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赤子之心”的美學價值與當代啟示
來源:文藝報 | 袁濟喜  2024年07月03日09:07

“赤子之心”原指嬰兒的本心,具有真誠無偽、自然淳樸的特點。道家借以闡發(fā)個人心靈的純潔、獨立,儒家將之看作性本善的依據(jù)。它對文藝創(chuàng)作提出了求真尚實、情真意切的審美價值要求與批評尺度,是中國美學的生命所在,與中國美學精神息息相關、互為表里。時至今日,這一范疇仍然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于培養(yǎng)人格精神、提升國民素質發(fā)揮著生生不息的思想價值。

一、“赤子之心”與美學生成

在中國美學中,“赤子之心”既是指一種嬰兒般純潔無瑕的童心,又具有抗爭世俗、堅守素志的赤誠,其通貫于審美與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在中國美學與文藝發(fā)展中生生不息,影響巨大。

“赤子之心”生發(fā)于老莊和孟子的思想體系中。老子最早提出“赤子之心”這一范疇,他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崩献訉λ畹拇呵飼r期人性異化、大偽盛行的惡濁風氣深惡痛絕,從道家的人性價值觀提出最高的德性在于“赤子”。赤子也就是嬰兒,其特點是童真未鑿、精氣未散,這種童真是最高的和諧之美。

混沌未開、不諳世事的嬰兒成為老子理想的人格范式,由此影響到審美理論,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開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所謂“玄鑒”就是持一種虛靜的心態(tài),老子認為這種心態(tài)以排除嗜欲與理性思維為特征,與審美的超功利性相暗合?!段男牡颀垺穼Υ诉M一步闡發(fā),《神思》篇提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即是直接從老子的思想中深化而來。由此也證明老子的“赤子之心”在中國文學與美學中的強大生命力。莊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赤子之心”,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無待人格境界是與“赤子之心”的內涵相通的,他筆下的至人、神人是道家“赤子之心”人格的最佳典范。所以道家的“赤子之心”關注個體渾然天成不受污染的精神狀態(tài),彰顯獨立逍遙的人格精神與美學追求。

儒家孟子正式提出“赤子之心”這一概念?!睹献印るx婁下》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边@里的“赤子之心”指人的本性、初心。孟子認為人皆有善良本性,具體表現(xiàn)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將此擴而充之,即可達到“充實之謂美”的境界,這就觸及到了孟子的人格美思想。孟子心中的“美”與人的道德緊密相連,“美”之上還有“大”“圣”“神”等人格境界。所謂的“神”就是將赤子之心發(fā)展到極致,不僅自己能夠實現(xiàn)道德的自省自律也能感染他人,成為他人精神上的榜樣。“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在禮崩樂壞的年代,作為“士”的孟子自覺肩負文化傳承之重擔?!俺嘧又摹笨芍^儒家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的人格寫照。

由此可見,老莊的赤子之心和孟子的赤子之心同名異實,老莊強調赤子之心的任真自得,不受世俗的干擾,儒家則突出赤子之心中的社會倫理力量。這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高揚了內心的赤誠與人格的獨立。這種人格精神恰好與審美的自由與自律的特性相通。人最可貴的是具備一個孩子的童心,這種心境能夠使人超越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進入一種心靈的自由境界,整個人也表現(xiàn)出一種真性情。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才能產(chǎn)生真正感動人的力量。

西漢《淮南子·齊俗訓》融合儒道,提出:“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fā)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哀;強親者,雖笑不和。情發(fā)于中,而聲應于外?!边@既繼承了儒家詩言志、詩緣情傳統(tǒng),又強調言志緣情皆應發(fā)于自然,融合了“赤子之心”中儒道互補的蘊涵,從道家自然觀出發(fā)對文學中的個體性問題作了較好的闡述,影響到六朝美學。

魏晉時期嵇康承續(xù)這一影響,對老子與孟子的“赤子之心”作了進一步闡發(fā)。其《養(yǎng)生論》中提到:“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敝鲝埲藗兩偎焦延⒎仇B(yǎng)生,追求平和淡雅的生活。其本質上是注重精神的調和以及對人內在性情人格的塑造。嵇康明確反對孔子所追求的道德養(yǎng)生方式,在《答難養(yǎng)生論》中提出:“又勤誨善誘,聚徒三千,口倦談議,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視若營四海。神馳于利害之端,心騖于榮辱之涂,俯仰之間,已再撫宇宙之外者。若比之于內視反聽,愛氣嗇精;明白四達,而無執(zhí)無為,遺世坐忘,以寶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憋蹈嗟丶橙±献铀枷氲挠绊?,其“養(yǎng)生論”與“聲無哀樂論”均表現(xiàn)出反對儒家先入為主的教化論,“非湯武而薄周孔”,提倡一種回歸赤子之心的心態(tài),追求不為外物而扭曲自己的人格。東晉陶淵明以“赤子之心”將人生審美化,他身心合一、灑脫自由,其詩歌干凈簡潔,辛棄疾道:“千載后,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保ā耳p鴣天·晚歲躬耕不怨貧》)所謂“清真”,實際上就是指赤子之心,他以真來反對虛偽,將人生審美化、詩意化。

及至唐宋時期,“赤子之心”這一范疇又與禪宗思想相結合?!俺嘧又摹彪m然是從儒道兩家思想中生成的,但對于唐宋時期的禪宗文藝思想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老莊的自由思想對于禪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倡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思想有著直接的啟發(fā)。南宋嚴羽以禪喻詩,反對江西詩派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提出“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這一思想同赤子之心的思路有著某種相同之處。

綜合來看,“赤子之心”這一范疇自儒道思想體系中生發(fā)而來,作為帶有本體論色彩的原發(fā)性概念,通貫于中國文學與美學的發(fā)展中而生生不息,成為中國美學的價值內蘊與批評尺度,與中國美學精神息息相關。

二、“赤子之心”與批評標準

“赤子之心”不僅是人格精神與審美境界,同時也成為文藝批評標準。“赤子之心”所內蘊的“真”的價值尺度為批評標準提出兩方面要求:其一要真實合理,毫無偽飾;其二要真情真意,自然直率。這一批評標準貫穿中國美學與藝術發(fā)展的始終。《周易·乾卦·文言》云:“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與“赤子之心”的要求相貫通。孟子講:“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奔捶磳ρ孕胁灰?,主張人內在心靈活動會通過言辭體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循外入內,沿波討源。劉勰的“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強調文辭風格與內心精神的一致性,也正是建立在這種文化觀念之上的。

“赤子之心”不僅要求真實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王充在《論衡·超奇》中提出:“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是故魯連飛書,燕將自殺;鄒陽上疏,梁孝開牢。書疏文義,奪于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王充感嘆那些真正的文章是作者生命意識的凝結,而不是游說之士矜夸之下的調弄口舌的產(chǎn)物。真誠無欺的文章才能產(chǎn)生奪人心魄的力量。他反對矯情之作,指出:“飾面者皆欲為好,而運目者希;文音者皆欲為悲,而驚耳者寡。”劉勰《文心雕龍》倡導情感真誠說,認為“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極力指斥“為文造情”的行為。鐘嶸提出“直尋”與“自然英旨”等觀念,同樣將真情看作重要的審美原則。

明代李贄的“童心”說是對“赤子之心”的重要繼承和發(fā)展,他在《童心說》里說道:“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在工商市民階層興起的背景下,他借赤子童心的真誠、不造作,來肯定人的私心、物欲,對抗“存天理、滅人欲”的宋明理學。明清以徐渭、湯顯祖、公安三袁為代表的作家開始強調“重情”“本色當行”“性靈”說等新的審美價值,對于那些重情尚真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以李煜的詞為例,說明“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的道理。作為詞人,只有不為地域環(huán)境所干擾,才能保持性情和感情之真。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同樣看到了童心的可貴,他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作題目來論述藝術與游戲的關系。

自古以來,真善美是中國美學與文藝的價值尺度與批評標準,而“真”是最根本的尺度,沒有真實,善與美都無從談起,“赤子之心”正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三、“赤子之心”的當代啟示

中國美學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表現(xiàn)在它的哲學思想與文藝批評的融會貫通之中?!俺嘧又摹弊鳛槿宓浪枷胍彩沁@樣,一方面融入文藝理論中,浸潤了《文心雕龍》這樣的體大思精的經(jīng)典,另一方面在近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中國美學作為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其生命力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續(xù)不斷,同它的內在的精神蘊涵直接相關。“赤子之心”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思想范疇,其基本特點是強調人性的自由無待、真誠無偽,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寶貴的因素,又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原初動因,同時也是文藝批評的基本標準,中國美學與文藝理論的價值論與批評論都與此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時至今日,這一范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審美理想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人類目前的生存環(huán)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審美活動的個體自由日益受到壓制,“赤子之心”的保持面臨諸多挑戰(zhàn)。100多年前,王國維提出“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借指作家應如嬰兒般自然純真、超越利害的心境來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惟有此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打動人心、給人以美感的作品。同時倡導通過美育來洗滌國人內心功利主義傾向。梁啟超、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有志之士同樣痛心于國力的衰微、國民的愚昧,為救國救民而奔走呼號,將美學與增進國民道德相結合。百年美學的精神,主要就是“立人為本”的啟蒙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中憂患意識的結合。“赤子之心”作為中國美學核心術語自先秦以來不斷被提倡,貫穿著中國美學發(fā)展始終,已然成為中國美學繼往開來的人格精神、審美標準與批評尺度,值得認真反思與開掘。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