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江永女書”
初識永州,是在柳宗元的《江雪》和《永州八記》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也是在周敦頤的《愛蓮說》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而讓我真正走近永州的,是神秘的“女書文化”。
2020年國慶假期,我隨家人回湖南老家,在省博物院的本土文化展覽上,莫名地被一方滿布纖細文字的繡片深深吸引。那是一方凝聚了歲月滄桑的繡片,布面上的紋理已被風化,但依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艷麗的花朵之間,有用細密針腳繡出的形態(tài)各異的筆畫符號。因為有著近10年的書法練習經(jīng)歷,我對那些筆畫非常好奇,它們不是我所了解的篆、隸、草、楷、行中的任何一種,看起來似柳葉,如刀鋒,一開始我覺得它溫婉飄逸,非常柔美,可仔細再看,我的心仿佛被某種神奇的力量撞擊了,一種堅定頑強的生命力撲面而來……旁邊的展板上寫著,這種文字叫“女書”。
“女書”?“女”書?
為了滿足不可遏制的好奇心,我開啟了探尋之路,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和文獻,女書在我面前漸漸褪去了神秘的面紗,但也為我打開了一個更深邃的領域。原來“女書”的命名并非自古有之,1982年,湖南永州江永縣委宣傳部干部張國權、唐善軍下鄉(xiāng)采訪,發(fā)現(xiàn)在當?shù)貗D女中流傳著一種特殊的文字符號,唐善軍把這一發(fā)現(xiàn)寫成了新聞稿《江永發(fā)現(xiàn)婦女文字》,發(fā)表在《湖南日報》上。見報后,正在江華瑤族自治縣采風的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時為中南民族學院教師)隨即趕往江永進行田野調查。后來學者們把這種奇特的僅在女性之間溝通的文字命名為“女書”。當?shù)厝藙t把它叫作“蚊形字”“長腳文”。
我對社會學和女性文化一直有著很強烈的興趣,在初步了解江永女書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一些學者的研究介紹之后,我對女書產(chǎn)生了更大的好奇:女書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是什么? 女性們用女書在表達和傳遞的精神文化內核是什么? 為什么在湖南江永會出現(xiàn)女書? 現(xiàn)在當?shù)嘏赃€需要通過女書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秘密嗎? ……無數(shù)的問號,書本和網(wǎng)上的資料喂不飽我。我想去江永!我想通過親身體驗尋找屬于我自己的答案。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次關于江永女書的田野調查,我用自己在參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田野調查”項目時學到的方法(感謝隔壁這所開放的高校,給了我們這些中學生難得的學習機會),事先準備了一份詳盡的采訪計劃,包括交通路線、行程中要走訪哪些地方、要聯(lián)系采訪哪些人、采訪的問題提綱……提前一個多月,我給當?shù)氐呐畷幕┪镳^發(fā)了一封郵件,說明了我的采訪想法,請求得到他們的幫助。臨行之前,我得到了永州市委宣傳部和江永縣委宣傳部的歡迎和支持,他們看到作為中學生的我對江永女書文化有著這么大的興趣,也希望幫助我一起把女書文化傳播給更多00后一代青少年學生。
心里有底了。2023年暑假,我坐上了從北京開往永州的高鐵,窗外的風景從一覽無余的平原,逐漸變成山巒起伏的丘陵,我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動,好想趕緊到永州,真正走近那個在我心里依舊蒙著神秘面紗的“江永女書”。在這種期盼之下,八小時的旅途真得好難熬啊。
只好在車上繼續(xù)翻閱各種我能找到的資料。突然,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女書文本中,竟然有幾篇寫滿歡笑、祝福與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內容,這讓我深感震撼。在我的印象中,舊社會的女性生活是充斥著苦難的,我直覺地以為,女書是那些古老歲月里,女性們私下用來傾訴哀愁、排解幽怨的秘密語言;是女性間用于表達負面情緒的媒介,如同古老傳說中傳遞哀愁的信物??墒谴丝涛殷@訝地發(fā)現(xiàn),女書遠不止于此。它不僅是女性情感的宣泄口,更是女性智慧、創(chuàng)造力與樂觀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反差讓我有了非常強烈的情緒沖突,讓我對女書文化的復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發(fā)了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帶著這些前后差異、印象與觀念的碰撞,我重新審視并豐富了我原本設計的采訪提綱。我將這些疑問、困惑與新的發(fā)現(xiàn)融入其中,力求在后續(xù)的采訪與探索中,更加貼近女書的本質,挖掘其背后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當我終于整理完這些采訪提綱的時候,火車已經(jīng)抵達永州站。原來,當你非常投入一件事情時,時間是會過得不知不覺的。
雖然是第一次到永州,但一下車,竟覺得很是熟悉,這可能是因為我爸爸媽媽都是湖南人的緣故吧。在酒店安頓好,永州市委宣傳部的陳志華伯伯來電說會趕過來給我介紹介紹江永女書。誰知片刻之后,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更沒想到的是陳伯伯竟然冒著大雨趕到了。我有點不好意思,覺得自己這樣一個中學生的課題是不是有點太興師動眾了。陳伯伯說,看到你對江永女書探究的興趣,看到中學生對求知的努力,必須要支持你把這次田野調查做好。
第二天一早,陳伯伯陪同我和媽媽前往江永縣,這一路上竟然花了整整三個多小時。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進,兩邊是險峰叢林。陳伯伯給我介紹了很多永州當?shù)氐娘L景名勝,得知我從小練習書法,他特意向我介紹了浯溪碑林的“摩崖石刻”和柳子廟的“三絕碑”,問我要不要去看看。雖然我對能實地一見書法大家們的作品心癢癢的,但江永女書對我的吸引力依舊不可抵擋,我選擇毫不猶豫直奔江永。
來到江永,我們先和江永縣委宣傳部的叔叔阿姨們匯合,時近中午,他們帶我先體驗了一下江永美食——永州血鴨和東安雞。雖然以前在湘菜館也吃過,但的確還是永州本地的更好吃。最令我驚訝的,是一大盆牛棒骨端上桌來,每一根骨頭感覺都有我兩個胳膊還要粗,我試著想用筷子夾起來,可發(fā)現(xiàn)根本無法撬動,于是果斷采用手動模式,大口吃肉。一邊吃一邊聽大家聊起現(xiàn)在江永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我不禁有點恍惚——如此現(xiàn)代的充滿煙火味的生活中,女書文化還有可以依存的根基嗎?
吃完飯,我們出發(fā)去往江永女書文化園,文化園建在江永縣上江圩鎮(zhèn)普美女書文化村,準確來講是在一座小島上,這座小島是女書的幾個發(fā)源地之一。從門口步入女書園,要走過一座長長的吊橋,吊橋兩側的岸邊,有幾架白色的風車,走在橋上,很像穿越在一幅畫中,跨過吊橋,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女書世界”。路的兩邊擺放著各種以女書書寫的標語,古香古色的展覽館主體建筑上懸掛了貼著紅紙的小燈籠,上書女書的“?!弊?。幾位講解員坐在入口處,其中一位正在完成一幅繡在米色布上的女書繡品。我好奇地湊上前去觀察,這繡品與我曾經(jīng)在湖南省博中見到的極為相似,但這次我看到的不是靜默的女書歷史,而是飛針走線的女書創(chuàng)作。我的心愈發(fā)激動,趕緊開始參觀起來。
女書展覽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江永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江永古稱永明,秦時立縣,歷史悠久,物產(chǎn)豐富,出產(chǎn)香柚和嫩姜。
第二部分展示女書的來歷和發(fā)展。關于女書的起源,在當?shù)赜袔追N傳說,其中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書自然傳承人義年華所說:“只聽前人講古話,九斤姑娘最聰明,女書本是姑娘做,做起女書傳世間。”傳說很久以前,在江永上江圩有一位農(nóng)婦,生下一個體重九斤的女兒,取名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資聰敏,紡紗績麻,織布繡花,無所不會,無所不精,正是她創(chuàng)造了在女性之間流傳的“女書”。這是一個妥妥的女學霸故事,我喜歡故事中傳遞出來的女性智慧和能量。我了解到,女書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之所以得以流傳至今,還是因為當?shù)貗D女在生活中常常應用,主要用來通信、記事、結交姊妹。據(jù)說過去當?shù)睾芏嗯蚤L輩,每逢節(jié)日便會聚在一起,吟誦女書作品,用吟唱的方式抒發(fā)情感。我還了解到,女書沒有規(guī)范的教材,也沒有正規(guī)的教師和學校,全憑世代女性用手抄寫,并通過吟唱口口相傳??赐暾褂[發(fā)現(xiàn),女書很大一部分是用來描寫和記錄當?shù)貗D女生活的,從社會交往、人際情感到鄉(xiāng)里逸聞都有涵蓋。
走出展覽室,一位60多歲的老人迎面向我們走來,她身著一件手工縫制的、色彩斑斕的民族服裝,顯得既古樸又充滿故事感。她的面容,被歲月雕刻得滿是皺紋,每一條紋路都像是時間的印記,記錄著過往的風雨與陽光。她的皮膚黝黑,但這份質樸卻讓她更加平易近人。她就是女書省級非遺傳承人胡美月老師,胡老師是著名女書傳人高銀仙老人的孫女,5歲開始學習女書文化,10歲時能織錦、會剪紙、懂刺繡,能用女書創(chuàng)作女紅。為了讓我更好地了解女書文化,女書園的負責人在收到我的采訪申請郵件后,提前請胡老師接受我此次的訪談。
胡老師說話帶著濃重的鄉(xiāng)音,我一開始還要很費神才能聽懂。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把她與那些女書文化園的工作人員區(qū)隔開來,我覺得她是屬于很久以前女書還在應用的那個時代的。
胡老師先教我用女書寫了自己的名字,在提起毛筆小心翼翼地寫下那幾個字后,我有一種非常神奇的感受,仿佛跨越時光,我與那些一百多年前坐在昏暗燭光前認真用女書文字記錄心情的女性,有了一種精神上的共通。
胡老師說,她從小便喜歡聽祖母在干農(nóng)活、做家務時輕輕吟唱的歌謠,雖然不太懂,但很好奇,就纏著祖母說想學學。于是,小小的她便常常依偎在祖母身邊,聽祖母唱,看祖母寫,最終,兄弟姐妹中只有她學會了女書的讀、唱和寫。
我問胡老師女書歌她最喜歡的是哪個,她說是《三姑記》,說完就開始唱起來,她唱得很專注,眼神看向了遠方,就像在用歌聲講述一個久遠的故事。我聽不懂歌詞的內容,但能感受到她的歌聲時而悠揚、時而急促、時而悲傷……一曲唱完,我們都有片刻的沉默。我問《三姑記》中講述的是什么內容,胡老師告訴我,這是講一戶人家的三女兒,從小被嫌貧愛富的家人冷漠對待,最終卻以堅韌和善良獲得成功的故事。很多的女書歌曲都有類似的故事,比如《賣花女》,講一個農(nóng)村女子為了生計去街上賣花,有錢人家的仆役見她美貌,強行把她帶回去送給主人,賣花女寧死不屈……比如《哭嫁歌》,由媽媽唱給女兒聽,關于如何做女兒、做妻子、做媽媽,如何用母性和柔韌撐起一個家,撐起美好生活……
此時我突然有了新的對于女書的理解,它記錄的不僅僅是女性的生活與情感,更是她們即便身處艱難,依舊對真、善、美的向往。無論是女書文字,還是女書歌曲,傳遞出來的都是獨屬于女性的“溫婉有力量”,這種體驗不是從文獻資料中,也不是從視頻圖片中,而是從鮮活的女書傳承人身上呈現(xiàn)出來的。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今天,對我來說,“女書”可能是在歷史長河中偶然泛起的漣漪,我想要看到它的開始、它的故事和它的一切,但對那些身處其中的女性而言,這是她們生命的一部分,是她們的所思所想,是她們的喜怒哀樂,更是一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縮影。
結束女書文化園的參觀和訪談,天色已經(jīng)暗下來。江永縣委宣傳部的吳鑫干事說,晚上還幫我約了一位較早參與女書傳承人采訪和文本記錄整理的原江永縣文旅廣體局副局長陳軍,進行交流。因為陳局長下鄉(xiāng)工作去了,我們邊吃晚飯邊等他。晚飯是極具江永特色的油茶,吃起來非常有趣,要添加的東西很多樣,我甚至DIY出了口感相當獨特的“黑暗料理”。等到晚上7點多,晚飯快結束時,陳局長終于風塵仆仆地趕到了,他還沒來得及吃晚餐。我一邊好奇地很想請他趕緊給我講講他所知道的女書早期整理的故事,一邊又想應該讓還在餓著肚子的陳局長趕緊吃口飯。陳局長估計是看出了我的渴望,邊吃飯邊跟我講起了他多年來從事女書整理、走訪女書傳承人、陪同女書研究專家學者調研以及傳播女書文化的各種工作。
他說,因為女書本身“人逝即焚”的特點,女書作品存留的數(shù)量極少,為了保護和傳承女書文化,他和同事們一起,多年來走村串寨,收集、拍照、整理,甚至把一些只在女書傳承人口間流傳的女書歌記錄成文字……盡管如此,由于種種原因,最終保存下來的也只是一部分。
第三天,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加鮮活的女書——江永縣的女書課堂,作為“插班生”,我來到那間大教室的時候,課桌前已經(jīng)坐滿了人,連后面的空地都被擺滿了各種臨時搬來的椅子,我也趕緊找工作人員要了一個小板凳坐下。這是江永縣和女書傳承人們?yōu)榕畷幕瘋鞑ニ龅某掷m(xù)性項目。女書課堂面向世界各地對女書文化感興趣的人開設,每年有數(shù)百人慕名而來,有人是附近村子的,有人來自北京、上海等不同城市,還有從國外來參與學習的留學生。她們的年齡跨度也很大,有10來歲的小女孩,有中年人,也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在許許多多的女性中間還有幾位男士。上課前,每個人都會領到一個學習包,里面有女書教材、女紅材料。在課堂上,大家會學習女書的書寫、吟誦和女紅技藝,了解女書的文化。我看到的每個人都非常投入專注。
課堂上最吸引我的,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她坐在第一排。看見她的時候我很好奇,這么小的小朋友,為什么會來到這個課堂上呢? 趁著課間,我走過去和小妹妹打招呼,看到她筆記本上的字十分稚嫩,歪歪扭扭地擠在一處,然而她熱情地用小手指著每一行字,告訴我是什么內容——剛才學習的一首女書歌。我邀請她來演唱一曲,她羞澀地笑了笑,甜美而清脆的歌聲隨即響起來,這首女書歌叫做《金坨女》,講述一個被家人像珍寶一樣珍惜的女孩的成長故事。我忍不住掏出手機來錄像,記錄著小妹妹展現(xiàn)的自信和歡快,也記錄她對女書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在來探訪女書文化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種產(chǎn)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用于女性私密表達和溝通的文字,在當代社會文化背景下是否還能留存,是否還有價值? 當看到這個小妹妹盡情演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女書所傳達的女性智慧和情感力量,即便在今天,依舊值得被以各種形式一再講述與傳播。
這次女書探訪的最后一位采訪者,是江永縣委宣傳部高厚德部長,高部長的祖母也是一位女書傳承人,他說從小聽老人吟唱,少時覺得不為所動,長大后才理解這其中的意義。2006年5月20日,“江永女書”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對女書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傳播上,高部長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努力尋求更多好方法。創(chuàng)建女書生態(tài)博物館、召開國際女書研討會、申報世界非遺……
2005年,美籍華裔女作家鄺麗莎創(chuàng)作的取材于女書的長篇小說《雪花秘扇》出版,其后被翻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35種語言在全球近40個國家發(fā)行。2011年6月,該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在中國大陸上映,李冰冰、全智賢、鄔君梅和休·杰克曼等聯(lián)袂出演。2023年9月底,音樂家譚盾在江永女書文化節(jié)上,演繹了他的交響樂作品《女書》……今天的女書早已不是閉塞山村中不為人知的邊緣文化,不僅進入了全球文化視野,也越來越多地被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所知曉。
我希望,作為一個中學生,我能對“江永女書”的文化傳播,做出一些努力,讓大家知道,永州的底蘊,不僅僅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里,永州文化的輝煌,記錄在摩崖石刻上;永州的傳統(tǒng)民居,是研究湘南建筑的活化石。而且,永州的美食也十分有吸引力,東安雞與血鴨是我最喜歡的“永州味道”。
當然,我更希望的是,女書中蘊含的“溫婉有力量”鼓舞我自己,也鼓舞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