裹尸布垂懸在半空”27,“一抹抹微弱的光焰隱隱閃爍,像是從軀體殘損的骨骼上發(fā)出的呼喚——它正一步步地邁向解體、崩解的途中”28。殘損的軀體、裸露的骨骼、高懸的裹尸布、停止的脈搏、等等,都是對死亡的召喚,對生命最后沖刺的號音。尤其是《無所動心》,近乎是對一個鮮活生命走向肉體與精神終結的完整過程的記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向死而生”的觀點,徐生白成為了海德格爾式生命倒計時的最佳踐行者。中國有句古話叫作:“置之死地而后生?!毙焐渍沁@樣一個堅持與癌癥抗爭,不肯低頭屈服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常常會從《莊子》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對死亡的恐懼消失了,他體悟到罕有的寧靜和幸福,那是在決然丟棄了沉重皮囊后生出的輕松與自在?!?9愛情、親情、友情、金錢、寫作與修行都成了徐生白豐富生活色彩、提高生命質量的有力附著,這些現(xiàn)代都市中知識分子所有的欲望追逐既是他在身患絕癥后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動力,也是他在與情人、女兒、妻子、母親、朋友、創(chuàng)作靈感等漸行漸遠時的精神維系,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岸际杏?、身體機能與精神狀態(tài)的全面衰退恰恰構成了徐生白與此前王宏圖小說中年輕主人公們的最大不同之處?!?0徐生白身體的日漸虛弱與精神世界的崩潰在小說中競相追逐,都希望從對方處得到拯救和寧靜,終逃不過現(xiàn)實與虛幻的雙重碾壓。

“虛無”也是小說中出現(xiàn)較多的哲學用語。如《無所動心》中便有:“疲累之余,悵然若失的感覺占據(jù)了徐生白的心胸??偹憬Y束了——沉重的虛無感再次升騰、彌散開來?!?1虛無不僅是一種瞬間的感受,還氤氳在整個小說的理性世界中。作為知識分子的季希翔和徐生白,并不愿做庸俗生活的囚徒,但他們的反抗是軟弱無力的,也并不能扭轉逐漸惡化的生活甚至難以保持現(xiàn)狀。在對現(xiàn)實生活一點點失去希望的同時,他們逐漸轉向虛無主義,試圖用一種知識理性充塞縱欲后留下的越來越大的空洞和虛無。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認為:“虛無糾纏著存在……不存在的虛無,只可能有一個借來的實存?!?2相類似的,現(xiàn)代都市帶來的巨大空虛感藉由都市欲望糾纏著都市中具體的人而存在,脫離人本身的精神虛無并無可能。正如小說中呈現(xiàn)出都市人的精神空虛一樣,這些欲望得到滿足者,越被滿足便越不滿足,越被滿足便越難以滿足。人便成了失掉信仰和家鄉(xiāng)的游蕩者,成了自己原本生活的局外人。

恰如書中的語言所描述的:“他的眼里透著一絲冷光,穿透這座超級大都市的內核,觸碰到它如癡似醉的癲狂的節(jié)奏。”33王宏圖的小說,不僅是對于現(xiàn)代都市人及其欲望困境“繁復堅韌”34的呈現(xiàn)與凝視,更是作為知識分子的一種對都市生活本質的沉思:面對現(xiàn)代都市的欲望困境人應當如何超克,未來都市人的精神出路在何方?

五、融匯與堅守:都市書寫的守望者

在王宏圖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既可以看到他作為文學研究者博學多識、客觀理性分析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作為小說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意識,對自身的靈感田野——都市欲望書寫的孜孜以求并不斷創(chuàng)造的一面。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既有對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理論的融會貫通,也有對都市欲望敘事這片自身從事創(chuàng)作與研究土壤的堅守。可以說,二者共同勾勒出了王宏圖作為知識分子作家的基本面貌。

《迷陽》和《無所動心》這兩部小說均完成了文學理論批評的傳統(tǒng)與文學創(chuàng)作在專門的主題——都市欲望書寫上的融合。前亦提及,從寫作技法看,王宏圖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新感覺派以及波德萊爾的都市書寫的風格與知識分子對都市欲望的深入思考,在這種融合中,小說中對欲望的張揚不再成為遮蔽社會倫理或者理性思考的云翳,而是通過描述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的交鋒展示了都市欲望這一主題在敘事與情感表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內在張力。從知識背景上看,小說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哲學思想的融匯,不僅有來自西方的古希臘神話與哲學的身影,還有來自中國古典文化的莊子哲學等。為此他不惜在行文中不斷做注,給出自己的寫作與思考的知識來源,注解使得讀者更加迫近小說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也將寫作者的聲音真切地暴露在讀者視野中,讓看似“狂亂”的心靈獨白有跡可循,從而合情合理。正如《無所動心》的小說引《周易》的卜辭為回目名可見,王宏圖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在發(fā)現(xiàn)或者說創(chuàng)造當代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同構。在王宏圖的小說中,這些曾經輝煌的哲學與文學智慧紛紛下場,試圖作為知識經驗介入主人公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卻發(fā)現(xiàn)崇高道德與理想在面對赤條條現(xiàn)實時的無力感,最終成為看似既無出路又無法克制的宿命。

這種對文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離不開王宏圖本人對都市欲望敘事的堅守。王宏圖自其博士論文《都市敘事中的欲望與意識形態(tài)》撰寫始,便從最初對已有的都市欲望敘事的研究逐步走上景觀化的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造性地書寫當代都市欲望敘事并行的道路,無論是中短篇小說集《玫瑰婚典》(2001)《憂郁的星期天》(2015),中長篇小說《Sweetheart,誰敲錯了門?》(2006)與《別了,日耳曼尼亞》(2014),還是他的文學理論研究《深谷中的霓虹》(2002)與《東西跨界與都市書寫》(2013),王宏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理論田野進行都市欲望書寫播撒新的種子,培育出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新苗。正如他在自己博士論文的后記中寫到:“它又不是對上世紀30至90年代間文學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都市經驗的單純描述,我還想更為深入地探討這些敘述文本潛藏的內在張力?!?5

與同代知識分子小說寫作進行對比,如果說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關注的是宏大的社會精神主題,李洱的《應物兄》反映了學術前沿和重大社會問題,那么王宏圖的《迷陽》和《無所動心》則完全聚焦于都市中的個體,關注的是普通知識分子在被都市欲望異化并最終吞噬過程中的復雜情感。從閱讀者的角度來說,王宏圖的小說似乎沒有宏大的背景和主題且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經典的資源,想把握并理解他的語言風格和思想內涵是有審美門檻的:只有受過高等教育、具備了一定文學專業(yè)素養(yǎng)者來閱讀,才能獲得完整的文學審美樂趣;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看,王宏圖的知識分子寫作始終把作者的主體意識放在第一位,追求一種更本質化、能夠自由發(fā)展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理論研究著作《都市欲望與城市書寫》也證明,王宏圖堅持創(chuàng)作長篇都市小說,竭力探索這一小說題材發(fā)展的向度,去拓展都市欲望書寫的邊界。他儼然是以一個學者的身份和嚴謹態(tài)度在對自己熟稔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和試驗。這無疑是一種飽含著作為學者對文學的熱情、文學的獨特理解以及對文學精神永恒追求的智性寫作,也彰顯了知識分子寫作中作家強烈的在場意識、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

結 語

“知識分子寫作”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詩歌界,在1987年的“青春詩會”上由西川、王家新、歐陽江河和陳東東等人提出,它與所謂“民間寫作”相對,后者代表性詩人為伊沙、徐江、侯馬、沈浩波等。后來在當代散文、小說的創(chuàng)作批評中也開始使用“知識分子寫作”的概念。就詩歌而言,知識分子寫作是對平面詩歌泛濫的矯正,另外也以正統(tǒng)的姿態(tài),尋求詩歌語言的知識性和典雅性。雖然西川、歐陽江河、陳東東等的詩歌創(chuàng)作并未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但“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形成了事實上的對抗。從“知識分子寫作”在詩歌界的出現(xiàn)和在文學整體格局中的發(fā)展來看,其實是知識分子在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長時間失落話語的一種回歸。進入新世紀,當代文學中典型的知識分子寫作并非是詩歌中的寫作現(xiàn)象,而主要顯示在格非、王宏圖、李洱和近期開始活躍的王堯等學者作家的寫作上,他們從文化身份上更具有知識分子的特征,其寫作所呈現(xiàn)的知識性和典雅的語言、繁復的內涵,可以說是其他類型的作家所難以相比的。雖然當代文學對于“知識分子寫作”的闡釋有著許多不同的聲音,但作為知識分子寫作作家的共同點就在于,他們都受到過大學里正統(tǒng)的文學教育,屬于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作家一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著更堅定的作家主體性,有著更為廣泛的人文關懷和敢于不斷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精神。與上述提到的知識分子作家不同的是,王宏圖還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宏大的跨文化視野:一方面,王宏圖的父親王運熙先生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的大家,因此他從小便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另一方面,王宏圖曾在復旦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師從賈植芳教授進行比較文學研究,廣泛涉獵西方文學經典和文學理論原著;而在當代文學批評方面,王宏圖又深得陳思和教授開闊的文學胸襟的啟示并得其思想要訣。正是這種中西方文學的融合視野和當代文學的在場感塑造了王宏圖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寫作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無疑,《迷陽》和《無所動心》兩部長篇小說,延續(xù)了王宏圖長期以來對都市欲望書寫的關注、思考和創(chuàng)見。隨著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體量的增加,他兼具學者理性和作家感性的創(chuàng)作特征也愈發(fā)清晰。王家新認為:“知識分子寫作”首先是“對寫作的獨立性、人文價值取向和批判精神的要求”36。因其知識分子身份的特殊性,王宏圖的小說在語言風格上充滿辯證的智慧,在知識情感表達中彰顯了感性沖動與理性克制,在創(chuàng)作資源上包含了豐富的經驗視角,在創(chuàng)作理想上不乏對文字藝術的永恒追求。小說不僅堅持了他獨特的寫作視角和語言風格,反映出當下知識分子可能遭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試圖為現(xiàn)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精神領域,也飽含著對現(xiàn)代知識分子存在價值的批判與反思,正是對知識分子寫作的獨立性、人文價值取向以及批判精神的證明和深化。這種反思意識又建立在知識分子自我放逐、自我審視的基礎上?!懊躁柮躁?,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37王宏圖就是這樣一位敢于在荊棘叢中起舞的作家,他始終走在現(xiàn)代城市欲望書寫的道路上,保持著作為知識分子的一種堅守,這既是一種對文學的自信,也是對文學的信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兒童文學分體史研究”(項目編號:23&ZD289)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朱軍:《上海的憂郁:城市詩學與時代癥候——從新感覺派到王宏圖》,《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

2 3 4 11 15 16 22 26 27 王宏圖:《迷陽》,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7、120、198、54、184、53、5、356、394、259、97頁。

5 6 7 12 14 28 29 31 33 王宏圖:《無所動心》,山東畫報出版社2022年版,第31、259、356、54、173、166、212頁。

8 21 楊劍龍:《關注都市人的精神困境與欲望追逐:讀王宏圖〈迷陽〉》,《當代文壇》2020年第6期。

9 20 張永祿:《家族密碼與憂雅的抒情:評王宏圖〈迷陽〉》,《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5期。

10 37 郭象、成玄英:《莊子注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1、101頁。

13 戰(zhàn)玉冰:《“南方上?!迸c“憂郁”主體:論王宏圖的小說創(chuàng)作及美學風格》,《上海文化》2022年第2期。

17 王宏圖:《王宏圖談〈迷陽〉:和時間在大街小巷漫游,感受都市生活粗糲激烈的脈動》,《文匯報》2018年7月17日。

18 戰(zhàn)玉冰:《歸來者、巴洛克風與都市欲望書寫:王宏圖小說創(chuàng)作論》,《南方文壇》2019年第3期。

19 陳曉明:《城市里的“斷魂人”:略論王宏圖的城市書寫》,《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2期。

23 王宏圖、張生:《小說,正是我不安寧的內心世界的投射》,《作家》2015第7期。

24 王宏圖、戰(zhàn)玉冰:《學術與創(chuàng)作間的纏繞——王宏圖教授訪談》,《學術月刊》2020年第10期。

25 [德]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郭宏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頁。

30 戰(zhàn)玉冰:《都市欲念衰退、病的隱喻與自我修行的失效:王宏圖〈無所動心〉讀后》,《上海文化》2023年第2期。

32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43頁。

34 李敬澤語,見王宏圖《憂郁的星期天》封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5 王宏圖:《都市敘事中的欲望與意識形態(tài)》,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第104頁。

36 王家新:《知識分子寫作或曰“獻給無限的少數(shù)人”》,《詩探索》1999年第2期。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