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 韓江:從布克國際文學獎到諾貝爾文學獎
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0后”的韓國女作家韓江(Han Kang),“以表彰她用極具詩意的散文直面歷史創(chuàng)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諾貝爾文學獎是頒獎給一位作家,而非一部作品,但是讀者還是不免想起韓江那本深具沖擊力的文學作品《素食者》(The Vegetarian),該書英文版獲得了2016年度的布克國際文學獎。本文將從翻譯在韓江作品中的作用、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的變化以及對未來諾獎的期待三個角度,探討韓江如何從布克國際文學獎走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道路。
翻譯在文學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韓江的文學成就離不開翻譯在其作品傳播中的關鍵作用。2004年,她的《素食者》在韓國首次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個非常平凡的韓國女子英惠(Yeong-hye)決定成為素食者,因為她渴望成為一棵樹。而這一決定引發(fā)周圍人不同的反應,有丈夫和父親的虐待與謾罵,也有姐夫的癡迷。小說向讀者展現了女性內心壓抑的瘋狂與傷痛。2015年1月,該小說由譯者黛博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翻譯為英文出版,并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熱烈討論。該譯者畢業(yè)于劍橋大學,除了《素食者》, 她還翻譯了韓江的《白》等多部作品。正是翻譯所搭建的這一座文化橋梁,使韓江作品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心理沖突及獨特的敘事手法得以超越語言的障礙,觸達世界各地的讀者。
布克獎尤其重視翻譯作品,所以從2016年開始,專門設立了布克國際文學獎,以評選出被翻譯為英文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韓江作品的獲獎便是亞洲文學翻譯崛起的鮮明體現。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在韓江的作品中,許多亞洲文化特定的意象、情感和哲思通過翻譯被精妙地傳達給異國的讀者,增強了作品的普適性。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博伊德·唐金(Boyd Tonkin)就肯定譯者的作用,認為譯者和作者平分5萬英鎊的獎金是非常合理的,因為“這本古怪又睿智的小說在英語的版本中絕對表達出了原汁原味”。此實例說明,翻譯文學不再是文學的邊緣部分,而是推動世界文學交流的核心力量之一。而諾貝爾文學獎近年來對翻譯文學的關注,也表明了當代文學通過翻譯走向全球化的趨勢。
韓江等非英語創(chuàng)作文本在國際文學獎項中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屬于她個人,也屬于全球文學中眾多致力于翻譯的無名英雄。正是因為翻譯者的努力,使得韓江這樣深具地方特色的作品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所以,諾貝爾文學獎對韓江的授獎,進一步肯定了翻譯在當代文學傳播中的重要地位。
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的變化
韓江的獲獎,也反映了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的變化。過去,諾貝爾文學獎更傾向于獎勵作家一生的文學成就,而布克國際文學獎則注重某一部具體作品的突出表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逐漸從強調“終身成就”轉向關注“當代影響力”。
縱觀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名單,傳統(tǒng)上它都會表彰作家一生的貢獻,許多獲獎者在獲獎時已經有了長達數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然而,1970年出生的韓江在獲獎時的年齡相對年輕,且她的獲獎作品更直接反映了世界性的社會復雜化。韓江的關注點不僅僅是韓國婦女,她具有世界性的視野,比如她的作品《白》反映的是波蘭在二戰(zhàn)中的歷史創(chuàng)傷。這位作家擅長以其獨特的敘事結構和心理深度,將個體在社會規(guī)范下的反抗與精神崩潰描繪得淋漓盡致。這種主題與現代社會中關于個體自由與社會壓力的討論非常容易產生強烈共鳴。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諾貝爾文學獎對作家作品的關注也從表彰“終身成就”轉向了與當代社會相關的問題,尤其重視作家及其作品的社會責任感。2018年的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2021年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便是這種變化的典型例子。他們的作品探討全球化、移民、歷史創(chuàng)傷等話題,這些問題與現代讀者的體驗息息相關。稍微早時期的托妮·莫里森、露易絲·格麗克等作家都通過作品探討了性別、種族、身份等議題。韓江的作品在這一方面同樣展現了她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力量?!端厥痴摺吠ㄟ^個體對食肉社會的拒絕,揭示了身體與權力、自由與禁錮之間的矛盾。這種對個體與社會關系的深刻反思,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文學的美學層面,成為社會流行話題討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江的作品不僅是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一種對社會壓迫的反思和對女性身體的書寫,帶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展現了作家作為社會發(fā)聲者的角色。她的作品同樣切中現代讀者的情感和心理困境,展現了諾貝爾文學獎對當下世界范疇議題的敏感度。
諾貝爾文學獎越來越重視全球視野,這也是韓江獲獎的背景之一。過去,諾獎得主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作家,而近年來,來自非西方世界的作家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韓江的作品雖然帶有強烈的韓國文化背景,但通過普遍的主題,如精神壓迫、家庭關系等,贏得了國際讀者的共鳴。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也日益表現出對跨界和多樣文體的接納。韓江的作品既有小說的敘事特質,又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元素,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分類界限。她的作品特別注重感覺,比如她曾說:“我想要將鮮明的感覺——觸覺、聽覺和視覺——都傳遞出來,我將這些感受融入我的句子中,就像是電流?!边@種文學形式上的突破,反映了她對社會心理的深刻洞察。類似的例子還有2016年,鮑勃·迪倫憑借其音樂歌詞的文學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決定讓當時的人們重新審視文學的定義。他們的獲獎都顯示了評委們對新形式和新敘事手法的包容與肯定。
對未來諾獎的展望
韓江的獲獎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新的標桿。隨著評選風向標的變化,未來的諾獎得主或許將更多地來自于非西方國家,且他們的作品將更側重于當代社會的復雜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困境。未來的諾獎得主也許不再需要幾十年的積累,而是可以憑借幾部重要作品和突出的文學創(chuàng)新力贏得全球關注。文學不再局限于書本或某一特定的文化圈,而是成為全球范圍內思想與情感交流的橋梁。
當下,動物權利研究專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正在中國進行一系列演講,結合他著名的動物倫理著作《動物解放》最新版本中的核心理念,強調人類應學著感受到動物的痛苦。雖然哲學家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了著名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動物是否能夠推理或說話,而是它們是否能夠感受痛苦?!边@個問題為動物權利理論奠定了道德基礎,但是在當代,隨著文學與倫理學的融合,我們發(fā)現邊沁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追問:“重要的不僅是動物是否能夠感受痛苦,而是我們人類是否能夠感知動物的痛苦,還有我們人類是否能感受到所有他者的痛苦?!表n江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關鍵原因是她的作品通過敘事和情感塑造,使讀者能夠真切體驗到他者的痛苦,甚至能夠對跨物種的痛苦產生同理心??梢?,通過文學,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彼此之間的痛苦,還可以將這種同理心延展到其他生命形式。
追溯韓江的諾貝爾文學獎之路,她的作品通過翻譯走向世界,代表了當代文學全球化、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她的獲獎,不僅是個人的成就,更是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感以及跨文化對話的肯定。讓我們期待未來文學及文學獎繼續(xù)這樣的趨勢,為跨文化理解和人類共情作出貢獻,讓世界文學成為溝通不同文化與生命形式的紐帶。
(作者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