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精神底色,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依據(jù)。
“五個突出特性”尤為重要
在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過程中,“五個突出特性”尤為重要。
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需要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從歷史連續(xù)性出發(fā)來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有利于世界認識和理解一脈相承的古代中國、現(xiàn)代中國、當代中國和未來中國。
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講求創(chuàng)新性。須采用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體現(xiàn)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在數(shù)字時代,文學藝術、文物文創(chuàng)、國風服飾等都可以通過數(shù)字藝術形式傳播跨越國界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在內容上可以借助社交媒體的民間敘事和公眾闡釋,在“日用而不覺”的生活實踐中,挖掘和提煉能夠與世界人民“說得清、道得明”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需要立足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文化統(tǒng)一性和政治統(tǒng)一性。“一體”結構的文化和“大一統(tǒng)”特征的政治,是中華民族不斷交流融合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泉?!拔幕系闹袊笔恰罢紊系闹袊本S護統(tǒng)一、防止分裂的重要基礎,在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時,著力講好中國“家國同構”“天下一家”“多元一體”的故事,傳遞“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傳播更具“通解度”的文明觀和國家觀。
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需要弘揚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內部多支文化和諧共存、多個社會發(fā)展子模式相互借鑒,外部則始終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傳統(tǒng),吸納外來文化和異質文明。中國從來都不會自立于世界之外,中外文化交流始終頻繁,并在碰撞交融中革故鼎新?;跉v史自信、文化自信,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需要展現(xiàn)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的故事,以共情的方式抒發(fā)中華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主張。
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需要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亙古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文明的和平觀通過哲學、藝術、禮儀等途徑滲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融入“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之中。提煉“人類命運共同體”“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這類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有利于突出和平性這一全人類共同價值,樹立中國始終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形象,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引領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從三方面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曾被概括為三個階段,即從器物之變、制度之變到思想之變。如今,我們可以借鑒這樣的劃分對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提煉,即物質文明(器物)、精神文明(思想)、制度文明(制度)。
在物質文明方面,近年來一系列重大考古項目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華文明歷經了時空、王朝、社會性質等變化,但文明形態(tài)具有穩(wěn)固的連續(xù)性。農業(yè)、玉器、青銅器、建筑、絲綢、“四大發(fā)明”等文明要素,均在考古屬性和物質形式上呈現(xiàn)清晰的前后承繼關系。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的符號化、外延式的呈現(xiàn),重在“形”。文化遺產是文明歷史的見證與結晶,也是精神標識的重要來源。天壇、故宮、長城、馬踏飛燕等是常用的跨文化傳播符號,能夠以其精湛工藝、恢宏氣象、美學意境激發(fā)跨越國界的共鳴,讓國外民眾感受文明瑰寶的魅力,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中國日常的飲食、服飾、瓷器、樂器等將中華文化隱于日常敘事,突破地域、語言的藩籬,潤物無聲地向各國人民傳達豐富的中華文明內涵。
在精神文明方面,語言文字、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小說戲曲、書法繪畫、天文歷法、節(jié)慶民俗、醫(yī)藥養(yǎng)生、武術體育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鮮明地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對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也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倡導“和而不同”助力消弭不同文明之間的分歧;倡導“親仁善鄰”為破解全球治理和大國外交難題發(fā)出中國倡議;倡導“天人合一”以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為解決全球環(huán)境問題提供有益參考。通過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為世界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進而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影響力,增強國際社會認同。
在制度文明層面,中國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形成了諸如郡縣制、科舉制、監(jiān)察制度等蘊含“多元一體”格局的制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得到不斷激發(fā),中國共產黨開創(chuàng)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與中國古代文明中政治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民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深刻關聯(lián),并在當代中國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文化資源,給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了豐厚土壤。在向世界闡明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時,應立足于“三個有機統(tǒng)一”,即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有機統(tǒng)一、多數(shù)民主與少數(shù)民主的有機統(tǒng)一、剛性民主與柔性民主的有機統(tǒng)一。這將有助于國際民眾了解中國民主制度所蘊含的中國智慧,理解中國民主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和人民需要的。
貫通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世界意義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當代價值需要與世界意義貫通起來,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享共情共構。
通過全球性媒介事件中的共享傳播來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一是價值理念共享可以借助全球性體育賽事來實現(xiàn)。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同時,把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巧妙地編織進國際敘事之中,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立春節(jié)氣短片,傳達了中國的生態(tài)觀和道法自然的民間智慧,閉幕式上則以“折柳寄情”意象展現(xiàn)惜別懷遠、和平友誼的中國式浪漫。二是文化資源共享可以通過國際間文明倡議和合作來實現(xiàn)。2024年,中法兩國將聯(lián)合開展巴黎圣母院與秦始皇帝陵木質遺存和土遺址保護研究,無論是在此過程中的鑒定、評估、保護等方面的合作研究,還是共同培養(yǎng)文化遺產科技保護人才,都將在文明交流互鑒中達成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提煉展示。
通過共情傳播促發(fā)國際敘事的雙向情感連接與互動共鳴。在國際傳播中訴諸情感,來突破時空局限、跨越文化差異、彌合意識形態(tài)鴻溝。擁有真實感、細致化、人情味的具象化敘事,能夠激發(fā)國際受眾的共鳴。以小事件透視大時代,以小人物折射大社會,以小故事體現(xiàn)大關懷,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才能在中華文明標識與國際受眾之間搭建起情感聯(lián)結,融通中外,相知相悉。提煉展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可以選擇親情、愛情、友情等最容易共情的情感體驗來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比如,中國古代就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千古佳話,西方也有類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凄美故事。愛情蘊含著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與世界共通的情感內核,在國際敘事中就能自然達成情感性共情和認知性共情。
通過共構跨傳播共有經驗來跨越交流互鑒障礙。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提煉、翻譯和展示,難免會因為文化和語言差異形成理解鴻溝,在跨文化傳播中產生文化折扣甚至誤讀誤解,比如中國龍“尊貴祥瑞”的象征與西方龍“邪惡貪婪”的象征,形成了中外認知錯位,因此“龍的傳人”所凝聚的中華民族向心力意涵,也難以被西方社會所理解。在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提煉展示中需要彌合共有經驗范圍的缺失,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好全媒體手段,讓中華文明“走出去”。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算法推薦技術,進行分眾化、精準化國際傳播,通過在地化、個性化的內容分發(fā),與國際受眾長期共構共有經驗,實現(xiàn)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