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文藝批評的“回音壁效應”
兩個批評場域中的“回音壁效應”
上網時,我們?yōu)g覽一個視頻,會自動涌現出很多與之類似的視頻;下載一個文件,就會推薦給我們無數相關聯的文件。這就是所謂的“回音壁效應”。這個概念來源于美國學者桑斯坦的著作《網絡共和國》,是指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一種信息或觀念經由反復傳播而得到加強和放大,從而導致與之不同的或者具有競爭性的信息或觀念受到抑制。這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以夸張、扭曲的形式不斷重復,令處于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信息就是事實的全部。人們有時也用“信息繭房”這個概念來指稱這一現象。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文藝批評隨之進入了“人人都是批評家”的時代。新媒介為這個時代的文藝批評提供了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微博、公眾號、彈幕等社交平臺上不時有眾聲喧嘩的討論,這體現了網絡上的批評是多元的、開放的。而且,網絡上的批評經常是匿名的,沒有太多的人情考量,大多數人的聲音是發(fā)自內心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缺乏約束,加上參與者水平的參差不齊,自媒體平臺上很多的評論也確實存在著隨意性和情緒化的問題。受到大數據推送和受眾粉絲化等因素的影響,網民在網絡平臺上的批評互動,很多時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回音壁”式的互動,卻使得群體內部的觀點趨于同質化,認為其就是事實的全部。身處其中的人很難聽到其他觀點,最終往往演變?yōu)橐环N標題黨式的情緒化沖動,追求的是點擊率、下載量與粉絲數。
在現實的批評場域中,實際上也存在著“回音壁效應”。我們觀察很多的研討會,參會的嘉賓,來來回回就那十幾二十個人,這是不是也容易形成一種“回音壁效應”?近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在強調加強文藝批評的有效性,一些報紙、雜志也發(fā)表了大量的文藝批評,但人們?yōu)槭裁纯偸歉杏X沒有真正的批評聲音呢?在當下,文藝批評的主體大多是受過系統訓練的專業(yè)人士,他們往往操持著一套行話進行評論,文章的受眾也大多是“行內人”。文藝批評沒有破除屬于自己的“回音壁”,多數是一團和氣的圈子批評。由此,很多的評論話語,就只在研討會的會場里打轉,只在報刊的作者和編輯之間打轉,進入不了大眾讀者的視野。“回音壁效應”就這樣無形中形成了。
因此,怎么打破“回音壁效應”,構建一個開放、對話、理性的文藝批評空間,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說真話、講道理,重建批評的信用
雖然網絡這個平臺為專業(yè)的批評和網絡的批評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但很多時候,兩者之間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各說各的話。然而,健康的文藝批評應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對話、各種聲音交流碰撞的。一個理想的文藝批評場域,應該是各個批評主體互相借力、彼此“破壁”,是包容他者與吸納不同意見的,是圍繞具體議題展開有來有回的深入探討的。
如果批評家站在某些特定圈子來進行批評,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人情批評和面子批評的存在。這樣的批評,公眾自然不會買賬。說真話就是要讓不同的聲音流淌出來,形成話語的交鋒。說真話的前提是不能脫離具體的作品說話。這就要求批評家從作品本身出發(fā)。試想一下,批評家如果和大多數人一樣缺少文本精讀,還有辦法告訴人們哪些是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嗎?在批評實踐中,批評家以自己的學識、魄力和生命體驗與作家作品進行精神上的碰撞交融。批評家就是要“把心交給讀者,講自己心里的話,講自己相信的話,講自己思考過的話”。
批評家要說真話,有時候就得說一些尖銳的話,因為批評家面對的作品,不可能都是好作品。批評家要有敢于亮劍、敢于“剜爛蘋果”的勇氣與魄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點批評精神都沒有,都是表揚和自我表揚、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勢和自我造勢相結合,那就不是文藝批評了!”敢于說真話的批評家,在面對文藝作品時,能夠不忘初心、不失底線,排除名利、人情、圈子等因素的干擾。當然,文藝批評是公器。這就要求批評家在進行批評時不能公器私用,而是唯實求真,實事求是。只有如此,批評家才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批評信用。有了足夠的批評信用,才有可能進一步推進話語交鋒、建構有效的批評話語場。
接地氣、改文風,暢通話語交鋒的路徑
新媒介的發(fā)展使得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漸漸模糊。我們生活在由物聯網、大數據、區(qū)塊鏈等元素相互交織的“虛擬世界”中。在這個世界里,“文藝批評的肉身主體已經慢慢轉化為虛擬世界里的數字化身”。有時候,人們動動手指、點擊一下鼠標,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排列組合一下,一篇“批評文章”便誕生了。這樣的批評是脫離實踐的。我們可以借助新媒介進行批評,但是新的媒介批評也是在生活與現實的土壤中上生長出來的,不能因為新媒介的出現就丟失批評的根基。與此同時,批評家也不能把自己封閉在書齋里,寫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相反,批評家需要深入思考這個時代的重要議題,增強文藝批評的現實感、現場感。因此,真正優(yōu)秀的批評家,他們的思想資源既來自書籍,更來自生活。只有走出書齋、走進生活,批評家才會發(fā)出震耳欲聾的時代之聲。
批評家當然需要有自己的主見,有時候甚至需要有一點“牛脾氣”。但是,他需要有廣博的視野,眼觀四路、耳聽八方?,F在,一部作品出來,網絡上就涌現出無數的點評。廣大網民對文藝作品的看法不缺乏真知灼見,他們對文藝作品所呈現出來的鮮明褒貶態(tài)度也是專業(yè)文藝批評所缺乏的。批評家應該從這些不成體系的觀點中看到接受者的看法,并與之進行有效的交流。這同時需要批評家用人民喜歡的、聽得懂的語言去引導新的審美風尚的形成。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不講官話、套話。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文藝批評一直為大眾所詬病,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言說方式脫離了民眾的語言,出現嚴重的官話、套話現象。有時候,借用西方的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的解讀,文章的注釋比正文還長。這樣的文藝批評是缺少可讀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會使人們逐漸喪失對批評文章的興趣。
在新媒介時代,文藝批評要重新獲得讀者的認可、實現“破壁”,就需要批評家以生動活潑、明白曉暢的文風展開評論。在進行批評時,不妨專業(yè)術語少一點,家常話多一些,從而使文藝批評更有煙火味,更具生活氣。講通俗易懂的話,并不意味著批評文章要失去深度。真正的大批評家總是能夠以通俗的話語講出大道理。比如錢鍾書對南宋詩人憂國情懷的評價,毛澤東對《紅樓夢》的點評等等,都是通過通俗的、生動的語言把道理講清楚的。文藝批評要想抵達更廣大的讀者群,就不能進行裝腔作勢的擺拍,而是要向群眾學習語言、學習表達方式。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fā)展,時代的議題在不斷浮現。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溝通交流平臺。利用這平臺,我們應該不斷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就時代議題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在文藝批評領域,很多基礎的問題還有待探究,很多熱點的現象還缺乏基本的共識。這更需要我們進一步暢通溝通交流的渠道,打破“回音壁效應”,共同營造一個多聲部的、親密互動的話語交鋒空間,推動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繁榮發(fā)展,促進文藝事業(yè)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作者系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