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游于藝”別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劉崧  2024年09月05日09:20

《論語·述而》大多記載孔子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的綱領(lǐng)、內(nèi)容、方法與旨趣等,從中可以窺見孔子的教育境界和生命理想。其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非常精練,只有四小句,總共十二個字。原文為:“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边@四句話可以視為孔子追求生命理想(包括教育學生)的大綱大法與根本方針。前三句的意義比較明確,向無歧解,末一句之確義尚有可商者?!坝斡谒嚒币痪洌坝巍薄八嚒倍志P(guān)緊要,不可忽忽讀之,尤其需要警惕現(xiàn)代漢語先入為主可能造成的誤解。

藝:由“種藝”引申為生存技能

先辨“藝”字。何晏《論語集解》:“藝,六藝也,不足據(jù)依,故曰游也?!被寿墩撜Z義疏》:“藝,六藝,謂禮樂書數(shù)射御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沿襲之:“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后之解者多不外此,謂“藝”為“六藝”,其具體所指,則多說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有說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然而,“藝”在先秦并無指代“六藝”者,所謂“六藝”始見于漢代,是后起之名?!岸Y樂射御書數(shù)”,孔子時有其實而無“六藝”之名?!霸姇Y樂易春秋”,漢人謂之“六藝”或“六經(jīng)”,然而孔子時只有“五經(jīng)”(并無《樂經(jīng)》,至多只是“五藝”),當時成書者更是只有《詩》《書》《易》。總之,何晏以后的解釋沒有充分注意到語言的歷史變遷,用后世之名去解古代之字,難免錯失原義。

首先須辨明,《論語》中的“藝”與“文”不同?!拔摹庇袕V狹之義,狹義之“文”指禮樂,廣義之“文”則包括禮樂在內(nèi)可以納入道統(tǒng)的一切事物。朱熹曰“禮樂之文”,其說固當,至于“藝則禮樂之文”,則混“藝”“文”為一談,已非古義。按孔門弟子,以“文”著稱者,子游、子夏是也(《先進》“文學:子游、子夏”),然而二人并未以“藝”見稱??组T弟子稱“藝”者,唯冉求(字子有)一人。如《雍也》(孔子)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又《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币浴叭角笾嚒?,尚需“文之以禮樂”,可以推知:其一,“文”即指“禮樂”;其二,“藝”非“禮樂”之“文”?!八嚒弊种_指尚需考究。

“藝”繁體字寫作“兿”。典籍中“兿”與“埶”或“蓺”相通?!皥恕笔菚庾?,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釋為“象以雙手持艸木,會樹埶之意”。容庚《金文編》云:“埶,從丮持木植土上。”許慎《說文解字》無“兿”“蓺”二字,其釋“埶”字仍見古義:“埶,種也。從坴丮。持亟種之?!稌吩唬骸覉耸蝠ⅰ!薄皥恕睆膱v,《說文》云:“坴,土塊坴坴也?!薄皥v坴”狀土塊之大貌?!皥恕薄吧殹薄皟稀比滞x,古籍可征?!对姟ぬ骑L》“不能蓺稷黍”,鄭玄箋:“蓺,樹也?!薄队衿罚骸吧殻N蒔也?!薄睹献印る墓稀贰昂箴⒔堂窦诜w,樹兿五谷”,趙岐注:“兿,殖也?!薄盾髯印ぷ拥馈贰案艠鋬稀?,楊倞注:“兿,播種?!笨梢姟皥恕保ā皟稀薄吧殹保┦侵笜渌?、播種等農(nóng)事活動,這在上古時代是極為平常又十分重要的事務,關(guān)系一個族群的基本生計和生命延續(xù)。由此,“藝”引申為謀生、治生等與現(xiàn)實相關(guān)的技能知識。凡擅長某一實際事務的技能,都可以稱為“藝”?!墩撜Z》中“藝”字出現(xiàn)數(shù)次,均保持這一古義,這從冉求被孔子稱為“藝”可以印證?!断冗M》記載孔門四科十哲,冉求列名政事科之首(“政事:冉有、季路”),二人做過季氏的家臣;又《公冶長》,孟武伯問冉求其人:“求也何如?”孔子答以“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可見其治事能力;又《子路》記載孔子去衛(wèi)國,讓冉求總管其事:“子適衛(wèi),冉有仆”,俗解“仆[僕]”為駕車,不確;駕車為“御”(《為政》“樊遲御”可證),“僕”所指更廣(《說文》:“僕,給事者”),舉凡駕車、食宿、安全、聯(lián)絡等實際事務,都包括在“僕”中??组T弟子各有所長,大概冉求是辦事能力很強的人,故孔子去衛(wèi)國,讓他總攬大小事務。

“藝”由樹藝、播種等活動引申為治生辦事技能,還可以從《論語》另一段記載得到印證。《子罕》: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碧踪潎@孔子“多能”,子貢轉(zhuǎn)述于孔子,孔子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是解釋自己何以“多能”的緣由。所謂“鄙事”,在當時是指比較低賤的謀生之事。封建宗法時代的君子,在位執(zhí)事,享有俸祿,不需要親自從事治生活動,故而孔子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后面隨記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蓖ㄟ^牢的口吻轉(zhuǎn)述孔子的話,進一步說明孔子“多能”的緣由。孔子少時父母先后亡故(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又有一位身體不健全的兄長(孟皮)需要幫扶,養(yǎng)家的責任非同一般,沒有機會用于朝廷(不試),不得不去做很多“鄙事”以養(yǎng)家糊口。從上文“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到下文“吾不試”,最后下結(jié)論“故藝”,可見“藝”決非“六藝”,而是指與現(xiàn)實生計相關(guān)的生活技能知識。后人解讀此章,不辨“藝”字古義,與今天所謂“藝術(shù)”“美學”混為一談,誤以為“藝”是指藝術(shù)審美方面的內(nèi)容,偏離了孔子立言的本義。

游:以超然態(tài)度對待謀生之事

“藝”字無關(guān)于審美內(nèi)容,而“游”字卻包含著審美意義?;寿墩撜Z義疏》:“游者,履歷之辭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游者,玩物適情之謂?!眲氶墩撜Z正義》:“游者,不迫遽之意?!边@些解釋未能盡“游”字之妙用。游,又作遊,古字可通?!墩撜Z》本字為“遊”?!墩f文》無“遊”字?!稄V雅》:“遊,戲也?!薄墩f文》解“戲”云:“戲,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倍斡癫米ⅲ骸皯颍曛疄閼蛟?,為戲謔,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戲謔。”今人“游戲”一詞最能見“游”字之精義。游戲是一種無目的的活動,如果說它有什么目的,那么目的就是游戲自身。因而,“游”字表達的是一種超然于一切現(xiàn)實目的之上的無目的的活動。“游于……”表達的是,以游戲的態(tài)度投身于其中而又不執(zhí)著于其中?!坝斡谒嚒币庠诒砻鳎八嚒惫倘皇巧嫠匦?,但它不應成為生命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全部。如果是目的,應當用“志”字(志于藝)??墒牵鬃佑谩爸尽弊址至繕O重,能置入“志于……”這一結(jié)構(gòu)中的,《論語》只有這些:“志于學”(《為政》),“志于仁”(《里仁》),“志于道”(《里仁》《述而》)。“學”“仁”“道”三者側(cè)重不同,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鬃舆€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梢姟爸尽钡姆至俊?/p>

從孔子四句話的語意結(jié)構(gòu)來看,其用心隱然可見??鬃铀玫乃膫€動詞極為精妙,決不可隨便更換:“道”是生命之志向所在(《說文》:“志,意也”),故曰“志于道”;“德”是求道之根據(jù),有如行路之手杖(《說文》:“據(jù),杖持也”),故曰“據(jù)于德”;“仁”是德之大者,實為生命之依傍(《說文》:“依,倚也”),須臾不可離也,故曰“依于仁”;“藝”是生存之必需,但并非生命之根本,更非人生之全部,故曰“游于藝”。顯然,如果“藝”變成人生的全部,那么“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勢必全都荒廢,只會懸空高掛,變成空洞的教條。如果說前三句孔子先后指出人生的志向、根據(jù)、依傍,則第四句歸結(jié)到現(xiàn)實生活(藝)的常態(tài)來警醒世人:切不可執(zhí)迷于現(xiàn)實生計事務而丟掉人生的志向、根據(jù)、依傍;相反,生存活動是以“道”“德”“仁”作為根本定向和依歸的?!墩撜Z》關(guān)于“德”字有很多表述,諸如“以德”“崇德”“修德”“懷德”“尚德”“執(zhí)德”,而“據(jù)于德”僅此一見;關(guān)于“仁”字也有諸多表述,如“為仁”“好仁”“知仁”“處仁”“安仁”“求仁”“欲仁”“成仁”“輔仁”“志于仁”“用其力于仁”等,而“依于仁”也僅此一見?!皳?jù)”“依”二字均只出現(xiàn)一次。深味孔子之意,顯然是用“游”與“據(jù)”“依”作對比,以凸顯其義,從人情世態(tài)切入以警醒世人,特別是君子。何晏說:“藝,六藝也,不足據(jù)依,故曰游也?!薄八嚒辈蛔恪皳?jù)”,也不足“依”,倒是從側(cè)面說出了“游”的精神旨趣?!肚f子·逍遙游》一篇通過“小大之辯”,導出“無用之大用”,把孔子“游于藝”的精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游于藝”對現(xiàn)代分工的警示意義

在被現(xiàn)代分工體系所支配的現(xiàn)時代,“游于藝”具有特別的警示意義。分工的程度越深,人被勞動所分化、異化的程度就越深。自發(fā)的分工決定了人不可能全面發(fā)展而只會片面發(fā)展:“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發(fā)地形成的社會中,也就是說,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fā)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qū)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原來,當分工一出現(xiàn)之后,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是這樣的人?!保ā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藝”足以把人限制在特定的范圍而不知其他(“不知道”),所以孔子認為應該以“游”的態(tài)度對待“藝”,優(yōu)游于而不是沉迷于其中。在孔子的時代,盡管自發(fā)分工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程度還不是很深,至少還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代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力量。到了現(xiàn)代社會,資本邏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支配已經(jīng)發(fā)展到空前的程度,“個人”在資本權(quán)力的抽象規(guī)制面前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個按部就班的螺絲釘。這種情勢下,“游于藝”告誡我們,不能因為生計的繁冗瑣碎而忘卻生命的根本追求。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開講辭中感慨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xiàn)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斗爭,曾經(jīng)大大地占據(jù)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nèi)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致許多較優(yōu)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huán)境所束縛,并且部分地被犧牲在里面?!眱汕Ф嗄昵埃鬃蛹磳@一情勢深懷憂慮。《論語·衛(wèi)靈公》記載: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縱觀人類歷史,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為“謀食”而奮斗終身,“謀道”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夢幻,以至于碌碌一生而終歸沉寂,于弘道無所用力。今天重溫孔子“游于藝”的告誡,也許會使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人們多一分警醒,多一分自覺,多一分超越。

(作者系貴州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