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馬可的十四歲》: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周敏的新作《馬可的十四歲》是一部反映少兒現(xiàn)實生活的長篇小說,語言靈動,人物鮮活,故事感人,清淺的細節(jié)里蘊含著啟迪讀者的復雜與深刻。作品將責任、愛與溫暖貫穿始終,寫出了心靈療愈與生命存在的意義。作家用動心、動情、動人的筆觸,描述了14歲的馬可探索與成長的艱難旅程,關(guān)切少兒境遇、聚焦少兒心靈變化,充滿人文關(guān)懷。
小說寫出了主人公所面對的感情的復雜與生活的纏繞。14歲是童年與成年的交界,是走進那個充滿夢想與希望的青春期的伊始。作者書寫酸甜苦辣皆嘗、五味俱全的少年時光,讓讀者感受馬可內(nèi)心的掙扎與蛻變。馬可的14歲并沒有想象中的自由和快樂,“這位來自遠郊小鎮(zhèn)的中學生心中,像被人拴上了一塊秤砣,墜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從他記事那天起,會木工手藝的爸爸就跟酒瓶子表現(xiàn)得異常親昵,酒后高談闊論,接著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人;媽媽出了交通事故后,喪失了大部分記憶,只有“嗅青梅”三個字不時從口中冒出來,終被送進醫(yī)院;馬可轉(zhuǎn)到市內(nèi)的英培中學后,因為口音奇特被同學嘲笑,頻繁受到外班同學英勇的挑釁。作品將蕪雜的生活場景敞開,細膩呈現(xiàn)了少年馬可的心理活動,傳遞出淡淡的憂傷情緒。
經(jīng)歷坎坷后,馬可獲得了精神撫慰和心靈成長。他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想著外公臨終前對他講的那句話:“路要一步一步走,日子要一天一天過,孩子,記住,再大的困難,也有過去的時候?!瘪R可得到了外公真?zhèn)鞯牡窨碳夹g(shù),他想,既然媽媽心心念念“嗅青梅”,尋找“嗅青梅”圖樣就是一種不錯的精神寄托。如果自己能把它雕出來,說不定媽媽的病就能好起來。馬可在幫媽媽找尋記憶的同時,漸漸融入了班級,跟著同學一起去西安研學,參加籃球、木雕和智力比賽。馬可以“大唐仕女”命名的改裝版“嗅青梅”受到評委們青睞,在“巧手杯”評審階段脫穎而出,一舉奪魁。與此同時,醫(yī)院方面?zhèn)鱽硐?,媽媽的病情出現(xiàn)了好轉(zhuǎn)跡象,很可能與馬可寄來的雕像有關(guān)。
作品中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僅滋潤了少年兒童,也讓成年人讀出了萬般滋味。以賣紫檀筆筒換球鞋等為故事節(jié)點結(jié)構(gòu)情節(jié)、展開敘述,并由此構(gòu)成了孩子們成長的家庭、學校與社會空間,從而全方位地展示了當下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善良的鐵大媽、房東愣三、好友袁林、趁火打劫的英勇和曹駿、圖謀不軌的保安等紛紛亮相,馬可也在充滿挑戰(zhàn)與成長的環(huán)境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當馬可將酗酒后血染左臂的爸爸送至醫(yī)院獲救后,爸爸幡然醒悟,決定改過自新,向他保證從此戒酒。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大人們與他們一起走過,一起磨礪,一起傷痛或歡喜,這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力量。
社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給孩子們一個適應期,讓他們有膽量和責任感去適應社會,讓他們懂得面對挫折不要灰心喪氣,心中要充滿愛,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作品提醒孩子們,不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美丑善惡中探尋生命的本真。兒童文學作品不光要傳遞給兒童世界是善的,更要傳達世界可以在他們的手中變成善的這一理念?!恶R可的十四歲》正是以“成長”為敘事線索,在描摹生活起伏的波瀾后傳遞給人以溫暖和希望。周敏并不回避艱辛對少年兒童的影響,任何人都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但溫暖人心的正是那些生命漣漪,是愛與善良,作品為包括少年兒童在內(nèi)的廣大讀者提供了陽光與友善,也提供了有深度與厚度的文化支撐。
小說最后以家人之間、同學之間互相理解為結(jié)尾。馬可的爸爸為了能攬到更多的木工活兒,決定隨幾位老伙計北上。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幫手,馬可也要收拾行囊踏上列車,與爸爸會合,去給媽媽賺取更為充足的醫(yī)療費,開啟另一段新的人生。在向同學們告別之際,一位同學把一個厚厚的硬皮筆記本交給馬可:“這個本子里有全班同學給你的留言,每個人的留言都是用火漆印章封好的,絕對保密!”待馬可一頁頁讀完留言后,已是淚流滿面,他緩緩睜開雙眼,翻開留言本空白一頁寫到:
“我的十四歲還沒有過去,可是,我已經(jīng)懷念它了。”
(作者系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